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
- 2023(113)
- 2022(49)
- 2021(55)
- 2020(27)
- 2019(91)
- 2018(95)
- 2017(190)
- 2016(94)
- 2015(103)
- 2014(80)
- 2013(92)
- 2012(75)
- 2011(91)
- 2010(104)
- 2009(91)
- 2008(79)
- 2007(55)
- 2006(56)
- 2005(54)
- 学科
- 土地(1219)
- 资源(1071)
- 耕(1040)
- 地(1030)
- 耕地(1030)
- 济(286)
- 经济(286)
- 农(214)
- 农业(168)
- 业(135)
- 学(129)
- 土壤(122)
- 壤(122)
- 方法(122)
- 数学(118)
- 数学方法(118)
- 问题(93)
- 经济学(92)
- 环境(82)
- 地方(61)
- 管理(61)
- 发(59)
- 肥(56)
- 力(52)
- 土壤肥力(52)
- 肥力(52)
- 中(44)
- 划(44)
- 婪(44)
- 环境规划(44)
- 机构
- 学院(1536)
- 大学(1499)
- 农(898)
- 农业(760)
- 资源(756)
- 研究(697)
- 管理(686)
- 科学(658)
- 业大(626)
- 中国(626)
- 农业大学(571)
- 理学(561)
- 理学院(546)
- 管理学(536)
- 管理学院(535)
- 环境(439)
- 土地(434)
- 京(428)
- 所(428)
- 研究所(416)
- 济(388)
- 经济(378)
- 科学院(361)
- 中心(342)
- 地理(336)
- 国土(318)
- 省(318)
- 室(304)
- 实验(297)
- 实验室(294)
共检索到2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艺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云南省永胜县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本刊评论员
<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并通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了自身的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同时,还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卫东 杜志雄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涉及面广,但耕地和种子是“两个要害”。本文基于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视角,阐释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的重要性,分析粮食安全下耕地保护和种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农业强国的基础。目前,夯实粮食安全的“耕地”根基面临耕地总量少、优质耕地占比低,耕地基础地力退化趋势难扭转、质量仍趋下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难遏制,以及可动员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夯实粮食安全“种子”根基面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能力不强,种业企业“山多峰少”和研发投入不足,种业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等现实问题。由此,抓住耕地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提等升级耕地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合理有序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抓住种子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掌控核心种源、攥牢当家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小清
一、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市场基础仍然不牢。如果没有国家提供制度性保护,难抵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湖北是产粮大省,自1978年至2006年,湖北粮食生产取得很大成就。除自然因素和科技因素外,不难看出政策因素对左右粮食生产起到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可山 孙铭雨 刘基伟 李群
文章理论阐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涵义,构建四维度34个指标的粮食安全根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文章采用牛顿第二定律、灰色关联度等模型,揭示各指标对粮食安全根基的驱动力强弱,测度各指标与粮食安全根基的关联程度及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驱动力作用下,耕地保护和科技支撑起到正向作用,党政同责夯实的作用呈波动趋势,而种粮收益则表现为负向作用。应稳定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逐步将支持的重点转向农业科技进步,通过科技支撑带动耕地保护程度和种粮收益水平持续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综合指数呈“W”形变动,但科技支撑指数呈现的复杂趋势和种粮收益指数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的态势要引起重视。未来耕地质量和科技支撑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将不断增强,要重点防范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和“谁来种粮”问题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樊胜根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已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大食物观为什么提出、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新要求、如何践行,对于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链 粮食安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钱龙 曹宝明 赵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为正确理解这一重大创新表述,首先,论文解构了“全方位”的科学内涵和五大基本特征,从六个维度解释了何谓粮食安全的“根基”。其次,基于SWOT法识别了实现这一新标准新要求的优势和劣势、困难和机遇,明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现实基础。最后,论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十大对策建议,阐述了实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可能路径和主要举措。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孔祥智 宋乐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新时期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传统粮食安全观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大食物观”的新内涵。但中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结构性紧缺矛盾、国际市场风险等严峻挑战对新发展阶段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国内要全方位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从耕地、农田、科技、利益、责任等角度入手,构建系统完整的保障体系;国际上要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积极参与粮食国际合作与治理,以高水平开放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大食物观 新发展理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新时代十年我国粮食安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伟大变革和实现“稳定”奇迹奠定了扎实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催生粮食产业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急迫需要;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能力建设既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政策主张,也是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依托,更是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源保障、科技支撑、种业发展、收益保障、生产主体、结构调整、非常规农业等方位发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在拓宽进口来源、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安全合作等方位发力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供应链韧性;在粮食储备轮换、粮情监测预警和粮食流通体系等方位发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鑫源 金晓斌 韩博 孙瑞 张晓琳 周寅康
探讨中国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现状及方向有助于寻求应对全球变化新形势的中国特色藏粮路径。本文基于文献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按照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保障措施的逻辑主线对藏粮战略相关政策及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表明:(1)藏粮战略相关研究重心逐渐由供需关系层面转向复杂形势下的综合生产能力,但目前仍存在综合目标实现困难、政策内容匹配失衡、实施过程缺乏监管等问题。(2)融合恢复力视角的藏粮理论内涵拓展为政策整合和战略落地提供了可借鉴思路,即通过挖掘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可实现粮食系统适应能力与抗干扰能力的优化与提升。整体而言,在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目标约束下亟需构建面向全球变化视野、以农业生产潜力评估为基础的国家耕地战略储备制度。通过明确战略储备空间,丰富和完善国家层面耕地占补平衡跨区域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政策,服务于藏粮于地战略的落地与实践。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岩松 朱山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研究完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政策,确保重点县建设目标如期实现,近期我们对黑龙江、江西两省开展重点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邢国辉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加快"四型财政"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2012年11月中旬,先后到石家庄市元氏县和行唐县两县,就提高县级财政收入水平、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和机构干部队伍建设、财政改革发展及财政运行中存在问题、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财政保障、财政部门服务"两个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一、两县基本情况两县都是石家庄市的半山区县和传统的农业大县,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夏叡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一些原本应该种植粮食的耕地,被乡镇或农户转为用于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了解决耕地"非粮化"现象,浙江省德清县从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土壤层出发,扩大粮食耕种面积,提高乡镇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有效保护了耕地。确保耕地"数质双升"德清县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全面提高了耕地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农民种粮方便许多,积极性有所提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蓬鹏 朱玉春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戚渊 李瑶瑶 朱道林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资本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农地过度资本化问题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随着耕地价格上涨,耕地价格与耕地非粮化存在"U"型关系,"U"曲线在耕地价格为969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耕地价格上涨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作用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2)耕地价格与非粮化的"U"型关系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存在区域异质性,"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在耕地价格为876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较全样本拟合曲线的极小值拐点约降低90个单位。研究结论:农地适度资本化未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当农地过度资本化时,耕地价格上涨会促进耕地非粮化利用。未来在推进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政府有效介入,正确引导和监管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用途管制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