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43)
2023(13995)
2022(12293)
2021(11403)
2020(9619)
2019(22010)
2018(21724)
2017(41640)
2016(22993)
2015(25461)
2014(25188)
2013(24932)
2012(22760)
2011(20394)
2010(19997)
2009(18050)
2008(17349)
2007(14792)
2006(12820)
2005(10658)
作者
(67973)
(56418)
(56050)
(53102)
(35652)
(27285)
(25305)
(22305)
(21419)
(19843)
(19372)
(18873)
(18016)
(17573)
(17495)
(17214)
(17009)
(16796)
(16200)
(15968)
(14402)
(13496)
(13421)
(12795)
(12678)
(12537)
(12401)
(12265)
(11583)
(11292)
学科
(85480)
经济(85391)
管理(61747)
(58441)
(47058)
企业(47058)
方法(40958)
数学(35044)
数学方法(34673)
(24657)
(21315)
中国(20803)
(19938)
业经(19677)
地方(18877)
农业(17033)
(16043)
贸易(16037)
(15532)
理论(14807)
环境(14411)
技术(13782)
(13535)
(13230)
(12680)
财务(12620)
财务管理(12603)
企业财务(11816)
(11796)
教育(11148)
机构
大学(318316)
学院(318308)
管理(125811)
(116876)
经济(114113)
理学(110289)
理学院(108968)
管理学(106932)
管理学院(106385)
研究(106125)
中国(75904)
科学(72533)
(68030)
(61782)
业大(55861)
(54201)
(50438)
研究所(50399)
农业(49139)
中心(47942)
(45008)
(43532)
师范(42982)
北京(42310)
财经(41638)
(38773)
(37928)
(36999)
师范大学(34918)
技术(34614)
基金
项目(230734)
科学(178968)
基金(165741)
研究(161187)
(147827)
国家(146587)
科学基金(124324)
社会(99573)
社会科(94230)
社会科学(94203)
(91738)
基金项目(90263)
自然(84648)
自然科(82611)
自然科学(82586)
自然科学基金(81098)
(77664)
教育(73343)
资助(67250)
编号(65343)
重点(51741)
成果(50560)
(49225)
(48904)
(47976)
科研(44837)
创新(44713)
计划(44597)
课题(44503)
大学(41827)
期刊
(122335)
经济(122335)
研究(84746)
学报(60377)
中国(56142)
(55304)
科学(53081)
大学(43932)
管理(42042)
学学(41618)
农业(38498)
(36020)
教育(32948)
技术(25074)
业经(22212)
(20839)
金融(20839)
(20133)
经济研究(19070)
财经(18575)
科技(17473)
图书(17347)
(16809)
业大(16782)
问题(16536)
资源(16268)
(15787)
理论(14352)
技术经济(14150)
商业(14124)
共检索到440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红梅  龙嬿升  梁昌勇  陈欣  张超  
本文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为例,研究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影响因素。主要以游客及行业管理者为访谈对象,结合相关文献及网络资料来源,运用扎根理论与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得到影响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七个因素: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愿、品牌形象提升;通过主轴编码构建了以上七个因素的基本典范模型,并梳理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利于探索"旅游+葡萄酒"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为进一步构建和评价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红梅  梁昌勇  徐健  董骏峰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形态,本文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为例探索了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提出从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和认知形象出发到感知质量和价值,从而影响游客满意度以及行为意愿的路径结构。实证结果表明:构成葡萄酒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情感形象和认知形象分别通过感知价值和感知质量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认知形象对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要大于情感形象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游客感知质量大于感知价值对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通过满意度对行为意愿有间接影响作用;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大于认知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直接影响。同时本研究也反映出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路径的独特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志林   王磊   丁银平   角媛梅   武欣怡   徐秋娥  
文章以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产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为研究对象,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密度估计、非参数K检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刻画了研究区1984—2021年葡萄酒生产集群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识别了主要驱动因子,阐释了关键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过去37年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1984—1995年(Ⅰ)萌发停滞、1995—2005年(Ⅱ)缓慢发展、2005—2011年(Ⅲ)快速发展、2011—2021年(Ⅳ)高速发展。(2)在空间上,第Ⅰ~Ⅳ阶段,呈单核—多核—多核发育—多核网络的空间演变格局,且在重心位置上具有整体向东南偏移的特征。(3)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时空演变主要驱动因子为降水(50.7%)、土壤有机质(13.6%)、气温(10.4%)、粉粒(7.9%)、全钾(6.1%)、砾石含量(4.8%)、砂粒(2.7%)等,且p值≤0.05。(4)分时段分析发现第Ⅰ阶段主要受气温和全钾驱动,第Ⅱ阶段为粉粒、砂粒和全钾驱动,第Ⅲ阶段为降水、气温、粉粒与全钾驱动,第Ⅳ阶段为降水、有机质、砂粒、砾石含量和全钾主控。(5)在机制上显性与隐性两个驱动力共同作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时空变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筠筠  王竞  孙权  张军翔  王锐  
