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7)
- 2023(15923)
- 2022(13817)
- 2021(12981)
- 2020(10712)
- 2019(24672)
- 2018(24437)
- 2017(46536)
- 2016(25270)
- 2015(28359)
- 2014(27942)
- 2013(27095)
- 2012(24587)
- 2011(21779)
- 2010(21293)
- 2009(19452)
- 2008(18280)
- 2007(15386)
- 2006(13018)
- 2005(10694)
- 学科
- 济(96777)
- 经济(96673)
- 管理(69205)
- 业(65562)
- 企(54803)
- 企业(54803)
- 方法(46667)
- 数学(40310)
- 数学方法(39727)
- 农(29109)
- 中国(24949)
- 财(24217)
- 业经(23593)
- 地方(22831)
- 学(20874)
- 农业(19679)
- 理论(16904)
- 贸(16562)
- 贸易(16554)
- 和(16099)
- 易(15993)
- 环境(15408)
- 制(15398)
- 务(15230)
- 财务(15156)
- 财务管理(15127)
- 技术(14790)
- 企业财务(14271)
- 划(13326)
- 教育(13146)
- 机构
- 学院(340614)
- 大学(338445)
- 管理(137139)
- 济(127714)
- 经济(124834)
- 理学(120200)
- 理学院(118870)
- 管理学(116494)
- 管理学院(115896)
- 研究(107860)
- 中国(77535)
- 京(70881)
- 科学(69781)
- 财(56685)
- 农(54200)
- 江(52344)
- 所(52301)
- 业大(52253)
- 中心(50421)
- 研究所(48320)
- 范(46934)
- 财经(46574)
- 师范(46481)
- 北京(43019)
- 经(42437)
- 农业(42169)
- 州(40183)
- 院(40073)
- 经济学(37697)
- 师范大学(37394)
- 基金
- 项目(247391)
- 科学(194381)
- 研究(181109)
- 基金(178231)
- 家(154913)
- 国家(153577)
- 科学基金(132842)
- 社会(113215)
- 社会科(107041)
- 社会科学(107014)
- 省(98225)
- 基金项目(95471)
- 自然(87302)
- 自然科(85254)
- 自然科学(85232)
- 教育(84082)
- 自然科学基金(83639)
- 划(81971)
- 编号(75540)
- 资助(72439)
- 成果(59394)
- 重点(55113)
- 部(53683)
- 发(52608)
- 创(51411)
- 课题(51161)
- 创新(47814)
- 科研(47526)
- 项目编号(46306)
- 大学(46117)
- 期刊
- 济(135510)
- 经济(135510)
- 研究(93133)
- 中国(60596)
- 学报(54698)
- 科学(50074)
- 农(49655)
- 管理(47880)
- 财(42675)
- 大学(41546)
- 教育(40489)
- 学学(39128)
- 农业(34859)
- 技术(30385)
- 业经(25342)
- 融(23913)
- 金融(23913)
- 财经(21374)
- 经济研究(21173)
- 图书(19849)
- 经(18205)
- 问题(17622)
- 业(17087)
- 版(16738)
- 科技(16643)
- 资源(16330)
- 理论(15609)
- 商业(15449)
- 技术经济(15190)
- 现代(14827)
共检索到475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皓 王碧陶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
关键词:
藏彝走廊 藏传佛教 互动关系 民族社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亚欣 李泽锋
在游客的旅游动机和满意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西藏的实地考察、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游客的动机和满意度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西藏藏传佛教文化的现实旅游市场,以中青年、无宗教信仰的汉族游客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高,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更喜欢选择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藏传佛教寺院景点作为游览对象;不同身份特征的游客对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动机和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游客普遍对"欣赏宗教艺术"、"了解宗教信仰"的满意度高,对"感受宗教氛围"的满意度比较高,对"获得宗教知识"的满意度低。研究表明,不同身份特征的游客对藏传佛教...
