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9)
- 2023(8246)
- 2022(7027)
- 2021(6435)
- 2020(5459)
- 2019(12431)
- 2018(12401)
- 2017(23166)
- 2016(12518)
- 2015(13598)
- 2014(13560)
- 2013(13113)
- 2012(11840)
- 2011(10688)
- 2010(11046)
- 2009(10512)
- 2008(10249)
- 2007(9304)
- 2006(8102)
- 2005(7417)
- 学科
- 济(48664)
- 经济(48590)
- 管理(48020)
- 业(44241)
- 企(40248)
- 企业(40248)
- 方法(22990)
- 数学(20171)
- 数学方法(19818)
- 技术(16132)
- 财(14952)
- 制(14056)
- 中国(12473)
- 技术管理(12189)
- 业经(11793)
- 农(10770)
- 体(9678)
- 务(9280)
- 财务(9248)
- 财务管理(9226)
- 银(8862)
- 划(8857)
- 银行(8854)
- 企业财务(8791)
- 学(8688)
- 理论(8630)
- 行(8454)
- 体制(8284)
- 融(8275)
- 金融(8273)
- 机构
- 学院(177523)
- 大学(177377)
- 济(72413)
- 管理(71710)
- 经济(70894)
- 理学(62234)
- 理学院(61615)
- 管理学(60386)
- 管理学院(60051)
- 研究(56917)
- 中国(43304)
- 京(36747)
- 财(35863)
- 科学(34277)
- 所(28177)
- 农(27847)
- 财经(27847)
- 江(27314)
- 中心(26142)
- 业大(26071)
- 研究所(25304)
- 经(25191)
- 北京(22675)
- 经济学(22096)
- 农业(21792)
- 州(21399)
- 财经大学(20756)
- 范(20588)
- 院(20482)
- 师范(20377)
- 基金
- 项目(121696)
- 科学(98377)
- 基金(89912)
- 研究(88108)
- 家(78615)
- 国家(78017)
- 科学基金(68321)
- 社会(57614)
- 社会科(54803)
- 社会科学(54793)
- 省(49399)
- 基金项目(47143)
- 自然(44738)
- 自然科(43812)
- 自然科学(43804)
- 自然科学基金(43023)
- 教育(41570)
- 划(41243)
- 资助(35974)
- 编号(33920)
- 创(31806)
- 创新(28788)
- 制(27805)
- 重点(27775)
- 部(27187)
- 成果(27177)
- 发(25215)
- 课题(24554)
- 国家社会(24068)
- 教育部(23578)
共检索到2651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蒲宗君 杨武云 颜泽洪 田宁
以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98-266.利用97-866为基础,转育成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蓝标矮败小麦,并对这8个蓝标矮败小麦的粒色和育性分离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粒不育株变幅为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他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而同一轮回亲本在年份间的蓝粒不育株传递率差异不显著.同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翟虎渠 刘秉华
阐明矮败小麦创制的过程和其在小麦育种上应用前景,提出矮败小麦育种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小麦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育种上应用的思路。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杂优利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碧光 刘思衡 林红钢
用化学药剂和远缘花粉处理矮败小麦筛选诱导单倍体的最佳处理组合.结果表明:单独用药剂或玉米花粉授粉诱导效果不理想,其中以0.5mg·L-12,4-D的最好,诱导率为12.7%-13.1%;油菜或玉米花粉授粉后24和48h再经10g·L-1二甲基亚砜(DMSO)+15mg·L-12,4-D处理,以及玉米花粉授粉后再经4mg·L-1BA+10g·L-1DMSO处理,诱导频率较高,达54.8%-77.0%,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玉米花粉授粉的诱导效果明显好于油菜花粉的;10g·L-1DMSO+15mg·L-12,4-D处理优于4mg·L-1BA+10g·L-1DMSO处理,两处理诱导率的差异达...
