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7)
2023(575)
2022(520)
2021(463)
2020(417)
2019(942)
2018(861)
2017(1299)
2016(920)
2015(979)
2014(988)
2013(1071)
2012(1060)
2011(921)
2010(914)
2009(733)
2008(781)
2007(731)
2006(586)
2005(484)
作者
(4489)
(3867)
(3750)
(3542)
(2390)
(1877)
(1690)
(1493)
(1452)
(1407)
(1406)
(1360)
(1329)
(1304)
(1301)
(1231)
(1121)
(1106)
(1095)
(1080)
(1072)
(992)
(984)
(931)
(898)
(873)
(835)
(831)
(828)
(824)
学科
(2805)
(2175)
(1889)
植物(1860)
(1350)
经济(1349)
生态(1100)
(1091)
生态学(985)
理学(891)
(884)
管理(881)
(857)
森林(857)
(846)
(787)
(702)
农业(667)
及其(623)
(608)
土壤(607)
(603)
地理(584)
地理学(579)
防治(556)
(555)
植物地理学(550)
(526)
方法(525)
(512)
机构
学院(14043)
大学(13823)
(8247)
研究(7308)
科学(7190)
农业(6609)
业大(6039)
(5000)
研究所(4795)
中国(4591)
农业大学(4408)
(4128)
实验(4068)
实验室(3899)
(3862)
重点(3666)
(3608)
(3433)
林业(3093)
科学院(3049)
中心(2932)
技术(2891)
管理(2635)
(2590)
北京(2556)
(2506)
(2470)
环境(2424)
资源(2423)
(2340)
基金
项目(11931)
(8488)
国家(8440)
科学(7835)
基金(7632)
科学基金(6035)
自然(5593)
自然科(5429)
自然科学(5423)
自然科学基金(5319)
(5147)
研究(4789)
科技(4524)
(4517)
基金项目(4044)
计划(3970)
资助(3423)
重点(3199)
专项(3196)
(2987)
科研(2723)
(2570)
(2412)
技术(2304)
农业(2277)
(2246)
创新(2161)
教育(1963)
(1849)
(1734)
期刊
学报(8596)
(7495)
大学(6015)
学学(5961)
科学(5433)
农业(5087)
业大(3441)
林业(3300)
(3137)
中国(2773)
农业大学(2268)
(2216)
经济(2216)
(1884)
自然(1872)
研究(1705)
(1635)
科技(1596)
自然科(1591)
自然科学(1591)
中国农业(1577)
农林(1457)
(1457)
科技大(1402)
科技大学(1402)
北京(1209)
资源(1209)
林业大学(1173)
(1115)
西南(860)
共检索到19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谔  徐耀良  杨逢春  
蜡梅科是一个古老的科,包括3属9种和2变种.全科皆为虫媒花.美国蜡梅属的传粉昆虫仅为古老起源的露尾甲科和蓬根露尾甲科的甲虫,蜡梅属的传粉昆虫皆为现代起源的蜜蜂科和食蚜蝇科的蜂和蚜蝇,而夏蜡梅既有球螋科,又有蜜蜂科和食蚜蝇科的昆虫传粉.传粉昆虫的历史起源可能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据此推测,在蜡梅科内,美国蜡梅属比较原始,夏蜡梅属比较进化,而蜡梅属最为进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凯婷  芦建国  郭聪聪  
蜡梅科为第三纪孑遗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蜡梅科植物的种质资源、有性繁殖技术、无性繁殖方法等方面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建议对蜡梅科植物繁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对研究较少的蜡梅科物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邱建生  杨再华  刘童童  许杰  谢正华  陈晓鸣  
鸟类是植物传粉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有关鸟类传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特别重要的传粉鸟类群[蜂鸟科(Trochilidae)、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和吸蜜鸟科(Meliphagidae)]上[1]。相比之下,由于缺乏特化的鸟和花的协同进化关系,欧亚大陆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鸟类传粉现象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2]。尽管欧洲发现了最早的传粉鸟化石,但在欧洲和亚洲喜马拉雅山以北地区几乎没有鸟类传粉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凯歌  陈龙清  
该文旨在探讨适合于扩增蜡梅科植物ITS序列的PCR反应条件。试验中设计了2个新引物来扩增整个核糖体RNA基因(nrDNA)的ITS序列,进行了4种引物组合、2种扩增程序、7种Mg~(2+)浓度、4种dNTP浓度和3种二甲基亚砜浓度的比较。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中Mg~(2+)浓度为1.8 mmol/L,dNTP为2 mmol/L,含5%二甲基亚砜,扩增时先进行两步预扩增,反应效果最好。文中还对引物的设计进行了探讨,认为当所选用的植物可能有寄生真菌时,最好不用与真菌同源的引物。最后提出了几点引物设计的注意事项。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逸  林瀚  韩晓文  兰思仁  刘仲健  罗毅波  马晓开  
植物—传粉者互作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自然界中进化与生态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型.由于植物—传粉者互作机制涉及面广、尺度难以把握等因素,该领域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伴随着高通量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命科学进入了解译海量多元数据的组学时代,这为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目前,组学在植物—传粉者互作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花性状遗传基础与生殖隔离、传粉者化学感受、传粉者学习记忆、植物—传粉者化学交流、植物—传粉者系统发育及多样性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全面揭示植物—传粉者生命活动中相关功能基因、系统发生、进化轨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未来,我们期望通过组学技术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从而解答一些长期存在的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基本问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明军  明刘斌  
该文综述了蜡梅科植物的植物分类学、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繁殖、切花保鲜以及植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并就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展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涤非  
蜡梅科 Calycanthaceae 蜡梅属 Chimonanthus 为我国特产,对此属定种分类,我国植物学工作者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也是责无旁贷的.(1)经过多年的工作,外国和我国植物学工作者,将蜡梅属的一些植物先后发表了新种.这些除《中国植物志》记载的蜡梅 C.praecox(L.)Link、山蜡梅(亮叶蜡梅)C.nitens Oliv.和柳叶蜡梅 C.salicifolius Hu 外,近年在不同期刊陆续发表的有:西南蜡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建平  赵敏  蓝涛  贺善安  
