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7)
2023(2255)
2022(1860)
2021(1748)
2020(1427)
2019(3195)
2018(3117)
2017(5322)
2016(3273)
2015(3519)
2014(3335)
2013(3277)
2012(3191)
2011(2899)
2010(2853)
2009(2530)
2008(2556)
2007(2209)
2006(2050)
2005(1763)
作者
(12537)
(10845)
(10556)
(10026)
(6703)
(5506)
(4470)
(4398)
(4070)
(4037)
(3828)
(3782)
(3740)
(3641)
(3607)
(3277)
(3251)
(3217)
(3133)
(2988)
(2968)
(2815)
(2712)
(2451)
(2422)
(2414)
(2366)
(2364)
(2275)
(2262)
学科
(7891)
(7699)
经济(7693)
(4166)
土地(4146)
(3841)
土壤(3828)
管理(3703)
(3640)
森林(3640)
(3632)
(3373)
生态(2862)
方法(2594)
资源(2550)
(2544)
(2417)
企业(2417)
税收(2358)
(2327)
农业(2253)
环境(2231)
地方(2150)
数学(2142)
中国(2125)
数学方法(2082)
生态学(2075)
(2031)
问题(2011)
(1817)
机构
大学(45360)
学院(44946)
研究(22917)
科学(19495)
(17772)
中国(16287)
(14347)
业大(13931)
研究所(13779)
农业(13668)
管理(12630)
(11866)
(11470)
经济(11128)
理学(10476)
理学院(10266)
(10145)
(9951)
管理学(9834)
管理学院(9781)
实验(9661)
(9598)
中心(9416)
林业(9307)
实验室(9244)
资源(9162)
农业大学(9026)
重点(8767)
环境(8592)
科学院(8139)
基金
项目(37373)
(27766)
国家(27616)
科学(27563)
基金(26439)
科学基金(20644)
研究(20555)
自然(16774)
自然科(16267)
自然科学(16263)
自然科学基金(15947)
基金项目(14497)
(14421)
(13595)
科技(10639)
资助(10462)
社会(10458)
计划(10249)
重点(10063)
社会科(9759)
社会科学(9756)
专项(8404)
(8398)
教育(8290)
科研(8286)
(7568)
编号(7172)
(6911)
(6746)
创新(6502)
期刊
学报(17621)
(14935)
科学(14824)
(13242)
经济(13242)
大学(12103)
学学(11796)
研究(10188)
农业(10051)
林业(9517)
中国(9423)
(5954)
业大(5937)
资源(5517)
农业大学(3947)
科技(3892)
自然(3849)
(3802)
中国农业(3199)
科技大(3179)
科技大学(3179)
业经(3132)
(3051)
(2909)
管理(2826)
(2822)
农林(2707)
(2707)
教育(2662)
自然科(2458)
共检索到67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薛会英  罗大庆  
调查藏东南亚高山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皆伐迹地及林地0~3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分离得到线虫14496条,隶属于2纲6目65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989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48.60%,表聚性明显。Boleodorus、Helicotylenchus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细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细菌分解途径为主。冬季的线虫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春季;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值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大,0~5cm...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郯  李江荣  卢杰  郑维列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C/N、C/P、N/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其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的pH和8种养分(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土壤肥力限制性因素及土壤综合肥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pH为4.35~5.70,均为酸性土壤。(2)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总体上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其他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不统一;不同养分含量在各土层间的差异性略有不同;除全磷、全钾外,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分别为57.19,2.17 g/kg和723.47,22.86,247.83,744.30 mg/kg,采伐迹地中分别为46.50,1.67 g/kg和557.80,10.55,87.87,188.03 mg/kg,均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大于采伐迹地。(3)除土壤C/N外,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土壤C/P(101.64)和N/P(6.15)均高于采伐迹地(55.29和3.05),且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化学计量比均高于中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其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45和0.50 g/kg,均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中的较缺水平(0.4~0.6 g/kg)。(4)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334%,分别为39.534%,26.347%和13.453%,依次受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缓效钾及全磷、速效磷的影响;急尖长苞冷杉林内0~10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均值(0.552)大于采伐迹地(0.278),各土层土壤肥力指数亦均高于采伐迹地。