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35)
- 2023(10650)
- 2022(9203)
- 2021(8316)
- 2020(7014)
- 2019(16246)
- 2018(15955)
- 2017(30044)
- 2016(16862)
- 2015(19225)
- 2014(19596)
- 2013(19742)
- 2012(19001)
- 2011(17542)
- 2010(18070)
- 2009(16538)
- 2008(16705)
- 2007(15283)
- 2006(13486)
- 2005(12514)
- 学科
- 济(76454)
- 经济(76383)
- 业(42080)
- 管理(40771)
- 企(31068)
- 企业(31068)
- 方法(28811)
- 数学(25148)
- 数学方法(24920)
- 中国(23447)
- 农(22904)
- 地方(22771)
- 学(18432)
- 业经(16536)
- 财(16306)
- 农业(15430)
- 贸(14336)
- 贸易(14324)
- 易(13766)
- 制(13618)
- 银(13147)
- 银行(13091)
- 融(12907)
- 金融(12905)
- 行(12676)
- 地方经济(12621)
- 发(11784)
- 和(11576)
- 环境(11451)
- 技术(10426)
- 机构
- 学院(250201)
- 大学(249225)
- 济(100469)
- 经济(98145)
- 研究(97032)
- 管理(87076)
- 理学(73060)
- 中国(72567)
- 理学院(72046)
- 管理学(70626)
- 管理学院(70152)
- 科学(63393)
- 京(55145)
- 农(53612)
- 所(53265)
- 研究所(48496)
- 财(46116)
- 中心(43528)
- 农业(42446)
- 江(41647)
- 业大(41434)
- 范(35576)
- 北京(35481)
- 财经(35436)
- 师范(35090)
- 院(35002)
- 省(33115)
- 州(32872)
- 经(31957)
- 经济学(30473)
- 基金
- 项目(160619)
- 科学(122753)
- 研究(113920)
- 基金(111599)
- 家(100098)
- 国家(99212)
- 科学基金(81018)
- 社会(68829)
- 省(65311)
- 社会科(65015)
- 社会科学(64994)
- 基金项目(58746)
- 划(55720)
- 自然(52768)
- 教育(51547)
- 自然科(51428)
- 自然科学(51407)
- 自然科学基金(50441)
- 编号(46622)
- 资助(46398)
- 发(41251)
- 成果(39012)
- 重点(37888)
- 部(34486)
- 课题(34081)
- 创(32752)
- 发展(32090)
- 计划(31985)
- 展(31543)
- 科研(31390)
- 期刊
- 济(120114)
- 经济(120114)
- 研究(75872)
- 中国(55948)
- 农(49181)
- 学报(46894)
- 科学(40716)
- 财(35268)
- 大学(33444)
- 农业(33228)
- 学学(31584)
- 管理(31505)
- 教育(29374)
- 融(25358)
- 金融(25358)
- 技术(21635)
- 业经(20845)
- 经济研究(18957)
- 业(18308)
- 财经(17336)
- 问题(16119)
- 经(14922)
- 版(12901)
- 贸(12753)
- 技术经济(12533)
- 图书(12098)
- 科技(12093)
- 商业(12063)
- 资源(12010)
- 业大(11554)
共检索到395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田永胜 唐江 马文辉 成美玲 李振通 吴玉萍 张晶晶 王林娜 庞尊方 王晓梅 翟介明
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地理分布、繁殖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卵人工授精,在水温为30℃、盐度为20的条件下培育,对其胚胎发育、胚后变态发育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利用显微镜和解剖镜拍摄、记录胚胎发育和变态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序,统计了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并对鱼苗生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杂交受精卵经过1037min完成胚胎发育。原肠早期,在胚层一侧就形成了胚盾,神经管在胚孔封闭时也开始出现,在视泡和耳囊发育的同时,克氏囊(末球)也开始形成。在心脏跳动之前,胚体先开始抽动,当977min肌节发育到23对时,心脏开始间歇性的跳动,间歇时间24~40 s,心率98次/min;发育到1018 min时,间歇时间变短,心率约为93次/min;之后间歇性现象消失,心跳频率达到93次/min,这些现象在以往鱼类胚胎发育资料中均无记载。变态发育的典型特征是三叉棘的生长和退化,杂交幼鱼3 mm(10 d)时,形成背鳍棘和腹鳍棘;全长21.5 mm (35 d)时,三叉棘退化,完成变态发育;55.3 mm (45 d)时,表型特征与成体相似。冷冻精子的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76.67±5.77)%、(85.67±5.13)%和(6.33±1.54)%,与新鲜精子无显著差异(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段鹏飞 田永胜 李振通 李子奇 陈帅 黎琳琳 王心怡 王林娜 刘阳 李文升 王晓梅 李波
