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21)
- 2023(9540)
- 2022(8173)
- 2021(7391)
- 2020(6508)
- 2019(14670)
- 2018(14368)
- 2017(27723)
- 2016(15296)
- 2015(16973)
- 2014(17086)
- 2013(17060)
- 2012(15719)
- 2011(14292)
- 2010(14264)
- 2009(13394)
- 2008(13352)
- 2007(12159)
- 2006(10321)
- 2005(9080)
- 学科
- 济(63855)
- 经济(63783)
- 管理(46237)
- 业(46135)
- 企(37210)
- 企业(37210)
- 方法(33773)
- 数学(30260)
- 数学方法(30036)
- 财(17958)
- 农(17800)
- 中国(14802)
- 贸(14710)
- 贸易(14709)
- 易(14298)
- 学(14069)
- 业经(13172)
- 农业(11880)
- 务(11500)
- 财务(11485)
- 财务管理(11459)
- 制(11079)
- 地方(10965)
- 企业财务(10832)
- 银(9495)
- 银行(9442)
- 环境(9402)
- 和(9205)
- 融(9102)
- 金融(9100)
- 机构
- 大学(229310)
- 学院(228502)
- 济(94250)
- 经济(92497)
- 管理(88744)
- 理学(77909)
- 理学院(77030)
- 管理学(75733)
- 管理学院(75326)
- 研究(75221)
- 中国(55760)
- 科学(49592)
- 农(48287)
- 京(46736)
- 财(41594)
- 业大(40384)
- 所(39730)
- 农业(38923)
- 研究所(36683)
- 中心(34961)
- 财经(34199)
- 江(33026)
- 经(31067)
- 经济学(29301)
- 北京(28664)
- 范(27754)
- 师范(27315)
- 经济学院(26888)
- 院(26265)
- 州(26042)
- 基金
- 项目(157749)
- 科学(123133)
- 基金(116245)
- 研究(105780)
- 家(104456)
- 国家(103592)
- 科学基金(87532)
- 社会(68292)
- 社会科(64844)
- 社会科学(64818)
- 基金项目(62563)
- 省(61895)
- 自然(59868)
- 自然科(58533)
- 自然科学(58510)
- 自然科学基金(57511)
- 划(52690)
- 教育(48558)
- 资助(47320)
- 编号(40976)
- 重点(35681)
- 部(34794)
- 发(32968)
- 创(32785)
- 计划(31629)
- 科研(31627)
- 成果(31399)
- 创新(30709)
- 教育部(29229)
- 大学(28782)
共检索到316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会英 刁钢
文章根据消费者偏好是在效用最大化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消费者和企业关于产品因素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在长期情况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营销手段对消费者的偏好的影响。
关键词:
营销手段 消费者偏好 动态分析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段珅 王大海 姚唐 邱琪
形式多样的促销手段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方式。已有研究涉及的促销方式直接受益实体都是消费者自身,随着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直接受益实体为慈善机构的捐赠促销活动不断出现,然而很少有学者对不同受益实体的促销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基于信息框架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以打折促销和捐赠促销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类变量中介检验和3阶交互效应方法,通过Spss软件中的Process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分析,解释调节定向在不同自我建构消费者对两种促销方式偏好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引入感知风险和感知稀缺两个变量,探究其在自我建构对消费者促销方式偏好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节定向在自我建构与促销方式选择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拥有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认为促进定向信息说服力更强,从而偏好打折促销方式;拥有依存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认为防御定向信息说服力更强,从而偏好捐赠促销方式。当感知风险较高时,防御定向信息强化依存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捐赠促销方式的偏好;当感知风险较低时,促进定向信息强化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打折促销方式的偏好。当感知稀缺较高时,防御定向信息强化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打折促销方式的偏好;当感知稀缺较低时,促进定向信息强化依存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捐赠促销方式的偏好。在理论上拓展了信息框架效应的相关研究,揭示了自我建构与调节定向作用关系的适用边界。通过检验不同自我建构消费者对调节定向相匹配的促销信息评价机制,证明促销活动中的匹配机制可使促销效果更佳。在实践上,为企业在不同消费情景下面对不同特点消费者制定相应的促销活动提供了策略指导,从而提升企业的销售利润。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马钦海 张峰春 官冬晓 逯野 胡洋
