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02)
2023(5892)
2022(5195)
2021(4684)
2020(4024)
2019(8834)
2018(8901)
2017(17173)
2016(8975)
2015(9653)
2014(9207)
2013(8843)
2012(7880)
2011(7100)
2010(7099)
2009(7059)
2008(6643)
2007(5771)
2006(4953)
2005(4361)
作者
(23629)
(19967)
(19692)
(18673)
(12396)
(9404)
(9053)
(7595)
(7432)
(7120)
(6579)
(6405)
(6124)
(6068)
(5987)
(5926)
(5903)
(5787)
(5746)
(5471)
(4803)
(4761)
(4695)
(4521)
(4457)
(4348)
(4344)
(4282)
(3923)
(3856)
学科
(36018)
经济(35987)
管理(28105)
(26594)
(23983)
企业(23983)
方法(16486)
数学(13797)
数学方法(13662)
(11349)
中国(8618)
(8364)
财务(8344)
财务管理(8336)
(8263)
业经(8060)
企业财务(8011)
(7157)
理论(6985)
(6773)
贸易(6771)
(6523)
(5879)
关系(5847)
(5643)
金融(5642)
地方(5601)
农业(5547)
(5234)
(5095)
机构
学院(123319)
大学(122654)
(49128)
管理(48284)
经济(48152)
理学(42480)
理学院(42030)
管理学(41155)
管理学院(40961)
研究(38208)
中国(28561)
(24160)
(23767)
科学(22640)
财经(19309)
(18787)
(17524)
(17278)
中心(16954)
研究所(16928)
业大(16302)
(16199)
(16130)
师范(16032)
北京(14988)
经济学(14594)
财经大学(14436)
(14325)
商学(14127)
(14081)
基金
项目(82038)
科学(65467)
基金(60522)
研究(60170)
(52031)
国家(51582)
科学基金(45290)
社会(38825)
社会科(36820)
社会科学(36809)
基金项目(32232)
(31696)
自然(29935)
自然科(29292)
自然科学(29286)
自然科学基金(28750)
教育(28638)
(26509)
编号(25125)
资助(24482)
成果(19795)
重点(18056)
(18017)
(17495)
(16626)
课题(16352)
项目编号(16245)
创新(16140)
教育部(16066)
人文(16050)
期刊
(55733)
经济(55733)
研究(34657)
中国(20366)
管理(18651)
(18609)
学报(17396)
科学(16625)
(14557)
大学(13381)
教育(13161)
学学(12656)
农业(10154)
(10121)
金融(10121)
技术(9912)
业经(9806)
经济研究(9726)
财经(8941)
(7702)
(6910)
商业(6816)
国际(6710)
问题(6568)
财会(5796)
现代(5622)
图书(5570)
(5548)
技术经济(5532)
统计(5236)
共检索到176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文珂  
即使在金融危机集中爆发期间或市场综合指数与个股股价同时下跌的情况下,仍然不能认为投资损失完全是由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对于虚假陈述类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而言,其投资损失或收益在中国现行法律要求和市场环境下由三部分影响因素构成,包括固定投资收益效应、系统性风险效应和虚假陈述类特质效应。本文着重阐述了虚假陈述类特质效应和系统性风险效应的机理关系。系统性风险效应具有时变的特点,在不同的时点上产生不一致的损失或收益效果;系统性风险效应与虚假陈述类特质效应在形态上具有对称互补关系,共同形成了投资损失或收益。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文鸣  莫丹  
如何估算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一直是司法审判和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结果表明,司法实践在揭露日认定和系统风险扣除等问题上缺乏共识,原因主要在于欺诈市场理论仅揭示了虚假陈述影响证券价格,但并未明确其在何时以及如何作用于市场价格。以有效市场假说弥补上述理论不足,可以推导出投资者因虚假陈述遭受损失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对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事件研究分析显示,被处罚股票仅在《调查通知书》公告日出现平均约为-12.03%的显著超额负收益。该研究拓展了我国司法实践关于投资者损失的估计模型,有助于提高证券民事诉讼制度的效率。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杨春然  张波  
证券市场上的虚假陈述会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虚假陈述被披露后,公司市值较欺诈行为发生期间有所降低,两者的差额即为损失。一旦公司进入破产程序且股票破灭时,使用公司市值差额法计算损失,在形式上不会发生问题,当公司股票仍保留一定的价值时,使用该方法计量损失则会发生很多的问题,这是因为市场并非是理论上的有效市场,而且欺诈性信息之外的因素也在影响着股票的价格。《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简称《规定》)第七部分对损失认定的规定过于简单。本文认为,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忽视其他因素对股票价格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莹芬  张文珂  
基于单因素的CAPM模型和反映单项资产收益率的变异性与市场指数收益率的波动性之间关系的β系数,本文研究了由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中系统性风险影响的确证基础及其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大小的度量方法。本文认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不仅在于危机爆发时给证券投资带来风险冲击,而且在日常证券交易中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投资损失。本文对1年期间内中国上市公司β系数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对于投资者损失的影响。因此,在虚假陈述民事赔偿中应当全方位的考虑系统性风险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经过分析,本文采用了相关系数作为单支股票在某一期间全部交易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损失比,并尝试构建了两种方法用于测算考虑扣除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明辉  谢军  
