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
2023(1326)
2022(1106)
2021(1104)
2020(951)
2019(1986)
2018(1889)
2017(2819)
2016(1944)
2015(2131)
2014(2055)
2013(2137)
2012(2029)
2011(1982)
2010(2025)
2009(1939)
2008(1952)
2007(1729)
2006(1515)
2005(1423)
作者
(9389)
(8118)
(8090)
(7508)
(5301)
(4059)
(3510)
(3246)
(3126)
(2863)
(2816)
(2803)
(2771)
(2739)
(2695)
(2568)
(2514)
(2453)
(2408)
(2408)
(2340)
(2215)
(2168)
(1914)
(1887)
(1885)
(1858)
(1856)
(1836)
(1803)
学科
(8850)
(4534)
经济(4533)
(2542)
生物(2420)
(2365)
经济学(2168)
虫害(2104)
病虫(1963)
病虫害(1963)
(1752)
理论(1690)
防治(1605)
(1601)
及其(1594)
生物学(1465)
教育(1415)
水产(1415)
(1313)
管理(1292)
微生(1266)
微生物(1266)
(1217)
(1115)
土壤(1113)
中国(1078)
其他(1056)
方法(1036)
病害(1018)
微生物学(1005)
机构
大学(33044)
学院(31161)
(16752)
研究(16234)
科学(15025)
农业(13786)
业大(11202)
(10900)
研究所(10408)
农业大学(9147)
中国(9044)
(8641)
实验(8343)
实验室(8074)
(7684)
重点(7610)
(7572)
(7500)
中心(6428)
(6380)
技术(6189)
科学院(6176)
经济(6121)
(5379)
(5209)
生物(5179)
管理(5087)
(4882)
(4521)
研究院(4512)
基金
项目(23516)
(16575)
国家(16466)
科学(15399)
基金(15255)
科学基金(11502)
(10826)
研究(10110)
自然(10065)
自然科(9779)
自然科学(9762)
自然科学基金(9590)
(9422)
科技(8587)
计划(8004)
基金项目(7779)
资助(6528)
(6427)
重点(6366)
专项(6341)
(5389)
(5224)
科研(5162)
农业(5137)
教育(4919)
(4916)
技术(4862)
创新(4747)
社会(4004)
(3871)
期刊
学报(17963)
(15868)
大学(11480)
学学(11118)
科学(10931)
农业(10857)
(7619)
经济(7619)
中国(7141)
业大(6373)
研究(6025)
(5648)
农业大学(5565)
(4009)
林业(3694)
自然(3483)
中国农业(3431)
自然科(3345)
自然科学(3345)
教育(3244)
科技(2714)
农林(2691)
(2691)
图书(2467)
科技大(2376)
科技大学(2376)
农业科学(2273)
(2209)
西南(2146)
农学(2103)
共检索到45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费诺亚  李媛  石凌波  孟婷婷  傅俊范  严雪瑞  
【目的】2015年6月在来自湖北随州的蓝莓苗木中,发现一种由帚梗柱孢霉引起的枝枯病。本研究开展了致病菌的鉴定工作,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病样分离物通过组织分离、单孢分离及纯化后,用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致病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ITS序列比对及基于EF-1α,β-tubulin和Histone 3三段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的联合确定,同时本研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通过分离及致病菌测定后,选取代表菌株HBSZ05Ba进一步研究。形态学特征及ITS比对结果均将代表菌株划分入帚梗柱孢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雪瑞  胡梦琼  王旭  赵志慧  代汉萍  傅俊范  李天来  
在江西蓝莓产区的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一种由镰孢菌侵染的叶部新病害,主要引起叶片枯萎,进行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将为病原学及该病害综合防控提供前期基础。病原菌的分离采用二步分离法,组织分离之后采取单孢分离。致病菌的确定依据柯赫氏法则。病原菌的鉴定方法依靠表型特征鉴定,同时辅助ITS和T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引致江西地区蓝莓叶枯病的致病菌为JX03AA,经表型鉴定与分子鉴定表明该病菌为亚细亚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江西地区发生的蓝莓叶枯病由亚细亚镰孢菌侵染所致,蓝莓是亚细亚镰孢菌的新记录寄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黎肇家  李汶晋  毛跃彦  贺林生  李姝江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 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 × 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 × 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旭玉  魏建和  黄娴  冯锦东  隋春  甘炳春  
本文对温郁金叶枯病病原菌(Curvulariaclavat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温郁金叶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温郁金弯孢霉叶枯病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CA培养基,最适温度是30℃,最适pH值为7。不同碳源对弯孢霉菌丝生长影响差别不大,适宜碳源为葡萄糖,乳糖和D-山梨醇。不同氮源对弯孢霉菌丝生长有差异,适宜氮源为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弯孢霉菌在硫酸铵中生长缓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雪玲  谢美华  杨海艳  陈华红  闫俊梅  王振吉  范树国  
从高山榕发生叶枯病的病叶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编号记为CX0021D4。利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依据其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丝孢纲(HypHomyCet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层生镰孢菌。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碳源和氮源均能利用,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该菌对温度和p H值的适应范围均较广,25~28℃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8~30℃之间孢子萌发率最高;适宜孢子萌发的p H值为7.0~8.0,弱碱性更利于孢子萌发;有无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玲  唐晨光  岑贞陆  黄思良  秦碧霞  覃丽萍  胡春锦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生长发育最适pH值为6~7;不同光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发育影响不大,黑光环境最利于孢子萌发;在供试的培养基中PD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由A.alternata引起的桂花叶枯病在广西的发生属首次报道。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俊范  苏维娜  周如军  孙嘉曼  王大洲  
威灵仙斑枯病是辽宁省威灵仙产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对该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田间病情指数为12.5~54.8;病原为铁线莲壳针孢(Septoria clematidis-flammulae);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最适培养基为胁本哲氏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最适RH为1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国兰  时向阳  郑铁民  孔黎黎  董西良  黄文秀  
1987~1989年连续3年观察了雪松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分离培养出致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分生孢子形态,鉴定为柳杉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ryptomeriae(Cooke)Sun.]该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为98%~100%。pH值为4~6。在10%雪松汁液中萌发率最高。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查彼氏、麦芽糖上生长较好,在甘露糖、黄豆培养基上生长一般,在乳糖上生长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天舒  朱茂山  李柏宏  张子君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味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桂莲  胡国良  俞彩珠  吴继来  徐炳潮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 ,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 ,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 ,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M .B .Ellis .。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种和再分离 ,充分证明暗孢节菱孢有较强的致病力 ,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 5~ 30℃ ,最适温度为 2 5℃ ;适宜的pH值为 5~ 1 0 ,最适的pH值为 6~ 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0~ 30℃ ,最适温度为 2 8℃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pH值为 6,分生孢子在竹汁水中萌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吕彬  赵廷昌  杨红  刘凤  孙俊  韩翔宇  
西瓜叶枯病(Alternaria cucumerin)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致病菌为瓜链格孢菌(Alternaria cucumerin),对该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菌丝在PDA与西瓜肉榨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落直径为8.0cm;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落直径为7.1cm;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钠,pH值为7,菌落直径分别为7.2,8.7,8.0cm,菌丝致死温度为52℃、10min,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适于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pH值为7,2%硝酸钠培养液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萌发率为90.2%、95.6%和9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凡  范鸿雁  罗霓  陶挺燕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炭疽病果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10。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以蔗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以蛋白胨和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黑暗与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