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36)
- 2023(14235)
- 2022(11759)
- 2021(10767)
- 2020(8486)
- 2019(19011)
- 2018(18212)
- 2017(34031)
- 2016(18833)
- 2015(20436)
- 2014(19902)
- 2013(19626)
- 2012(18709)
- 2011(17111)
- 2010(17122)
- 2009(15358)
- 2008(15145)
- 2007(13516)
- 2006(11989)
- 2005(11109)
- 学科
- 济(76634)
- 经济(76553)
- 管理(47763)
- 业(47644)
- 企(35495)
- 企业(35495)
- 方法(27286)
- 中国(24782)
- 农(23788)
- 数学(23655)
- 数学方法(23406)
- 地方(21465)
- 学(19009)
- 业经(18496)
- 财(17424)
- 农业(16588)
- 制(15824)
- 贸(15094)
- 贸易(15082)
- 易(14600)
- 银(14018)
- 环境(14015)
- 银行(13956)
- 融(13945)
- 金融(13943)
- 行(13472)
- 技术(12696)
- 发(12600)
- 地方经济(11805)
- 教育(11120)
- 机构
- 学院(268293)
- 大学(268222)
- 研究(106429)
- 济(106297)
- 经济(103871)
- 管理(92850)
- 理学(79635)
- 理学院(78519)
- 管理学(76884)
- 管理学院(76436)
- 中国(76125)
- 科学(69928)
- 农(63163)
- 京(58716)
- 所(57186)
- 研究所(52448)
- 农业(50208)
- 业大(48810)
- 财(47406)
- 中心(46237)
- 江(42407)
- 院(39175)
- 财经(37215)
- 北京(37110)
- 省(36665)
- 范(36221)
- 师范(35603)
- 经(34000)
- 州(33580)
- 科学院(32813)
- 基金
- 项目(186187)
- 科学(143950)
- 基金(132832)
- 研究(126985)
- 家(121761)
- 国家(120692)
- 科学基金(99695)
- 社会(79914)
- 社会科(75686)
- 社会科学(75666)
- 省(75403)
- 基金项目(69884)
- 自然(66901)
- 自然科(65326)
- 自然科学(65291)
- 划(64240)
- 自然科学基金(64128)
- 教育(57934)
- 资助(53826)
- 编号(48303)
- 发(45816)
- 重点(43483)
- 部(39461)
- 创(39437)
- 成果(38380)
- 计划(38258)
- 创新(36973)
- 课题(36578)
- 科研(36557)
- 发展(34992)
- 期刊
- 济(122283)
- 经济(122283)
- 研究(80141)
- 中国(62274)
- 农(58760)
- 学报(57829)
- 科学(48703)
- 大学(41741)
- 农业(40128)
- 学学(39951)
- 管理(34386)
- 财(34346)
- 教育(32596)
- 融(26695)
- 金融(26695)
- 业经(21380)
- 业(20983)
- 技术(20238)
- 经济研究(20170)
- 财经(18198)
- 业大(16620)
- 问题(15772)
- 经(15694)
- 版(15470)
- 科技(14641)
- 农业大学(14052)
- 贸(12512)
- 商业(12255)
- 林业(12021)
- 资源(11883)
共检索到411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天一 潘宏 别之龙 李国庆
采用葫芦砧木种子人工接种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sp.citrulli,Aac)的方法,观察由Aac经种传方式对葫芦砧木苗期发病的影响和Aac在葫芦砧木苗期的定殖情况,并在温室条件下分析种子中不同带菌量与葫芦砧木幼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Aac在随着葫芦砧木幼苗生长过程中先侵染幼苗子叶,随后沿叶脉侵入下胚轴并定殖于下胚轴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继而引起幼苗下胚轴发病;随着砧木种子带菌浓度的提高,幼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越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良英 高必达 李健强
为培育和筛选李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对李细菌性黑斑病病菌侵染李的过程和组织病理解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病原细菌从伤口、气孔和皮孔侵入李果实、叶片和枝梢 ;病斑深达中果皮数层细胞 ,自果皮向果心可分为 3层 ,第 2层被大量细菌定殖 ,第 3层下缘呈扩散状 ,接近内果皮 ;电镜观察表明病原细菌定殖于细胞间隙 ,使细胞膜和细胞壁离解 ,叶绿体受损 .