金钱稀缺是消费者经常感受到的一种心理状态。现有文献证明金钱稀缺会影响消费者决策过程的第二阶段(从选项集中做出购买决策),但是尚无研究考察其对决策过程第一阶段(确定选项集)的影响。本文通过五个实验探讨和阐释了金钱稀缺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不同规模选项集的偏好。结果表明,消费者在金钱稀缺情境下偏好大选项集(实验1),其内在机制是金钱稀缺增强了消费者的最优化心态(实验2)。此外,感知经济流动性能够调节金钱稀缺对选项集规模偏好的正向影响,最优化心态发挥着中介作用(实验3A–3C)。具体来说,金钱稀缺通过强化消费者的最优化心态继而提高其对大选项集的偏好这一过程仅在高感知经济流动性消费者中被观察到。本文为丰富金钱稀缺与消费者决策领域的文献做出了贡献,同时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了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尚子琦 庞隽 刘晓梅
近些年,市场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但是,与之相伴的产品信息过剩则增加了消费者的决策困难并引发非理性消费的风险。本文关注消费者在产品的愿望性属性和可行性属性之间的权衡,首次提出时间标志这一细微的环境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在两种属性之间的权衡结果以及最终的产品偏好。通过五个实验,结果证实:(1)开端时间标志使消费者赋予产品愿望性属性更高的权重并因此更加偏好在愿望性属性上表现更好的产品选项;(2)促进定向是上述影响关系的解释机制;(3)消费者的年龄在上述影响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不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现有的时间标志文献,并且有助于企业选择正确的营销时点提升营销活动的效果,同时有助于消费者正确认识影响其自身产品偏好的环境因素,增加理性消费。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尚子琦 陈增祥 吴培冠
相比于普通的时间日期,诸如年初、年末等富有意义的时间标志更能促使人们对时间进行规划管理,甚至影响自我认知与消费行为。本文探讨了时间标志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自我建构类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不同诉求广告的偏好。具体而言,通过4个实验,作者发现时间标志与自我建构存在联结关系,即开 (末)端时间标志与独立 (相依)型自我建构更相关。这一联结被拓展到广告诉求上,导致处于不同时间标志的消费者对强调能力或诚意诉求的广告表现出有差异的偏好,时间标志激活不同的自我建构起中介作用。本文推进了时间标志与自我建构的研究进展,为企业产品与品牌推广的时间点选择提供了营销启示。
关键词:
时间标志 自我建构 产品偏好 广告诉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谭娟 曹文峰 李晓云
以往对营销领域研究注重于营销对产品销售及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忽略了过度营销情境下消费者偏好可能产生的翻转情形。鉴于此,本文研究消费者在选择集中的决策情况(均衡选择集中投入/减少营销项目),进而建立消费者偏好动态反馈的理论框架,利用吸引力模型分析实际情景中消费者对过度营销的反馈。研究发现,营销备择项加入均衡选择集后,目标备择项的被选概率随之下降,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会倒向替代项。这一效应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具备持续性,在消费者进行决策后,消费者偏好不会再次翻转。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伟 何璠 蒋玉石 苗苗
微信营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体验性,缺少内容与形式的新颖性,个别信息的真实性较弱等问题。在对微信营销等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选取9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最终提取了"核心信息"、"直观信息""零碎信息"3个主成分因子。核心信息是微信商户经营关注的重点,即产品知名度、粉丝数量和信息与产品的契合度,其次是直观信息,即好友关系强度、图片和视频的解释清晰度、信息发布形式的创新性和优惠或折扣的频率和力度,最后是零碎信息,即发布者身份的知名度和信息推送的适度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艳 景奉杰 车晓良
已有消费者动态度满意的研究大多以日用消费品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耐用消费品。本文构建了一个耐用消费品产品属性偏好对消费者动态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218位大众汽车车主的消费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偏好功能属性的消费者动态满意度水平保持得较好;偏好象征属性的消费者的动态满意度水平随时间下降得较快;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对消费者动态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在产品属性偏好与消费者动态满意度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本文建议:耐用消费品企业应该改变营销理念,更加关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艳 景奉杰 车晓良
已有消费者动态度满意的研究大多以日用消费品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耐用消费品。本文构建了一个耐用消费品产品属性偏好对消费者动态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218位大众汽车车主的消费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偏好功能属性的消费者动态满意度水平保持得较好;偏好象征属性的消费者的动态满意度水平随时间下降得较快;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对消费者动态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在产品属性偏好与消费者动态满意度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本文建议:耐用消费品企业应该改变营销理念,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动态满意度,通过增强功能属性的变动性、正确引导消费者的产品属性偏好、建设同品牌消费者互动社区的方法来减缓消费者的享乐适应速度,从而增强消费者的动态满意度。研究结论不仅能为消费者理智消费提供正确指导,也为耐用消费品企业改变营销理念、制定恰当的营销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井绍平
