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30)
- 2023(5067)
- 2022(4188)
- 2021(3733)
- 2020(3049)
- 2019(6609)
- 2018(6240)
- 2017(11511)
- 2016(6405)
- 2015(6581)
- 2014(6185)
- 2013(5938)
- 2012(5266)
- 2011(4705)
- 2010(4387)
- 2009(3986)
- 2008(3804)
- 2007(3123)
- 2006(2602)
- 2005(2020)
- 学科
- 济(22607)
- 经济(22578)
- 业(17991)
- 管理(17860)
- 企(13631)
- 企业(13631)
- 方法(11434)
- 数学(10513)
- 数学方法(10459)
- 农(7171)
- 财(6531)
- 贸(6421)
- 贸易(6421)
- 易(6285)
- 学(6187)
- 中国(5536)
- 业经(5358)
- 农业(5103)
- 技术(4486)
- 环境(4353)
- 务(4170)
- 财务(4169)
- 财务管理(4165)
- 企业财务(3977)
- 壤(3825)
- 土壤(3811)
- 产业(3727)
- 制(3679)
- 划(3483)
- 出(3408)
- 机构
- 大学(89571)
- 学院(89560)
- 济(35750)
- 经济(35254)
- 管理(34035)
- 研究(31532)
- 理学(30937)
- 理学院(30579)
- 管理学(30007)
- 管理学院(29878)
- 农(25979)
- 科学(23100)
- 中国(21933)
- 农业(21037)
- 业大(20940)
- 京(17965)
- 所(17138)
- 研究所(16376)
- 农业大学(14537)
- 财(13900)
- 中心(13893)
- 财经(12044)
- 江(11739)
- 院(11223)
- 经(11174)
- 经济学(11033)
- 科学院(11007)
- 室(10973)
- 省(10789)
- 业(10773)
- 基金
- 项目(71243)
- 科学(55292)
- 基金(53390)
- 家(50727)
- 国家(50335)
- 研究(42892)
- 科学基金(41805)
- 自然(30044)
- 自然科(29404)
- 自然科学(29389)
- 基金项目(29366)
- 自然科学基金(28906)
- 社会(28850)
- 省(27934)
- 社会科(27466)
- 社会科学(27457)
- 划(24310)
- 资助(20377)
- 教育(18774)
- 重点(16585)
- 计划(16364)
- 创(15490)
- 科技(15022)
- 发(14922)
- 部(14867)
- 科研(14654)
- 创新(14546)
- 编号(14518)
- 业(14308)
- 农(12753)
共检索到113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育桃 熊建平 叶清 雷小林 吴红敏 肖金香
营林用火可促使林地养分循环与再分配,维护森林土壤生态平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燃烧时间下的林地土壤养分、p H值及油茶产量,研究营林用火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火后,油茶林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和土壤p H值均有提高,土壤养分提高幅度较大的用火月份主要集中在3月、5月和9月;(2)用火时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不同用火时间土壤养分的增加幅度排序为90 min>60 min>30 min>120 min;(3)用火对5~10 cm全氮、有机质和p H值影响最大,而对10~20 cm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影响最大;(4)用火效果差异明显,不同用火时间下的油茶产量和产值排...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莫晶 闫文德 刘曙光 吴小红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
关键词:
油茶 间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永杰 吴强盛 汪芳玲 徐雅雯 韩梦壮 肖之炎
【目的】探讨油茶和薄壳山核桃间作对土壤养分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油茶单作模式(Cam)、油茶+薄壳山核桃间作模式(Cam&Car)和薄壳山核桃单作模式(Car)3种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分析0~30 cm林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以及真菌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间作模式林地土壤pH值和水解性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均居于Car单作模式和Cam单作模式之间。间作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薄壳山核桃土壤酶活性,降低了土壤有效钾(AK)、有效硫(AS)、交换性钙(ECa)含量。3种模式土壤真菌测序共获得1 084个OTUs,共有OTUs数量为111个,特有OTUs的数量表现为Car> Cam&Car> Cam。3种模式共鉴定出8门11纲56目131科201属257种真菌,其中Saccharomycetes、Sordariomycetes、Agaricomycetes是3种模式共有优势菌纲,Wickerhamomyces是共有优势菌属。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土壤真菌ACE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即Car> Cam&Car> Cam,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Cam&Car间作模式与Car单作模式和Cam单作模式均有交集,其中与Car单作模式交集较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属水平主要真菌与土壤环境因子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与交换性钙含量、有效钾含量、有效硫含量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结论】油茶与薄壳山核桃间作增大了林地养分消耗,但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薄壳山核桃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建议油茶和薄壳山核桃间作时,加大肥力管理,特别是含钙、钾和硫元素肥料的投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云南 梁名志 夏丽飞 王丽 蔡丽 杨盛美 陈玫
为了探明林茶间作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同间作茶园的土壤为材料,以单作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间作沉香的茶园土壤,N、P、K含量略低于单作茶园,但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4.7%;间作野花椒的茶园土壤,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2.7%、22.9%、17.4%、7.2%;间作香樟树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3.8%、8.4%。说明,进行林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间作 茶园 土壤养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军 谭晓风 叶思诚 周乃富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对酸性红壤养分及油茶生长的影响,为油茶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茶‘湘林4号’为试材,以不施外源磷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无机难溶磷(Ca-P、Al-P和Fe-P)和有机磷源(O-P)对酸性红壤养分、油茶幼苗生长及树体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磷源对酸性红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有差异,其中Fe-P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含量,而Ca-P和Al-P则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根际土壤中,Ca-P和Al-P处理的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20倍和125倍。油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具有明显差异。Ca-P和Al-P明显提高了油茶苗高、地上部干质量和根系鲜质量,降低根冠比,而Fe-P和...