关键词:
李 黑斑病菌 侵染过程 组织病理解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春草 王奎 梅莉 樊孝萍 张帅 朱意洁
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从杨树湿心材病发病心材组织中分离到10个优势菌株,将菌株分别回接健康杨树实生苗,通过侵染症状、发病率和发病程度等测定致病性,结果发现2-16号菌株能引起典型的湿心材症状,即心材变色并腐烂。对2-16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进行了分析,2-16菌株16SrDNA基因序列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subsp.carotovorum)NBRC 14082菌株报告的序列相似度为99%。采用Mega5.0软件以相近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中,2
关键词:
杨树 湿心材 致病菌 果胶杆菌属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学清 鄢凤娇 林玉 胡方平
从葫芦科作物及空心菜的叶片、茎及花上共分离到95个菌株,采用抑菌圈法共筛选到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拮抗作用的菌株46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8.4%;从拮抗菌株中筛选出5株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其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为68.75%-93.24%.内生性测定结果表明这5株菌株均能在西瓜体内定殖,5株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和一些生理生化测定,初步被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毓忠 李国英 江连成 杨之为
利用新疆农六师103团13年和农八师121团10年中,每年6月和7月份的气候资料,及当年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情况进行逐步判别分析,以2001和2002年的降雨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为对照,研究气象因子对新疆甜瓜细菌性斑点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6月份的降雨量关系密切,并以此建立了判别模型,该模型回检符合率达74%。
关键词:
甜瓜细菌性斑点病 气候因子 判别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云花 Paul Scholze 简元才 赵秋菊
将甘蓝幼苗分别培养在缺N(oN)、缺P(oP)、缺Ca(oCa)或缺K(oK)的不完全营养液中,培养56 d后分别于离体(Seg)和非离体(Int)叶片上接种黑斑病菌,以N,P,Ca和K营养素齐全的全营养液为对照,通过调查不同营养液处理后甘蓝叶片黑斑病的病斑大小,探讨N,P,Ca和K等无机营养素对黑斑病菌侵染甘蓝幼苗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完成:第1部分缺N,缺P和缺Ca 3个处理同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培养的甘蓝叶片黑斑病病斑大小有显著差异,顺序为对照>缺P>缺Ca>缺N处理;而在对照、缺P和缺Ca处理中,同一处理的非离体叶片病斑明显大于离体叶片病斑,缺N处理情况则相反。第2部分缺K处...
关键词:
甘蓝 黑斑病 营养液 症状表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海博 毕馨月 夏博 安梦楠 夏子豪 吴元华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西瓜、甜瓜果实上发生疑似细菌性果斑病,从发病西瓜果实上分离获得了菌株JZ17,从发病甜瓜果实上分离纯化获得了菌株JZX2和JZT8。柯赫氏法则测定表明,接种的西瓜和甜瓜上均表现出与田间病害相同的症状,且从接种的发病植株上又重新分离到相同的菌株。采用西瓜噬酸菌检测试剂盒进行DAS-ELISA鉴定,表明3个菌株均呈阳性反应。设计特异性引物YH1/YH2,对3个菌株的16S-23S rDNA ITS序列进行扩增,3个菌株的ITS序列与西瓜噬酸菌各菌株ITS序列的同源性均高达99%以上。综上可知,菌株JZ17,JZX2和JZT8可鉴定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利用特异性引物PL1/PL2对3个菌株进行亚群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Z17和对照菌株AAC00-1(亚群Ⅱ)均可扩增出大小为332 bp的片段,而菌株JZX2、JZT8和对照菌株pslbtw8(亚群Ⅰ)未扩增出此条带,因此可将菌株JZ17鉴定为西瓜噬酸菌亚群Ⅱ型菌株,菌株JZX2和JZT8鉴定为I型菌株。为比较3个菌株的亲缘关系,采用通用引物27F/1492R对3个菌株的16S rDNA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目的片段,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的结果表明,菌株JZ17,JZX2,JZT8与A. citrulli各菌株16S rDNA的相似性均达99%以上。利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JZ17与江西地区菌株JXZS6处于同一分支,菌株JZX2,JZT8与广东地区菌株XJ-6,pslb-25亲缘关系较近。首次报道辽宁省凌海市发生的西瓜和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并鉴定其病原菌,为该病害在辽宁省的检疫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将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columnaris)和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punctata)分别制成酚灭活菌苗(PKC)和提取其菌体脂多糖(LPS),采用浸泡加注射和口服加浸泡的多种接种途径,对草鱼免疫接种4周后,测定受免鱼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无论是浸泡加注射还是口服加浸泡的免疫应答均较对照鱼有明显上升,对活菌攻毒的免疫保护率也达到了50%~88.9%。证明了多种接种途径免疫预防草鱼的细菌性烂鳃和肠炎病的效果是明显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娜 钱国良 李晓霞 张志峰 刘凤权 胡白石