所谓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长远发展,将环境保护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条件与机会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和活动,又称为环境营销。 一种新的营销观念或方式的产生是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状况和消费者的需要为基础的,绿色营销的诞生正验证了这一普遍规律。 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在此背景下,科技发展水平已经能够充分认识环境污染的恶果以及潜在威胁,并能够提供防止或减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琳 顾海英
深入研究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选择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城市216名消费者在不同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下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不同转基因食品政策下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结论表明: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对消费者偏好影响显著。有信息时,消费者更加偏好非转基因食品,而无信息时,消费者更加偏好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政策时,消费者更加偏好非转基因食品,而自愿加贴标签政策下,消费者更加偏好转基因食品。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消费者偏好 信息 标识 实验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黎静仪 李先国 黄元豪 彭慧佳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脸识别技术已从科幻片中走出,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场景中,但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影响消费者对人脸识别技术接受意愿的前置因素,鲜有探讨此新兴场景对消费者行为的后效影响。文章基于自我觉知理论,研究人脸识别场景对消费者自我提升类产品偏好的影响。通过6个实验发现,经历人脸识别场景能增强消费者对自我提升类产品的偏好,在其中自我关注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自我接纳水平调节了人脸识别场景对消费者自我提升类产品偏好的影响。文章创新性地人脸识别场景作为环境线索引入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丰富了自我提升类产品领域的研究,也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了借鉴。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卫海英 余小敏 刘潜
随着独居群体人数的攀升和年龄结构的变化,新独居时代正逐步到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独居群体赖以缓解压力和孤独的群体仪式受限,个人仪式异军突起,而以往的研究更多揭示群体仪式效应,鲜有结合人数效应对比群体仪式与个人仪式对消费者产品偏好影响的研究。基于自我觉知理论,本文运用实验法探讨了仪式人数对消费者后续产品偏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参与个人仪式(vs.群体仪式)使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小众产品(vs.大众产品)。原因在于当消费者在个人仪式体验中提高私我觉知后,他们更关注自身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倾向于选择小众产品。此外,假想观众会调节仪式人数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对于低假想观众的消费者,个人仪式比群体仪式更能增加小众产品偏好,而对于高假想观众的消费者,该效应则不显著。本研究丰富了自我觉知理论,拓展了仪式在营销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企业设计与产品定位相符的仪式营销提供了指导。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郝放 庞隽 刘晓梅 陈欣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社会排斥对消费者新产品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相对于被忽略的消费者,被拒绝的消费者更加偏好新产品而非现有产品。其心理机制在于被拒绝的经历比被忽略的经历在更大程度上威胁了消费者的自尊感,进而激发出他们对全新自我的渴望。选择新产品有助于他们产生全新自我的认知,所以被拒绝的消费者更为偏好新产品。我们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现有关于社会排斥、自我认知以及新产品采纳的文献,并对新产品推广和品牌排斥策略的使用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瑾 陈晨 陆娟
资源稀缺是指个体对所拥有的资源少于自身需求资源的主观感知,资源稀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日益凸显。本研究将资源稀缺引入绿色消费研究领域,通过二手数据分析和两项实验研究,揭示了资源稀缺对消费者绿色产品偏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影响的内在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稀缺会显著降低消费者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这是由于资源稀缺的消费者在购买绿色产品时感知到决策信心降低,进而产品购买意愿受到负面影响,然而上述影响仅在消费者有较低的经济流动性感知时显著,当消费者感知经济流动性水平较高时,资源稀缺对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负面影响将得到有效缓解。本研究丰富了资源稀缺在绿色消费领域的研究,并提出了缓解资源稀缺负面效应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企业在实践中更深层次地理解资源稀缺对消费者绿色产品偏好的影响,为绿色产品营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