关键词:
矮败小麦 单倍体 远缘花粉 化学药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朱旭彤 胡业正 饶华熹 马军政
本研究对矮败小麦育性、株高和芽鞘长三性状相互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与矮秆基因(Rht10)紧密连锁;同时发现矮败小麦的短芽鞘与矮杆性紧密相关,其短芽鞘特性可作为太谷核不育基因的早期形态标记。通过短芽鞘区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准确率因组合而异,平均为88.2%。用20mg·kg-1GA3而浸种处理可明显促进可育株芽鞘伸长,但对不育株芽鞘伸长作用不明显,从而加大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差异。用GA3处理后,通过芽鞘长短区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准确率提高到96.4%。
关键词:
矮败小麦,短芽鞘,Ms_2早期形态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荣玮 王金凤 李钊 王爱云 杜丽璞 叶兴国 魏学宁 张增艳
【目的】全蚀病是小麦的毁灭性病害。创制转PvPGIP2和TaLTP5双价基因小麦,分析外源PvPGIP2和TaLTP5在转基因小麦中的遗传与表达情况,选育抗全蚀病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PvPGIP2和TaLTP5双价表达转基因载体pA25-PvPGIP2-TaLTP5,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该载体转入小麦品种扬麦18,采用PCR、RT-PCR与qRT-PCR方法分析转基因小麦T0—T4植株中目的基因及其表达量,并对T3和T4逐株进行全蚀病接种与抗性鉴定。【结果】创制并选育出稳定的抗全蚀病转PvPGIP2和TaLTP5小麦株系6个。PvPGIP2和TaLTP5能够在这6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王山荭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接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矮败小麦,合规育种,轮回选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漫宇 王琴 唐宗祥 杨恩年
【目的】探索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在来自简单杂交川麦42×川麦55的高代重组自交系(RILs)中对染色体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这对相互易位染色体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基于寡核苷酸探针Oligo-pSc119.2-1、Oligo-pTa535-1和Oligo-(GAA)_7的ND-FISH技术,对200份F_6RILs进行分析,以探明染色体变异情况。【结果】细胞学鉴定的142个纯合株系包括4种类型:1B和5B/7B(43份)、1RS·1BL和5B/7B(30份)、1B和5BS·7BS/5BL·7BL(35份)、1RS·1BL和5BS·7BS/5BL·7BL(32份),且它们在株高、分蘖、小穗和千粒重上没有差异。17y456和17y588两份自交系是含染色体结构变异且高抗条锈病的新材料,其中17y456聚合了1RS·1BL、5BS·7BS/5BL·7BL、3BS·5AS/3BL·5AL,17y588含有5BS·7BS/5BL·7BL和4D~(Changed)染色体。【结论】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对株高、分蘖、小穗和千粒重无负作用,这为育种家在应用易位系进行品种改良提供了指导意义。利用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进行简单有性杂交能够容易获得染色体结构变异新材料,为今后小麦育种及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云锋 顾沛雯 安凤秋 相建业 罗朝鹏 杨英
小麦蓝矮病是陕西乃至西北冬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利用植原体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Rm16F2/Rm16R1,应用PCR技术从小麦蓝矮病株叶片中扩增到1.4kb的特异片段。通过介体条沙叶蝉对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寄主范围进行研究,在接种的18种寄主植物中,有8种寄主表现症状,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寄主范围广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彦君 丁磊 马欢 吴云锋
[目的]揭示小麦蓝矮植原体(WBD phytoplasma)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的互作关系,为植原体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WP16为诱饵,将SWP16构建到诱饵载体pBT3-STE和pBT3-SUC上,在小麦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DNA文库中筛选与SWP16互作的蛋白,并确定最佳的筛库条件。通过α-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试验对筛选到的互作蛋白进行二次验证,并运用Uniprot对其进行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结果]以pBT3STESWP16作为筛库的诱饵蛋白,确定20 mmol/L 3-AT为筛选文库的最佳浓度,从小麦cDNA文库中筛选到20种互作蛋白,包括Rieske蛋白、细胞色素b5、CASP蛋白等。经过复筛和α-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互作关系,其中14种互作蛋白参与运输、pH调节、光合作用、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质泛素化等生理过程;18种互作蛋白存在于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和细胞壁等6种细胞组分中;20种互作蛋白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几丁质酶活性、反转运蛋白活性、脱水酶活性、转移酶活性和转录因子活性等。[结论]筛选获得20种与小麦蓝矮植原体效应蛋白SWP16互作的蛋白,有助于推动小麦蓝矮植原体与寄主互作关系的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双喜 徐兆师 张改生 李连城 陈孝 陈明 马有志
【目的】培育抗旱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解析转基因小麦抗旱生理机制,为转基因小麦抗旱性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转W16基因3个高代转基因小麦品系为供试材料,在2008—2010年连续两年大田正常灌溉和干旱处理条件下,对转基因小麦品系进行田间抗旱性鉴定;同时对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其旗叶的SPAD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品系比对照济麦19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极显著增加,其中单株粒重分别增加20.00%—23.08%、20.88%—24.71%和15.29%—25.27%;千粒重分别增加16.24%—19.85%、13.46%—16.95%和21.58%—2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田宁 陈国跃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步筛选出Xgwm165-4D和Xgdm6-4D是蓝标型显性核不育系蓝粒基因所在4E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
关键词:
Ms2基因 蓝粒 杂种优势 SSR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海 何方 鲍印广 明东风 董磊 韩庆典 李莹莹 王洪刚
【目的】小麦白粉病是世界范围内对小麦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是普通小麦的近缘物种,蕴藏着丰富的抗病、抗虫、抗逆和优质等优异基因。利用远缘杂交途径,将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培育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为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改良提供新抗源。【方法】通过细胞学分析和结实率调查,明确TA002及其与普通小麦杂种的细胞学稳定性和育性特点。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
关键词:
小麦 山羊草 白粉病 种质系 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辉 杨硕 王超楠 付颖
【目的】创制多样性的青梗菜DH系,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实践。【方法】以15个优良青梗菜杂交种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建立高效培养体系。【结果】获得了373株小孢子植株;鉴定出251株双单倍体;筛选出7个优异DH系;配制出2个优良组合。【结论】建立了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青梗菜DH系及其杂种优势育种的技术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卫江 李莓 王同华 惠荣奎 涂金星 傅廷栋
【目的】探讨外源萝卜恢复基因的导入途径与筛选方法,转育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Ogu CMS)恢复材料,为甘蓝型油菜Ogu CMS育种应用创造条件。【方法】以萝-蓝(Raphanobrassica,2n=58)为供体材料,利用嫁接克服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导入外源恢复基因,对获得的属间杂种依次进行甘蓝型油菜性状、自(异)交结实性状以及恢复率稳定性状等特征特性强化筛选。【结果】育成一份甘蓝型油菜Ogu CMS纯合恢复材料CLR650,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40条,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细胞存在染色体落后及形成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但细胞异常对花粉正常形成没有明显影响,恢复株自交、测交均为100%可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