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67)
2023(7661)
2022(6208)
2021(5617)
2020(4590)
2019(10219)
2018(10167)
2017(18430)
2016(10134)
2015(11370)
2014(11618)
2013(11076)
2012(10300)
2011(9521)
2010(9846)
2009(9251)
2008(8660)
2007(7912)
2006(7011)
2005(5761)
作者
(30780)
(26125)
(25739)
(24626)
(16071)
(12279)
(11713)
(10126)
(9935)
(9130)
(8913)
(8809)
(8323)
(8209)
(8028)
(7904)
(7500)
(7443)
(7284)
(7199)
(6449)
(6401)
(6361)
(6098)
(5841)
(5698)
(5666)
(5657)
(5430)
(5334)
学科
(44468)
经济(44418)
(24576)
(24554)
管理(24227)
方法(19252)
数学(17635)
数学方法(17266)
农业(16372)
(15215)
企业(15215)
中国(12862)
业经(11845)
地方(10767)
(10028)
(9845)
(9447)
(7693)
理论(7415)
农业经济(7224)
(7089)
(6636)
金融(6629)
(6627)
银行(6613)
工作(6433)
(6421)
发展(6362)
(6351)
(6291)
机构
学院(147337)
大学(144694)
(55040)
管理(54567)
经济(53541)
研究(51141)
理学(47144)
理学院(46508)
管理学(45169)
管理学院(44902)
中国(37488)
科学(33291)
(32425)
(30739)
(25723)
(25307)
业大(25092)
农业(24293)
中心(24070)
研究所(23542)
(23198)
(21371)
师范(21100)
财经(19493)
北京(18751)
(18521)
(18519)
(17734)
(17637)
师范大学(16645)
基金
项目(104088)
科学(81996)
基金(75049)
研究(74769)
(66430)
国家(65870)
科学基金(56094)
社会(47889)
社会科(45034)
社会科学(45026)
(42497)
基金项目(39529)
自然(35950)
(35190)
自然科(35183)
自然科学(35176)
自然科学基金(34465)
教育(34328)
编号(31106)
资助(30258)
成果(25362)
重点(23361)
(22597)
课题(22066)
(21731)
(20903)
国家社会(20126)
科研(19582)
创新(19468)
计划(19318)
期刊
(65981)
经济(65981)
研究(40002)
(35913)
中国(32512)
学报(26546)
科学(23955)
农业(23391)
大学(20296)
学学(19398)
(18070)
管理(18058)
教育(17087)
业经(14117)
技术(13452)
(12616)
金融(12616)
统计(9704)
(9328)
(9298)
经济研究(9286)
财经(9112)
问题(8821)
(8659)
图书(8632)
业大(8231)
农村(8154)
(8154)
农业经济(8139)
决策(7970)
共检索到218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明  
以微信(群)嵌入乡村社会为分析视角,把乡村公共空间划分为"实体型公共空间"和"虚拟型公共空间"。在市场经济对乡村社会强势嵌入的背景下,传统乡村中村民逐渐走出乡村世界,"实体型公共空间"难以担当整合乡村社会秩序、繁荣乡村公共文化、维系乡村共同体的重任。新时代,微信(群)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典型所营造的"虚拟型公共空间"能够搭建起散落在不同空间村民之间的联系,发挥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习俗、营造乡村公共舆论及唤醒乡村社会记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乡村共同体衰败的境况。作为一种有益尝试,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社会营造的"虚拟型公共空间"或将成为再造乡村共同体的可能性进路。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丁兴富  
国家教师教考虚拟大学应该成为全国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实现优质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益的示范品牌,而不一个包办一切、一统天下的垄断体制。 国家教师教育虚拟大学实际上是全国经认证准入的教师教育院校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合作从事在职教师教育和培训的联盟。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艳艳  
web2.0时代的到来开创并支撑着虚拟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开发、学习、应用和研究,但目前很多虚拟学习共同体还只是停留在资源的呈现阶段,缺乏深入的对话参与。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对话活动,主要包括"我—我"对话活动和"我—他"对话活动。设计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对话活动,应从知识性、社会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上进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娜  
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内卷化的风险与挑战,以权力结构的视角审视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可以发现乡村治理正在经历着从想象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的演变。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研究与实践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三种权力模式:宗族式治理模式、公司型治理模式以及灰色化治理模式。这三种治理结构中暗含着"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的"合谋"与"博弈",包含着精英结盟与精英俘获的权力格局与权力运作模式。伴随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行为逻辑的消解,乡村治理的支配规则正在由传统礼俗与规范向经济理性转变,而乡村治理中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也正在由想象共同体转变为利益共同体,最终导致乡村治理的内卷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孙菲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归宿,当前研究多重视乡村制度帮扶与主体联结以实现物质富裕,忽视了乡村生活世界之于共同富裕的情感价值。基于安徽源潭的实地考察,将乡村生活系统带回研究视野,其与乡村生产系统共同构成了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研究发现,通过在生活之“居”与生产之“业”间建立空间连接、关系传动、资源嵌合的联结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乡村居业空间平衡下的共同生活、居业关系传动下的先富带后富、居业资源嵌合中的互利共享,呈现了共同富裕情感性、经济性和共享性的三重特征,既凝练了乡村共富的实践路径,也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因此,构建居业共同体是推进乡村全体人民迈向全面共同富裕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谢安民  薛晓婧  余恺齐  高雯  
自人民公社解体后,广大乡村开始向村民自治转型。但数十年来,村民自治饱受"行政化"等诸多问题困扰,其根本原因在于共同体精神的缺失。当下的乡村社区自治,应当正视村民的主体地位,形成共同体治理和国家治理的互动局面。村民权力是社区自然形成的权威,村委会权力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融入社区权威的程度。村民参与是社区权力的共有共享,独立自主的投票参与固然需要,但是无法代替村庄事务决策的共同参与和协商。村民整合以社区默契为基础,体制内外精英与普通村民应当通过社区认同有机整合到社区权威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远旺  卢璐  
针对传统乡村社区的性质与特征,学界先后提出过"村落共同体""宗族共同体"以及"市场共同体"几种不同的界说。虽然这些观点也注意到村落的开放性尤其是"基层市场共同体"的联系,但主要是采取一种整体性和静态的视角,将乡村视作一种相对封闭和自治体。晚清以降,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启动,域外因素日益介入乡村治理,加剧了乡村官僚化和行政化趋势。在国家整合及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经济、政治手段改造乡村社区,在部分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及后果。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应走"服务嵌入"之路,通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卫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2022年末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对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战略部署。