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80)
- 2023(3488)
- 2022(2909)
- 2021(2647)
- 2020(2265)
- 2019(4914)
- 2018(5233)
- 2017(8890)
- 2016(5385)
- 2015(6095)
- 2014(6435)
- 2013(5856)
- 2012(5485)
- 2011(5013)
- 2010(4984)
- 2009(4603)
- 2008(4528)
- 2007(4249)
- 2006(3664)
- 2005(3294)
- 学科
- 济(14923)
- 经济(14894)
- 管理(12318)
- 业(10748)
- 企(7439)
- 企业(7439)
- 学(7411)
- 农(6393)
- 制(5770)
- 中国(5599)
- 体(5317)
- 财(4721)
- 方法(4662)
- 农业(4358)
- 地方(4196)
- 理论(4062)
- 银(3825)
- 银行(3795)
- 壤(3696)
- 行(3691)
- 数学(3689)
- 土壤(3682)
- 数学方法(3616)
- 融(3481)
- 金融(3473)
- 业经(3273)
- 教育(3245)
- 体制(3082)
- 和(2825)
- 度(2775)
- 机构
- 学院(75011)
- 大学(73828)
- 研究(31099)
- 济(23149)
- 科学(22552)
- 中国(22474)
- 经济(22409)
- 管理(22359)
- 农(21900)
- 理学(18566)
- 理学院(18289)
- 所(18012)
- 管理学(17677)
- 管理学院(17566)
- 农业(17541)
- 京(17084)
- 研究所(16741)
- 业大(16087)
- 中心(13364)
- 江(12927)
- 省(12421)
- 财(11974)
- 技术(11521)
- 院(11507)
- 农业大学(11111)
- 室(11066)
- 北京(10737)
- 范(10093)
- 科学院(9978)
- 州(9929)
- 基金
- 项目(52679)
- 科学(38819)
- 基金(35378)
- 研究(34728)
- 家(34041)
- 国家(33792)
- 科学基金(26228)
- 省(21836)
- 划(19301)
- 社会(18808)
- 自然(18598)
- 基金项目(18460)
- 自然科(18117)
- 自然科学(18106)
- 自然科学基金(17721)
- 社会科(17592)
- 社会科学(17588)
- 教育(15897)
- 资助(14577)
- 编号(14248)
- 重点(12934)
- 计划(12459)
- 成果(12337)
- 科技(12092)
- 发(11694)
- 课题(11199)
- 体(10586)
- 创(10537)
- 科研(10408)
- 部(10301)
共检索到118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博 汪妮 解建仓
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研究是目前土壤物理学、农田灌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防治盐碱化、改良盐渍土的核心问题。蓄水条件下水体与土壤界面之间必然存在着盐分的迁移。通过实验室模拟田间实际情况,观测水体—土壤界面之间的水盐运移动态,得出水体—土壤界面盐分迁移的基本规律。采用"不排而蓄"的方法,监测不同时段土壤含盐量和土壤不同层段的含盐量。分析结果表明:蓄水条件下土壤表层盐分降低,底层盐分增多,从而充分说明在蓄水条件下,水体—土壤界面间的循环压盐原理能够降低土壤表层的盐分,加速土壤耕作层脱盐,降低含盐量,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殿发,郑琦宏
冻融作用是土壤盐碱化独特的形成机制,冻融条件下土壤中盐分迁移是水分对流、浓度梯度、温度梯度、不同溶质、土壤结构及质地等因素作用下的综合结果,温度是导致土壤中水分与盐分迁移的驱动力。在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和盐分的两次迁移过程构成了特殊的水盐运动规律。在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结构发生变异,形成冻结层、似冻结层和非冻结层。冻结带土水势降低导致水分不断向冻层迁移,冻结缘以下的盐分同步向上运移,整个冻层的土壤含盐量明显增加;在融化过程中,随着地表蒸发逐渐强烈,使冻结过程中累积于冻结层中的盐分,转而向地表强烈聚集,使表层的盐分含量急剧上升。当冻结层未融通之前,尚未融化的冻层起到隔水的作用,不但阻止顶部融水向下层渗透.而且隔断了与下层水的联系。模拟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中国北方冻融区域土壤盐碱化的发生过程,为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冻融 水盐运移 土壤盐碱化 模拟实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庆荣 李玉山
