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07)
- 2023(6462)
- 2022(5561)
- 2021(5097)
- 2020(4237)
- 2019(9571)
- 2018(9161)
- 2017(17856)
- 2016(9659)
- 2015(11071)
- 2014(11014)
- 2013(11200)
- 2012(10597)
- 2011(9538)
- 2010(9537)
- 2009(9225)
- 2008(9380)
- 2007(8196)
- 2006(7234)
- 2005(6665)
- 学科
- 济(49735)
- 经济(49668)
- 业(36009)
- 管理(35129)
- 企(34301)
- 企业(34301)
- 方法(28623)
- 数学(23617)
- 数学方法(23478)
- 财(17938)
- 务(13489)
- 财务(13484)
- 财务管理(13453)
- 企业财务(12966)
- 业经(11256)
- 中国(10518)
- 制(10204)
- 理论(9961)
- 学(8986)
- 农(8965)
- 地方(7776)
- 和(7727)
- 体(7497)
- 贸(7371)
- 贸易(7365)
- 融(7201)
- 金融(7201)
- 易(7089)
- 银(6874)
- 银行(6870)
- 机构
- 大学(150508)
- 学院(146427)
- 济(63221)
- 经济(62097)
- 管理(58795)
- 理学(51411)
- 理学院(50924)
- 管理学(50349)
- 管理学院(50070)
- 研究(43139)
- 中国(35013)
- 财(33946)
- 京(29977)
- 财经(27124)
- 经(24833)
- 科学(23163)
- 江(21447)
- 经济学(20992)
- 财经大学(20542)
- 所(20482)
- 中心(19846)
- 经济学院(18981)
- 范(18710)
- 北京(18698)
- 师范(18501)
- 商学(18181)
- 商学院(18062)
- 农(17991)
- 研究所(17991)
- 业大(17247)
- 基金
- 项目(91752)
- 科学(73867)
- 基金(69949)
- 研究(67540)
- 家(59334)
- 国家(58859)
- 科学基金(52124)
- 社会(46158)
- 社会科(43725)
- 社会科学(43720)
- 基金项目(36679)
- 省(33262)
- 自然(33001)
- 教育(32620)
- 自然科(32297)
- 自然科学(32289)
- 自然科学基金(31761)
- 资助(29440)
- 划(28771)
- 编号(25892)
- 部(22481)
- 成果(22217)
- 重点(20498)
- 教育部(20484)
- 人文(19557)
- 国家社会(19315)
- 创(19113)
- 大学(18641)
- 性(17896)
- 创新(17823)
共检索到218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小翠
债权人利益频繁受公司管理层侵害,董事与第三人产生新的代理问题。在公司法语境下,有过错的董事在直接或间接侵害债权人利益时应承担责任。公司正常经营时,过错董事应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公司履行不能是董事担责的关键因素;当公司濒危,董事对债权人负有维持财产价值的信义义务,若公司财产不当减损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此时既满足侵权责任要件、亦有承担信义责任的基础,故此阶段过错董事担责是侵权责任与信义责任的竞合。同时董事与公司作为独立民事主体,过错董事应与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且由于不同董事权力大小不同,宜对董事赔偿标准差异化设置以平衡董事利益。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楼秋然
2021年12月24日发布的《公司法(修订草案)》在第172条中首次引入公开市场例外规则。尽管该规则的引入确实符合公司法发展趋势,但第172条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继受不清都凸显出《草案》制定的理论准备不足。就公开市场例外规则的法理基础而言,其已超越了为异议股东提供公平退出渠道的传统认识。美国公司法的演变表明,公开(股份)公司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的制度目的已转变为规制利益冲突;因此,唯有在重大结构性事项不涉及利益冲突时,公开市场例外规则方才适用。为更好地实现提升公司经营效率、保护少数股东的公司法修订目标,《草案》第172条应在继续维持公开市场例外规则的同时,调整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的触发事由,增加利益冲突除外规则,并对其他相关配套制度进行改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巧珍
现代公司的权力由股东转移到董事会手中 ,而实际行使权力的主要是代表 (执行 )董事。其对公司有一定的控制力 ,就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在代表 (执行 )董事造成公司损害同时也使第三人遭受损害时 ,要对第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公司法应该借鉴英美法系的做法 ,以完善我国的公司制度。
关键词:
代表董事 执行董事 董事责任 公司利益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祁群
长期以来 ,我国司法实践受传统民法理论的影响 ,一向不认同法人董事向第三人负连带民事赔偿责任 ,我国《公司法》对此也无明确规定 ,导致目前有关诉讼纠纷不断。笔者通过比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结合中国的国情 ,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法理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邹亚莎
如何界定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者的基本义务是科技发展对法律提出的新挑战。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者的基本义务部分可依据传统商法,其监管方面的特殊义务则面临理论困境,应在参考国际新近理论的基础上兼顾诸多利益的平衡而确立。基于理论分析,文章认为,《修改稿》第59条对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规制存在可商榷之处,应在坚持适当向消费者利益倾斜、兼顾网络食品产业发展的原则下进一步修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鑫
专利当然许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利许可类型,肇始于英国,后为德、法等多国移植,我国《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也将这一制度引入。提升专利信息质量和降低专利交易成本是专利当然许可的重要制度效用,但其在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则制约着制度效用的发挥。为保证当然许可制度在不同领域的有效运行,有必要根据私益主体和公益主体所资助专利技术的不同属性,构建差异化的当然许可规则。
关键词:
专利当然许可 专利法修订 专利技术转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建晖 易艳娟
