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14)
- 2023(11620)
- 2022(10306)
- 2021(10026)
- 2020(8289)
- 2019(19303)
- 2018(19217)
- 2017(37217)
- 2016(20804)
- 2015(23788)
- 2014(23787)
- 2013(23052)
- 2012(21191)
- 2011(19225)
- 2010(19311)
- 2009(17420)
- 2008(17007)
- 2007(14942)
- 2006(13263)
- 2005(11652)
- 学科
- 济(75518)
- 经济(75432)
- 管理(59466)
- 业(56997)
- 企(48213)
- 企业(48213)
- 方法(34148)
- 数学(29223)
- 数学方法(28789)
- 农(21507)
- 中国(21439)
- 财(19636)
- 业经(17288)
- 地方(16823)
- 学(16439)
- 理论(14835)
- 教育(14439)
- 贸(14241)
- 贸易(14234)
- 农业(14219)
- 策(14123)
- 易(13840)
- 制(13722)
- 和(13313)
- 技术(12851)
- 务(12479)
- 财务(12414)
- 财务管理(12393)
- 环境(12059)
- 划(11957)
- 机构
- 大学(289730)
- 学院(285907)
- 管理(115419)
- 济(109105)
- 经济(106455)
- 理学(100103)
- 理学院(98950)
- 管理学(97209)
- 管理学院(96672)
- 研究(95131)
- 中国(68457)
- 京(61956)
- 科学(58776)
- 财(50489)
- 所(46795)
- 农(42757)
- 研究所(42611)
- 中心(42588)
- 江(42215)
- 业大(41305)
- 范(41216)
- 师范(40934)
- 财经(40295)
- 北京(39713)
- 经(36584)
- 院(34897)
- 州(34477)
- 农业(33117)
- 师范大学(32855)
- 技术(30679)
- 基金
- 项目(194022)
- 科学(152330)
- 研究(146918)
- 基金(138273)
- 家(118599)
- 国家(117468)
- 科学基金(101249)
- 社会(89212)
- 社会科(84367)
- 社会科学(84344)
- 省(76105)
- 基金项目(73650)
- 教育(69315)
- 自然(65931)
- 自然科(64343)
- 自然科学(64331)
- 划(64300)
- 自然科学基金(63171)
- 编号(62317)
- 资助(57127)
- 成果(52480)
- 课题(43467)
- 部(43066)
- 重点(42921)
- 发(41124)
- 创(40255)
- 项目编号(38554)
- 大学(38085)
- 创新(37167)
- 教育部(37142)
- 期刊
- 济(120956)
- 经济(120956)
- 研究(89266)
- 中国(55881)
- 教育(45557)
- 管理(42633)
- 学报(42584)
- 科学(39715)
- 农(38818)
- 财(36564)
- 大学(33433)
- 学学(29853)
- 农业(27497)
- 技术(25075)
- 融(23975)
- 金融(23975)
- 业经(20246)
- 图书(18884)
- 财经(18802)
- 经济研究(18377)
- 经(15920)
- 问题(15408)
- 理论(14451)
- 科技(14300)
- 业(13824)
- 实践(13447)
- 践(13447)
- 现代(13403)
- 技术经济(13373)
- 书馆(12734)
共检索到422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凤
本研究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主体,通过"话语补全测试"(DCT)问卷获得数据,对以藏族大学生(三语学习者)、汉族大学生(二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请求策略的使用进行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来自三语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成为阻碍其语用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影响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课堂语用输入的方式(包括教材、课堂教学方式等)。因此,语用知识输入在二语和三语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语用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用习得及语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语用策略 语用能力 三语习得 语用教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家红 刘怡春 王江涛
学习策略的使用已经成为影响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习方法,帮助英语教师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了解藏族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依此对实际的教学进行调整,找出适合藏族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
英语学习 学习策略 藏族大学生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凤
为了探索以英语为第三语言的藏族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课语用教学规律,本研究以请求言语行为为教学内容,选取60名藏族大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了显性与隐性语用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显性教学结合隐性教学的语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藏族大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心 阿丽娅·卡的尔 周仁来
为探索维吾尔族与汉族大学生的工作记忆能力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空间位置延迟匹配任务、字母延迟匹配任务、数字Stroop任务、活动记忆任务、数字大小-奇偶转换任务分别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的工作记忆视空间模板、语音环、抑制、刷新、转换能力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显示,在测查语音环路功能的字母延迟匹配任务和测查中央执行系统刷新功能的活动记忆任务中,维族大学生的反应时均长于汉族大学生,在其他任务中两组被试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维吾尔族 汉族 工作记忆能力 文化因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静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区差异、文化、社会背景、经济等众多原因,英语学习面临种种障碍。本文以藏族大学生为个案,从目前少数民族学生非英语专业学习现状出发,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方法和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佘静芳
通过采用测量、数理统计、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论证等方法,对内地和西藏本地藏族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指标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身体形态方面,两地大学生身高指标无差异,但内地藏族大学生中的大个肥胖学生多于西藏本地藏族大学生;呼吸机能和有氧耐力指标,内地藏族大学生要高于西藏本地藏族大学生;力量素质水平两地学生存在差异,发展状况基本相似。
关键词:
内地 西藏本地 藏族大学生 体质健康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旻宇
学困问题给内地高职院校藏族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影响藏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顺利毕业。主要表现为迟到和旷课较多、课程平均绩点低、按时毕业率低和课程考试挂科率高等方面。原因在于部分藏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生活环境不适应、语言障碍、教学评价标准不适等方面。为此,需要加强学习帮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标、消除语言交流障碍和改进教学评价标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藏族大学生 学困问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敖俊梅 次旦央吉