本研究依据农田土壤非恒温及水热耦合运移的特征,建立了一个水热耦合运移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能较精确地预报农田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典型天气和作物生长不同时期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剖面变化特征,模拟结果与实验之间的比较令人满意。
关键词:
水热耦合 数学模型 变化特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葛旦之 罗翠兰 刘军鸽 李辉勇
对模拟土柱淋溶下的 1 5~ 2 0 ,35~ 45 ,75~ 85 cm土层土壤作各种形态硒含量测定 ,结果表明 ,淹水土壤硒的迁移主要受硒铁化合物还原淋溶机制控制 ,其次受富里酸键合硒淋溶及机械 (粘粒 )淋溶等机制的影响 ;外加的叶蛋白硒在土壤中分解成水溶性有机硒随水淋溶 ,少量以富里酸硒积累在中下层土壤 .Se6 + (Na2 Se O4)及 Se4+(Na2 Se O3)溶液经土柱淋溶 ,主要形成富里酸硒积累于土壤 ,且表土层积累率高于中下部土层 ,Se6 +积累又高于Se4+ .淋溶过程中 Se4+的迁移强度比 Se6 +大
关键词:
淹水土壤 还原淋溶作用 硒 迁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璐 张晴雯 潘英华 陈雅囡 胡鑫隆
应用化学改良剂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重要措施之一。竹炭型土壤调理剂(Bamboo-charcoal Soil Amendment,BC)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但其用量至关重要。本文按照BC占干土的比例设置为0‰、4‰、8‰、12‰、16‰、20‰,通过盐化潮土的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探求改良轻度盐渍土的较适宜BC用量范围。结果表明:1)施用BC能够增大湿润锋运移深度,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相同历时(240 min)情况下,施用BC处理的湿润锋移动深度较CK分别增加4.5%、11.9%、10.2%、15.3%和17.6%,累积入渗量较CK分别增加5.1%、18.4%、11.2%、23.5%和23.6%。2)添加BC可以改变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随BC用量的增加,0~10 cm土层含水率呈减小趋势,10~30 cm土层含水率呈增大趋势。3)各BC处理的土壤浸提液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盐分分布呈"底聚型";土壤湿润区中Cl-和Na+在剖面上均呈"L"型分布;4)综合土壤水盐的剖面分布及其数量特征,BC施用量为8‰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但此用量的实际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琳 黄介生 李大文 黄志强
为研究暗管控制排水与非控制排水条件下,不同排水出口控制高度对土壤中氮素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在湖北省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丫角排灌试验站进行了野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论采取控制排水与否,土壤垂直剖面上硝态氮浓度均有一致的变化规律:20 cm处浓度最高,在40~60 cm浓度急剧减小,60~80 cm浓度值很小(1 mg/kg左右);控制排水对土壤硝态氮的减小率有显著影响,表现在控制水位越高,土层间硝态氮减小率最大;控制排水能降低表层土壤硝态氮的迁移;铵态氮与硝态氮迥然不同,无论采取控制排水与否,铵态氮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含量变化不大;控制排水对铵态氮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控制排水位越低,土壤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杨志辉 葛旦之 刘军鸽 李辉勇
采用土壤模拟方法研究了淹水土壤中随溶液迁移的 Se形态 .结果表明 ,经 36 d持续的还原淋溶作用 ,柱底渗滤液中总 Se量保持在 7.73μg/ L 左右 ,其中有机键合 Se占 6 2 .2 % ,Se6 + 占 2 2 .1% ,Se4+ 占 15 .6 % ;加入的 Se蛋白经土壤还原分解 ,形成水溶性有机 Se随水迁移 ,流失较多 ;含 Se6 + (Na2 Se O4)和 Se4+ (Na2 Se O3)溶液 ,经土柱淋渗 ,随溶液迁移至柱底的 Se,前者为有机态 ,后者有机态占 2 3.8% ,无机态 Se4+占 5 6 .2 % ,后者 Se的迁移量较前者大 ,但时间滞后 .
