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39)
- 2023(8989)
- 2022(7411)
- 2021(7014)
- 2020(5731)
- 2019(12919)
- 2018(12620)
- 2017(23565)
- 2016(12477)
- 2015(14392)
- 2014(14041)
- 2013(13931)
- 2012(13661)
- 2011(12665)
- 2010(12677)
- 2009(12071)
- 2008(11804)
- 2007(10573)
- 2006(9763)
- 2005(9230)
- 学科
- 济(79281)
- 经济(79221)
- 管理(33481)
- 方法(27733)
- 业(27182)
- 数学(24698)
- 数学方法(24481)
- 企(20789)
- 企业(20789)
- 中国(20682)
- 地方(17104)
- 农(14464)
- 学(14020)
- 贸(13621)
- 贸易(13613)
- 业经(13471)
- 易(13254)
- 地方经济(12588)
- 财(12461)
- 制(11682)
- 融(10854)
- 金融(10854)
- 银(10353)
- 银行(10344)
- 环境(10169)
- 行(10080)
- 农业(9576)
- 体(9126)
- 发(9083)
- 和(9078)
- 机构
- 大学(196241)
- 学院(190758)
- 济(97748)
- 经济(96200)
- 研究(75222)
- 管理(68111)
- 中国(59015)
- 理学(57754)
- 理学院(57065)
- 管理学(56179)
- 管理学院(55829)
- 京(42767)
- 财(41983)
- 科学(41231)
- 所(37712)
- 研究所(33976)
- 财经(33707)
- 经济学(33581)
- 中心(33041)
- 经(30875)
- 经济学院(30051)
- 北京(27795)
- 农(27387)
- 江(27167)
- 院(26497)
- 财经大学(24971)
- 范(24839)
- 师范(24648)
- 业大(23291)
- 科学院(22960)
- 基金
- 项目(120553)
- 科学(96178)
- 基金(91725)
- 研究(88840)
- 家(80163)
- 国家(79604)
- 科学基金(67449)
- 社会(61601)
- 社会科(58625)
- 社会科学(58613)
- 基金项目(46538)
- 省(41255)
- 自然(39862)
- 教育(39228)
- 自然科(39004)
- 自然科学(38994)
- 资助(38497)
- 自然科学基金(38323)
- 划(35882)
- 编号(33142)
- 部(28746)
- 成果(28311)
- 国家社会(28124)
- 重点(27375)
- 发(27023)
- 中国(26481)
- 教育部(25263)
- 创(23878)
- 人文(23653)
- 大学(23379)
共检索到305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元春 沈俊杰
本文利用萧条经济分析框架对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之间的分化和冲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集中指出,(1)中国宏观数据的冲突和背离不仅体现在能源消耗、工业增加值与GDP增速之间的矛盾之上,同时还体现在其他很多系统性的数据矛盾之上;(2)萧条时期的结构分化与变异可以很好说明现有各种数据之间的冲突,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并没有系统性地作假;(3)目前中国数据的冲突和分化说明了中国依然处于萧条状态中的政策性反弹阶段,宏观经济"止跌、触底"的基础并不坚实。
关键词:
萧条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 数据冲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管汉晖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大萧条 宏观经济 银本位 银行体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阎衍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各类数据超预期回落中步入新常态的艰难期。从短期来看,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外贸回升、房地产投资触底以及消费小幅回暖的作用下于第3季度触底,第4季度小幅回升。但从周期角度来看,2015年不是本轮"不对称的W型"周期调整的第二个底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以及政治经济周期决定了2016年中期才能出现坚实的触底反弹。针对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的10大新特征和4大风险,本报告认为,鉴于新常态步入到攻坚期,很多宏观指标发生变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无论从基本哲学、理论基础、框架体系、总体定位以及工具选择都需要全面重新梳理。
关键词:
新常态 萧条 泡沫 大改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姜子叶
本文以世界经济史中两次最重大的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以主要经济体的宏观应对政策为视角,比较研究两次金融危机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效应的异同,进一步总结政策经验,旨在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大萧条 宏观政策 比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文桂江 李昕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逆流而上,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但也遭到国外一些机构的贬损。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相互冲突的地方,最为明显的就是税收收入的增速长期超越GDP的增速。我国学者只从合理性的一面进行论证与解释,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也就无法矫正税收超经济增长的现象。通过中外税收收入对外发布口径的比较发现,我国税收收入中有两个部分在西方国家的税收收入中是不包含的:一是税收返还(由财政返还给纳税人的税款),二是税收空转额。通过调整,将这两部分从税收收入总额剔除后,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基本与GDP的增长保持了一致,同时宏观税负也更趋于合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晓宇
