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53)
- 2023(2315)
- 2022(1919)
- 2021(1747)
- 2020(1577)
- 2019(3321)
- 2018(3297)
- 2017(5846)
- 2016(3554)
- 2015(3847)
- 2014(3759)
- 2013(3713)
- 2012(3486)
- 2011(3143)
- 2010(3093)
- 2009(2714)
- 2008(2866)
- 2007(2457)
- 2006(2060)
- 2005(1815)
- 学科
- 济(10445)
- 经济(10433)
- 学(6508)
- 业(6195)
- 管理(5959)
- 方法(5045)
- 企(4633)
- 企业(4633)
- 数学(4462)
- 数学方法(4360)
- 农(3137)
- 税(3113)
- 税收(2897)
- 收(2865)
- 财(2809)
- 中国(2620)
- 地方(2478)
- 农业(2227)
- 水产(2130)
- 业经(1916)
- 动物(1902)
- 和(1797)
- 制(1777)
- 环境(1758)
- 及其(1604)
- 动物学(1540)
- 生态(1512)
- 物(1435)
- 理论(1432)
- 务(1404)
- 机构
- 大学(50835)
- 学院(49607)
- 研究(23528)
- 科学(19553)
- 农(17414)
- 中国(15910)
- 济(14664)
- 所(14529)
- 经济(14277)
- 管理(14264)
- 农业(14153)
- 研究所(13854)
- 业大(13080)
- 理学(12422)
- 理学院(12175)
- 管理学(11715)
- 管理学院(11640)
- 京(11506)
- 室(10221)
- 中心(9980)
- 实验(9972)
- 省(9706)
- 实验室(9558)
- 院(9411)
- 农业大学(9222)
- 重点(9088)
- 江(8632)
- 研究院(8162)
- 业(7683)
- 科学院(7504)
共检索到70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秦军 黄国伟 苏晓华 张新叶
以5个蒙古栎种源的当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对其生长和生理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江密峰种源生物量最大,其根质量和总质量与其他4个种源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单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 n)等相对于其他种源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种源间有机物分配规律一致,根质量所占比例均最大,超过70%,其次是叶质量,储存有机物的茎质量比例最小,均不到总质量10%;蒙古栎叶肉结构简单,5个种源栅栏组织厚度为41.99~56.89μm,不同种源间单叶面积和栅栏组织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江密峰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与其余4个种源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
关键词:
蒙古栎 种源 生物量 生理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秋夏 廖亮 郑坚 王金旺 李效文 夏海涛 马履一
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0%,60%,40%,20%,5%透光率)青冈栎容器苗形态和生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青冈栎容器苗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等参数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值由高到低分别为100%,60%,40%,20%,5%处理。随着透光率的增加,Chla/Chlb,Car/Chl、根质量比、比叶质量呈现上升趋势,色素(Chla,Chlb,Car)含量、比叶面积、叶质量比呈现下降趋势。遮荫明显增加青冈栎叶片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ФPS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全光照处理青冈栎叶片ФPSII只有0.131,而5%光强的处理中叶片ФPSII达到0.701,5%光强的处理中叶片qP为0.9...
关键词:
青冈栎 容器苗 光照强度 生理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吴疆翀 张燕平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印楝种源间光响应曲线因叶龄和冠层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格局;在不同生长季节,印楝各种源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较大。生长初期的光补偿点相对较高,到生长盛期呈下降状态,总体上生长初期>生长末期>生长盛期。印楝光饱和点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从生长初期到生长盛期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到生长末期逐渐下降。从不同冠层叶片的饱和点与补偿点来看,各种源排序均为冠上层>冠中层>冠下层,这种排序关系体现了种源间叶片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各生长季节中,通过光响应测定所获得的印楝种源(KA种源)最大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尤海舟 孙浩伦 王立方 吴树琴
【目的】以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次生林(35年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植被因子对地表产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方法】设置5个间伐强度,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地表径流、土壤侵蚀特征进行监测分析,利用灰色关联法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1)2016和2017年各间伐强度产流特征均呈现:25%间伐强度> 20%间伐强度> 50%间伐强度>对照> 30%间伐强度> 40%间伐强度,最大和最小产流差值在3.6 m~3/hm~2左右。2)2016年和2017年各间伐强度产沙特征略有不同,但都表现为50%间伐强度产沙量最大,与最小产沙量差值分别为6.38和3.11 kg/hm~2,20%间伐强度产沙量次之,25%、30%和40%间伐强度产沙量较少。3)灰色关联分析得出,除降水外,各影响因素对于产流影响大小依次为:郁闭度>枯落物厚度>林分密度>冠幅>灌草层盖度,对于产沙影响大小依次为:林分密度>枯落物厚度>冠幅>郁闭度>灌草层盖度。【结论】本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水土保持效果较好,不同间伐强度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范围为0.21~0.85 t/(hm~2·a),研究表明林分结构因子在本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中起主导作用,间伐抚育主要是通过林分结构的改变,改善林地水土保持的效果。