【结论】采伐森林会对土壤肥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采伐过后要及时进行更新恢复,全磷是其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安   周晓雷   闫月娥   田青   史瑞锦   周旭姣   曹雪萍   杨富强   陆刚   贺万鹏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空间代时间方法,分析恢复5年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特征、α物种多样性和β物种多样性。【结果】在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与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之间,植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11科17属24种,1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8科10属17种,未过火林地共调查到12科19属35种。5年、15年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5年火烧迹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相关性均不强(P<0.1或P>0.1),其他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强(P<0.001或P<0.01)。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年火烧迹地>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最相似,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相似度大于5年火烧迹地。【结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经重度林火干扰后,在不同恢复时间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火后短时间内局部生境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增加,火烧迹地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较低,物种分布不均匀。随着演替进行,物种丰富度减小,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上升,物种分布较均匀。随着火烧迹地演替正常进行,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物种组成相似度增加,火烧迹地灌木群落朝着正向演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海  
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是森林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野外迹地取样和实验室分析 ,对森林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方式对迹地土壤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迹地清理方式对作业迹地土壤理化特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进而影响森林采伐后的迹地天然更新与苗木生长质量。研究结果还表明 ,火烧和堆积方法对迹地土壤物理特性影响不十分显著 ,但对土壤的化学特性影响十分显著 ,尤其是火烧迹地土壤养分流失程度差异比较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鸿侠  肖文发  潘磊  黄志霖  王晓荣  庞宏东  
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Eswaran et al.,1993;Scottetal.,2002;王绍强等,2000;解宪丽等,2004),但由于土壤有机碳库组成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目前国内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分布等研究仍显不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大庆  张晓娟  任德智  
通过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典型林隙与非林隙的旷地和林内小气候观测,从昼间总辐射、气温、相对湿度、地表温度和5~15 cm层土壤温度指标,分析夏季林隙与非林隙小气候的异同。结果表明,冷杉林林隙总辐射年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5和8月;林隙总辐射的日变幅和年变幅均小于旷地,年总辐射量为1 173.28 MJ/m2,总辐射量显著低于旷地(P<0.01)。夏季昼间,林隙与非林隙气温变化曲线均呈倒S型,林隙气温日变幅小,介于旷地与林内之间,接近林内而低于旷地;林隙相对湿度高于旷地和林内,且日变幅较小。林隙和非林隙的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旷地地表及土壤各层温度显著高于林隙和林内;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何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目的 ]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火后演替15年(15 a)、火后演替23年(23 a)和森林顶级群落(Climax)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计算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系数等指标,以揭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结果 ]1)随着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中5 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个体数最多(4 008±298株·(400 m~2)~(-1)),Climax的物种丰富度最小,个体数量也最少(1 759±90株·(400 m~2)~(-1));草本层5a群落、灌木层和乔木层Climax群落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2)依据重要值,5 a、15 a、23 a和Climax 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可命名为扁刺蔷薇+箭竹+密生薹草、唐古特忍冬+黑水柳+密生薹草、青海云杉-红桦+扁刺蔷薇+密生薹草群落和云杉-巴山冷杉+唐古特忍冬+密生薹草群落。3)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异质性指数5 a (0.07)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景军  肖文发  罗菊春  