关键词:
油茶 难溶磷 酸性红壤 营养 生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娟 陈永忠 王瑞 王湘南 彭邵锋 杨小胡 杨杨
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覆草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量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覆草处理,重复3次.处理-1。对各处理进行土样采集和生长量调查,土壤取样采用多点取样法,生长量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林地覆草后土壤理化性状均优于对照,而且随着覆草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处理D(覆草7.5 t.hm-2)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覆草可显著提高0~2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处理C(覆草6.0 t.hm-2)和处理D可显著提高20~4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不管是覆盖地还是对照,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伟 陈世品 陈辉 刘玉宝 杨志坚 林文俊 马良
对福建省5个主要油茶产区的土壤养分、油茶产量和种仁含油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1)样地间p H值差异最小,其他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种仁含油率的差异较小。(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相互关系紧密,有非常明显的协同与拮抗作用,油茶产量与种仁含油率的负相关系数达到-0.67。(3)通径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效Fe、水解性N、速效K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大、中量元素对油茶产量较大的正向直接通径效应是微量元素的间接通径效应累积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全K、有机质、有效Fe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主要结果基本一致。(4)含油率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应根据油茶林本底营养和需肥特性制定...
关键词:
油茶 土壤养分 产量 种仁含油率 相关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柏文恋 黄安香 杨守禄 卢香 王忠伟 邬能英 唐义鹏 张福安
【目的】针对贵州油茶种植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油茶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油茶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3个县油茶主产区为研究对象,采集0~40 cm土层土壤共180个,分析土壤中的氮(N)、磷(P)、钾(K)、有机质(SOC)、阳离子交换量(CEC)、盐基总量(SEB)及有效微量元素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修正后的内梅罗指数评价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贵州不同油茶主产区土壤大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以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变幅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79.2%和134.0%;部分产区土壤全氮(TN)、全磷、全钾(TK)、水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磷素含量缺乏最重,TN、TP、TK、AN、AP、AK含量不足的样本数分别占总样本数的11.7%、53.3%、3.3%、35%、63.3%和53.3%;不同油茶主产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以有效锌(Zn)含量变幅最大,变异系数为76.7%,Zn含量不足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3.3%;油茶主产区土壤pH、CEC、SEB差异显著,各产区土壤主要表现为酸性(pH 4.27~5.76),且各土壤养分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威宁县、从江县油茶产区土壤肥力处于一般水平,玉屏县处于较差水平,其他产区均处于极差水平。修正的内梅罗指数分析表明,贵州省油茶主产区土壤SOC、TP、TK状况属于较丰富等级,土壤TN、AN、AP、AK状况属于中等水平,土壤大量元素综合肥力系数为 2.14。【结论】贵州油茶主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且不同土壤养分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部分产区土壤存在TN、TP、TK、AN、AP、AK、Zn含量不足,其中磷素含量缺乏最为严重;贵州油茶主产区土壤肥力水平分布不均衡,土壤综合肥力总体表现为威宁>从江>玉屏>岑巩>开阳>黎平>思南>松桃>册亨>石阡>天柱>望谟>锦屏;土壤综合肥力处于一般水平,各产区应加强土壤肥力监测,补充磷肥,注重氮、钾和锌肥的配合施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红敏 彭辉 陈杏林 王宏翔 张弓乔
【目的】研究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油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杉木林和油茶林中共有OUT 2 845个,30个门,88个纲,195个目,295个科和887个属。2种林分类型中主要细菌群落有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Myxococcota,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3个优势菌门的丰度占细菌总量的69.5%~73.9%。杉木林土壤中的变形菌门显著高于油茶林(P <0.01)。【结论】以上结论表明林地植被类型转变对土壤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为了解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油茶林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土壤细菌 土壤养分 杉木 油茶 群落结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王万才 闫文德 蒋行健 徐祎晨 陈雅真 饶成娇 胡蕾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苗氮素的影响特征,为增加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理论科学依据,以提高后期油茶果实产量。【方法】以2年生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法,于N_(0 )(0 mg/kg)、N_(1 )(50 mg/kg)和N_(2 )(250 mg/kg) 3种氮素水平下,分别设置油茶单作(D)、油茶-辣椒(L)和油茶-花生间作(H) 3种模式,对油茶生物量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进行探究。