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8)
- 2023(1919)
- 2022(1703)
- 2021(1629)
- 2020(1514)
- 2019(2810)
- 2018(2799)
- 2017(4823)
- 2016(2948)
- 2015(3180)
- 2014(3127)
- 2013(3078)
- 2012(2941)
- 2011(2688)
- 2010(2744)
- 2009(2282)
- 2008(2360)
- 2007(2000)
- 2006(1730)
- 2005(1489)
- 学科
- 济(7414)
- 经济(7406)
- 学(5943)
- 业(4527)
- 管理(4332)
- 企(3261)
- 企业(3261)
- 方法(3074)
- 数学(2732)
- 数学方法(2669)
- 税(2660)
- 农(2481)
- 税收(2467)
- 收(2439)
- 中国(1969)
- 财(1930)
- 生态(1880)
- 森(1812)
- 森林(1812)
- 林(1785)
- 环境(1734)
- 农业(1711)
- 壤(1674)
- 土壤(1671)
- 土地(1617)
- 地方(1545)
- 和(1502)
- 制(1470)
- 业经(1405)
- 生态学(1354)
- 机构
- 大学(41205)
- 学院(41165)
- 研究(21514)
- 科学(18432)
- 农(15490)
- 中国(15137)
- 所(13745)
- 研究所(13187)
- 农业(12546)
- 业大(11581)
- 济(10948)
- 经济(10614)
- 管理(10576)
- 京(10381)
- 室(9568)
- 实验(9326)
- 理学(9064)
- 实验室(8972)
- 中心(8823)
- 理学院(8813)
- 省(8708)
- 院(8625)
- 重点(8531)
- 管理学(8422)
- 管理学院(8355)
- 农业大学(7982)
- 科学院(7896)
- 资源(7331)
- 研究院(7143)
- 业(6914)
共检索到59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超男 赵西平 梁芳 刘高均 吴珍 李伟丽
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主要管道分子,其尺寸和数量直接影响水分运输的效率和栓塞脆弱性。一般认为,导管直径随年轮年龄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石雷等,2008;黄荣凤等,2005;Lintunen et al.,2010),沿着水分运输路径导管直径逐渐细化(方群等,2013;范泽鑫等,2005)。导管直径越大,其比导率越大,且在树冠基部往上呈显著降低(范泽鑫等,2005)。多数研究表明,栓塞脆弱性与导
关键词:
蒙古栎 导管特征 树枝 解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聚金 陈香玲 孙权 包心茹 张红艳 徐娟 柴利军 邓秀新 叶俊丽
以沃柑树冠内膛遮阴果实和树冠外围光照充足果实为试材,对比分析了不同光照条件对果实外观色泽及内在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与光照充足的沃柑果实相比,遮阴的沃柑果实呈现更深的橙红色,其果皮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2.87倍,其中主要呈色色素β-柠乌素(红色)和9-顺式紫黄质(橙黄色)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6.93倍和6.47倍;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发现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主要结构基因均在遮阴果实中显著上调表达,其中β-柠乌素合成关键基因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4b)的表达量增加了11.78倍。结果表明,遮阴可以通过诱导沃柑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果皮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最终使沃柑果皮呈现深橙红色;与光照充足的沃柑果实相比,遮阴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以及有机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降低,表明光照条件影响了果实的内在品质。
关键词:
光照 遮阴 沃柑 果实品质 类胡萝卜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 Cognition 9. 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 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 96%)>商品房(30. 06%)>安置房(20. 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 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 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 22%)、东部地区最低(24. 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 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 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 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 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云贵 周心智 张 张义刚 侯世奎 毕方美
本文开展了"大叶大果"甜橙树冠不同部位果实品质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树冠上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值最高;果实取样量在5~30个范围内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固酸比差异均不显著;柑橘树冠不同方向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均无显著差异,但固酸比差异显著;果实下部可溶性固形物最高。
关键词:
柑橘 品质 取样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屠晶 张金艳 栗忠飞
【目的】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植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深入了解物种养分元素的分布格局、受限制状况及吸收利用资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滇南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滇南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含量为441.67~494.33 mg/g,N含量为6.26~12.47 mg/g,P含量为0.34~1.06 mg/g;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平均值总体上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C∶N的平均值在热带季节雨林最高、热带山地雨林最低;C∶P和N∶P平均值在热带山地雨林最高、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最低;3种森林的N∶P平均值均介于10~20之间;上层优势种幼树枝C、N含量平均值低于下层优势种,P含量平均值上层高于下层,上层N∶P低于10,下层优势种接近于20;热带季节雨林中,C∶N与N∶P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热带山地雨林中,C∶N与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C∶N与C∶P、N∶P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3种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C∶N和C∶P相对较低的分配格局特征。一方面反映出滇南森林植被C元素分解释放相对较快,植被生长受N、P元素共同限制的特征;另一方面,滇南森林上层树种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略高于下层树种。滇南森林物种所处的群落层次对其枝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程度大于海拔因素。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峰 陈顺立 康文通 汤行昊 欧文胜 方晓敏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雌成虫对不同桉树品种(系)气味及颜色的行为趋性,并在室外条件下研究了该虫对各桉树品个(系)产卵选择情况。结果表明:①桉树枝瘿姬小蜂对13个桉树品种(系)挥发性气味的趋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对10个品种(系)有不同程度的正趋性,尤其是对尾赤桉Eucalyptus urophylla×E.camaldulensis DH201-2的趋性最强,而对韦赤桉E.wetarensis×E.camaldulensis GL3和大花序桉E.cloeziana则表现出负趋性或不选择性;②不同色卡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引诱效果差异明显,其中纯白色(RAL...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元满 聂页 刘美欣 叶沛栋 曹柄权 韩维栋