低氧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胁迫现象, 而鱼类的低氧耐受能力是鱼类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杂交后代(简称金虎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的低氧耐受能力, 采用封闭式呼吸室测定棕点石斑鱼和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耗氧率与窒息点, 并采用渐变式低氧的方式在正常溶氧[(5.71±0.31) mg/L]和下降到4 mg/L、3 mg/L、2 mg/L、1 mg/L、0.4 mg/L处1 h后以及恢复常氧水平3 h后采取棕点石斑鱼和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肝脏组织, 测定其部分抗氧化酶活性与能量利用相关的指标。实验结果显示, 在水温(31.18±0.38) ℃时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耗氧率为0.16 mg/(g·h), 显著高于其母本棕点石斑鱼幼鱼(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段鹏飞 田永胜 李振通 李子奇 陈帅 黎琳琳 王心怡 王林娜 刘阳 李文升 王晓梅 李波
为了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tukula,♂)杂交后代(简称金虎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的低氧耐受能力,采用封闭式呼吸室测定棕点石斑鱼和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耗氧率与窒息点,在正常溶氧[(5.71±0.31) mg/L]和溶解氧下降至4.0 mg/L、3.0 mg/L、2.0 mg/L、1.0 mg/L、0.4 mg/L处1 h后以及恢复正常溶氧水平3 h后,采取棕点石斑鱼和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肝脏组织,测定其部分抗氧化酶活性与能量利用的相关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31.18±0.38)℃时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耗氧率为0.16 mg/(g·h),显著高于其母本棕点石斑鱼幼鱼(P0.05);溶解氧浓度下降和复氧的全过程中,棕点石斑鱼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和乳酸(lactic acid, LD)含量以及金虎石斑鱼幼鱼肝脏中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GSH-Px、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LDH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复氧3h后,棕点石斑鱼肝脏中的SOD活性升高16.7%,GSH-Px活性升高42.5%,LD含量升高2.8%,均显著高于常氧对照组水平(P<0.05),而金虎石斑鱼除GSH-Px活性没有恢复至对照水平外(P0.05);在溶解氧变动的过程中,金虎石斑鱼肝脏SOD、GSH-Px、CAT以及T-AOC活性激活程度分别达到29.1%、17.9%、42.4%、76.0%,均高于棕点石斑鱼肝脏中相应抗氧化酶活性激活程度的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金虎石斑鱼相对于棕点石斑鱼耗氧率略高,且其低氧耐受能力较好,可以进行大规模高密度养殖;在受到缺氧胁迫后,金虎石斑鱼较棕点石斑鱼能够更高效地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且金虎石斑鱼在受到低氧胁迫后比棕点石斑鱼有更好的恢复能力。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玉萍 田永胜 成美玲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马文辉 庞尊方 张淞林 翟介明
本研究利用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冷冻精子分别与褐石斑鱼(E. bruneus)、云纹石斑鱼(E.moara)卵进行人工授精,对2种杂交子代褐龙石斑鱼(E.bruneus♀×♂E.lanceolatus)和云龙石斑鱼(E. moara♀×♂E. lanceolatus)的变态发育、仔稚幼鱼的生长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2个杂交后代受精率相近,但褐龙石斑鱼畸形率高于云龙石斑鱼,孵化率低于云龙石斑鱼。根据卵黄囊的消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变化、鳞片及体色的变化,杂交后代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在温度为24℃~26℃、盐度为29~31、溶解氧≥10mg/L的条件下,褐龙石斑鱼与云龙石斑鱼生长发育至5 d时卵黄囊消失;培育至41 d进入稚鱼期,此时第2背鳍棘、腹鳍棘长度分别为(9.74±0.42)、(7.79±0.39) mm和(9.59±0.46)、(5.81±0.09) mm,达到最长值,之后开始退化缩短;褐龙石斑鱼发育至51 d时,稚鱼完成变态进入幼鱼期,全长为(25.46±1.16) mm,云龙石斑鱼稍晚(56 d),此时,全长为(23.24±1.21) mm;62 d褐龙石斑鱼体表出现4条褐色斑带,云龙石斑鱼体表出现6条褐色斑带;生长至70 d时,褐龙石斑鱼全长是云龙石斑鱼的1.04倍。褐龙石斑鱼全长日生长公式为L=2.6208e0.0465x,R~2=0.9603;云龙石斑鱼全长日生长式为L=2.7158e0.0453x,R~2=0.9451。褐龙石斑鱼肛前距与日龄关系式为P=1.3371e0.0483x,R~2=0.9643;云龙石斑鱼肛前距与日龄的方程式为P=1.4017e0.0467x,R~2=0.944。褐龙石斑鱼与云龙石斑鱼全长日增长率均在1日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27.89%和30.03%;13 d时,褐龙石斑鱼肛前距日增长率达到最大(25.21%),云龙石斑鱼12 d时达到最大(27.01%)。