责任保险第三人代位请求权是指任意责任保险中第三人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享有的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予赔偿的权利,我国最新修订的《保险法》第65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本文在区分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的第三人请求权基础上,深入阐述了责任保险第三人代位请求权在我国的基础和意义,以期对新法的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秦彪 杜明强
人格权立法实践与人格权立法争论出现不同程度的"耦合",尤其是《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几乎完全继受人格权立法争论正方的观点,这使我国人格权立法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人格权制度独立成编会严重扰乱民法典的逻辑体系,也会潜在地破坏民法典的稳定性,更会否定人格权的自然属性,还会限制人格权制度的发展。"民法总则"与"侵权责任编"的人格权保护模式符合民法典的编纂规律,"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相结合的立法模式"遵循人格权的演变规律,也与我国的国情相契合,承认人格权的自然性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也与世界人权运动的精神相契合。
关键词:
人格权立法 理论争论 实践评论 立法建构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蒋卫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已于2016年5月在国家档案局官网上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与现行《档案法》相比,无论是法律逻辑结构、立法意图设计,还是所设条款的内容覆盖面、章条编排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但从涉及立法技术方面的语言文字规范要求言,揆诸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布的《立法技术规范》(试行),在诸如法律规范及语义的准确、合理表达,标点符号的恰当使用,行业内若干用语或习称在同一文本内使用的一致性等方面,似仍有一定完善与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
《档案法》 立法技术 档案立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涌 周晓冬
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加契合现代公司可持续发展之理念;而实践中对公司表现的考察亦拓展至环境、社会及治理等诸多方面,评价指标正从单一逐渐转向多维。从公司立法层面观察,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国际软法,普遍要求公司在价值链决策中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了革新滞后的旧有范式,需要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予以具体落实,从影响识别、避免损害、有效程序、企业规模、执法形式和尽职调查等方面共同推进,从而在促进公司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为增进社会和环境多重共享价值打开通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喻采平
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是侵权领域的一个特殊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注册会计师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在侵权法的框架下重建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创建与第三人范围相对应的民事责任具体归责原则,确立比例责任为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基本赔偿制度,构筑独立鉴定人名册制度、随机选任制度和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合一的专家鉴定制度。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代琴
由于我国民事法律中尚未确立利他合同具体内容,在实践中对利他合同相关利益主体权利的保护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保险法》第15条中投保人任意解除权的行使可能损害利益第三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期待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原拟在"保险合同法解释二"中对该条内容做出解释,但因争议较大,最后颁布时删除了此内容。保险法学界对该条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肯定说认为,投保人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相对性理论,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权应不受任何限制。而否定说认为,保险合同是利他合同,与其他一般民事合同有一定的区别,投保人的任意解除行为可能损害利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其权利应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对国内外利他保险合同理论进行梳理...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全兴 侯玲玲
民工参加隧道工程施工劳动罹患职业病,理应认定为工伤。此项隧道工程经过了层层转包,对于工伤事故的责任主体及赔偿责任的认定,由于牵涉到多个责任主体以及赔偿责任的混合性,涉及到劳动法和民法的适用关系问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练军
《人格权编草案》"四审稿"第990条第1款,作为一个法律定义条款并不合适。在形式上,它并未达到法律定义的逻辑形式要求。在内容上,它尚未揭示被定义项即人格权的规约内涵。人格权不仅仅是一项民事权利,更是一种受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人格权的公私二元权利属性,决定了民事立法不宜"单方面"地为之下定义。域外国家民法典制定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一旦在法典中以法律定义的形式界定人格权,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以捍卫人格尊严为旨趣的人格权,理应是一个开放结构的特定权利类型。再完美的人格权立法定义,都将是束缚司法者救济人格权的枷锁。在定义人格权问题上,立法者不能不三思而行。
关键词:
人格权 定义 民法典 宪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