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16)
- 2023(2781)
- 2022(2324)
- 2021(2150)
- 2020(1890)
- 2019(4072)
- 2018(4112)
- 2017(7644)
- 2016(4467)
- 2015(5011)
- 2014(4921)
- 2013(5034)
- 2012(4867)
- 2011(4539)
- 2010(4700)
- 2009(4307)
- 2008(4409)
- 2007(3873)
- 2006(3535)
- 2005(3209)
- 学科
- 济(16208)
- 经济(16188)
- 管理(11422)
- 业(8757)
- 学(7412)
- 企(6729)
- 企业(6729)
- 方法(6014)
- 资源(5512)
- 数学(4949)
- 数学方法(4868)
- 和(4406)
- 农(4202)
- 中国(4060)
- 地方(3892)
- 环境(3793)
- 税(3496)
- 土地(3364)
- 发(3275)
- 税收(3268)
- 收(3235)
- 财(3201)
- 业经(3030)
- 农业(2983)
- 制(2913)
- 理论(2773)
- 生态(2762)
- 人事(2693)
- 人事管理(2693)
- 经济学(2690)
- 机构
- 大学(68955)
- 学院(66878)
- 研究(28040)
- 管理(23229)
- 济(22618)
- 经济(21955)
- 科学(20876)
- 中国(20694)
- 理学(19629)
- 理学院(19283)
- 管理学(18812)
- 管理学院(18696)
- 京(16575)
- 所(16112)
- 农(15551)
- 研究所(15106)
- 农业(12656)
- 中心(12643)
- 业大(12447)
- 江(10871)
- 范(10852)
- 师范(10696)
- 财(10687)
- 北京(10593)
- 院(10289)
- 科学院(9528)
- 省(9424)
- 资源(9388)
- 室(8980)
- 师范大学(8936)
- 基金
- 项目(48378)
- 科学(37290)
- 基金(34885)
- 家(33087)
- 国家(32876)
- 研究(31443)
- 科学基金(26432)
- 自然(19067)
- 基金项目(18621)
- 自然科(18431)
- 自然科学(18426)
- 社会(18423)
- 自然科学基金(18079)
- 省(18071)
- 社会科(17378)
- 社会科学(17370)
- 划(16685)
- 资助(14183)
- 教育(13612)
- 编号(12791)
- 重点(11913)
- 发(10953)
- 计划(10596)
- 部(10526)
- 成果(10423)
- 科技(9855)
- 科研(9699)
- 创(9249)
- 创新(8776)
- 课题(8755)
共检索到101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武子文  卢志兴  陈又清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当前备受生态学界关注的焦点[1]。大多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中,人们常用物种多样性代替生物多样性[2],但不同种在生理生态和形态特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3]。因而,生态系统功能不仅依赖物种的数目,而且依赖于物种所具有的功能特征,即功能多样性[4]。功能多样性指影响生态系统进程和功能的生物多样性的构成因素[5]。国外研究指出,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亭亭  刘苏峡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用水压力,是解决京津冀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对各行业用水效率历史状况的全局把握有助于未来政策的调整。论文比较了京津冀三地的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管网漏损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污水处理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共6项指标组成的综合用水效率,分析了2002—2017年京津冀用水效率的Mann-Kendall突变点和趋势变化,并基于Burg算法功率谱估计分析了各指标的周期变化特征,计算了各指标基于Burg算法的功率谱。结果表明,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节水技术提升等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三地用水效率指标的差异在逐渐缩小,显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应,但仍有明显的发展差异。北京、河北的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河北的增长率(0.16)明显高于北京(0.07),而天津的综合用水效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0.03),重点表现在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增加(0.18、0.19)。北京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5 a(周期强度为77 d B)、3 a(73 dB)左右的周期,天津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7 a(88 dB)、2 a(81 dB)左右的周期,河北综合用水效率整体呈现3 a(81 dB)左右的周期。相比于北京和河北,天津综合用水效率的周期性更强,这意味着可以适时地利用其内在周期调控用水效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用水效率  功率谱  变化特征  京津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甘兆雯  
                                    
                                
                            
                            本文首先介绍蚂蚁金服是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的简称,其起源于支付宝,借助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等得以发展。蚂蚁金服的特征主要是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作为底层支撑,芝麻信用作为中间层输出所需的信用服务,在此基础上全面铺设金融业务。根据蚂蚁金服的特征得出其有平台用户存量资源较好,服务覆盖面更广且受众小微化,运用云计算技术的运行优势。
                            关键词:
                                
                                    
                                    
                                        蚂蚁金服  特征  运行优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楚元  苏时鹏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权益保障和政治优势实现具有深刻影响。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兼具国有特质与管理本质,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实践逻辑,分析阐明中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两山”理念,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效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建设要求以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属性特征,分析提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功能定位与目标要求,剖析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征事实与面临挑战;聚焦管理目标、部门职责、收益模式、监管方式等核心问题,在比较借鉴两个不同类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委托代理关系下政府部门权责边界,培育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管理,促进全民、代际所有者共享资产管理收益,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监督独立化、规范化等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加虎  窦鸿身  黄群  
                                    
                                
                            
