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03)
2023(4696)
2022(3776)
2021(3854)
2020(3019)
2019(6963)
2018(7268)
2017(10928)
2016(7665)
2015(8932)
2014(9489)
2013(7903)
2012(7252)
2011(6792)
2010(7195)
2009(6121)
2008(5857)
2007(5557)
2006(4909)
2005(4551)
作者
(19089)
(15673)
(15658)
(15091)
(9841)
(7473)
(7412)
(6301)
(6125)
(5833)
(5426)
(5203)
(5040)
(5039)
(5033)
(5027)
(4905)
(4702)
(4700)
(4403)
(4362)
(4098)
(3869)
(3789)
(3727)
(3572)
(3446)
(3419)
(3391)
(3334)
学科
教育(21162)
(13248)
经济(13220)
中国(12873)
管理(12797)
理论(9118)
教学(8741)
(8025)
(7631)
(5999)
企业(5999)
(5502)
(5246)
(4995)
(4581)
学法(4576)
教学法(4576)
政治(4515)
思想(4454)
学校(4345)
(4291)
思想政治(4153)
政治教育(4153)
治教(4153)
德育(4126)
发展(4120)
研究(4044)
(3991)
高等(3936)
(3876)
机构
大学(93473)
学院(89648)
研究(36911)
教育(30784)
(25170)
师范(24986)
(22930)
科学(22605)
管理(22564)
(22308)
经济(21260)
中国(20381)
师范大学(20362)
(18875)
理学(18637)
理学院(18192)
技术(17541)
管理学(17406)
管理学院(17209)
研究所(17177)
(16880)
职业(16598)
北京(15585)
中心(15314)
(15135)
(13584)
(13008)
业大(12524)
(12374)
农业(11844)
基金
项目(55102)
研究(49931)
科学(43413)
教育(33181)
基金(32850)
(27959)
国家(27505)
社会(26075)
(24839)
编号(24696)
成果(24319)
社会科(24037)
社会科学(24032)
(23097)
课题(22150)
科学基金(21710)
(19193)
基金项目(15943)
规划(15112)
项目编号(14632)
重点(14433)
(13746)
(13672)
(13480)
(13276)
研究成果(13237)
资助(13111)
(12713)
(12342)
大学(12149)
期刊
教育(57221)
研究(39162)
中国(35606)
(28368)
经济(28368)
学报(15045)
职业(14827)
(14032)
技术(12869)
大学(12586)
科学(11662)
(9830)
学学(9689)
农业(9660)
技术教育(9308)
职业技术(9308)
职业技术教育(9308)
管理(8002)
高等(7396)
(7037)
论坛(7037)
成人(6777)
成人教育(6777)
高等教育(6295)
(5925)
图书(5874)
(5335)
金融(5335)
(4939)
业经(4828)
共检索到156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海群  
女子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条件下,女子院校要找准突破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积极探索女子院校的科学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姜丽静  
在缺乏稳定的校内外环境、常规教育建制流变松散的情况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依然顺利完成较大规模的人才培养任务,并造就一批杰出的女性精英,其非常规办学的成功经验值得发掘和借鉴。由于建国后中性化研究取向和传统史学理路等多种影响,这所高等教育学府已经退居主流教育史学的边缘位置,其成功经验也被遗忘和闲置。为此,相关研究亟待加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巧针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它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 ley)齐名,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UCLA非常重视教育质量,并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方面很有特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琼  
传教士来到中国,最初动机并非办学施教,而是要传播福音、培养信徒、促使中国基督化。但是,他们这种直接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如较早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在到达中国七年之后,才得以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中国教徒洗礼。因此,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兴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来。既便本文所谈的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内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初强调宗教教育,到后来世俗化、中国化、正规化的加强,同样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的趋势。 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两方面根源所促成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段雄春  宁景群  杨丹宇  陈建新  
成人高等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如何办好成人教育,许多学校已积累很多很好的实践经验。笔者从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体会认识三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我院成人教育发展的经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明川  
针对高等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缺乏正确认识和流于形式的实施,容易出现教学活动的偏向,甚至教学目标偏离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大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教""学"相长,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情景引导大学生探究质疑和实施灵活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激发他们自主参与教学,实现高校教学活动的大学生主体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丽娜  
主体间性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最经常的就是交往活动,使活动的双方主体都能有所收获,得到发展。可以说双赢是主体间性的宗旨。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人自身的价值和合理需求日益得到重视和张扬,普通教育也将视角从重视单子式的主体性转向重视主体间性。本应最具主体间性的高等教育却严重缺乏主体间性。这种缺乏主要在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中表现出来。这种缺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致命的。因此,高等教育中不得不发出对主体间性的呼唤。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祝爱武  胡建华  
答辩时间2012年5月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问题属于政府与社会之关系范畴,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政府、第三部门、市场主体怎样实现公共高等教育利益最大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何以"和"如何"发挥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创造性使一定条件下的公共高等教育具有最大规模、最高质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方林佑  张楚廷  刘铁芳  
答辩时间2013年11月髙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历史变迁,显示了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顽强生命力,也证明了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寓于市场主体、政府和中介组织"三个关键点"之中,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机制是"后发外生型",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等教育市场机制运行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方林佑  张楚廷  
答辩时间2013年11月市场机制关注供求、选择、价格、竞争与风险,是集体选择和公共选择的根基,是被人类历史证明了的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市场机制寓于市场主体、政府和中介组织"三个关键点"之中,高等教育市场机制运行的"三个关键点",实质是三个"建设点":一是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身份。高等教育市场主体,是指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组织或个人,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科技服务需求者等,其中,高等学校是特殊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应该具有"灵敏性",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对供求、价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方林佑  张楚廷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13年11月现代社会呈现"三元结构",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新协调三角"和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具有基础性。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历史变迁显示了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顽强生命力,也证明了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寓于市场主体、政府和中介组织"三个关键点"之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歌  
在对袁枚的女子教育实践及其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袁枚"素质教育""鼓励创新"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诸多启示。在高等教育中,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名师出高徒;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要重视兴趣的作用;要形成良好的学风,以提高教育质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何雪莲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是中国男性思想启蒙和身体力行的产物,它由男性倡导,极具功利性。针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先天不足的弱点和男女地位差异的现状,导引积极的社会性别文化,建立男女两性和谐的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为此,应将基本国策和性别意识真正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教育实践中;大学要促进妇女研究学科化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大学课堂中应引入女性主义视角,努力构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郑若玲  
本文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进行了历史与国际比较研究。从历史比较来看,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历经了一条数量上从无到有、层次上由低走高、科类分布上从狭窄到广泛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在入学机会和层次分布上,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在科类分布上则较为均衡。但受女性身心特点、就业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女子实际接受高等教育的科类分布仍呈现出较明显的性别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