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8)
2023(552)
2022(520)
2021(450)
2020(350)
2019(781)
2018(723)
2017(1190)
2016(812)
2015(814)
2014(788)
2013(816)
2012(834)
2011(712)
2010(780)
2009(653)
2008(647)
2007(596)
2006(537)
2005(475)
作者
(3160)
(2663)
(2612)
(2496)
(1803)
(1268)
(1077)
(1046)
(1041)
(1021)
(976)
(947)
(913)
(908)
(871)
(863)
(842)
(838)
(827)
(792)
(746)
(706)
(697)
(640)
(640)
(626)
(616)
(599)
(584)
(578)
学科
(1880)
(1754)
经济(1741)
水产(1185)
(1047)
(998)
管理(900)
动物(784)
中国(723)
(721)
动物学(674)
农业(599)
养殖(593)
方法(544)
(486)
企业(486)
及其(482)
数学(458)
(455)
数学方法(446)
地方(419)
业经(416)
教育(414)
社会(399)
生活(389)
环境(387)
(378)
产业(375)
(364)
(352)
机构
大学(11517)
学院(10859)
研究(6224)
科学(5048)
(4587)
中国(4170)
(4137)
研究所(3939)
农业(3642)
(3160)
经济(3065)
业大(2952)
(2689)
(2652)
(2584)
管理(2561)
(2539)
(2516)
实验(2457)
研究院(2392)
水产(2354)
实验室(2350)
中心(2265)
重点(2241)
理学(2186)
农业大学(2167)
理学院(2141)
管理学(2070)
管理学院(2053)
(2000)
基金
项目(8749)
(6274)
国家(6231)
科学(6052)
基金(5889)
研究(5115)
科学基金(4387)
(3385)
(3174)
自然(3057)
自然科(2994)
自然科学(2991)
自然科学基金(2930)
社会(2895)
基金项目(2802)
资助(2801)
社会科(2682)
社会科学(2681)
科技(2501)
(2417)
计划(2307)
重点(2241)
专项(2064)
科研(1961)
教育(1945)
(1930)
(1906)
(1710)
编号(1641)
农业(1629)
期刊
学报(4907)
(3731)
科学(3635)
(3631)
经济(3631)
大学(3345)
学学(3183)
研究(3181)
中国(2828)
农业(2508)
业大(1588)
渔业(1444)
林业(1380)
教育(1289)
(1275)
水产(1263)
农业大学(1224)
(1139)
(1060)
(890)
(890)
淡水(890)
社会(872)
社会科(723)
社会科学(723)
(718)
管理(646)
科技(618)
财经(608)
图书(587)
共检索到18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祁丽君  李凤兰  
1988年10月由四川峨嵋山林下引种的虹鳞肋毛蕨幼孢子体,栽培在北京成活.长成成年孢子体,其孢子叶上产生大量孢子.收集此孢子播种在盆土中进行繁殖亦获成功.目前已培育出近百株幼孢子体.在引种栽培及孢子繁殖过程中,用实体解剖镜、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生活周期中各形态结构,尤其是配子体世代的形态结构,拍摄显微照片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钟信  彭传华  
瓜绢野螟的生活史及习性观察汪钟信,彭传华(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武汉430070);(湖北省植保总站武汉430070)关键词瓜绢野螟,生活史,习性OBSERVATIONSONTHELIFEHISTORYANDHABITSOFINDIANCABBAGEMO...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立东  尚天歌  张甜甜  王彩霞  陈斌斌  吴明江  马增岭  
以温州市洞头区人工养殖羊栖菜和野生羊栖菜为研究样本,详细描述了羊栖菜成熟孢子体有性生殖,假根与侧生枝无性生殖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和生活史流程。详细记录了羊栖菜卵、精子和受精卵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假根、茎(主茎和侧生茎)、叶(气囊)和生殖托(雌托和雄托)等4类器官生长、发育和分化过程,胚、幼孢子体和成熟孢子体形态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羊栖菜繁殖生物学特征及生活史流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增加了羊栖菜侧生枝无性生殖和羊栖菜幼孢子体期有性生殖的相关内容,并重新绘制了羊栖菜生活史流程图。该研究结果将为开展羊栖菜养殖生态学研究,深层次解析羊栖菜生殖节律、种群繁衍与环境关系奠定基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翠华  王玮  王文章  
