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98)
2023(3819)
2022(3448)
2021(3448)
2020(3048)
2019(7310)
2018(7452)
2017(14695)
2016(7759)
2015(9013)
2014(8966)
2013(8647)
2012(7679)
2011(7060)
2010(7312)
2009(6749)
2008(6451)
2007(5721)
2006(4895)
2005(4365)
作者
(22633)
(18602)
(18572)
(17719)
(12000)
(8944)
(8410)
(7291)
(7096)
(6712)
(6396)
(6177)
(6013)
(5908)
(5813)
(5614)
(5542)
(5478)
(5311)
(5266)
(4610)
(4580)
(4470)
(4301)
(4287)
(4172)
(4098)
(3955)
(3674)
(3622)
学科
(34667)
经济(34645)
(20264)
管理(19549)
方法(19268)
数学(17538)
数学方法(17044)
(16069)
企业(16069)
(8912)
中国(7992)
(6711)
贸易(6706)
理论(6668)
(6525)
业经(6367)
(6341)
农业(6068)
(6051)
地方(5677)
(5159)
(4950)
(4428)
银行(4416)
教学(4252)
(4236)
金融(4234)
(4220)
技术(4120)
(4069)
机构
学院(109613)
大学(108950)
(44362)
管理(44165)
经济(43466)
理学(38551)
理学院(38090)
管理学(36926)
研究(36841)
管理学院(36734)
中国(27685)
(23556)
科学(23241)
(19016)
(18406)
研究所(17409)
(16955)
中心(16911)
业大(16169)
(15609)
北京(15064)
财经(14849)
(14299)
师范(14152)
(13501)
(13450)
农业(13251)
经济学(12950)
(12846)
技术(12296)
基金
项目(75241)
科学(59699)
基金(55179)
研究(52482)
(48605)
国家(48286)
科学基金(41945)
社会(32371)
社会科(30799)
社会科学(30791)
(29323)
自然(29132)
基金项目(28597)
自然科(28537)
自然科学(28534)
自然科学基金(27999)
教育(25327)
(24768)
资助(24353)
编号(21545)
重点(17164)
成果(17021)
(16313)
(15319)
(15295)
课题(14681)
科研(14477)
创新(14351)
计划(13931)
大学(13886)
期刊
(46257)
经济(46257)
研究(29957)
中国(20775)
管理(17434)
科学(16358)
学报(15839)
(15063)
(13200)
大学(12314)
教育(12141)
技术(12019)
学学(11593)
农业(10338)
统计(8754)
(8236)
金融(8236)
经济研究(8184)
(7854)
业经(7587)
决策(7253)
财经(6964)
(6145)
技术经济(6131)
(6030)
问题(5544)
商业(5386)
资源(5193)
图书(5176)
科技(5041)
共检索到158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夏侯佐英  朱弘  金桂宏  王佳佳  范晓月  周洁昕  张明如  何云核  
为探究国家Ⅱ级野生保护植物蛛网萼Platycrater arguta的地理分布格局,了解它在气候变化下地理迁移的趋势,运用DIVA-GIS软件及其整合的BIOCLIM和DOMAIN模型,结合经过筛选的80个精确分布点信息,对其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2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均表明:当下蛛网萼的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浙赣闽交界处和日本四国岛,且未来气候下蛛网萼的最适生活区有明显的缩小,低度适生区整体向西偏移,并有向高海拔迁移的趋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验表明:2种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均达到0.9以上,说明模型预测结果可信。对19个气候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95%以上,其中年降水量(BIO12),最湿季降水量(BIO16)和最暖季降水量(BIO18)载荷值较高,是影响蛛网萼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表明水分是影响蛛网萼分布的主要因素。建议基于其预测的分布区域开展相应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刚  孟艳琼  孙婧  王雷宏  闫士凤  程耀辉  
【目的】利用DIVA-GIS软件模拟麻花杜鹃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区域,揭示影响麻花杜鹃分布的因子,为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起源、系统进化研究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资料。【方法】全面收集麻花杜鹃的地理分布资料,基于获得的73个精确分布点信息,利用DIVA-GIS中的BIOCLIM模型对麻花杜鹃地理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和预测,绘制麻花杜鹃实际地理分布及当前和未来潜在分布区域图,并结合19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取影响麻花杜鹃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结果】麻花杜鹃在我国的分布格局为:中部较多,南部和东部也有一定的分布。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最热月温度、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麻花杜鹃分布的主要因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俊仙  王雷宏  徐小牛  