关键词: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 游客 旅游动机 满意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婉怡 方永恒
基于文化产业微观主体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等方法,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藏羌彝走廊文化企业分布不均,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表现出"自西向东""南北发散"的递增态势;(2)藏羌彝走廊在空间上主要以"枢纽城市"为单一集聚点,部分枢纽城市呈现多辐射集聚的特征;(3)通过对比五大枢纽城市发现,藏羌彝走廊东部地区核心城市在文化企业空间集聚过程中所起的辐射作用明显大于西部地区,且集聚强度越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明显;(4)异质性文化企业主要呈现"小集聚,大分散""大集聚,小分散""规模不等集聚连绵区""规模相似连片集聚区"等4种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丽萍 周智生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不同教派寺院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反映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势力时空扩散过程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滇藏川毗连地区,以四大教派寺院空间分异为视角,探讨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分异特性及其历史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寺院集中分布,但集中程度与集中地域各自不同,其寺院盲区范围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宁玛派、萨迦派寺院与噶举派、格鲁派寺院呈金沙江东西两岸悬殊较大的分异格局;噶举派与格鲁派寺院数量上呈高度负相关。这些地域分异特性是滇藏川毗连地区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教派主寺的分布以及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传播扩散过程中教派间的斗争、土司的态度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丽萍 周智生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不同教派寺院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反映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势力时空扩散过程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滇藏川毗连地区,以四大教派寺院空间分异为视角,探讨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分异特性及其历史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寺院集中分布,但集中程度与集中地域各自不同,其寺院盲区范围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宁玛派、萨迦派寺院与噶举派、格鲁派寺院呈金沙江东西两岸悬殊较大的分异格局;噶举派与格鲁派寺院数量上呈高度负相关。这些地域分异特性是滇藏川毗连地区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永恒 宋婉怡 张倩
基于我国1985—2018年间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选取政策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3个维度对政策进行指标赋值量化,运用平均协同度测度模型,以量化数据描绘出了政策协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随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数量的增多,总效力逐年上升,总协同度以及各目标与措施间协同度不断增长。但2014—2018年,其协同度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各目标与措施间协同度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协同度较弱的目标与措施,进一步提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有效实施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政策协同 政策量化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和自兴 赵景柱
使用生态足迹法和改进的AHP法对丽江市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指出2001年丽江市生态足迹低于1995年,而2007年是2001年的近3倍,主要是2007年能源消耗对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大。丽江市生态承载力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减少程度不明显。生态足迹变化较大,表明人类的活动程度和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加大;而生态承载力没有明显减少主要是由于丽江市是一个旅游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旅游资源的开发。AHP法分析表明,从1995年至2007年,丽江市可持续性总体上是增强的,其中2001-2007年发展较快。此外,还分析了民族文化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指出民族文化的合理保护与开发能促进丽江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丽江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曾建国 柴剑峰 陶立坚
本文以汶川为样本,通过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人口流迁形式、特征、动力与存在问题,来管窥藏羌彝走廊人口流迁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勾勒了藏羌彝走廊这一特殊民族区域人口有序流迁路径,初步探索了一条民族地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有效、社会秩序良好、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人口有序流迁 汶川样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西琴 陈茜 张远 高吉喜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以丽江市1990~2006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建立了丽江市城市化模型。该模型符合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呈现对数关系。应用该模型预测了未来丽江市的城市化水平以及相应的人均GDP,2010年、2020年城市化率分别为15.57%和18.29%。从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多民族的特点以及隐性城市化现象等方面,解释了丽江市城市化率较低的原因,指出丽江市城市化并不符合一般的周一星模型,而是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为该地区制订城市化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家新 兰英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藏汉双语教育的意义,解读多元文化与藏汉双语教育的关系;在对藏汉双语教育现状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藏汉双语教育路向的策略。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藏汉双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珍 苏绕绕