安朵仙水母在固着的无性繁殖螅状体和浮游的有性繁殖水母体间交替,其生活史中绝大多数环节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受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静止水流和雌雄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产卵和受精是非常重要的,受精卵在64h内可经浮浪幼虫阶段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单碟型横裂产生水母体,但对温度和光照要求严格。出芽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唯一方式,出芽率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大多数碟状体在横裂的过程中生长出口腕,并在脱离螅状体12~24h内翻转为口腕向上、外伞向下的倒立形态。水母体可通过食物和体内的共生藻获得能量。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可以饲养两年以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彭伟  
该文通过肾蕨走茎离体培养实验,研究走茎不同部位及不同激素浓度对GGB(绿色球状体)诱导及器官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走茎茎尖作为外植体的GGB诱导率高,分化增殖系数大,小植株生长快.产生GGB和芽的分化分别以MS+IAA0.1mg·L-1+NAA0.5mg·L-1和MS+IAA0.5mg·L-1+NAA0.05mg·L-1为好,根的诱导以MS+NAA0.1mg·L-1为佳.同时,对外植体的消毒提出了新方法,而较过去有所突破.最后,对有关肾蕨组培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治建  龚乃培  陈京元  雷耀峰  
贺氏线盾蚧在湖北省主要分布于赤壁、崇阳、咸安等县 (市、区 ) ,1a发生 2代为主 ,少数 1a 1代或 3代 ;大部分以第 2代受精雌成虫越冬 ,小部分以第 1代雌成虫、第 3代 1龄若虫和雌性 2龄若虫越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增胜  杨长锁  李青旺  胡建宏  王立强  陈晓宇  
 在上海新杨养麝实验场,对1998~2003年饲养繁殖的林麝进行繁殖生理和繁殖性能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林麝15~18月龄可达性成熟,性成熟时体重5~6kg,雌性性成熟比雄性早1~2个月;30~36月龄时可达体成熟,成龄林麝体重7~8kg。雌雄林麝繁殖特点均具有明显季节性,每年9月下旬开始发情,至次年3月下旬后逐渐进入休情期,雄林麝繁殖季节略早于雌林麝;雌林麝1个发情周期为18~23d,发情持续期32~48h,1年1胎,每胎1~3仔,妊娠期为178~183d,饲养林麝年平均繁殖率为152.05%,年断乳仔麝平均成活率为74.04%。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张继红  毛玉泽  杜美荣  刘顶海  
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种子的散落始于7月初,此时水温升至21.4℃。至8月初,水温为21.8℃时,花枝基本不可见,此时种子散落结束。花枝的各分枝向心发育,各分枝上的佛焰苞向顶成熟,花期最初和最后阶段分出的佛焰苞着生较少的子房数,结实率相对较低。花枝密度为114颗/m2,每枝结实67.0个,潜在种子产量为7638个/m2。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时红卫  吴美琴  张俊彬  
报道了鲻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和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结果。HCG 1 000 IU/kg和LRH-A210μg/kg配合使用,在水温22~25℃时,盐度25~32,鲻鱼的催产效应时间和受精卵孵化时间分为别36 h和52 h。鲻鱼卵属浮性卵,圆球形,卵径为(316.4±6.9)μm,卵黄囊直径为(190.8±5.4)μm。鲻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效应时间和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温度为18~21℃时,孵化率最高,为8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建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司亚东  姚卫建  李文祥  陈英鸿  张帆  