运用计盒维数与关联维数对特呈岛红海榄纯林(A)、红海榄+白骨壤(B)、红海榄+木榄+白骨壤混交林(C)群落中红海榄的树冠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红海榄在不同群落中树冠分形特征的差异以及树冠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红海榄树冠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其计盒维数为1.851 3,揭示了红海榄树冠对生态空间的占据能力较强;不同群落类型中红海榄树冠计盒维数存在差异,其中红海榄纯林树冠的计盒维数高于混交林,3种群落类型中树冠计盒维数的大小排序为A>C>B;红海榄侧枝数的分布比较均匀,一级侧枝分布格局的关联维数在1.573 9~1.715 6之间,表明红海榄枝条的扩展能力较强,空间关联程度较高,有利于发挥其防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小青 刘杏娥 任海青
以小黑杨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树冠特征对木材性质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树冠特征对木材基本密度影响不显著;对抗弯弹性模量(MOE)和顺纹抗压强度影响显著,对抗弯强度(MOR)影响不显著;对纤维长度、纤维宽度以及纤维长宽比影响不大;对胸高处湿心材、边材影响极显著。MOE、MOR和顺纹抗压强度与冠幅、冠长呈负相关。线性回归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顺纹抗压强度与冠幅的关系,R2值达到0.61;纤维长度、宽度与冠幅、冠长呈一定的正相关;湿心材面积、边材面积与冠幅、冠长呈高度正相关,边材面积与冠幅间存在密切的线性关系,方程的R2值达到0.78,二次多项式方程能很好地拟合湿心材面积与冠幅的关系,R2值为0.91。
关键词:
树冠 木材生长量 木材性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雪标 徐大平 龙腾 莫晓勇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height, DBH , the individual volume and the growing stock of 4 5 year old Eucalyptus plantation decreased with the Continuous Planting Rotation(CPR)increasing. The mean tree height of the second,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rotation decreased by 7 4...
关键词:
连栽桉树人工林 生长特性 树冠结构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军武 唐和平 黄意欢
为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评价 ,并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 ,对湖南 8个地 (市 )规范化栽培茶园 1~ 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 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 ,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 ,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 ,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 .研究结果还表明 ,两茶树品种在 1~ 6年生期间 ,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 ,7~ 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 ,树冠结构比较稳定 ;14年生后 ,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新梢密度、生...
关键词:
茶树 树冠结构 数学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曾杰 郑海水 翁启杰 黄世能
运用Nelder密度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大叶相思林分的树冠生长以及多干现象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生时各种密度林分均未郁闭,3年生、5年生、7年生时郁闭林分的单株面积上限分别为3.15 m 2·株- 1、6.20 m 2·株- 1、7.00 m 2·株- 1。5年生以后,树冠趋于稳定,1~3年生时树冠生长最大的单株面积为5.64~6.88 m 2·株- 1,5~7年生时树冠最大的单株面积为15.50~18.68 m 2·株- 1。林分平均树干数与密度则呈现幂函数关系,林分单株面积小于1 m 2·株- 1时,多干木比例在10% 以下;林分密度超过12.53 m 2·株- 1以后,多干木比例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蒋孟多 马映栋 蒋睿 李平英 包永平
[目的 ]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8月在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中选取立地条件均一、不同密度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密度下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结果 ]不同密度蒙古栎林中树冠体积的变异最强,其次为冠长与树冠面积,冠幅、冠长率和冠形率的变异最弱,树冠结构特征的变化趋势随林分密度的改变呈单峰型分布。随着林分密度递减,冠幅、树冠面积、树冠体积分别与胸径的相关性趋势近似于“L”型,而冠长和胸径的相关性趋势与林分密度的变化保持了一致,林分密度对冠长率、冠形率与胸径相关性的影响不大。蒙古栎林密集度处于中等密集至很密集状态,但不同密度林分内林木树冠的挤压与重叠程度有差异,其中优势树种蒙古栎、白桦、华山松和椴树起了决定性作用。蒙古栎林中林分密度对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关系的影响包含两种路径:林木竞争—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林木竞争—胸径—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结论 ]不同密度蒙古栎林树冠结构有差异,树冠结构特征与林木胸径有关,林分密度影响了蒙古栎林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要实现蒙古栎林的可持续经营,不仅要考虑林木胸径大小,更要关注林木树冠结构特征,通过调整林分密度可优化树冠结构,改善林冠层挤压状况,以促进森林更新与增加物种多样性。
关键词:
树冠结构 密集度 林分密度 小陇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宁宁 尹文广 黄秦军 丁昌俊 杨志岩 苏晓华 沈应柏
【目的】树冠结构影响光能截获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生物量的积累。杨树冠形特征参数的研究能够为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有力的选择依据,但是因为杨树的树型高达,树冠结构复杂,树冠结构特征参数难以直接观测。【方法】建立了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树冠结构特征参数的方法,并测量了高密度(2 m×3 m)人工林中6年生杨树03-04-171的冠形特征参数,包括不同生长单元早发枝和同期枝一级枝的枝长、分枝角度、方位角、枝条曲率及弯曲度。对直接测量(砍伐)与三维扫描方法测量的胸径、树高进行回归分析,检测三维扫描测量的精度。【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径的回归系数分别为R2=0.967 72,显著值为P=8.26×10-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