寺院在民族走廊地区社会—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功能,明晰宗教场所时空扩展及其驱动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河湟谷地藏传佛教寺院既有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以及DEM和气候数据,利用时空序列分析方法,重建本区域宋代以来寺院扩展与演变,分析寺院数据变化与史实。结果表明:(1)寺院分布由多核趋于带状,形成“组团式”分布的扩展结果,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区位—环境选择定向,居于区域中心地特征显著。(2)清代是奠定当今寺院分布格局的主要时期。(3)寺院扩展与政教合一、经济收益、气候变迁、宗教组织体系等多重因素相关联,尤其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主趋势下,诸因素形成寺院扩展的多层级驱动。(4)以寺院扩展为基础的宗教扩散模式属于等级扩散和蔓延扩散,扩散理论需要对以环境变迁为特征的“外部因素”多加关注。此外,扩散本身并不具有同质性,教派、寺院结构及寺院对于经济的追逐也会影响扩散。(5)寺院作为文化遗产,具有使社会—生态系统趋于稳态的功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静 王丽萍 马月伟 欧光龙
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布测度函数、地形信息提取方法分析横断山区藏传佛教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藏传佛教传入期内仅依靠宗教自身力量在横断山区传播,受地形影响较大,会在地势平缓、有宗教区位意义的县域首先发展,在金沙江上游和甘孜州南部形成散点状的分布点;(2)藏传佛教与上层政治环境和地方部族势力结合后快速向高海拔地区拓展,在横断山区北部地区形成高-高聚集区,南部地区形成低-低聚集区;(3)传播过程中,由道路、河流组成的交通网络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廊道。
关键词:
藏传佛教寺院 横断山区 空间演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阿忠荣
佛教化的家庭教育是藏传佛教影响藏族社会的重要方面,从佛化的家庭环境到佛化的人生礼仪教育,从各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到独特的惩戒劝导方法,藏族传统家庭教育涵括了佛教的信仰、因果、善行等诸多内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如电视等现代大众传媒的介入,藏族传统家庭教育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弱化趋势,藏族家庭教育必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面对和顺应这种趋势。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家庭教育 佛化特色 弱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永恒 张娇
基于2013—2018年面板数据,解析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剖析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发展时空演变与各因素的作用规律具有高度一致性,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出阶梯状发展趋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设施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部分抵消了文化传播距离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逐渐减小,促进了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的平稳发展,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可以将影响因素时空异质性的作用机理分为3个阶段:依靠资金政策等扶持的前期发育阶段、以产业扩张和完善发展机制为主的中期扩张阶段、文化产业自成体系和平稳发展的后期稳定阶段。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因阶段制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智生 张重艳
山坝地域结构是云南典型的地域类型。在这一特殊的地域结构下,乡村集市往往成为山区和坝区之间农村商贸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维系山区和坝区不同族群农户经济共生互补的重要纽带,对于维护边疆稳定与经济开发有着突出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云南丽江玉龙县九河乡村集市形成发展机理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既定的山坝地域这样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山坝区各单元之间联动有序的环境结构中,乡村集市的发展演进既依附于特定的地域条件,但同时又能以范围维系和时空协同机制为动力,突破地域局限,以更能兼顾和适应山区和坝区间各市场参与者活动特点的方式来不断重构和演进。
关键词:
山坝地域结构 乡村集市 演进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民族餐馆里的主客互动过程研究——以丽江白沙村为例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农村居民冠心病的经济负担研究
旅游经济依赖背景下区域经济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张家界市、阿坝州、丽江市为例
民族旅游地市场化授益模式及实现路径——基于丽江甲子村的纵向案例研究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建构作用:基于丽江三所学校的个案研究
民族地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为例
乡村振兴视阈下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有效路径研究
政社互动下国际化社区协商治理的类型化研究——基于南京市四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创新民族文化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效路径——乡村重构视角下的贵州省黔南州洪江村研究
文化记忆与乡村振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社区参与——基于贵州省清镇市观游村索桥红军渡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