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3)
2023(639)
2022(574)
2021(556)
2020(479)
2019(948)
2018(955)
2017(1197)
2016(1139)
2015(1130)
2014(1053)
2013(1115)
2012(1129)
2011(1043)
2010(1089)
2009(974)
2008(984)
2007(876)
2006(709)
2005(648)
作者
(6338)
(5557)
(5448)
(4987)
(3551)
(2819)
(2459)
(2199)
(2068)
(2051)
(2031)
(1957)
(1885)
(1856)
(1769)
(1757)
(1693)
(1686)
(1624)
(1615)
(1578)
(1514)
(1372)
(1370)
(1295)
(1291)
(1286)
(1258)
(1226)
(1220)
学科
(2824)
(2552)
(2353)
虫害(2139)
病虫(2008)
病虫害(2008)
生物(1528)
(1513)
防治(1420)
(1418)
及其(1219)
病害(1022)
(999)
微生(988)
微生物(988)
生物学(935)
(810)
(802)
(781)
森林(781)
微生物学(768)
(763)
各种(741)
(726)
水产(723)
(713)
(630)
植物(616)
(579)
(579)
机构
大学(16516)
学院(16415)
(13200)
农业(10851)
科学(10342)
研究(9934)
业大(8946)
(7446)
农业大学(7294)
研究所(7152)
(6729)
实验(6625)
实验室(6447)
(6103)
重点(6052)
(5877)
中国(5014)
生物(4428)
技术(4330)
科学院(4325)
(4112)
中心(3773)
(3727)
林业(3575)
(3267)
(3188)
(3145)
(3075)
(3061)
科学研究(3043)
基金
项目(14984)
(11137)
国家(11065)
基金(9553)
科学(9254)
科学基金(7608)
自然(7548)
(7547)
自然科(7341)
自然科学(7327)
自然科学基金(7200)
科技(6694)
(6257)
计划(6015)
基金项目(5012)
(4747)
专项(4634)
资助(4280)
研究(4154)
重点(3974)
农业(3881)
(3835)
技术(3566)
科研(3492)
(3239)
(3123)
创新(3056)
(2182)
b(2129)
(1997)
期刊
学报(13478)
(12885)
农业(8656)
大学(8608)
学学(8593)
科学(8234)
业大(5271)
农业大学(4507)
(4418)
中国(4043)
林业(3618)
(3022)
自然(2999)
自然科(2938)
自然科学(2938)
中国农业(2728)
农林(2369)
(2369)
科技(2071)
科技大(2029)
科技大学(2029)
西南(1970)
农业科学(1843)
(1842)
农学(1805)
华北(1805)
研究(1577)
西北(1457)
水产(1257)
华中(1220)
共检索到22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雪瑞  胡梦琼  王旭  赵志慧  代汉萍  傅俊范  李天来  
在江西蓝莓产区的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一种由镰孢菌侵染的叶部新病害,主要引起叶片枯萎,进行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将为病原学及该病害综合防控提供前期基础。病原菌的分离采用二步分离法,组织分离之后采取单孢分离。致病菌的确定依据柯赫氏法则。病原菌的鉴定方法依靠表型特征鉴定,同时辅助ITS和T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引致江西地区蓝莓叶枯病的致病菌为JX03AA,经表型鉴定与分子鉴定表明该病菌为亚细亚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江西地区发生的蓝莓叶枯病由亚细亚镰孢菌侵染所致,蓝莓是亚细亚镰孢菌的新记录寄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费诺亚  李媛  石凌波  孟婷婷  傅俊范  严雪瑞  
【目的】2015年6月在来自湖北随州的蓝莓苗木中,发现一种由帚梗柱孢霉引起的枝枯病。本研究开展了致病菌的鉴定工作,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病样分离物通过组织分离、单孢分离及纯化后,用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致病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ITS序列比对及基于EF-1α,β-tubulin和Histone 3三段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的联合确定,同时本研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通过分离及致病菌测定后,选取代表菌株HBSZ05Ba进一步研究。形态学特征及ITS比对结果均将代表菌株划分入帚梗柱孢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婷婷  齐鹰博  刘闯  刘艳茹  代汉萍  严雪瑞  
目前,随着我国树莓的种植不断增多,树莓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造成减产和经济损失。在2016~2017年对辽宁中部地区树莓园进行病害调查,发现一种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起的新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灰白色,近椭圆形的病斑。对病斑进行分离、病菌进行纯化,获得了15个菌落一致的分离菌,从中挑选代表菌SNHS12B,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SNHS12B具有致病性,是该病害的致病菌。该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其上密布许多针状分生孢子器,菌落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具有5个细胞,4个隔膜,顶孢和尾孢无色,中间3个细胞深色,顶孢上着生3~4根附属丝,尾孢中生柄明显。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40.1×10.5μm;分生孢子顶端附属丝长度平均为32.6μm。将SNHS12B菌株的ITS序列通过NCBI进行比对发现其归属于新拟盘多毛孢属,在此基础上使用ITS、β-tubulin和tef1三段基因联合建树对该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鉴定SNHS12B菌株为Neopestalotiopsis megna。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半胱氨酸,最适温度为28℃,光照对菌落生长无明显影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为后续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病原菌相关信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蕾  伍建榕  邓佳  陆燕元  王芳  
从西南林业大学大棚蓝莓种植基地内采集样本,并从采后腐烂果实中分离出8株真菌,成功鉴定出2株为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和枝孢菌(Cladosporium tenuiussimum).从健康蓝莓果实、叶片和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17株细菌,根据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别归入9个细菌属.通过检测其对蓝莓果腐病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筛选出达到显著差异的拮抗细菌5株,其中3株为芽孢杆菌,2株为短芽孢杆菌;5株拮抗细菌对P.digitatum的抑菌率为67.6%~90.6%,其中3株拮抗细菌对C.tenuiussimum的抑菌率达90.7%~92.6%.菌株BS-3对P.digitatum和C.tenuiussimum的抑菌效果均在90%以上,有潜在生防利用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恬   黄大明   李蓉   黄怡婷   李杏蔚   张磊   覃茜  