本文综述了广布于欧亚大陆与北美的云冷杉林的以往研究成果 ,尤其是其更新与生境对不同采伐方式的反应 ,揭示了云冷杉林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秦国宣  项文化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丹  罗承德  雷波  刘丽  代斌  高强伟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卫国  张玲  陈存根  
巴山冷杉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之一.在区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亚高山脆弱带保护及天然林保护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天然巴山冷杉林用Braun-Blanquet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秦岭巴山冷杉林群落由221个植物种组成,分属于64科136属,其中乔木6种,灌木42种,草本142种,蕨类7种,苔藓24种.下木及活地被物广布种类少,稀有种和偶见种居多,其中恒有度在10%以上的物种有21个,占总种数的9.8%;恒有度低于10%的有193种,占总种数的90.2%.高位芽植物种占总种数的19.5%,地面芽、地下芽、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和苔藓种类占总种数的80.5%;多形成一个或少数几个种类占绝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博  薛伟  张华超  朱梦龙  
【目的】研究长白松采伐迹地不同风速下的火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观测火烧后5年内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为遭受火灾后的森林资源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模拟长白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发生火灾,利用热电偶测温系统得到火灾过程中土壤达到的最高温度,每隔半年进行1次灾后土壤的取样测量。采用折线图及柱状图的方法直观地描绘出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火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火灾释放的能量使表层土壤温度急剧升高,土壤性质会随之发生改变。当土壤温度超过200℃时,土壤受到高温作用会形成严重板结,容重大幅升高且在观测期内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土壤中有机质以及全氮含量的大量损失同样发生在200℃并难以天然恢复;全磷、全钾的大量损失发生于更高的温度,但火烧后土壤裸露会导致其持续损失;表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受到高温的作用在短期内显著升高。【结论】深层土壤的容重仅在低风速的火烧下升高,且各元素含量受火烧影响较小,5年内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浅层土壤的有机质会大量流失、土壤容重升高,但从火烧1年后开始缓慢恢复,有效营养元素含量也在火烧后初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此时进行人工恢复可以使其得到有效利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贤均  邓云叶  段林东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 20,20 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瑞贺  王壮  石娟  骆有庆  
以浙江省舟山岛10块松材线虫病伐除迹地上自然恢复而成的次生马尾松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使用窗式诱捕器,调查样地内的昆虫群落结构与功能群,分析寄生性昆虫与松材线虫病及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膜翅目(17科47种1178只)、鞘翅目(24科41种520只)和双翅目(18科32种616只)昆虫是样地内的优势类群;相对于其他针叶林群落,松材线虫病伐除迹地内寄生性昆虫类群占昆虫总数比例明显偏大;随着针叶树种比例的减小,样地内寄生性昆虫数量呈增多的趋势(5针5阔<3针7阔<1针9阔),且与当年危害程度(1针9阔<3针7阔<5针5阔)成反比。这说明在管理针阔混交林时应增加阔叶树种的比例以增加寄生性昆虫的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江荣  高郯  郑维列  卢杰  
【目的】分析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阐明其养分循环机制,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花楸+忍冬-冷杉林、苔癣-冷杉林、杜鹃-冷杉林和方枝柏+冷杉混交林为对象,分别设置3个30 m×30 m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随机挖取3个土壤剖面,按0~10、10~20、20~40、40~60、6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并计算C、N、P的化学计量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及冗余分析等方法,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4种林型的土壤pH值和7种土壤养分元素进行研究。【结果】1)4种林型土壤pH值均小于7.0,为酸性,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加,其中,在0~10 cm与60~100 cm土层中差异显著(P 方枝柏+冷杉林>苔藓-冷杉林>花楸+忍冬-冷杉林,土壤全氮、水解氮含量均表现为:方枝柏+冷杉林>苔藓-冷杉林>杜鹃-冷杉林>花楸+忍冬-冷杉林。4种林型土壤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的垂直分布特征,0~100 cm各土层中,方枝柏+冷杉混交林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林型(P> 0.05);花楸+忍冬-冷杉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方枝柏+冷杉混交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低,且两者差异显著(P 花楸+忍冬-冷杉林),在高海拔则相反(方枝柏+冷杉>杜鹃-冷杉林)。【结论】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养分分布受海拔、林型、坡度和坡向等因素影响而呈现空间异质性,磷和钾是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的限制性元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