根据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中新的毒性基因tvrR(TetR-like viru-lence regulator)的氨基酸序列,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的全基因组中发现并克隆了tvrR基因的同源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tvrR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并且经过PCR及Southern杂交验证确认。突变体和野生型一样可以激发烟草过敏反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比野生型的病程延长,但最终致病情况与野生型无差异。接种的寄主组织中菌体生长能力检测发现,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爱军 王永健 冯兰香 许勇 耿三省 曹婉红
疫霉菌侵染后辣椒幼苗叶片和根茎组织中PPO、POD和PAL活性发生变化。试验表明 :除感病品种根茎部固有的POD活性较高以外 ,抗 (耐 )病辣椒品种幼苗叶片的PPO、POD和PAL及根茎部PPO和PAL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疫霉菌侵染后 ,仅根茎部PPO活性略有下降 ,各辣椒品种幼苗叶片和根茎组织PPO、POD和PAL均在接种后一度显著高于对照。抗 (耐 )病辣椒品种幼苗根茎部PAL活性接种 4d升幅大且早 ,抗 (耐 )病品种体内固有的PPO、POD和PAL活性高 ,在辣椒抗疫霉菌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俊 黄俊霞 刘双平 杨利国 翟艳霞 李勇 路妍
为明确不同哈密瓜品种对果斑病的抗病能力,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2种方法测定了13个哈密瓜不同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3个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超早丰F1为高抗品种,华夏密宝、甘密宝、西域甘露IIF1、红脆宝、泰丰密和玉金香为中抗品种,骄密二号、早皇后、金龙花为中感品种,新密杂十一号、新密雅7号、金8_4为感病品种,没有对果斑病完全免疫的品种。通过田间发病情况系统调查分析得知,生产中感病品种发病早,病情发展速度快,病情指数高;抗病品种发病晚,病情发展缓慢,病情指数低。
关键词:
哈密瓜 果斑病 抗病性 发展动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先丽 孙军德 程海涛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20个菌株中,筛选出对黄瓜角斑病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B9。温室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显著抑制角斑病的发生,防治效果达72.1%;拮抗细菌B9在28℃、pH值7.0生长最好,培养60h时,其OD值可达到1.708。经初步鉴定,该拮抗菌株属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sp.)。
关键词:
黄瓜 角斑病 拮抗细菌 筛选 黄杆菌属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如军 崔建潮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莹 刘园 陈嘉景 张海朋 曾继吾 黄宏建 田静 彭抒昂 徐娟
为分析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病菌侵染对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果实品质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花后180 d感病与正常茶枝柑果实中类黄酮物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茶枝柑感染黄龙病病菌后,果皮中橘皮素等4种聚甲氧基黄酮以及α-蒎烯、辛醛等39种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升高,而氮甲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胡椒烯等16种挥发性物质显著降低;果肉中川陈皮素等2种聚甲氧基黄酮及D-柠檬烯、β-芳樟醇等27种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因此,黄龙病病菌侵染可能会显著影响茶枝柑果皮和果肉中的次生代谢,进而改变其苦味和香味品质,其改变可能与其感病防御应答机制有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
对番茄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carposaprum)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74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0~8.0h。叶面保湿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世纪、夏丰为高度感病品种,百果强丰和博爱15号为中抗品种,霸王、皖粉3号和皖粉4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的H.carposaprum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菌株培养10d时的致病力较强...
关键词:
番茄 褐斑病菌 侵染 致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