【结果】油茶生物量在N_0、N_1、N_2下分别表现为H>L>D、L>H>D和L>D>H;不同器官在不同模式下氮素贡献率(Ndff)差异性显著(PL>H,叶Ndff前期最高和最低分别为N_(2 )(0.39%)和N_1(0.11%)下H;后期为N_(1 )(0.42%)和N_(0 )(0.26%)下L;各器官氮素分配率前期均为根>叶>茎,后期叶、茎、根最高分别为N_1下H(50.55%)、N_2下H (42.50%)和N_0下L (50.59%);氮素利用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分配率表现为H (20.33%)>L (16.23%)>D (8.89%)。【结论】一年生经济作物辣椒和花生在适度氮素水平(N_1)与油茶幼苗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以及生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氮素(N_2)下间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应采用不同生长周期的一年生经济作物与油茶进行短周期、不同作物轮番间作的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间作油茶 土壤氮素 吸收 利用 分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瑞辉 钟飞霞 廖文婷 李婷
选择长沙南郊丘陵区‘湘林81’10年生油茶无性系,设置无干旱胁迫(T1)、轻度干旱胁迫(T2)、中度干旱胁迫(T3)、重度干旱胁迫(T4)和自然状况(T5)5种土壤水分处理,对油茶果实生长进行定期观测。结果表明:果径、果高和果实体积的终值都是T2最大,分别为35.7 mm,40.0 mm,26.6 cm3,T4最小,分别为29.6 mm,36.2mm,16.6 cm3;观测期果径、果高和果实体积生长模型除果径T1和果高T1为二次多项式外,其他均为三次多项式,R2均在0.944以上;果形指数终值T2最小,为1.12,T1最大,为1.29,T1有利于果径生长;油茶的果实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即生长前...
关键词:
油茶 土壤水分 果实生长 水分管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王万才 闫文德 蒋行健 徐祎晨 陈雅真 饶成娇 胡蕾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苗氮素的影响特征,为增加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后期油茶果实产量。【方法】以2年生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法,于N_0 (0 mg/kg)、N_1 (50 mg/kg)和N_2 (250 mg/kg) 3种氮素水平下,分别设置油茶单作(D)、油茶-辣椒(L)和油茶-花生间作(H) 3种模式,对油茶生物量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进行探究。【结果】油茶生物量在N_0、N_1、N_2下分别表现为H> L> D、L> H> D和L> D> H;不同器官在不同模式下氮素贡献率(Ndff)差异性显著(P L> H,叶Ndff前期最高和最低分别为N_2 (0.39%)和N_1(0.11%)下H;后期为N_1 (0.42%)和N_0 (0.26%)下L;各器官氮素分配率前期均为根>叶>茎,后期叶、茎、根最高分别为N_1下H(50.55%)、N_2下H (42.50%)和N_0下L (50.59%);氮素利用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分配率表现为H (20.33%)> L (16.23%)> D (8.89%)。【结论】1年生经济作物辣椒和花生在适度氮素水平(N_1)与油茶幼苗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以及生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氮素(N_2)下间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应采用不同生长周期的1年生经济作物与油茶进行短周期、不同作物轮番间作的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间作油茶 土壤氮素 吸收 利用 分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戴文圣 黎章矩 程晓建 喻卫武 符庆功
通过对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林地土壤及香榧子的取样分析得出:①香榧林地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和水解氮的质量分数较为丰富,速效钾相对不足;铁(Fe),硼(B),锰(Mn)等营养元素丰富,且变异系数较小;镉(Cd)和汞(Hg)没有检出,砷(As),铬(Cr)和铜(Cu)的变异系数较大,而锌(Zn)和铅(Pb)的变异系数较小;As,Cr,Cu,Pb的质量分数有个别土样超标。②香榧子中氮(N),磷(P),钾(K),钙(Ca),镁(Mg)等元素的质量分数较高,且样品间变异系数均在16%以下;Mn,Cu和Zn的质量分数也较丰富,样品间变异系数小;Fe和B等元素的变异系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滕维超 刘少轩 曹福亮 汪贵斌
应用盆栽试验方法,采用取代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油茶大豆间作比例的盆栽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合理间作比例能明显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相对于单作油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间作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作油茶模式。间作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多于单作油茶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显著正相关。试验得出结论,盆栽油茶大豆2∶2比例为最佳间作比例。
关键词:
油茶 大豆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微生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家法 陈隆升 涂佳 高定军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需要大量土壤养分满足其果实的需要。为了明确中亚热带第四纪红壤地区长期施肥对油茶林地力和产果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衡阳市常宁县油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油茶专用肥,化肥和对照3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排列,重复3次,分析了油茶林产果以来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林产果量及基础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能显著提高油茶林的产果量,且专用肥的使用对油茶产果量影响最为显著。到造林第10年,施用专用肥油茶果产量为9765.4 kg/hm2,较化肥和CK分别提高了393.79%和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