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38)
- 2023(14147)
- 2022(12404)
- 2021(11798)
- 2020(9892)
- 2019(23203)
- 2018(23236)
- 2017(45236)
- 2016(25039)
- 2015(28538)
- 2014(28892)
- 2013(28696)
- 2012(26507)
- 2011(24057)
- 2010(24121)
- 2009(22210)
- 2008(22046)
- 2007(19606)
- 2006(16786)
- 2005(14635)
- 学科
- 济(101080)
- 经济(100971)
- 管理(68917)
- 业(66369)
- 企(54128)
- 企业(54128)
- 方法(50052)
- 数学(43702)
- 数学方法(43214)
- 农(28357)
- 中国(24756)
- 财(24501)
- 学(23733)
- 业经(21701)
- 地方(20624)
- 农业(18989)
- 贸(18720)
- 贸易(18715)
- 易(18116)
- 制(17028)
- 理论(16839)
- 和(16301)
- 务(15635)
- 财务(15563)
- 财务管理(15526)
- 环境(15499)
- 技术(14684)
- 企业财务(14655)
- 银(14313)
- 银行(14254)
- 机构
- 大学(365472)
- 学院(363684)
- 管理(142259)
- 济(139394)
- 经济(136199)
- 理学(123835)
- 理学院(122399)
- 研究(121135)
- 管理学(120143)
- 管理学院(119498)
- 中国(87298)
- 科学(79491)
- 京(77929)
- 农(65230)
- 所(62825)
- 财(62273)
- 业大(58825)
- 研究所(57886)
- 中心(54671)
- 江(52672)
- 农业(51770)
- 财经(50805)
- 范(49433)
- 北京(49018)
- 师范(48964)
- 经(45974)
- 院(43265)
- 州(42971)
- 经济学(41299)
- 师范大学(39532)
- 基金
- 项目(250448)
- 科学(194626)
- 研究(181045)
- 基金(179196)
- 家(157056)
- 国家(155754)
- 科学基金(131591)
- 社会(110377)
- 社会科(104342)
- 社会科学(104309)
- 省(99099)
- 基金项目(96172)
- 自然(87085)
- 自然科(84957)
- 自然科学(84927)
- 划(84116)
- 教育(83600)
- 自然科学基金(83378)
- 编号(75444)
- 资助(73803)
- 成果(61707)
- 重点(56357)
- 部(54871)
- 发(53710)
- 课题(51935)
- 创(51560)
- 科研(48309)
- 创新(48116)
- 计划(46553)
- 大学(46352)
- 期刊
- 济(149942)
- 经济(149942)
- 研究(101612)
- 中国(63089)
- 学报(62807)
- 农(59545)
- 科学(56086)
- 管理(47823)
- 财(46316)
- 大学(45737)
- 学学(43060)
- 农业(41108)
- 教育(40252)
- 技术(30942)
- 融(27073)
- 金融(27073)
- 业经(25531)
- 财经(23742)
- 经济研究(23304)
- 业(21145)
- 问题(20197)
- 经(20066)
- 图书(19630)
- 版(18325)
- 技术经济(17972)
- 理论(17861)
- 科技(17644)
- 实践(16527)
- 践(16527)
- 商业(16424)
共检索到512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子宁 郭北海 张艳敏 温之雨 樊爱革
围绕影响小麦品质的蜡质基因 ,展开分析了国内外小麦蜡质基因突变体筛选、蜡质基因对淀粉合成的影响、电泳检测技术的发展、蜡质基因的分子遗传研究和蜡质小麦的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近况 ,并对培育蜡质小麦的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常规育种、单倍体育种、反义基因转移等 5种途径的 7种方法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列表类比。
关键词:
蜡质小麦 育种 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国梁 吴兆苏
利用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Tal(ms2),通过多亲本聚合杂文和轮回选择建拓抗赤霉病基因库。通过表型轮回选择,可以使不同抗病基因重组积累,提高基因库中抗病基因和抗病基因型的频率,从而显著提高其抗赤霉病性。结合常规选育,可育成抗赤丰产的小麦新品种或抗赤性显著增强、农艺性状显著改进的新抗源。通过10多年的工作,已育成抗赤霉病丰产品系长江8809和 TFSL 037,高抗赤霉病的新种质 W14,高产品系长江9045、9046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王山荭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接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矮败小麦,合规育种,轮回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振才 梁燕 李翠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ed Protein Kinase,MAPK)是一种蛋白激酶,蛋白激酶又称蛋白磷酸化酶,其可通过将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上,来催化底物蛋白质磷酸化。MAPK级联途径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植物中的MAPK级联途径与动物和酵母类似,都包括MAPKKK、MAPKK和MAPK 3种蛋白激酶。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中的MAPK级联途径不仅能被多种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所激活,同时也参与激素信号转导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文章就植物中MAPK级联途径及其功能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郎杰 张海泉 杨虹
小麦是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供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高产、抗病及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较少,使小麦的生产受到一定制约。挖掘优异遗传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任务。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蕴含着大量抗病、抗虫、抗逆和改良小麦品质的基因。为挖掘其优异基因用于小麦育种,丰富小麦的遗传资源,对小麦育种工作起到推动或借鉴作用,对粗山羊草在分子水平和抗病、抗虫、抗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在储藏蛋白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粗山羊草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家贵 王云鹏 孙庆海 杨恩堂