研究表明,褐龙石斑鱼表现出较云龙石斑鱼生长更快的杂种优势,为同父异母石斑鱼杂交后代的生长及进一步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数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杨求华 黄种持 郑乐云 李雷斌 刘银华 许朝辉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赤点石斑鱼(E.akaara,♂)进行了杂交实验,并对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显示,杂交子代受精卵为圆形、透明、浮性卵,卵径0.858±0.022 mm,有油球一个,居卵中央;在水温26±0.5℃、盐度32、pH 8.2、静水微充气的孵化条件下,胚胎可以正常发育,共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6个阶段28个时期,历时25h 15 min完成胚胎发育。统计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的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87.3%、91.6%和9.5%。在仔稚幼鱼生长方面,杂交石斑鱼的生长速度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子奇 成美玲 吴玉萍 张晶晶 李振通 马文辉 庞尊方 翟介明 田永胜
以鞍带石斑鱼为母本,云纹石斑鱼为父本,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了种间反交实验,并对反交子代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进而与亲本及正交F1云龙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表型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反交子代受精卵为圆形、透明、浮性卵,卵径为(0.787±0.013) mm,有1个油球,居卵中央,在水温为24°C、盐度30、pH为7.8的孵化条件下,胚胎可以正常发育,经历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器官形成和出膜6个阶段25个时期完成胚胎发育,初孵仔鱼全长为(1.595±0.015)mm,说明反交的可行性。孵化后3 d,卵黄囊消失,由前期仔鱼发育为后期仔鱼,全长(2.530±0.023) mm。孵化后52 d进入稚鱼期,全长(17.500±1.915) mm,第二背鳍棘长(5.795±0.049) mm,第一腹鳍棘长(2.992±0.911) mm;58 d稚鱼背鳍棘收缩至最小值(4.460±0.600) mm时,鳞片和体色开始出现。孵化后67 d进入幼鱼期,全长(34.500±1.291)mm,第二背鳍棘和第一腹鳍棘完全退化,体型与成鱼相似,全身覆盖鳞片,反交F_1体色不一致,具4种表现型。生长对比结果显示,正反交F_1的发育速率均介于亲本之间,均快于云纹石斑鱼,慢于鞍带石斑鱼,反交F_1生长速率慢于正交F_1。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优势性状形成及遗传解析提供了一定数据基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超 孔祥迪 李炎璐 宋振鑫 贾瑞锦 于欢欢 翟介明 马文辉 庞尊方 刘江春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于欢欢 李炎璐 陈超 孔祥迪 张廷廷 刘莉 徐万土 庞尊方 李文升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成美玲 田永胜 吴玉萍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李文升 马文辉 王晓梅 翟介明 李波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注射通过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成美玲 田永胜 吴玉萍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李文升 马文辉 王晓梅 翟介明 李波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注射通过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邱弈树 丁小雨 李振通 段鹏飞 王心怡 黎琳琳 王林娜 刘阳 马文辉 庞尊方 李胜忠 田永胜
为了探究杂交种“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tukula ♂)和母本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的卵巢发育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变化,对10、18、24、36月龄的金虎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进行了卵巢组织切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中的雌二醇(E2)、11-酮基睾酮(11-KT)、睾酮(T)、孕酮(P)含量。结果显示,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卵巢正常发育,没有出现卵母细胞萎缩、退化的现象,且36月龄时金虎石斑鱼卵巢发育至Ⅲ期早期,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体积明显增大,核仁多位于核膜外侧。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较快,36月龄时卵巢已发育至Ⅲ期末期,卵母细胞与核体积进一步增大。卵膜外又形成了一层滤泡膜,形成双层滤泡膜结构。金虎石斑鱼与棕点石斑鱼血清中E2、11-KT、P的水平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24月龄时达到最大,但棕点石斑鱼高于金虎石斑鱼。