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55)
- 2023(16396)
- 2022(13767)
- 2021(12588)
- 2020(10651)
- 2019(23917)
- 2018(23515)
- 2017(45364)
- 2016(24756)
- 2015(27165)
- 2014(26890)
- 2013(26584)
- 2012(24506)
- 2011(21714)
- 2010(22316)
- 2009(21006)
- 2008(21267)
- 2007(19309)
- 2006(17401)
- 2005(16219)
- 学科
- 业(101973)
- 济(101337)
- 经济(101180)
- 管理(92550)
- 企(91295)
- 企业(91295)
- 方法(40157)
- 财(38662)
- 农(34194)
- 业经(33254)
- 数学(31253)
- 数学方法(30916)
- 制(29864)
- 中国(27204)
- 务(26657)
- 财务(26624)
- 财务管理(26584)
- 企业财务(25331)
- 农业(23777)
- 体(21075)
- 策(21008)
- 技术(20293)
- 银(20046)
- 银行(20007)
- 贸(19174)
- 贸易(19157)
- 行(19116)
- 易(18690)
- 划(18585)
- 体制(18157)
- 机构
- 学院(353831)
- 大学(348946)
- 济(151146)
- 经济(148170)
- 管理(140326)
- 理学(119664)
- 理学院(118469)
- 研究(117440)
- 管理学(116863)
- 管理学院(116185)
- 中国(95367)
- 财(77496)
- 京(72624)
- 科学(67966)
- 农(63245)
- 财经(59324)
- 所(58951)
- 江(56634)
- 中心(53988)
- 经(53874)
- 研究所(52463)
- 业大(51626)
- 农业(49292)
- 北京(45580)
- 经济学(45308)
- 财经大学(43817)
- 州(43524)
- 院(42687)
- 范(41157)
- 经济学院(40744)
- 基金
- 项目(226541)
- 科学(180087)
- 基金(166659)
- 研究(165417)
- 家(145314)
- 国家(144004)
- 科学基金(124664)
- 社会(107829)
- 社会科(102342)
- 社会科学(102315)
- 省(88689)
- 基金项目(87674)
- 自然(80513)
- 自然科(78687)
- 自然科学(78664)
- 自然科学基金(77389)
- 教育(75188)
- 划(73976)
- 资助(67798)
- 编号(65139)
- 成果(53148)
- 重点(51131)
- 部(50877)
- 创(49913)
- 发(48662)
- 制(46865)
- 业(46779)
- 创新(45981)
- 课题(45579)
- 国家社会(44750)
- 期刊
- 济(176716)
- 经济(176716)
- 研究(108019)
- 中国(73867)
- 财(65209)
- 农(59172)
- 管理(58934)
- 学报(53423)
- 科学(50683)
- 大学(41654)
- 融(41177)
- 金融(41177)
- 学学(39814)
- 农业(39249)
- 教育(32599)
- 财经(30774)
- 业经(30404)
- 技术(30270)
- 经济研究(27638)
- 经(26412)
- 业(22776)
- 问题(22632)
- 贸(18753)
- 技术经济(18719)
- 现代(17629)
- 财会(17579)
- 版(17048)
- 世界(16901)
- 商业(16690)
- 国际(16631)
共检索到550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元驹 熊健 李晓冬
盈余平滑因包含不同属性而存在争议,如何从公司治理层面约束盈余平滑行为就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的内部运作方式决定了其能否发挥积极治理作用,在此背景下,从非正式层级视角展开董事会对盈余平滑约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0年至2021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不同属性盈余平滑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更为清晰的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有助于抑制管理层进行机会主义盈余平滑。作用路径表明:上述抑制作用可通过缓解短视倾向、促使主动披露及兼顾多方权益等一系列协调代理机制得以实现。从横截面检验来看:企业正式层级、董事会特质、信息环境及外部监督等方面的一系列因素亦会对上述抑制作用产生异质性影响。不仅如此,以上检验均同步说明了更为清晰的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未能凭借其积极治理作用规范并促进管理层进行有效信息盈余平滑。本文在理论上为利用非正式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全面评价盈余平滑属性并提升信息披露增量价值提供了实证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元驹 熊健 李晓冬
盈余平滑因包含不同属性而存在争议,如何从公司治理层面约束盈余平滑行为就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的内部运作方式决定了其能否发挥积极治理作用,在此背景下,从非正式层级视角展开董事会对盈余平滑约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0年至2021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不同属性盈余平滑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更为清晰的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有助于抑制管理层进行机会主义盈余平滑。作用路径表明:上述抑制作用可通过缓解短视倾向、促使主动披露及兼顾多方权益等一系列协调代理机制得以实现。从横截面检验来看:企业正式层级、董事会特质、信息环境及外部监督等方面的一系列因素亦会对上述抑制作用产生异质性影响。不仅如此,以上检验均同步说明了更为清晰的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未能凭借其积极治理作用规范并促进管理层进行有效信息盈余平滑。本文在理论上为利用非正式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全面评价盈余平滑属性并提升信息披露增量价值提供了实证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蕊芬 王晓亮 石宇 吴金柯
聚焦于企业投资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实体企业金融化适度性问题,以2010—2020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董事会微观视角,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适度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越高,代理成本越高,金融化适度性越弱,并且在过度金融化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显著;董事会正式层级会削弱非正式层级对企业金融化适度性的负面影响,在非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低以及董事会规模小的企业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更能够削弱企业金融化适度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元胜 彭程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企业自身成长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系统分析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的国际化深度与广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董事会稳定性的提高,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国际化深度的正向影响将增强;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国际化深度与广度的正向影响将削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独立董事比例较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民营和成熟期企业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本研究明晰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在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对优化公司治理、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现实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武立东 薛坤坤 王凯