小麦是世界各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处重要战略地位,关系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但在粮油大宗作物当中效益一直垫底,在迫切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提高小麦种植效益非常重要。文章采用2000年以来有关数据,按高、中、低等3种不同产量水平计算产值,扣除当年种子、化肥、农药等直接成本和人工费用等间接成本,对小麦种植效益横向、纵向分析比较,得出近十几年来小麦种植效益大致经历了低迷期、增长期和稳定期等3个阶段,纯收入在45~400元/667m~2之间,效益增加主要得益于粮价的提高和政策性补贴。纵观国际市场、国内政策等宏观外因条件,结合人工、地力、劳动力素质等内因影响,解析了小麦种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能。本文从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化学定位、合成调控措施等方面,综述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类黄酮 茶 儿茶素 生物合成途径 调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慕美财 张曰秋 李兴佐 单玉珊
在分析以往高产典型及山东小麦高产途径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稳住叶面积系数、控制株型增穗数的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并对运用该途径实现单产超过9 t/hm2的麦田进行分析,该途径通过先控后促的肥水运筹和通过减少单株叶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等措施建立起大密度-小株型的群体结构,该结构在提高收获指数和粒叶比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有助于促进源库流在高水平上协调与平衡,从而可实现产量上的突破。同时还为小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康振生 王晓杰 赵杰 汤春蕾 黄丽丽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or yellow rust)是一种气传性的低温真菌病害,在所有小麦产区均可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产量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小麦的安全生产。其病原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Henn.,Pst)为严格专性寄生真菌,致病性变异频繁,常造成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引发病害大流行。因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条锈菌群体遗传、条锈菌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以及条锈菌效...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致病性 变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勇 李大勇
以小麦为重点 ,对小麦族植物中 DNA重复序列的划分、特点及其功能进行了概括 ,着重介绍了重复序列在基因组分化、DNA转座及在染色体联会和配对中的作用 ,并用一些实例就重复序列在起源和进化、染色体分子指纹图谱绘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染色体操作中的应用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董中东 程西永 詹克慧 许海霞 崔党群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小麦的磨粉品质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控制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uroindoline位于5D染色体的短臂上,可分为Pina和Pinb2种类型。Pina和Pinb紧密连锁,编码区均为447个碱基,没有内含子,共同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目前,普通小麦和山羊草中均已发现多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其中引起小麦籽粒硬度大幅度升高的Pina-D1b类型的分子机制为从编码区第23个碱基开始缺失15380个碱基。Puroindoline除了对小麦籽粒硬度有重要影响之外,对其它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不同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之间小麦品质具有一定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正礼
回顾了我国退耕还林实施现状,从思路与方略、封山育林、模式与技术、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进展综述,对国外退耕还林实践进行了借鉴性分析,并在试验研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思路和"以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基本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巨晓棠 刘学军 邹国元 王朝辉 张福锁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 ,而氮肥的损失率和土壤残留率有升高的趋势。以尿素作氮源将肥料混施入 0~ 10cm土壤或撒施后立即灌水的条件下 ,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氨挥发的累积损失量分别为每公顷 12 .8(N0 )、2 2 .0(N12 0 )、33.0 (N2 4 0 )和 6 4 .5kgN(N36 0 ) ,氨挥发损失率依次为 3.8%、4 .2 %和 7.2 %。用乙炔抑制 土柱培养法测定的冬小麦生育期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每公顷小于 1kgN ,氮肥的硝化 反硝化损失率仅为 0 .2 1...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氨挥发 反硝化 硝态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钢 张庆勤
远缘杂交是创造新物种、新种质以及转移异源遗传物质的有效途径,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麦外源基因导入的研究进展概况,并根据我们多年的远缘杂交育种实践, 综合分析了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 提出了生态环境与糖蛋白互作诱导远缘杂种育性假说。
关键词:
小麦 外源基因导入 远缘杂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益民 张波 关二旗 张国权 张影全 宋哲民
小麦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使食品工业,特别是传统食品工业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对食品原料的专用化和规模化,即品种的质量、规格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研究和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小麦产业和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本文以国内发表的论著为基础,整理、分析了小麦品质改良历史、研究进展、存在问题;讨论了小麦产业链和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优质小麦的需求;结合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供小麦育种、生产、收贮、食品加工等部门和研究人员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