金虎石斑鱼血清中T的水平与其他性类固醇激素变化一致:在24月龄时达到最大,在36月龄时显著下降,而棕点石斑鱼血清中T在36月龄时依然维持和24月龄相似的高水平。棕点石斑鱼血清中E2、T、P的水平在24月龄时显著高于金虎石斑鱼(P<0.05)。结果表明,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在36月龄前的卵巢可正常发育,但较同期母本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慢,金虎石斑鱼各发育时期血清中E2、11-KT、P、T水平略低于或显著低于棕点石斑鱼。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在细胞学上具有良好的育性基础,可为石斑鱼杂交种性腺发育及可育性研究提供细胞和血清学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永胜 陈张帆 段会敏 马文辉 唐江 李文升 刘江春 侯云霞 孙振翔 庞尊方 王晓梅 翟介明 李波
利用4尾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27尾云纹石斑鱼雌鱼授精建立父系半同胞家系28个,在家系鱼苗生长到130 d时,从所有家系中共选取1294尾鱼苗,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体质量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4组父系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能,利用线形混合模型(line mixed mode)对母本和父本遗传效应进行预测,利用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法(MINQUE)对5个生长性状方差组分进行估计,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生长性状遗传相关、遗传力进行估计,采用调整无偏预测法(adjusted unbi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郑乐云
对云纹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3种线粒体基因(COⅠ、16S rDNA、Cyt b)和核基因Tmo-4c4进行序列分析,其中16S rDNA序列中有明显的插入缺失位点,而其他3个基因序列无插入缺失变异。在12个分析样本中,COⅠ同源序列(387 bp)中共检测到41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6S rDNA(529 bp)中有21个核苷酸多态位点,Cyt b(383bp)中有4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Tmo-4c4(467 bp)有8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序列差异分析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显示,正反杂交子一代的3个线粒体基因序列与母本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都为100%,与父本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CO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刚 黄建盛 张健东 王忠良 汤保贵 潘传豪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齐文山 姜静 田永胜 翟介明 陈超 李波 陈松林
以云纹石斑鱼精液为实验材料,对精子稀释液、抗冻剂种类和适宜浓度、冷冻保存液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利用9g/L NaCl、10g/L KHCO3和10%小牛血清配制而成的稀释液EM1-2适宜于云纹石斑鱼精子冷冻保存,以2ml冷冻管为精子容器,在60L液氮生物保存罐中冷冻保存精子,冷冻解冻精子活力可达56.67%±5.77%,要优于TS-2、ES1-3和其他EM系列稀释液冷冻保存精子活力。利用EM1-2为基础液对抗冻保护剂进行筛选,结果显示,10%~20%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1-2-丙二醇(PG)冷冻保存后精子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15%的DMSO和10%PG冷冻保存精子效果最...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精子 冷冻保存 精子稀释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
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
棕点石斑鱼、杂交“金虎斑”及珍珠龙胆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低温胁迫对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仔、稚鱼的异速生长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杂交F_1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学观察
盐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 ♀)×鞍带石斑鱼(EpinEhElus lancEolatus ♂)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杂交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观察
盐度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长期超低温冷冻保存对鞍带石斑鱼精子超微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