池塘试验表明,乌鳢可以在四周有浅滩并生长有水草的池塘中发育成熟并产卵,在无浅滩和水草的池塘中则不能产卵。乌鳢受精卵漂浮于水面,能在静水中孵化出鱼苗。21~26℃时,从受精卵发育至开口摄食的鱼苗需4昼夜的时间,孵化率92.8%。刚孵出幼苗的开口饵料同样为轮虫和枝角类等,因此可以象“四大家鱼”一样进行池塘发花培育鱼苗。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隋延鸣   蒋慧敏   孙可   陈馨雅   李磊   万连营   吕林兰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镜观察泥螺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其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卵群大小与怀卵量呈幂函数关系,即卵群体积越大,其所含卵子数量越多。泥螺胚胎平均直径为210μm,根据泥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泥螺从受精卵发育成稚贝这一过程划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幼虫发育、浮游面盘幼虫阶段和附着变态阶段6个阶段16个时期。受精卵排出后50 min开始卵裂,约23 h达到囊胚期;排出后31 h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排出后38 h 25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卵排出后115 h 30 min最终变态为稚贝。通过观察发现,在泥螺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如何使泥螺胚胎快速摆脱胶质膜以及适合的孵化温度设置是影响泥螺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泥螺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彭慧婧  杨家林  邹杰  文雪  
2011年6、7、8月每月10日,挑选♀∶♂为5∶1的性成熟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体,在水泥池中暂养20 d,观察其产卵习性、产卵量及其体腔中生殖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光裸方格星虫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产卵时间不固定,昼夜皆可产卵,但夜间产卵次数和产卵量均高于白天;大量产卵时集群游动;6、7、8月的雌光裸方格星虫平均产卵分别为:3.20×104、4.43×104、3.46×104cell,平均受精率达98.3%;6、7、8月日累计产卵量y与时间x的变化方程分别为:y=0.430 5x3-25.971x2+503.39x-582.56(R2=...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贺佳飞  周伟  李明会  
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于雨季前出蛰,雨季结束后即入眠,生活习性较其他无尾类特殊。为探寻该蛙的繁殖习性,以野外定点观察和实验室剖检相结合,研究其繁殖生态。结果表明,多疣狭口蛙繁殖时间与雨季来临迟早、雨季持续时间及降水时间间隔等因子相关。其抱对产卵行为多发生于夜间至翌日上午。繁殖前、繁殖期和繁殖后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4,1∶7和3∶2。繁殖期的产卵量与雌性个体体长呈极显著关系。体长大于47 mm的雌性个体每年产卵2次,而小于47 mm的个体产卵1次。卵分批产出,每批约30粒左右,产卵持续时间长短受人类活动影响。作者认为,繁殖过程中雌雄性比的变化与雄蛙多次进入繁殖场和入眠时间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闻海波  孙光兴  丁图强  吕国华  徐跑  马学艳  徐东坡  王林  张呈祥  霍礼辉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鉴于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 Heude)自然资源的衰退状况及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淮河橄榄蛏蚌繁殖类型和性腺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橄榄蛏蚌为短期孵育型,繁殖期从3月至6月初,3-5月为繁殖高峰期,发现的最小怀幼雌蚌为2~(+)龄;雌蚌内外2对鳃丝均可作为育儿囊,属于外鳃类的四生型,一次怀幼数量在134.9万~402.1万只。以雌蚌怀幼为第一判断标准,并结合卵巢组织切片,确认中国橄榄蛏蚌为一个繁殖周期内多次排卵繁殖类型。雌雄生长未见显著差异。橄榄蛏蚌性腺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休止期5个时期,卵巢和精巢发育基本同步。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卵母细胞通过直径约5 μm的卵柄与滤泡壁相连;早期卵母细胞(直径小于17 μm)表面无细胞膜,而后期卵母细胞(约40 μm)表面出现明显的卵黄膜。橄榄蛏蚌精子为鞭毛型,头颈部呈子弹头形,最宽约2 μm;受精卵表面存在明显的卵膜孔,直径约1 μm,表明精子不能通过卵膜孔全部进入卵母细胞而受精。本研究成果旨为突破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及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珍稀濒危蚌类的繁育保护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