关键词:
间伐强度 蒙古栎次生林 产流量 产沙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高东启 邓华锋 程志楚 王海宾 陈丽聪
以Richards和Schumacher模型为原型,利用地位级指数代替地位指数来反映林分的立地质量,通过选取不同的密度指标,分别拟合蒙古栎间伐、未间伐林分的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结果表明:选用不同的密度指标直接影响着模型的预估效果,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选用林分密度指数作为密度指标时预估效果更好,且Schumacher模型要优于Richards模型;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选用林分断面积作为密度指标时预估效果更好,当认为模型中的渐近值参数只与立地质量相关、而与密度无关时,选用林分断面积作为密度指标的Richards模型要优于Schumacher模型,而在Schumacher模型渐近值参数中引入密度指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钟明霞 艾万峰 袁欣 黄一鹤 魏俊 王玉涛 陆秀君
[目的]扦插是苗木良种繁育的一种重要途径,适宜外源物质的应用能促进插穗生根。蒙古栎扦插生根困难,探究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及其组合应用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为蒙古栎规模化扦插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速蘸法或浸泡法,使用不同浓度吲哚丁酸钾(IBA-K)、生根粉(ABT1)、K599发根农杆菌、丙环唑(PCZ)及其组合应用处理插穗,测定插穗生根率、愈伤率、生根数、根长、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等。[结果]不同外源物质单独处理时,K599发根农杆菌(OD600=0.8)浸泡30 min后插穗生根率最高,可达24.71%。50μmol·L-1 PCZ浸泡2 h后插穗根部愈伤率最高,达43.62%。其它外源物质单独处理时,插穗生根效果差。不同外源物质组合应用时,50μmol·L-1 PCZ浸泡2 h结合K599发根农杆菌(OD600=0.8)浸泡30 min可显著提高蒙古栎插穗生根,生根率可达36.37%,愈伤率达51.14%,平均生根数及根长分别为2.25和5.72 cm。此外,研究结果表明,PCZ能够加快插穗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蛋白消耗,促进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提高不定根诱导期IAA含量,增加IAA/ABA和IAA/ZR比值。[结论]PCZ结合发根农杆菌K599组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率。营养物质(可溶性糖、蛋白)消耗慢、抗氧化酶(PPO、POD)活性弱、IAA含量低可能是蒙古栎扦插生根难的主要原因,而PCZ对此具有重要抑制作用,可在蒙古栎等扦插难生根物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扦插 发根农杆菌 丙环唑 生根机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晓雨 尚福强 潘丕克 张利民 崔震海 刘涛 徐阳 徐庆祥
【目的】揭示不同种源红松在同一试验地生长、结实、光合生理特征的差异,为红松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6年生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3个有代表性的种源红松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结实、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生理和叶绿素荧光等指标。【结果】1)不同种源红松在总生长量、当年生长量、当年结实量、种长、种宽和百粒质量上差异显著(P 黑龙江种源>吉林种源,辽宁和黑龙江种源种子含水率显著大于吉林种源,各种源种子生活力差异不显著,均在95%以上;2)不同种源红松间光合色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中,辽宁种源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大,叶绿素a/b最小。除胞间CO_2浓度外的其他光合指标在不同种源间差异显著(P 辽宁种源>吉林种源。3)辽宁和黑龙江种源红松的初始荧光(F_o)、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II潜在活性(F_v/F_o)均显著大于吉林种源红松(P <0.05)。【结论】不同种源红松生长、结实与光合生理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初步得出辽宁种源红松生长较快,结实量较高,光合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培育前景。
关键词:
红松 种源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郑元 唐军荣 王连春 高柱 刘鹏 柳国元 张时豪 罗明灿 马焕成 刘惠民
为了解干热河谷不同种源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苗期的光合生理特性,比较分析了牛角瓜幼苗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_(Ue)),光能利用效率(l_(Ue)),瞬时羧化效率(C_e)和气孔限制值(l_s)在元江、红河、个旧、建水、元阳等种源间的日变化动态与日均值差异。牛角瓜5个种源的p_n日变化动态均呈双峰曲线,但在不同时刻的数值存在种源间差异。牛角瓜对高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它通过增加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来提高光合同化效率。干热河谷的极端高温不是影响牛角瓜幼苗光合作用与羧化反应的限制因素,而正午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姜英淑 陈书明 王秋玉 卢宝明
以喇叭沟门和怀柔-汤河口2个种源的欧李盆栽苗木为研究对象,测定自然干旱胁迫期间和复水后的各种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2个种源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等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但除了怀柔-汤河口种源的叶绿素含量和喇叭沟门种源的POD活性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外(P
