- 年份
- 2024(10912)
- 2023(15922)
- 2022(13721)
- 2021(13020)
- 2020(10619)
- 2019(24592)
- 2018(24526)
- 2017(46553)
- 2016(25182)
- 2015(28623)
- 2014(28611)
- 2013(27733)
- 2012(25603)
- 2011(23016)
- 2010(22915)
- 2009(20745)
- 2008(20018)
- 2007(17517)
- 2006(15147)
- 2005(12645)
- 学科
- 济(97385)
- 经济(97255)
- 管理(69856)
- 业(67813)
- 企(53999)
- 企业(53999)
- 方法(46351)
- 数学(40354)
- 数学方法(39701)
- 农(35476)
- 中国(26291)
- 财(25604)
- 业经(23853)
- 农业(23534)
- 学(21537)
- 地方(19885)
- 理论(17956)
- 制(17895)
- 贸(16069)
- 贸易(16058)
- 易(15575)
- 和(15173)
- 务(15149)
- 财务(15074)
- 财务管理(15035)
- 技术(14795)
- 环境(14515)
- 企业财务(14222)
- 教育(14143)
- 银(13866)
- 机构
- 大学(350275)
- 学院(349273)
- 管理(139030)
- 济(132635)
- 经济(129457)
- 理学(121424)
- 理学院(120069)
- 管理学(117646)
- 管理学院(117002)
- 研究(111875)
- 中国(81909)
- 京(73522)
- 科学(70636)
- 财(60365)
- 农(57906)
- 所(54325)
- 业大(53116)
- 中心(52576)
- 江(50642)
- 范(49834)
- 研究所(49623)
- 师范(49386)
- 财经(48508)
- 北京(45921)
- 经(44271)
- 农业(44177)
- 州(41499)
- 院(40796)
- 师范大学(39897)
- 经济学(39375)
- 基金
- 项目(244969)
- 科学(192346)
- 研究(181744)
- 基金(176441)
- 家(152613)
- 国家(151257)
- 科学基金(130684)
- 社会(113141)
- 社会科(106897)
- 社会科学(106869)
- 省(96373)
- 基金项目(93955)
- 教育(85446)
- 自然(84494)
- 自然科(82556)
- 自然科学(82538)
- 自然科学基金(80994)
- 划(80507)
- 编号(75957)
- 资助(72031)
- 成果(61681)
- 重点(54310)
- 部(53927)
- 课题(51757)
- 发(51628)
- 创(50534)
- 创新(46995)
- 教育部(46668)
- 科研(46566)
- 大学(46387)
- 期刊
- 济(144827)
- 经济(144827)
- 研究(100042)
- 中国(67834)
- 农(56691)
- 学报(55985)
- 科学(51141)
- 管理(49159)
- 教育(47853)
- 财(45790)
- 大学(43798)
- 学学(40880)
- 农业(38660)
- 技术(32943)
- 融(27149)
- 金融(27149)
- 业经(26080)
- 财经(22863)
- 图书(21954)
- 经济研究(21532)
- 经(19484)
- 问题(18712)
- 版(18047)
- 业(17514)
- 理论(16744)
- 科技(16549)
- 技术经济(16010)
- 实践(15412)
- 践(15412)
- 书馆(15058)
共检索到502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桥 林群 肖建勇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是乡村教师的重要任务。我国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践行着三重公共生活:教师身份的学校公共生活、本地人身份的乡村社区公共生活以及跨身份的公共生活。这三重公共生活为乡村义务教育、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区公益事务提供了知识与智力支持。但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管理改革的深入,乡村教师公共生活实践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应根据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重构公共生活:重塑乡村教师知识分子角色,提升乡村教师参与乡村社会的理性能力;构建“共建共享”的“村-校”命运共同体,厚植公共关怀与使命感;营造良好的教师管理制度公共空间,为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提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公共生活 公共精神 口述史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艳 郑新蓉
1949—1976年,中国乡村学校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1976年全国乡村小学、初中、高中的入学学生分别以几倍、十几倍和几十倍的数字高于开始有统计资料的1962年。这种情况,没有大批教师的补充和任用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当时究竟采取了什么办法满足乡村教师队伍急剧扩充的需要呢?除了少量政府文件,很难找到相关文字资料,也没有研究成果可供参考。有鉴于此,口述史研究就成了弥补这一不足的好办法。本课题的研究者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46位有代表性的乡村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口述资料,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发现,当时是采取政府配给和乡村自聘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乡村教师的补充任用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国家政策,把大批本地生长、出身不同、学历不一、水平参差的人员补充到教学第一线。这种方法造就了一批热爱教育、热爱乡村、师德高尚、锐意进取的乡村教师队伍,为乡村教育、文化、社会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今天新时代的乡村教育来说,历史上作为权宜之计的乡村教师补充任用办法,是值得借用的一面镜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琼 曾莉
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任务重,压力大,地位、待遇不高,他们长期扎根坚守于乡村教育,特别需要具有韧性。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湖南八位乡村小学教师为访谈对象,通过对资料的三级编码分析,发现乡村小学教师韧性具有十种核心特征,即对教育拥有强烈情感、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感、将困难赋予积极意义、忍耐、知足、获得工作成就感、专业发展的活力、积极解决问题、积极情绪调节、善于人际沟通与交往。这些特征成为培育乡村小学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乡村小学教师 教师韧性 核心特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郑新蓉胡艳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乡村教师口述史研究团队深入基层,历经五年访谈、打磨而成。包括:《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泥土上的脚印: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口述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广华 孙宽宁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外因推动和内因激发共同作用。对此,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乡村教师留守乡村的内源性因素,可以把握乡村教师的内在特征与需求,并给予相应支持和引领。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程序,通过对16位乡村青年教师的自述进行分析发现,情感归属和发展内驱是影响他们投身乡村教育的核心因素,他们普遍从共生合作的教学环境、尊师重教的区域环境以及良好的家庭生活中获得归属感,从教育氛围浓厚的成长经历、社会为本的人生观和育人为先的价值观中获得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此,可以通过创设共生环境、树立尊师风尚和强化师资培养的乡村特色,以助力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关键词:
内源因素 环境创设 归属 内驱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陆超 刘莉莉