【目的】用已有的采集标本分布记录,模拟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方法】从中国4个标本馆获取三叶海棠的291个分布数据,从WorldClim网站下载1950-2000年生物气候数据,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其地理分布。【结果】①三叶海棠的潜在分布地区有:巴基斯坦东北部;不丹中部、东北部;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东南部、河北省东北部和北京西部山区。②依据模拟分布值0.5~0.7标定的三叶海棠分布区域,排除其潜在分布区域,再结合这些区域的地理间隔性,从宏观景观上将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格局划分为4个区块: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地区;中国重庆大部分地区,贵州大部分地区,湖北西南部,湖南大部分地区,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雷宏  杨俊仙  郑玉红  汤庚国  
依据苹果属最新的分类学研究成果,重新鉴定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标本馆的山荆子标本,选取了358个有价值的分布记录转换成地理坐标数据,用DIVA--GIS绘制了现状地理分布,这种分布式样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较小,西南、中部、东北地区变种数量相当。利用全球气候栅格数据(分辨率arc30s),对落在世界气候变量包络内的分布点的19个气候变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发现年降雨量、日均温差/年温差、暖季雨量是山荆子分布的主导因子,变种间的主导因子生态位有一定间隔或仅离群者重叠。用当前气候数据和未来气候数据对山荆子的当前、未来可能潜在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现状潜在分布区的一些高适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乃壮  张永红  
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在应用Talling 公式计算浮游植物日光合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模拟计算年光合生产力及通过水温订正后得出其气候生产力的方法。用上述方法联系我国湖泊一般特性,计算了在理想条件下我国大陆东侧 36个点淡水光合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及气候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东部淡水水域的年气候生产力大致呈纬向分布由南向北递减,这与大气光合有效辐射、年日照时数和水温的时空变化有密切关系。各地的气候生产力在 1.6~24.4gc/m~2·年之间,与世界相近气候下贫营养湖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大致相当。只是东北北部偏低,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有效生长期太短。此外,四川盆地的气侯生产力亦低,主要原因则是夏秋两季光合生产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树泉  徐学荣  周卫川  张辉  宁昭玉  
根据红火蚁分布的主要气候临界因子、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选用Access设计数据库、MapInfo 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构建了红火蚁潜在地理分布模型.利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 a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红火蚁可在中国65.82%的地区发生,可将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划分为安全区、轻度危险区、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其中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占37.91%.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国辉  穆怀中  
文章从假设乡城迁移是农户家庭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家庭劳动在城乡间的配置、追求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出发,建立了农户净收益最大化乡城迁移模型,根据模型把乡城迁移过程分为单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两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和单阶段非永久乡城迁移三种类型。通过分析和计算三类农户四种劳动配置净收益和相应的约束条件,对中国乡城迁移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中国乡城迁移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的预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维  赵儒楠  圣倩倩  耿兴敏  祝遵凌  
【目的】了解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潜在的适生区,以进行矮牡丹的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研究。【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和MaxEnt模型,基于矮牡丹当前44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评估不同环境因子对矮牡丹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当前及未来的潜在适生区。【结果】MaxEnt模型模拟当前潜在分布区的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94和0.998。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UVB4,贡献率为21.6%)、年均降雨量(BIO12,贡献率为18.8%)、最冷月最低温(BIO6,贡献率为12.3%)和海拔(ALT,贡献率为10.5%)为影响当前矮牡丹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生态适生区总面积为15.97万km~2,主要位于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地区,此外,河北南部与山西两省交界地带也有少量分布。未来气候变化下,矮牡丹潜在分布区有西北部缩减和向东部、北部轻微扩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陇东地区、陕西宝鸡市、咸阳市一带出现明显缩减,冀南地区则完全丧失,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临汾、晋城、河南洛阳以东轻微扩张。