关键词:
土壤 淋溶作用 硒 迁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白蒙 吕廷波 徐强 王东旺 王泽林 牛靖冉
【目的】为了探索生育期内水分管理对机采棉田根区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方法】在石河子大学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通过田间人工控水试验重点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棉田土壤水盐、棉花生长、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规律,试验共设置3个水分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结果】机采棉种植模式下W2(蕾期下限为60%,花铃期下限为70%)水分处理棉花根系层(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可以达到田间持水率的63.28%,处于适宜棉花生长的含水率范围;土壤盐分观测数据表明,处理W2条件下在保持根区适宜土壤水分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淋洗根区土壤盐分,使根区土壤处理脱盐淡化区;籽棉产量为5482.38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30 kg/m~3。【结论】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生育期灌溉策略可显著调控棉田根区土壤水盐状况,从而改善棉田根区水盐环境,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W2(蕾期下限为60%,花铃期下限为70%)灌水处理为适宜的水分调控策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孝玉 康绍忠 沈冰 史文娟 黄领梅
综合考虑了根区土壤水分动态、根系吸水、蒸发蒸腾、地表能量分配和土壤中温度分布 5个子系统 ,建立了冬小麦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热耦合运移模拟模型 ,经实测资料检验其精度较高。该模型可用于田间水分动态、根系吸水、蒸发蒸腾、地表能量分配和土壤中温度分布的模拟或预测
关键词:
冬小麦 水热耦合 模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建民 李世娟 曾长立 周殿玺
研究结果表明 ,冬小麦拔节期 1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主要受基肥施氮量的影响 ,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硝态氮含量除了与追肥与否及追肥施氮量有关外 ,还受基肥施氮量的一定影响。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分布 ,在拔节期处理间差异主要在 0~ 6 0cm土层内 ,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则整个 1m根层内都有差异。 14 4~ 2 13kg/hm2 的施氮量 ,都能维持土壤氮素的表观平衡 ,但以 14 4kg/hm2 施氮量、全部基施的处理吸氮比例 (作物吸氮量 /施氮量 )最高 ,残留比例 (土壤残留量 /作物吸氮量 )最低。
关键词:
冬小麦 施肥制度 硝态氮 氮肥 限水灌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斌瑞 罗彩霞 王克勤
该文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集水节水技术和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的研究概况,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秀珍 邱立春
为研究中耕深松对土壤蓄水及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应用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研制的1HS-1.2型中耕深松机,在位于阜新县他本镇马蹄营子村的国家"863"项目试验基地进行了玉米中耕深松试验,通过深松前后土壤含水量变化及玉米长势的对比,研究了中耕深松对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耕深松后土壤的水分含量比未深松土壤的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中耕深松后玉米根系的根长明显大于未深松根系的根长,中耕深松后玉米的产量每公顷增加幅度为21%。
关键词:
中耕深松技术 土壤水分 玉米根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志刚 刘小京 张秀梅 孙家灵 牛振
在河北省海兴县对冬季利用苦咸水结冰灌溉盐碱地进行了大田试验。2005年冬季以试验区地下苦咸水(15 g/L),采用3种灌溉水量(90,135,180 mm)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以不作处理的小区为对照(CK)。结果表明,由于冰层对土体冻融过程的抑制和冰层融化时发生水盐分离而产生的淡水对表层土壤盐分的淋洗的双重作用,次年春季处理小区0~10 cm土层土壤脱盐效果明显,3个处理的脱盐率分别为13.1%,74.0%,80.8%,180 mm灌溉水量处理效果最好;而CK小区的表层土壤表现为积盐,积盐率为39.4%。春季冰层融化后大水量处理0~100 cm土壤的含盐量也明显小于CK。
关键词:
滨海盐土 冬季结冰 咸水 盐碱地改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金来 周春霖 沈其荣 洪立洲 王凯 王茂文 丁金海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的磷素有效性。结果表明 :施磷使两种栽培条件下的水稻吸磷量明显提高 ,水作水稻比旱作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磷更多 ;施磷后水作和旱作土壤各组分磷都有所增加 ,其中以树脂P、NaHCO3 P和NaOHP较为突出。在水作条件下 ,从分蘖到成熟期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与树脂P、NaHCO3 P、细胞P、NaOHP的减少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而在旱作条件下 ,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仅与树脂P、NaHCO3 P的减少量相关性较好。树脂P、NaHCO3 P、细胞P、NaOHP、超声波P对水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有效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世德 万书勤 康跃虎 孙甲霞
【目的】"滴灌+高垄"模式下盐碱地垄沟栽种的苗木初始成活率高,而一段时间后成活率大幅降低,为研究清楚垄沟苗木死亡原因,开展了"滴灌+高垄"模式水盐运移规律研究。【方法】田间原土起垄后分别在垄面和垄沟铺设滴灌带,在保证滴头附近不出现大面积明水前提下持续滴灌,根据湿润锋运移和水盐运动情况连续取土样,分析垄体和垄沟盐分运移规律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当灌水量不超过41.4 mm时,水平湿润锋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灌水量的增加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增加,垄体滴头下方形成一个高土壤含水量、低土壤盐分区,并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该区向横向和纵向不断扩大。当灌水量达到84.3 mm时,土壤质量含水率等值线由原来的椭圆形转变为倾斜向垄沟方向,垄面滴灌形成的湿润锋与垄沟滴灌形成的湿润锋搭接,土壤盐分在湿润锋搭接处聚集。当灌水量达100.9 mm时,垄体盐分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不断向土壤深层和垄沟迁移,盐分等值线图由双"U"型转变为倾斜向垄沟方向,垄体淋洗下来的盐分向垄沟大量聚集。当累计灌水量为171.6 mm时,垄体和垄坡大幅度脱盐,ECe较初始值降低62.9%。【结论】垄作滴灌灌溉对垄体和垄沟水盐运移有显著影响,垄沟盐分经历了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过程,垄沟脱盐较垄体脱盐有延迟性。在此条件下对垄沟进行植被构建时,要避开盐分向垄沟聚集的时段,延迟于垄面种植。
关键词:
地下水浅埋 高垄 植被构建 土壤水盐运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