                            在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化学和生物等各种内外营力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湖泊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种类型,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时,湖泊自身系统结构是通过赋存其中的各种资源而显现的,并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也就由此而衍生出湖泊具有多种功能。因此,湖泊的资源是其功能的载体,资源具有直观性,而功能则具有抽象性,往往容易被忽略,这也是人们认识湖泊是经历资源型到功能型逐步发展过程的原因所在。人类是自然之骄子,具有择水而居的习性,对自然的认识是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对自然现象充满神秘感开始的。湖泊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鲜明的特点,在塑就人类文...
                            关键词:
                                
                                    
                                    
                                        资源  功能  湖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谷树忠  张新华  钟赛香  谢美娥  鲁金萍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是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类型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集经济落后性、社会复杂性、生态脆弱性、环境敏感性、资源富集性、致富迫切性等特点于一体,在中国经济区划、资源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国土规划及主体功能区划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发现",资源诅咒"在部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建立"资源诅咒"预警系统,采取包括资源措施、生态措施、产业措施等在内的系列措施,有效规避"资源诅咒"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靖  张文忠  
                                    
                                
                            
                            当前中国多数资源型城市进入资源枯竭阶段后陷入了发展困境。产业功能严重失衡是造成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发展不可持续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经济基础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借鉴城市功能研究方法,以国家发改委确定的24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为案例,对中国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功能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1997年以来样本城市产业功能变化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功能较多体现在其基本功能方面(采矿业及相关行业),但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及大多服务业功能上存在缺陷;约半数资源枯竭城市优势产业功能已经由采矿业转向了制造业,但各城市间存在差异;依据产业功能特征,将24个案例城市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探讨其1997-2011年间的产业功能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耀华  张静茹  
                                    
                                
                            
                            自2000年开始,我国皖南古村落、开平碉楼与村落和福建土楼相继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村落成为世界遗产后,在民居建筑与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总结我国古村落类世界遗产概况及保护利用存在的普遍问题,将开平碉楼与村落、皖南古村落和福建土楼三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以及建筑功能与特色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开平碉楼的基本特征,归纳出在特殊背景下开平碉楼的保护与利用途径,以期对相似背景下古村落型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江源  刘硕  
                                    
                                
                            
                            根据对前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城市自生植被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城市植物区系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关系。结论为: ①城市植物区系在优势科组成和生态特征方面与其所在地区自然植被明显不同, 并在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 ②人类活动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特征的作用明显;③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绿地管理对许多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关键词:
                                
                                    
                                    
                                        城市  土地利用  人类影响  植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聪  
                                    
                                
                            
                            基于标准彭曼公式,利用CROPWAT软件测量了中国31个省区粮食作物的绿水、蓝水及灰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对粮食生产的耗水量、生态修复需水量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粮食作物对水资源的消耗数量和类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河南、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水资源使用量,而浙江、福建等省份用于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江苏、浙江等降雨量充沛的省份具有相对较高的绿水消耗比重,而陕西、甘肃等水资源稀缺省份具有较高的蓝水消耗比重;1998-2013年三种粮食作物的灰水足迹总量均在总体上呈现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宝根  杨树旺  赵玉  易松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PCC碳排系数法,TAPIO脱钩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趋于下降并于2016年开始转入负增长,省际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区域间差异趋于缩小;(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省际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及增速呈现不同的时序波动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化肥是最主要碳排放源;(4)中国2000—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以"弱脱钩"为主,但2013—2017年不同省域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趋于差异化。研究结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性显著,且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同阶段和不同省域呈现不同脱钩类型,需突出减排重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及注重绿色发展等多途径推进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关键词:
                                
                                    
                                    
                                        耕地资源利用  碳排放  时空特征  脱钩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海琳  张翠虹  
                                    
                                
                            
                            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有效缓解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为促进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不断修正和调整政策重点,政策处于持续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深入研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演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其阶段性重点和发展趋势、探究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促进政策体系的优化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1978—2016年中国中央政府颁发的172份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根据高频词聚类结果,从政策主题、利用对象、产业链环节、政策措施四个维度刻画不同阶段的政策特征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费成  杨列勋  
                                    
                                
                            
                            信息资源是信息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集合,它的3个要素各有特征且互为条件。信息系统是信息资源3要素的组合,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上升到信息系统的高度才是最有效的。电子出版物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系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桂林  陈杰  
                                    
                                
                            
                            城市边缘带作为城乡交互作用界面,根据其形成机制可划分为不同类型,而土地利用/覆被空间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土地利用形式在时间序列上的强烈可变性是所有边缘带类型的重要共有特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带土壤资源压力日趋严峻,一方面,土地利用的非农流转导致土壤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面积快速萎缩,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和区域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三废”物质向城市边缘带的扩散和集聚导致土壤环境容量明显下降,土壤质量严重退化,不仅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开展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刻不容缓。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边缘带  土地利用  土壤资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孟宪民  
                                    
                                
                            
                            泥炭是一种经济、环境效益都十分明显的自然资源。如何科学地处理好泥炭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争论颇多的课题。论文从泥炭资源过程和泥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泥炭资源的属性和特征,探讨了泥炭资源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根据我国泥炭资源储量、质量与开发利用条件,提出我国应科学界定泥炭开发与保护标准,扶持和培育泥炭新兴产业,加强泥炭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高泥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附加值,降低泥炭资源消耗,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道路,促进资源开发、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
                                
                                    
                                    
                                        自然资源  泥炭资源  开发  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