【目的】针对贺兰山东麓主要酿酒葡萄产区因过度依赖化肥、土壤贫瘠及长期连作的栽培模式导致的土壤持续生产能力下降、酿酒葡萄品质降低等问题,研究化肥减施对贺兰山东麓土壤肥力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四年生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施肥、施100%化肥、施100%有机肥、施50%化肥+50%有机肥、施100%土壤调理剂、施25%化肥+25%有机肥+100%土壤调理剂,共6个处理,探讨化肥减施对酿酒葡萄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化肥减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全量施用化肥差异不显著,但化肥减半处理浆果花色苷含量较全量施用化肥处理显著提升132.9%;全量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显著提升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速效养分提升效果显著,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55.05%、130.2%、3.08%,同时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酿酒葡萄浆果可溶性糖含量;化肥和有机肥各减75%配合土壤调理剂施用产量较全量施用化肥增加了69.07%,但葡萄浆果综合品质下降显著。【结论】在贺兰山东麓碱性石灰性土壤上,增施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升葡萄品质;过量减少化肥施用不利于优质酿酒葡萄原料的生产,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和酿酒葡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文学  马榕  郭琰杰  胡婧棪  鲁梅姿  顾沛雯  
【目的】研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的田间扩散规律,揭示葡萄霜霉病田间流行机制,为该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7年,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采用定量风流孢子捕捉仪捕获田间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监测孢子囊田间扩散数量,并结合田间病情指数和气象因子探讨孢子囊扩散规律,评估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流行程度和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葡萄霜霉菌孢子囊在田间有10:00和24:00两个扩散高峰;孢子囊扩散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在近地面冠层,在水平方向上受葡萄叶幕阻隔形成多个孢子囊捕获中心;孢子囊扩散季节动态曲线呈倒"U"型,先缓慢上升后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田间孢子囊扩散数量与前7 d平均最低气温、前7 d平均温度、前7 d累计雨日和捕孢后第15天的田间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P<0.01),0.371(P<0.05),0.364(P<0.05)和0.636(P<0.01);与捕孢间隔期是否降雨和捕孢当日的田间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P<0.05)和-0.378(P<0.05)。【结论】通过测定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密度,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可以预测葡萄霜霉病田间发生情况,为该病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温淑红  左忠  胡毅飞  王东清  张安东  田龙  
【目的】本文开展了葡萄林地风蚀监测研究。【方法】以宁夏贺兰山东麓的绿洲荒漠交错带上的葡萄园产区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手段,以周边其它立地类型为对照,探讨葡萄园产区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通过2016和2017年的观测分析表明:各立地类型中风蚀主要发生在4-6月,风蚀葡萄新开地﹥1年葡萄基地﹥3年葡萄基地﹥荒漠草原﹥9年葡萄基地。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前期及1~3年内,秋覆土春放苗过程中,风蚀量明显较大,以春季最严重。耕种8~9年后,防护林基本完善,风蚀量明显减少。【结论】葡萄基地建设时间越久,地表风蚀越小,同时提出了雨前耕作、耕后灌溉可形成土壤物理结皮,以及种植绿肥绿化、增加物理覆盖、完善防护林体系等减少风蚀发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静  张晓煜  李红英  张磊  马国飞  卫建国  
[目的]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宁夏银川地区1961-201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明确了酿酒葡萄生长季内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影响酿酒葡萄品质的主要农业气候因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近55年银川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显著推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持续时间显著增加,每10年分别增加97.6℃和2.6d,尤其是1995年后积温出现了明显增加。近55年酿酒葡萄适宜的放条出土时间提前,可能的生长季呈显著延长趋势,生长季内热量资源显著增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立霞   朱雯莎   徐国前   张亮   刘国安   李茹一   王志磊   杨帆   王江林   程春颖   薛婷婷  
为探讨新型的冬季保温被覆盖对贺兰山东麓葡萄植株越冬生理代谢的影响,以贺兰山东麓青铜峡产区的‘霞多丽’‘玫瑰香’葡萄为研究对象,以冬季埋土作为对照,分别对土壤温度、植株存活率、枝条含水量、植株抗寒指标、内源激素含量和蔗糖代谢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保温被覆盖对维持土壤温度具有明显作用,保温被覆盖处理下土壤温度介于-0.8~2.9℃,保温被覆盖处理葡萄植株存活率、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蔗糖转化酶活性、淀粉含量和蔗糖含量均低于埋土处理,保温被覆盖处理枝条含水量、丙二醛、赤霉素和吲哚丙酸含量均高于埋土处理。综上,采用保温被覆盖措施可以保护葡萄安全越冬,以达到防寒效果,且与传统的埋土防寒相比具有省时、省力和节约成本等优势,因此保温被覆盖葡萄植株的越冬方式在贺兰山东麓产区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超  王晓玲  刘思  李辉  张军翔  
