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90)
- 2023(4350)
- 2022(3664)
- 2021(3509)
- 2020(3014)
- 2019(6762)
- 2018(6751)
- 2017(12524)
- 2016(7160)
- 2015(7754)
- 2014(7741)
- 2013(7702)
- 2012(7268)
- 2011(6797)
- 2010(7078)
- 2009(6649)
- 2008(6839)
- 2007(6130)
- 2006(5586)
- 2005(5092)
- 学科
- 济(28422)
- 经济(28390)
- 业(18411)
- 管理(18357)
- 方法(12603)
- 企(11916)
- 企业(11916)
- 数学(11165)
- 数学方法(10991)
- 险(10772)
- 保险(10679)
- 中国(9073)
- 环境(8824)
- 农(8679)
- 学(8322)
- 地方(8243)
- 银(7061)
- 银行(7037)
- 行(6674)
- 融(6570)
- 金融(6568)
- 财(6563)
- 制(6155)
- 农业(6055)
- 生态(5955)
- 业经(5438)
- 和(5108)
- 划(4976)
- 资源(4780)
- 各种(4589)
- 机构
- 大学(106696)
- 学院(105095)
- 济(40222)
- 研究(39356)
- 经济(39335)
- 管理(37716)
- 中国(32901)
- 理学(31835)
- 理学院(31350)
- 管理学(30440)
- 管理学院(30267)
- 科学(26750)
- 京(23537)
- 所(21244)
- 财(20909)
- 农(20550)
- 研究所(19652)
- 中心(18069)
- 业大(16616)
- 财经(16602)
- 江(16340)
- 农业(15976)
- 北京(15229)
- 范(15003)
- 经(14963)
- 师范(14841)
- 院(14247)
- 州(13348)
- 经济学(12747)
- 科学院(12624)
- 基金
- 项目(72602)
- 科学(56653)
- 基金(53633)
- 研究(50043)
- 家(48567)
- 国家(48225)
- 科学基金(39932)
- 社会(31684)
- 社会科(29840)
- 社会科学(29829)
- 基金项目(28449)
- 自然(26996)
- 省(26743)
- 自然科(26236)
- 自然科学(26225)
- 自然科学基金(25731)
- 划(24164)
- 资助(22454)
- 教育(21714)
- 编号(18799)
- 重点(17105)
- 部(15898)
- 成果(15796)
- 发(15679)
- 科研(14269)
- 计划(14260)
- 创(14127)
- 国家社会(13598)
- 课题(13385)
- 创新(13383)
共检索到158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宇欣 姜群鸥 刘兰华 何财松 周扬 格桑卓玛
【目的】分析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水土流失生态风险综合评估,以期为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采用USLE模型对研究区2014、2017和2020年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进行估算;然后基于降水、土壤、植被覆盖、敏感性指数等指标,对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结果】(1)藏东南地区整体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低,土壤侵蚀等级主要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二者面积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5%;在时间尺度上,微度侵蚀区域呈现逐渐发展为轻度侵蚀区的趋势。(2)2014-2020年,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最高值在3.0左右波动,2017年有所上升,2020年又小幅回落,整体上数值变化不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高山冰雪覆盖地带,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高植被覆盖区域。(3)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指数在1.2~4.2之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亚热带雨林区域,低值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高原草甸区域。水土流失风险等级整体上处于波动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度危险区域面积占比呈逐渐扩大趋势。【结论】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情况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西南和东北两个区域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然而,研究区西南部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较高水平,故这些区域仍需要做好水土保持防护工作,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区西北至东南区域水土保持效果相对较差,需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行植被恢复或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敏 马守春 林丽花
在调查藏东南地区2 144个生态旅游资源单体的基础上,将林芝地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1个亚区,将昌都地区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4个亚区。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提出了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点和开发的次序,提出了昌都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点,提出了创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实现藏东南生态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等保护与开发建议。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评价 开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灿 徐涵秋 张好 唐菲 林中立
南方红壤典型水土流失区——福建省长汀县曾因生态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经过多年以植树为主的生态修复,该县生态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论文首先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并在此原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形阴影进行修正的方法来获取植被覆盖度。精度验证表明,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中加入山地指数(NDMVI)波段能够削弱地形阴影问题,提高植被覆盖度反演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了长汀2001—20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并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价了长汀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13 a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的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的升高,从2001年的75.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建林 蔡晓布 董国正
种植业对藏东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该区发展烟草种植的可行性、必要性、重要性、发展规模和战略对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旨在引起有关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以促进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藏东南地区,烟草种植,生态适应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善伦,尹民,孙希华
介绍了山东省水土流失现状 ,分析其危害 ,重点探讨了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和生态价值损失的计算方法 ,建立经济损失计算模型 ,提出水土流失生态—经济面积边际损失比的概念 ,计算山东省县域边际损失比 ,并对其进行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鞠文学,李天宏,倪晋仁
引入隶属度判别法对水土流失快速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在GIS的支持下,选取标准参照区域对反映水土流失状况的表现因子——输沙模数进行聚类,建立标准参照组,计算由各个环境因子特征值决定的水土流失对标准参照组的隶属度;采用特尔菲法确定选取的环境因子对表现因子的影响权重向量;对待测区域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确定待测区域对标准参照组的隶属度矩阵和标准化隶属度向量;依据经验公式确定待测区域的输沙模数。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为例进行了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小流域尺度上对输沙模数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较快的预测速度。
关键词:
隶属度判别法 快速评估 水土流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梦 李晓亮 蔡晓布 李晓林 张旭博 张俊伶