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使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之中,大萧条对于当时中国的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程度有多深?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试图描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大萧条的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通过研究,作者认为,由于中国是当时唯一采用银本位体制的大国,大萧条正是通过影响白银价格,促使白银流入流出中国,影响到中国银元汇率和货币供给,从而造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波动。
关键词:
大萧条 银本位 货币供给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昌黎
日本经济从1991年第二季度起开始滑坡,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因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被称之为“泡沫经济崩溃萧条”,或称之为“平成萧条”。这是战后日本发生的第11次经济危机,也是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后的第一次危机。具体表现为:企业活动停滞;个人消费不振,住宅投资减少;泡沫经济崩溃;金融危机严重。本文从日本经济的内部因素和综合因素方面探讨造成这次经济萧条的原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小川
本文对新古典经济学在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清算和理论与历史的反思,探讨了新古典经济学"铸成如此大错"的理论和历史渊源。文章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完美理性和完善市场假定在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中的误导作用,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指出经济学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按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分析和描述世界。
关键词:
萧条经济学 有效市场假定 新古典经济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乃醒 胥和平
9O年代是我国经济发展十分关键的十年。把握好这十年,我们就能够为进入21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十年中,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搞好宏观调控.防止较大波动,保持国民经济的既高速又平稳地向前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199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与80年前大萧条前的美国经济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高风险运行期:支持经济增长的三大长期因素正在发生变化,经济波动必不可免,货币信用扩张及“高增长病”,等等,因此,控制及化解风险应该成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旨。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栾雅钧
日本自步入80年代以来经济缓慢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长期萧条。分析其原因,从日本经济的结构和制度的变迁以及政府政策方面得出:行为短期化和忽视经济结构及制度的良性变迁,是日本经济走向长期萧条的根本性原因。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曾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当经济规模扩张之后,政府因结构及制度调整的成本增加,其结构及制度调整的动力日益弱化,并最终转向了以行为短期化和忽视结构及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结合日本经济的实例,论证经济规模扩张与经济结构及制度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凯恩斯主义已陷入困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栾雅钧
通过对日本自步入80年代以来的经济缓慢发展 ,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长期萧条原因的分析 ,从日本经济的结构和制度的变迁以及政府政策方面得出 :行为短期化和忽视经济结构及制度的良性变迁 ,是日本经济走向长期萧条的根本性原因。日本政府的主导型模式曾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 ,当经济规模扩张之后 ,政府因结构及制度调整的成本增加 ,其结构及制度调整的动力日益弱化 ,并最终转向了以行为短期化和忽视结构及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由此 ,本文进一步引申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结合日本经济的实例 ,论证了经济规模扩张与经济结构及制度的关系 ,指出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 ...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许维鸿
该文试图通过比较萧条经济学所强调的概念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概念,探讨目前欧美政府采取经济政策隐藏的趋势和风险。文章指出,政府通过非常规手段,控制经济危机的破坏范围,是萧条经济学带给世界的积极主张;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需要联手采取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但目前欧美政府对积淀已久的金融系统化风险似乎还认识不够。
关键词:
自我实现 影子银行系统 经济萧条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庄美男 姚春和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于“萧条”的定义,对照中、日两国的实际经济状况,我们可以认定目前中国和日本均处于“萧条经济”之中,但却分属两种不同类型。对两种萧条经济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原因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货币政策时于二者的作用均不明显,但原因却有不同。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是两国共同的主要政策方向。同时,由于体制性因素是二者萧条的根本原因,故而作者主张进行结构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