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福建农信)将以“深耕八闽、厚植‘三农’”的情怀与使命,推进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卢碧玲   王财莉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民可共享的发展成果,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前,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对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撑,促进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科学分析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关系,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来构建农村集体经济推动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确实应该以村民为中心,以集体经济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组织农民开展有效的自我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湖南北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村社主导的内源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生产共同体作为内源式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机制,通过决策过程的共同策划、运作过程的共同参与、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来形塑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以此再造村庄公共性,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力并强化农民之间的社会性关联。而文化生产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在于村社自主性的发挥,村社在文化振兴过程中扮演了资源协调者、组织引导者和集体行动守护者等三重角色,以此引导、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内在的制度基础、共同的生活面向、文化结构构成了村社实体发挥作用的能力、动力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资源、组织和价值的三重整合,进而重构了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秩序。由此,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需要依托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塑造,并依靠村社自主性来构建文化再生产体系,促进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形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组织农民开展有效的自我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湖南北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村社主导的内源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生产共同体作为内源式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机制,通过决策过程的共同策划、运作过程的共同参与、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来形塑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以此再造村庄公共性,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力并强化农民之间的社会性关联。而文化生产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在于村社自主性的发挥,村社在文化振兴过程中扮演了资源协调者、组织引导者和集体行动守护者等三重角色,以此引导、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内在的制度基础、共同的生活面向、文化结构构成了村社实体发挥作用的能力、动力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资源、组织和价值的三重整合,进而重构了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秩序。由此,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需要依托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塑造,并依靠村社自主性来构建文化再生产体系,促进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形成。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锋   范静  
虚拟数字代言人的出现进一步变革了企客之间的交互方式,文章旨在剖析虚拟数字代言人如何赋能企客共同体的实现。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本文选择屈臣氏虚拟数字代言人屈晨曦作为案例对象,系统解读了虚拟数字代言人赋能企客共同体的实现过程。研究发现,第一,虚拟数字代言人赋能企客共同体纵向经历参与式文化智能渗透、人机交互智能渗透、共享符号智能渗透三个阶段。第二,赋能过程横向在数字能力的作用下经历着“认知—情感—行为”的进阶。第三,虚拟数字代言人赋能企客共同体实现从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到生态共同体的逐渐深化。文章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虚拟数字代言人阶段性发展的框架,延展了虚拟数字代言人赋能企客共同体实现的黑箱,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发展虚拟数字代言人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兵  郭开宇  
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在共同的利益基础、责任担当和价值遵循的基础上,为全面治理乡村公共事务而形成的有机联合体。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现了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内在要求,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基层配套制度设计有所欠缺、基层政府治理手段刚性化、村干部动员能力不足、村民主体性缺失和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迟滞等现实困境,为了充分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和潜能,需要构建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强化情感认同、树立村干部权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及发展和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等实践路径,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樊凡  赵浴卉  
从古今中外比较的视野并从基层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广大农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新道路。其中,“革命性动员”是起点,“政治性统合”是关键。在党的领导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先后经过主体奠基、制度赋值、改革创新等重要阶段,当前正处于加强与改进、健全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其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革命性动员”来鼓励农民当家作主,不仅奠定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主体方面的基本前提,还探索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不同实现形式;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不仅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还对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进行了曲折的探索;其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不仅以村民自治为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和发展,还通过放权和让利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其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路径,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而且在破解大国“三农”难题的伟大实践中彰显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效能。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完善“政治性统合”的方式、充分释放“政治性统合”的效能,不仅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加成熟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的重要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丽   李睬欧   石成钰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我国乡村社会已形成了悠久的乡村共同体传统,为重建乡村共同体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条件下,我国乡村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也面临深刻变化,给乡村共同体的生发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重建乡村共同体应从构建经济关联、建立有效沟通、弘扬共同体意识、完善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构建乡村共同体生发的内生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