【目的】明确造成南宁植物园青秀山苏铁园内苏铁叶片干枯的病因,研究防治手段,为有效保护苏铁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不同发病苏铁植株上的枯萎叶片样本113个,使用平板培养及稀释分离法将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测定分离菌株致病力,依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手段对所获得分离株进行物种鉴定,选取代森锰锌、啶氧菌酯、苯甲·丙环唑、苯甲·嘧菌酯、氟菌·肟菌酯、氯氟醚·吡唑酯和百菌清等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通过对枯萎组织的微生物分离纯化,共获得72株分离菌株,经ITS序列分析发现分别来自炭疽菌属、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拟盘多毛孢属、叶点霉属、黑孢霉属、枝孢菌属、球毛壳菌属、炭团菌属、炭角菌属、葡萄座腔菌属、曲霉属及小新壳梭孢属等13个不同属。对其中的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镰刀菌属的GX2210菌株经针刺接种到苏铁羽片会产生枯萎病斑;进一步采用CaM、bTUB、RPB2和TEF1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药效试验显示,代森锰锌是抑制该菌株的最有效药物,抑制中量(ID_(50))为0.3577 mg/L。【结论】造成南宁植物园苏铁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变红镰孢菌。代森锰锌对变红镰孢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考虑用于苏铁叶枯病防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绍斌  苏济钰  樊改丽  阮志平  张华峰  胡艳萍  贾悦  梁欣妤  王宗华  胡红莉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内的酒瓶椰子频发叶枯病,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降低了酒瓶椰子的观赏价值。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收集了12份感病的酒瓶椰子叶片样品,通过分离和纯化,得到5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菌株。结合其形态特征和基于3个基因(ITS、TUB2和TEF1)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这5个菌株被鉴定为Neopestalotiopsis cubana、Pestalotiopsis diploclisiae、P. humicola、P. neolitseae和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显示,N. cubana、P. diploclisiae、P. humicola和Ps. theae可以引起酒瓶椰子的叶片发病,而P. neolitseae不能侵染酒瓶椰子的叶片,表明N. cubana、P. diploclisiae、P. humicola和Ps. theae是引起酒瓶椰子叶枯病的病原菌。这是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在酒瓶椰子上的首次报道。其中,N. cubana为我国首次发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吴耀军  邓艳  黄乃秀  
2013年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利周乡油茶苗圃岑软23号油茶苗出现严重的叶枯病。对叶枯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岑软23号油茶苗叶枯病的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SAwADA)STeyAerT。这是广西对油茶叶枯病的首次报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旭玉  魏建和  黄娴  冯锦东  隋春  甘炳春  
本文对温郁金叶枯病病原菌(Curvulariaclavat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温郁金叶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温郁金弯孢霉叶枯病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CA培养基,最适温度是30℃,最适pH值为7。不同碳源对弯孢霉菌丝生长影响差别不大,适宜碳源为葡萄糖,乳糖和D-山梨醇。不同氮源对弯孢霉菌丝生长有差异,适宜氮源为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弯孢霉菌在硫酸铵中生长缓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雪玲  谢美华  杨海艳  陈华红  闫俊梅  王振吉  范树国  
从高山榕发生叶枯病的病叶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编号记为CX0021D4。利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依据其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丝孢纲(HypHomyCet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层生镰孢菌。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碳源和氮源均能利用,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该菌对温度和p H值的适应范围均较广,25~28℃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8~30℃之间孢子萌发率最高;适宜孢子萌发的p H值为7.0~8.0,弱碱性更利于孢子萌发;有无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玲  唐晨光  岑贞陆  黄思良  秦碧霞  覃丽萍  胡春锦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生长发育最适pH值为6~7;不同光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发育影响不大,黑光环境最利于孢子萌发;在供试的培养基中PD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由A.alternata引起的桂花叶枯病在广西的发生属首次报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黎青   魏真真   王毛   雷应华   Gongjun Shi   郭静微  
【目的】对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析其致病基因组成情况,探究其致病菌的致病力,明确其生理小种类型,为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21—2022年在四川主要小麦产区采集小麦叶枯病样本,经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分析,内部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致病基因(Ptr ToxA 、ToxB 和 ToxC)扩增和小麦黄斑叶枯病鉴定系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在小麦叶枯病样本中共分离并鉴定出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株,均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其在所有分离得到的小麦叶枯病病原菌中所占比例较小。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落和分生孢子进行形态学观察,未发现显著差异,符合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标准。进一步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进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菌株与参考基因组(ID:AM887509)的ITS序列相似性达到100%。对致病基因Ptr ToxA、ToxB、ToxC进行扩增,3个菌株在ToxA和ToxB基因的位点上均未扩增出任何片段,但在ToxC基因位点上均成功扩增出约500 bp的条带。病原菌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菌株在Prosper和6B365品种上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引起大面积叶片黄化,而在Glenlea和6B662品种上则未出现明显的叶片坏死或黄化症状。在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收集到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生理小种3。【结论】本研究系国内首次针对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不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报道,将为我国在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上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