此外,其未来的适宜分布中心东移趋势明显。【结论】矮牡丹适生区主要受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819.4~1 128.6 J/(m2·d))、年均降水量(436.2~808.5 mm)、最冷月最低温(-11.8~-3.2℃)、海拔高度(270.8~1 833.3 m)等环境条件影响,其中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与年均降水量是限制矮牡丹地理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当前,矮牡丹在中国地理分布范围较窄,未来在西北、冀南地区适宜生境骤减。因此,加强天然种群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工作刻不容缓。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万朝阳   方康   吴金明   牟希东   董芳   张辉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世伟  王宇星  
均衡位置变化的传统分析方法是比较静态分析,但该方法无法描述均衡迁移的动态过程。本文应用元突变遗传算法模拟蛛网模型中企业制定生产决策的适应行为,均衡是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元突变遗传算法能够很好地刻画出均衡迁移的动态过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扬  刘慧  
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基础。模型构建是人口迁移空间格局定量模拟的关键。本文根据人口迁移研究基础理论的不同,将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经典模型分为空间物理学、空间社会学和空间经济学3大类,系统分析了各大类中相应经典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模型结构,对不同模型的特点和缺陷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宏玲  
蛛网组织的关系结构化主要取决于核心企业对协力企业的虚拟整合。虚拟整合不仅可使核心企业同时获得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使各专业化的协力企业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本文在阐释虚拟整合内涵和蛛网组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产能结构化、知识结构化和战略结构化三个层次的关系结构化要素,最后论证了组织间科层制和组织间市场保障等蛛网组织关系结构化的基本机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珠  叶兴状  刘益鹏  李佳慧  陈世品  张国防  刘宝  
【目的】格木为珍贵硬材树种,由于木材珍贵,其天然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稀少,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树种,探讨格木适生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格木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格木55个天然分布点,以BCC-CSM2-MR气候模式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作为气候数据,结合海拔、土壤以及人类活动因子数据,用MaxEnt模型预测SSP1_2.6、SSP2_4.5和SSP5_8.5 3种情景下格木在2041-2060年(2050s)和2081-2100年(2090s)的生长分布区。【结果】当特征组合(FC)为片段化(H)、乘积型(P)和阈值型(T),调控倍频RM=2.5时,预测结果较为可靠。综合贡献率、置换重要值以及刀切法检验得出温度年较差、1月降水量、海拔、年降水量、月平均昼夜温差是影响格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在SSP1_2.6、SSP2_4.5情景中,格木总适生区面积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SSP5_8.5情景下,格木总适生区增加,并在此情景下出现生长优势。福建、广西、广东原有生长区域的北部,云南、西藏南部小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将成为格木潜在适生区。分析格木在2050s、2090s的3种情景下质心迁移方向,质心有向北迁移的趋势。【结论】温度、降水、海拔是影响格木当前与未来气候情景下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大幅度增温增湿一定程度上对格木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广东、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云南西双版纳等可实行引种栽培,以期扩大格木在全国的种植区域。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应适时适地加强对格木资源的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格木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悦玫  张晓菡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以我国"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财政支出研究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通过共词分析以及两个时期知识网络图谱的绘制,识别和对比了财政支出的研究热点及焦点的迁移,并预测了财政支出未来研究趋势。研究发现:(1)围绕着现代财政职能,有关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政策及合理财政支出行为的探讨,是近10年及未来财政支出研究中不变的主题。(2)未来研究围绕在"公共服务"、"居民消费"、"社会保障"、"均等化"、"城镇化"、"民生财政"、"城乡收入差距"等热点领域,且"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成为研究焦点。(3)与"支出责任"相关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分权的研究将受到更多关注。(4)关于财政支出相关领域的绩效评价及有关绩效目标实现的研究热度在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