本文就西藏籍藏族大学生就业准备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西藏籍藏族大学生已形成主动就业意识并展开积极的就业准备,但存在择业取向相对单一、就业准备不充足、就业竞争力欠佳等问题。究其成因在于就业扶持措施的双重社会效应、社会文化适应状况影响就业资本的获得、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间接影响就业竞争力、高校教育过程中不平等对就业准备和能力的重要影响。当前解决问题的实质在于采取措施推进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平等与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西藏 藏族大学生 就业准备 调查研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昊 侯玉波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A大学和陕西省B大学各200名藏族大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跨文化人际适应的关系,以及文化情境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到内地学习提升了藏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人际适应能力;不论是在内地还是西藏,藏族大学生个人取向自我都能正向预测跨文化适应能力;但生活在内地的藏族大学生他人取向自我正向预测跨文化人际适应,生活在西藏的藏族大学生他人取向自我概念则反向预测跨文化人际适应。上述结果说明了生活在内地的藏族大学生自我概念提高并表现为主动的跨文化适应策略,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人际适应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相理锋
藏族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祖国统一的生力军,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受藏传佛教文化思想、各种文化价值观、学生自身认知特点的影响,当前一些藏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有效树立。为此,要结合藏族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多渠道构建藏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藏族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艳 张春杰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云南省三所高校214名汉族和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汉族和单/双语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和依赖策略的使用频率均为中等;双语少数民族与单语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使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虽然汉族和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在认知和社会情感策略的使用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查字典、分类、语境化和合作等具体策略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双语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相比,汉族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更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维芳 谢政航
择业自我效能感在个人的职业选择行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对236名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心理资本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以探究藏族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在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整体情况中等偏上,择业效能感和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心理资本均与择业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藏族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在职业价值观对其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可以从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心理资本水平、提高择业自我效能感这三个方面,来提升藏族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水平。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郝世亮 范琳俐
关于中国边疆地区多民族高校族际互动形态的判断大致有"区隔再生论"与"交融渐进论"两种声音。本研究以一所隶属于西藏自治区且在异地办学的高校为研究调查点,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族际接触的机会结构视角考察了内地就读藏族学生的族际交往心理、交往行为及族际友谊获得机制,试图为理解中国校园族际交往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素材。研究发现,伴随着族际接触机会的增加,学生涵养了积极的族际交往态度,发展了积极的族际关系。西藏自治区藏族大学生大多秉持开放、积极的族际友谊态度,受访学生中有87. 5%的人表达了对获得族际友谊的积极期待,有84. 07%的人报告了在大学中结交了其他民族的新朋友;族际接触机会与族际心理距离负相关,具有族际接触经验的学生尤其是获得族际友谊的学生对其他民族人群的友好感知评价更为积极;"族际友谊传递效应"在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中得以延续,中学阶段获得族际友谊经验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也更容易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朋友。研究还发现,内地就读藏族大学生的族际友谊获得与族际接触时间的累计效应、日常生活空间的接近性效应、族际交往经验的传递效应密切相关,即影响学生族际友谊获得的关键原因是族际接触交流机会的多寡。因此,坚持贯彻深化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方针、增加各民族学生族际互动增量,对于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至关重要。
关键词:
藏族大学生 族际交往 族际友谊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杜林
内地民族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边疆民族聚居区,因内地和边疆在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多有差异,致使离开家乡的学生在内地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状况,成长过程中需要许多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调查发现,藏族大学生既有边疆生源的共性,也有自身特点,而且城乡、农牧区等不同成长环境对学生个性也有明显影响。内地民族院校应根据这些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帮助边疆生源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校园环境,健康地成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阳 闻素霞 于海涛
本研究考察在"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群际接触数量和质量对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群际内隐态度的影响。研究采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范式)测量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对彼此的内隐态度,采用社会接触问卷和个性化经验问卷测量被试接纳异族的质和量。结果显示,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对本族的积极态度显著高于对异族的态度,表现出稳定的内群体偏好;群际接触对改善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群际内隐态度均有效,但改善两族大学生群际内隐态度的接触模式不同:群际接触的数量和质量均能改善汉族大学生的群际内隐态度,且接触质量的改善效果更佳;接触
关键词:
群际内隐态度 个性化经验 一般群际接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