【目的】自然植被转变为农业用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森林或草地转换为农田的面积逐年增加,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阐明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可为该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50年以上)及毗邻的自然森林和草地土壤,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技术以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分析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数量、碳含量的差异,探究不同有机碳组分周转差异及其对农田耕作的响应规律。【结果】农田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9.4±2.0) Mg C·hm~(-2),比自然森林的(81.5±8.5)Mg C·hm~(-2)和草地的(71.4±7.3)Mg C·hm~(-2)分别降低了约52%和45%。农田耕作导致粗颗粒有机质(cPOM)数量相对于自然植被降低了63.4%—70.8%,微团聚体(μagg)和黏粉粒(dSilt+Clay)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0.0%—25.9%和65.7%—86.2%。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森林和草地土壤相比降低了51.7%—58.1%,其中不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生物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分别降低79.8%—86.3%、72.4%—73.1%、32.4%—39.8%,且与总有机碳的变化显著正相关,但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没有显著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不同有机碳组分的C/N值和δ~(13)C值差异明显。农田土壤cPOM组分的C/N值(10.0±0.5)显著低于森林(13.5±0.4),而δ~(13)C值(-21.6±0.5)‰则显著高于森林土壤(-23.6±0.4)‰。微团聚体保护的颗粒有机质(iPOM)和难酸解组分(NH-dSilt+Caly和NH-μSilt+Clay)具有较低的δ~(13)C值(-25.3‰—-27.2‰),并且其C/N在农田土壤为8.4—9.4,显著低于森林土壤(13.5—15.9)。【结论】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于自然植被降低了约50%。农业耕作显著加速了不稳定颗粒有机质的周转,减少了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如微团聚体保护的有机碳组分的形成,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库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因此,为有效降低农业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负面影响,免耕和保护性耕作或可成为藏东南农耕区固碳增汇、维持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选择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道龙 毕于运 陈印军
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 ,河流输沙量连年增加 ,导致河道、湖泊淤塞 ,蓄洪行洪能力减弱 ,抗洪压力增大。植被破坏和顺坡开垦是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增加的主要人为因素 ;保护植被 ,植树造林种草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蒲金涌 张存杰 赵红岩 姚小英
干旱灾害是影响陇东南及陇东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气候灾害。评估其对该地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粮食作物种植的风险程度,是干旱研究工作的目的之一。根据陇东南及陇东4市1981-2006年粮食产量及各地同期历年降水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4市的干旱灾害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该地冬小麦和玉米受干旱影响的减产程度,构造了评价冬小麦及玉米种植风险系数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比陇东南地区更容易发生旱灾,春旱以陇东地区的庆阳最易发生且程度严重,初夏旱以陇东地区的平凉最易发生,伏旱以陇东南地区的天水最易发生。冬小麦的种植比玉米的种植风险大,陇东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的风险比陇东南地区大。冬小麦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为平凉,其...
关键词:
干旱 陇东及陇东南 粮食 产量 评估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宋瑜 江洪 余树全 周国模
水土流失是一个严峻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了解景观基质和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将有助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定量设计和发展有效的景观恢复技术。文章分析了景观基质与景观格局,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景观尺度分析,以及相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比较。最后提出,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技术,建立干扰压力下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对水土流失影响的预警系统的构想。参64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金式容 叶民强
地处海峡两岸的闽东南地区包括福、厦、漳、泉、莆5市辖43个县。有4.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目前,国家区域发展“九五”规划已将其与珠江三角洲一同列入“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区域内,并将重点支持和发展。在21世纪,为使本区域建成海峡两岸的经济繁荣带,我们必须寻求一条使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此,需要构造一个适合闽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区域的发展现状或用以对区域发展作出规划。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腾
以上杭县上坊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通过降雨量、土壤、植被等模型因子的合理选择,利用RUSLE模型对研究区2015年和2017年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因素与水土流失的耦合关系,并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评估.结果表明,上坊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和中度流失为主,两者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85.45%;与2015年相比,2017年上坊小流域水土流失有所改善,流失面积下降了3.64%.研究结果说明上杭县上坊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韩冰
利用集水区法和径流小区法,在黄龙山南缘宜川县森林区研究了人工油松林不同处理的系统容量和人工油松林集水区、荒坡灌草集水区的系统容量.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不同处理的系统容量有显著差异,容量的大小顺序是:采伐林木保护好草灌层和枯枝落叶层、自然油松林、去掉枯枝落叶层、农地.不同集水区系统容量也有差异,尤以No.1集水区系统容量最大.分析得出,系统容量与降水量呈线性函数关系且相关性显著(α=0.005).
关键词:
水土流失,系统容量,油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俊 王克林 陈洪松 张伟
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蚀性、所形成土壤的不稳定性及碳酸盐岩植被的脆弱性等特征,在碳酸盐岩区水土流失的风险较非碳酸盐岩区更大,水土流失敏感性受岩性的影响比非碳酸盐岩地区更明显。作为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以河池市为例,分别建立了碳酸盐岩区域和非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碳酸盐岩区岩性的差异为主导指标,在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桂西北河池市水土流失敏感区面积比例在99%以上,其中碳酸盐岩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明显高于非碳酸盐岩区域;从全市来看,水土流失敏感程度较高,其中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面积比例分...
关键词:
喀斯特 水土流失敏感性 空间分布 桂西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永红 高照良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固有的脆弱,长期以来,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严重,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两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恶化生态环境、引发黄河水患、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危害农业生产、导致贫穷落后的危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