本文在蜡梅属植物野生居群实地考察及标本鉴定的基础上,对蜡梅属植物的分组.分种指标提出了质疑,认为宿存退化雄蕊不能作为蜡梅属的分组指标,浙江蜡梅应归并入山蜡梅.作者详细阐述了我国蜡梅属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利用现状,指出在资源开发利用时,应运用法律手段,进一步加强资源的保护,以利蜡梅属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庆  姜春前  刘世荣  郭泉水  
为探索四合木的濒危机制,对四合木种群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地点设在内蒙古杭锦旗地区,时间为1998年3—10月。研究结果表明:四合木花部形态有以下变异:萼片4~5,花瓣4~5,雄蕊8~10,心皮4~5。四合木的花期为5月上旬至6月初,单朵花的花期约为4~5d,整株开花可持续8~15d。花在上午盛开,下午花的多数萼片、花瓣呈半合拢状。在花开之前,花丝和花柱就已伸长,而且柱头高出花药2~3mm。花盛开时,花丝进一步伸长,与柱头近相等,内轮4~5个雄蕊花药先开裂,开裂方式为背向纵裂;花药紧围靠着雌蕊柱头,柱头有分泌物,可与花药粘在一起;外轮4~5个雄蕊花药至少晚一天开裂。花将谢时,花药全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赖家业  石海明  潘春柳  陈尚文  叶燕钻  李明  陈放  
2003—2005年在广西巴马县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繁育系统、访花者类别、访花行为和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蒜头果通常于4月初开花,花期约30 d,单花开放的持续时间约8 d,开花期间具有较为浓烈的香气。②蒜头果虽然具备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环境中则以异花传粉为主,且需要传粉者;蒜头果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其繁育系统属于混合交配型。③记录到蒜头果访花昆虫共有8目36科43种;经过鉴定,确定传粉昆虫有7目18科19种;昆虫的访花频率因昆虫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以蜂类的访花频率最高。④连续3年观察到的传粉昆虫种类不同,花期阴雨天气对昆虫访花活动和传粉效果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桂婷   杨丽媛   任广兵   赵宏波  
【目的】花香是观赏植物的重要特性,对植物的繁殖至关重要。探讨蜡梅属Chimonanthus植物花香物质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制,为蜡梅属植物资源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蜡梅C. praecox、柳叶蜡梅C. salicifolius和山蜡梅C. nitens等3种蜡梅属植物的花香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3种蜡梅属植物共鉴定出44种花香物质,蜡梅、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花中分别鉴定出19、23和18种物质。蜡梅花中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而柳叶蜡梅与山蜡梅的花香物质中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3种蜡梅属植物花香物质的白天释放节律存在差异。柳叶蜡梅和山蜡梅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花香物质差异较大,但蜡梅的花香物质在不同时段变化较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亲缘关系比蜡梅更近。【结论】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花香物质较为相似,验证了两者在系统发育上的关联性。鉴于蜡梅特殊的低温开花环境,其传粉昆虫与花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花香物质产生独特性的原因。图3表3参35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林新春  俞志雄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描述了9种木兰科植物(华木莲Sinomanglietiaglauca,巴东木莲Manglietiapatungensis,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望春玉兰Magnoliabiondii,天目木兰Magnoliaamoena,美毛含笑Micheliacaloptila,乐昌含笑Micheliachapensis,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宝华玉兰Magnoliazenii)的花粉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9种木兰科植物花粉的形状、萌发孔类型基本一致,但大小及外壁纹饰存在差异,甚至同种植物的不同居群亦如此。因此,木兰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有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会忠  贺学礼  牛忠磊  
【目的】丰富和补充绢蒿属(Seriphidium(Bess.) Poljak.)植物系统分类学和种间演化关系的孢粉学资料。【方法】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下,对我国10种(其中2变种,1存疑种)绢蒿属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其中9种植物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资料为首次报道。【结果】10种绢蒿属植物花粉粒较小,呈长球形、球形或近球形,赤道面观为圆形或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片圆形;极轴(P)长(16.23~27.18)μm,平均为22.52μm,赤道轴(E)长(15.51~23.13)μm,平均为17.22μm,P/E平均值为1.31;具三孔沟,孔沟长达极区,不弯曲,沟的末端在极面上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萌  张经纬  吴令上  刘京晶  斯金平  张新凤  
【目的】比较蜡梅属5种植物花中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差异,探讨5种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分类意义,为蜡梅属植物的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处理样品,并优化前处理条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蜡梅属5种植物干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5种植物花中的成分差异,并应用SIMCA-P+1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得分图直观地表达蜡梅属5种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通过优化样品处理得出HS-SPME最佳的萃取条件为:样品用量1.2 G,加热温度70℃,吸附时间45 MIn,解吸时间3 MIn。通过GC-MS测定并定性分析,从蜡梅属5种植物干花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学文  洪亚辉  赵燕  
近年来关于植物开花时期的分子控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多种参与开花转化的关键基因得以分离和研究 ,按其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四条途径 ,这四条途径的相应基因组成响应外源信号和协同自身发育状况的通路 ,共同对开花时期进行控制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