依照一般侵权法,原告要获得赔偿,必须证明其所受损失与被告不法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对于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而言,原告很难证明其对虚假陈述的信赖及虚假陈述与其所受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对此,美国采用了目标认定法和市场欺诈理论,来简化因果关系的证明。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遏制虚假陈述行为,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因果关系推定,以减轻投资者的举证责任。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叶嘉敏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通常分为诱多型虚假陈述与诱空型虚假陈述,诱空型虚假陈述的民事侵权一直处于立法规制空白的状态,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甚少。近年来诱空型虚假陈述民事侵权案件急剧增多,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其中一个疑难环节,司法实务之中面临着揭露日确定规则不统一、证明标准差异大、系统性风险影响程度认定模糊等问题。对诱空型虚假陈述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可从相关判决书的实证分析入手,兼采比较法的视角,以诱空型虚假陈述的类型分析与日期认定标准统一为逻辑起点,将因果关系分为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界定信赖推定的运用情形,合理确定信息重大性与虚假陈述损害的认定规则,适当配置举证责任,以期实现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功效。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洪亮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过十余年,证券立法亦处于摸索阶段。然而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虚假陈述的情况时有存在,相对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的空间,如实体法中救济措施、程序法中集团诉讼机制等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因此,完善我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制度,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任重而道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兴华  
我国证券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直较为普遍,为了更为有效地规制这种行为,虚假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亟待完善。但证券虚假陈述的清晰界定,又是确定其民事责任的先决条件,为此,从证券虚假陈述的对象、表现形态、主体等方面对证券虚假陈述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论述,以准确界定其概念。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石晓波  
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是指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侵犯了投资者合法权益,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而应当承担的一种民事赔偿责任。它的构成要件主要有权利义务主体、主观(归责)方面、行为表现、损害事实、因果关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柴珂楠  
日本法院在2011年审结的"西武铁道"证券虚假陈述案中,明确了以"实际价值法"计算损害额、以民诉法248条的损害额认定制度填补非虚假陈述因素的计量困难、并体现出弱化虚假陈述实施日的特点。我国目前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为依据计算虚假陈述损害额,存在如"系统风险"无法囊括非虚假陈述因素、诱多模型无法适应证券市场新变化、退市公司损害额认定不合理等问题。本文结合日本实践的可取之处和我国国情,试图探讨虚假陈述损害额认定制度的改革思路。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贾海东  冯果  
同一诉讼纠纷中内嵌多个虚假陈述行为已成为一类新问题,但当前的司法审判在行为认定、模式选择和因果关系判断上存有难点。此类纠纷中,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众多,“虚假陈述影响双重劣后考察”的规则不宜继续适用,而应将保护投资者的立场贯穿始终。个案中,宜通过“三步法”分析,明确合并抑或区分的处理模式,以虚假陈述行为是否具备“单一性”作为《虚假陈述若干规定》第八条第三款的适用标准。就交易因果关系而言,判定投资者的交易决策究竟受哪一行为影响时,需综合考察各行为实施日间隔长短、重大性程度及前行为所披露信息在市场的传播密集度等因素,以确定前行为对投资者信赖的影响力截止点。而就损失因果关系而言,一方面要提高非虚假陈述因素扣除的认定标准,另一方面也不应拘泥于数学模型的构建,法官酌情处理的价值应得到重视。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茜  
现行的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以侵权行为为赔偿依据,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法律的侵权行为赔偿责任已确立,但理论中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侵权构成要件并未和侵权责任法衔接。本文以侵权的构成要件为逻辑起点,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虚假陈述侵权中的共同侵权形态,并对会计师事务所侵权行为的主客观要件进行分析,提出违反勤勉义务是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行为体现。在具有双重功能的证券虚假陈述侵权赔偿中,应以投资者保护为中心,将会计师事务所和发行人、上市公司责任内部化处理。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郑朝晖  
本文研究了中国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陈述和勤勉尽责的认定 ,认为虚假陈述的实质是审计失败 ,而勤勉尽责的核心是应有的职业关注。超前的审计准则不能作为认定职业关注的标准 ,机械执行审计准则不能认定已尽了职业关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尧明  
由于财务预测信息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财务预测信息是否存在虚假 陈述的判断标准的建立,拟借鉴美国的“安全港规则”和“忠实表达警示文字原则”,即只要预测性财务 信息是基于诚信原则编制,并且编制时所采用的各种基本假设、基本原则、预测目的和范围、编制方法、 基本步骤均属合理性,并对预测信息中可能存在的虚假陈述作了必要的警示,且一旦客观条件变化导致原 先据以作出预测的合理假设、基础发生变化或不存在而使预测信息变得不真实时,已及时披露并且出具更 正信息,那么即使预测信息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也不属于虚假陈述行为,不应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珺  
随着审验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的不断演变,审验机构“看门人”作用得到强化,为督促其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应解决审验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形态不一、民事责任认定标准及范围模糊等问题,明确审验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形态的适用规则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义务范围。同时,为避免发行人固有风险转移,审验机构执业风险过重,可通过采取设定赔偿上限、签订责任限制协议等方式降低审验机构破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