乡村校长在特殊的乡村社会环境制约下,长期处于严重的角色冲突之中。本研究以中、东、西部25名乡村校长及4名教育行政管理者为对象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校长扮演着垂直管理场域中的"边缘者"、政府统筹规划下的"妥协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并揭示了其角色冲突的表征为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的矛盾、通过非正式方式行使正式权力的无奈和多重角色的力不从心。研究以角色互动模型为理论视角,从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发现组织内部的权力博弈与体制性矛盾、以执行沟通为主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个体角色学习与角色调适能力不足是乡村校长产生角色冲突的内在原因,并从划清权力边界、完善评价方式、加强社会支持和角色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校长 角色冲突 乡村教育 质性研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2019年1月15日,"发现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研讨会暨《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玲 张莉莉
由企业公益支持的教师培训项目具有不同于传统行政任务式培训的组织结构和关系特点,为研究乡村教师培训的改进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以乡村教师公益培训XY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尤其针对来自西藏的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从实施过程看,项目采取多种行动策略改进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促进不同文化群体的对话。虽然这样一种专注于绩效改善的策略确实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培训效果,但无法带来乡村教师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甚至项目执行过程中为了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办法也会成为问题本身,带来新的实践困境。从组织学习理论视阈来看,乡村教师公益培训,尤其是包括少数民族教师的公益培训项目在改进过程中难以突破过分简化、乌托邦症候群和行动悖论等困境,必须采取双环学习模式,扭转教师培训中“输入式”的文化价值观,基于民族地区和乡村教师所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设计培训,赋予参训教师培训项目的选择权和管理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延伦 刘若谷
教育情怀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教师教育情怀具有育人性、个体特色性、实践生成性、精神愉悦性。教师德性内涵至为重要的教师身份价值自觉、自我修养自觉、专业提升自觉及生命关怀自觉。教师职业坚守是对教师身份的尊重和崇敬,是对教师生命价值的自觉维护,是对幸福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尊师重教"是教师教育情怀生成的文化资源和心理环境,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情怀生成的制度保障和观念引领,教育情怀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教育情怀的培育需要教师自育自建的主体自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国梁 马流辉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公共生活 公共服务 生活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国梁 马流辉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公共生活 公共服务 生活治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楚婧 晁恒 李贵才
基于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视角,以深圳市平山村流动摊贩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活动日志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流动摊贩面对空间管治政策的生存韧性和社会空间建构。研究发现:在政府对非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空间的双重限制与规训下,流动摊贩对就业与社会生活空间两方面都采取了反规训战术,就业空间的实践中不仅包括嵌入、伺机而动的抵制战术,还包括协商与印象管理;社会生活空间的实践中构建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同时也有身份构建与认同、消费升级与改写及地方感的生成。对流动摊贩日常生活实践的关注,对理解和管理流动摊贩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展现了城市高质量发展进展中对实现空间正义的追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蒋凯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时代人才培养、理想大学形态、大学精神与理想主义,这些议题是新时代大学建设的核心要义。眭依凡教授的专著《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以大学理想主义为核心,以大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对新时代大学的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该书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理想主义在大学办学、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闯
乡村教师本是专业身份与公共身份的统一体,但在偏重专业身份的现代社会教师发展模式中,逐渐丧失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者的公共身份,成为在乡村中的"异乡人"。公共身份的丧失是乡村教师退化为彻底"职业人"的直接产物,根源在于国家法定建构、专业主义引领、技术官僚规训、离土离乡趋向的共同作用。新时代乡村教师可以自愿、主动甚至自觉走向"新乡贤"的返场方式,重新找回公共身份,自发回归乡村教育者与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主导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助推乡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在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行为示范作用和价值引领功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祥银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团体与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声音、经历、记忆与观点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日益受到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与相关机构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形塑公共政策的重要资源与手段,口述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城市规划、教育、移民与难民、土著权利、饥荒与贫困等公共问题领域。口述史在公共政策中的意义主要包括加深与促进对特定公共问题和政策的理解,鼓励与确保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声音得到关注和倾听,提高与促进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赋权,改善与增加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和兼容性,监测与评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确定需要改进的领域。当然,口述史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也面临可靠性与准确性、有效性、代表性、伦理、资源限制、传统决策思维与机制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确保口述史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有效利用,决策者、研究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实践中应努力遵循最佳做法和标准。
关键词:
口述史 公共政策 循证决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