【目的】为推广葡萄园行间自然生草在贺兰山东麓产区地施行。【方法】本试验以葡萄园自然生草1年和清耕为对照,研究了贺兰山东麓金山兰山云昊酒庄自然生草对葡萄园不同土层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自然生草1年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清耕对照,pH、全盐、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则降低;自然生草1年的葡萄园土壤中不同土层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有所提高,且深土层(40~60 cm)较表土层(0~20 cm)明显;自然生草1年对葡萄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尤其是对表土层(0~20 cm)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更为明显。【结论】葡萄园行间自然生草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条件,降低土壤pH,减少土壤盐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酶活性,可为葡萄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进而提升葡萄及葡萄酒品质,是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土壤良好的管理方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程昱润  肖国举  毕江涛  刘鹏  王静  
【目的】为明确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并进行改良利用,改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为贺兰山东麓产地酿酒葡萄种植合理施肥以及土壤培肥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贺兰山东麓广泛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设置不施肥、施用生物有机肥、粉末微生物菌剂、液体微生物改良剂处理。研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pH、全盐含量、八大离子含量等土壤指标,揭示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盐渍化特征的影响;研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酿酒葡萄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探明微生物肥料对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盐渍化状况,使土壤pH和全盐含量降低,生物有机肥处理较对照在0~20和20~40 cm土层全盐含量分别降低9.11%和10.0%,pH分别降低1.1%和0.2%,土壤过氧化氢酶含量分别提高1.89%和1.38%。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培肥和改良能力的同时,对酿酒葡萄品质、还原糖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有所改善,生物有机肥处理下葡萄还原糖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43.3%,Fe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60.6%,产量较对照增加8.98%。【结论】在贺兰山东麓盐渍化土壤上,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于提高土壤改良能力以及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效果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辛璐琦  王兴元  
文章在企业识别系统(CIS)理论基础上,开发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识别要素评价量表,通过对355名游客的行为意愿的问卷调查,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识别要素评价量表进行了整体验证。同时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识别要素与游客行为意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识别要素评价量表整体结构良好,信度和效度值都处于较高水平,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识别要素通过品牌认同对游客行为意愿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世泰,魏清泉,李庆志,宋彦华  
国外葡萄酒旅游已蓬勃发展,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实地考查和结合国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葡萄酒旅游的内涵及特点。并从区位、资源、市场和经济四个方面介绍了发展葡萄酒旅游应具备的条件。最后结合烟台张裕葡萄酒旅游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烟台葡萄酒旅游的形象设计、旅游线路和景区规划进行了讨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高静  焦勇兵  
本文运用多案例扎根分析方法,通过收集与分析旅游目的地网上评论帖子,以品牌关系理论和目的地营销理论为依据,基于驱动因素、关系质量维度、关系影响3个维度构建了旅游者-目的地品牌关系概念模型。研究发现:消费情境、目的地认知形象、目的地个性和旅游者感知价值是旅游者-目的地品牌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旅游者-目的地品牌关系质量涵盖了旅游者满意和目的地依恋两个维度;旅游者-目的地品牌关系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目的地态度忠诚上。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目的地品牌建设的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文宾  吕霄鹏  韩文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的消费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上海人均年消费葡萄酒1.25kg,在上海酒类市场上,葡萄酒已经成为消费量仅次于啤酒的酒类。而且据专家预测,中国未来几年葡萄酒消费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人们对葡萄酒的喜欢程度不断增加,中国的葡萄酒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新宇  李茜  刘松涛  何俊  孙兆军  
[目的]对宁夏贺兰山东麓老龄葡萄园土壤真菌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明析老龄葡萄园葡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为老龄葡萄园的科学管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宁夏贺兰山东麓种植20年葡萄园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根际土壤(分别记为CS20、CS40和CS60)与非根际土壤(分别记为NCS20、NCS40和NCS60),采用CTAB法提取土壤基因组DNA,对内转录区间(ITS1-ITS2)扩增后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定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群落分布丰富度指数(Chao1和ACE)分析表明,根际土壤中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