关键词:
欧李 干旱胁迫 生理指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有明 唐万鹏 苏凤泉 班龙海 阮芳亭 刘万琪
河南引种栽培的两批火炬松种源中龄林树高、胸径、材积、干形等特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火炬松种源生长量性状早期预测效果很差 ;耐寒火炬松种源生长量早期选择有一定的效果 ,但其遗传决定系数仅为0 .5 0左右。一般火炬松种源原产地纬度对生长量影响较大 ,且与胸径呈显著负相关 ,反映出来自美国南部的种源在引种地生长较快。耐寒种源中 ,纬度与生长量呈正相关 ,经度与生长量呈负相关 ,反映出美国东部高纬度低经度局部地区的耐寒种源在豫南引种地生长较快
关键词:
火炬松 种源 生长量 早晚期相关 变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增明 王谦 王彬彬 聂俊华
不同形态铁素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对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测定小麦幼芽根芽叶的生长指标和其中丙二醛的含量,探究了FeSO4、EDTA-Fe、AA-Fe对小麦幼芽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铁盐在低浓度时促进了小麦幼芽根和芽的伸长,而高浓度铁盐则抑制根和芽的伸长及生物量。同浓度时三种铁盐的根伸长抑制率为AA-Fe>FeSO4>EDTA-Fe。小麦幼芽根与芽叶组织中丙二醛浓度随着外源铁盐浓度的提高而提高,FeSO4与EDTA-Fe处理高浓度时略有降低。丙二醛浓度在根的变化幅度均大于芽叶,根质膜系统对铁盐的响应度高于芽叶。
关键词:
铁 小麦幼芽 抑制率 丙二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鄂文峰 王传宽 杨传平 王兴昌 张全智 张彦群
以生长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7个代表不同气候地理条件(7个种源:塔河、满归、根河、新林、三站、乌伊岭、鹤北)的26年生兴安落叶松为对象,比较不同种源树木的边材/心材生长和异速生长关系,探索种源地气候条件对边材/心材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胸径(DBH)、边材宽度(SW)、边材面积(SA)、心材半径(HR)、平均边材生长速率(MSGR)等生长特征参数的种源间差异显著,其中最南种源地鹤北的生长特征参数的平均值最大,三站的平均值最小。种源也显著地影响SA、心材面积(HA)与MSGR的关系,但对其生长特征参数与DBH的异速生长关系和心边材比率(HSR)没有显著影响。SW,HR,HSR和MSGR分别与DB...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种源 心材 边材 生长 适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国伟 苏晓华 黄秦军
以高(A)、低(B)生长势2个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表型性状和生理指标的连续采集开展生长性状、光合生理特征及养分吸收等特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A系号与B系号在根、茎、叶的干质量及总干质量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上根干质量比例最小,且A系号干物质分配倾向于茎,而B系号倾向于叶;从6—9月,生长和生理特征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月份间7月份各系号生长最快,生理特征值变化幅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苗高和地径与单叶面积、夜间呼吸速率、NH4+的吸收速率及总光合速率均呈显著相关(R>0.826,P<0.05),说明幼苗生长主要受自身总光合能力、养分吸收和夜间呼吸消耗的影响,而A系号在这些因...
关键词:
美洲黑杨 杂交 干物质 生长势 生理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全锋 周超凡 段光爽 胡雪凡 张会儒 雷相东
[目的]探讨蒙古栎各龄组适宜的抚育间伐方案,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抚育间伐提供依据。[方法]以5期吉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筛选蒙古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划分5级蓄积间伐强度:强度1(0~10%)、强度2(10%~20%)、强度3(20%~30%)、强度4(30%~40%)、强度5(40%~50%),对比未间伐林分,研究不同龄组林分对不同间伐强度在各观测间隔(5、10、15和20 a)的蓄积生长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伐后各时间段蓄积生长率随间伐强度增长的趋势:幼龄林先持平,再快速上升,最后快速下降;中龄林先缓慢增长,最后快速下降;近熟林,伐后5 a与10 a,先快速增长,后快速下降直至平缓,而伐后15 a与20 a,先快速增长,后平缓下降。(2)伐后各时间段峰值出现的间伐强度范围:幼龄林都在20%~35%之间,中龄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3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20%~40%之间,近熟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2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15%~35%之间。(3)各间伐强度级蓄积生长率均值相对于未间伐提升显著的有:幼龄林:强度3与强度4;中龄林:强度2、强度3和强度4;近熟林:强度2和强度3。(4)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间伐强度与未间伐之间的蓄积生长率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各龄组适宜的间伐强度:幼龄林为25%~35%;中龄林为20%~35%;近熟林为15%~3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云鹏 雷静品 潘磊 王晓荣 徐卫男 刘佳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是壳斗科栎属植物[1],是天然分布广泛的树种,跨越温带、暖温带亚热带,是研究植物分布与气候、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树种之一[2]。栓皮栎因其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广泛关注,已有专家学者[2-4]分别从其生理特性、群落结构、地理分布、培育经营、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