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转型环境中董事间非正式关系影响董事会战略决策的过程机制。利用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合作调查获取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过程相关数据并结合上市公司数据库数据,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会增加决策过程中的政治行为、降低程序理性。在对政治行为和程序理性进一步细分后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通过提高董事的自我意识、个体影响从而增加政治行为,通过降低决策过程中信息搜寻、信息加工而降低程序理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转型环境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所具有的分化、竞争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董事会决策过程的"黑箱",丰富了董事会决策过程研究,为转型环境下公司治理行为研究做出贡献,亦对中国公司治理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百兴 李琦玮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董事会成员由于社会资本不同而形成的非正式层级对公司治理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索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越清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代理成本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在非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更显著,在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企业中这种正向作用会随之加强。本文从董事会角度拓展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为企业优化董事会结构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桁宇 马春爱 汤桐 曹梦瑶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是影响企业治理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采用“结构—响应—效率”研究范式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企业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企业创新机会响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董事会非正式层级通过激励企业创新机会响应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结论有助于打开董事会内部互动过程的“黑箱”,深化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影响机制研究,为优化董事会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创新效率提供现实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亚伟 马明雪 刘华
作为董事会内部的隐性力量,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是影响其治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文章以2002—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激励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上述激励效应越弱;董事会互动程度越高,上述激励效应越强。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激励效应主要通过董事会决策效率的提升与公司代理成本的降低来实现。
关键词:
董事会决策 非正式层级 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凌华 王璇
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的研究视角切入,以2009—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董事长非正式层级和市场化水平能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3)通过区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不同类型,发现相较于媒体声望差异,社会资本差异形成的非正式层级对金融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基于政治资本差异形成的非正式层级对金融化不存在显著影响;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仅对短期金融化存在显著正向影响;(4)从影响后果来看,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导致的金融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绩效,缓解了融资约束。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微观企业金融化的成因,对企业优化董事会治理、防范金融风险均具有启示作用,也为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南星恒 崔博洋 潘翔
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数据样本,实证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能够为企业ESG发展提供有利资源并实施有效监督,从而促进企业ESG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通过降低企业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提升企业ESG表现;区分产权性质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凯 常维
作为董事会内部的隐性力量,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会影响公司的战略变革决策。以2004—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系统分析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战略变革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内部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战略变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业绩压力对这一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将加深对董事会内部非正式层级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成员多样性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非正式层级 战略变革 公司治理 业绩压力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耀伟 陈世山 李维安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是影响董事会治理效率和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以2010年至2012年沪、深A股1 2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 13.0软件和分组回归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分别考察不同最高层级董事身份和控股股东性质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内部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只有在董事会最高层级董事不兼任总经理职务条件下才成立;业绩压力和股权集中度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相对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会非正式层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蒋秋菊 王茹萍
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由于董事会内部特征多样化形成的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董事会断裂带会显著促进企业ESG表现提升,这一结果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与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董事会断裂带通过代理成本和内部控制质量等途径影响企业ESG表现。分组检验结果显示,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在具有深层董事会断裂带的企业、国有企业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该结论支持了董事会断裂带对提升上市公司ESG表现的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功能、提升上市公司ESG表现提供了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袁天荣 王霞
创新既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董事会作为战略决策机构与治理核心,其内部运作机制必然会影响企业创新水平。基于关系契约理论,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实证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越清晰,企业创新水平越高,而当股权集中度较高、CEO处于非正式层级最高位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企业创新间的正相关关系会被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环境不确定性和抑制管理层短视行为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区分创新类型后,相比于策略性创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可能性;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能够提升企业价值。结论基于新的研究视角从微观动态交互层面理解董事会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对企业加强董事会建设、提升创新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宏 熊健 史璐寒
非正式层级是董事会发挥监督及治理作用的隐性因素,而这一隐性治理机制对于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仍鲜有研究。本文利用2010—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管理层年报文本语调操纵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更为清晰的非正式层级有助于董事会高效行使治理与监督职能,进而能够对管理层操纵年报文本语调发挥抑制效应;从作用机理上看,抑制效应可能通过协调代理关系、增强披露意愿及扩大资源掌控等作用路径得以实现;此外,从横截面检验结果看,抑制效应因受到来自董事会及企业特质层面的一系列异质性因素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表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