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5)
- 2023(11864)
- 2022(9750)
- 2021(8740)
- 2020(7445)
- 2019(16662)
- 2018(16254)
- 2017(31511)
- 2016(16946)
- 2015(18389)
- 2014(17849)
- 2013(17891)
- 2012(16273)
- 2011(14430)
- 2010(14458)
- 2009(13703)
- 2008(13937)
- 2007(12666)
- 2006(11152)
- 2005(10182)
- 学科
- 业(83186)
- 济(81768)
- 经济(81681)
- 企(75300)
- 企业(75300)
- 管理(65486)
- 方法(37264)
- 业经(28474)
- 数学(28426)
- 数学方法(28301)
- 财(27863)
- 农(26972)
- 贸(23713)
- 贸易(23703)
- 易(23053)
- 务(20350)
- 财务(20339)
- 财务管理(20325)
- 农业(20090)
- 企业财务(19256)
- 技术(17333)
- 中国(17211)
- 制(15357)
- 策(14481)
- 划(14432)
- 理论(13967)
- 地方(13514)
- 和(13228)
- 体(12370)
- 企业经济(12244)
- 机构
- 学院(255469)
- 大学(250119)
- 济(117439)
- 经济(115839)
- 管理(102187)
- 理学(88665)
- 理学院(87856)
- 管理学(86877)
- 管理学院(86425)
- 研究(79495)
- 中国(61609)
- 财(53589)
- 京(49977)
- 农(47967)
- 科学(46568)
- 财经(43304)
- 所(40045)
- 经(39486)
- 业大(38893)
- 江(38179)
- 农业(38084)
- 经济学(36824)
- 研究所(36143)
- 中心(35263)
- 经济学院(33756)
- 财经大学(31890)
- 商学(31110)
- 商学院(30840)
- 北京(30328)
- 州(29696)
- 基金
- 项目(166895)
- 科学(133084)
- 基金(125096)
- 研究(118852)
- 家(109623)
- 国家(108632)
- 科学基金(94316)
- 社会(80968)
- 社会科(77134)
- 社会科学(77111)
- 基金项目(66658)
- 省(65365)
- 自然(60690)
- 自然科(59405)
- 自然科学(59388)
- 自然科学基金(58458)
- 划(53457)
- 教育(52654)
- 资助(49880)
- 编号(44770)
- 业(39973)
- 创(38218)
- 部(37328)
- 重点(37188)
- 发(35984)
- 创新(34892)
- 国家社会(34736)
- 成果(34026)
- 人文(32479)
- 教育部(32359)
- 期刊
- 济(127491)
- 经济(127491)
- 研究(72651)
- 财(45267)
- 农(44218)
- 中国(41841)
- 管理(41635)
- 学报(40565)
- 科学(37292)
- 大学(30934)
- 农业(30205)
- 学学(30096)
- 财经(23163)
- 业经(22797)
- 融(21507)
- 金融(21507)
- 经济研究(21296)
- 技术(21037)
- 经(20094)
- 贸(19080)
- 业(18765)
- 问题(18609)
- 国际(16225)
- 技术经济(15509)
- 教育(15177)
- 世界(14218)
- 商业(14114)
- 现代(12781)
- 财会(12318)
- 版(12151)
共检索到372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梁若冰 叶一帆
营改增的目的是通过促进企业间贸易来深化产业分工,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本文利用福建省20521家制造业企业与7389家服务业企业的增值税开票数据,分别研究了该政策对企业间贸易的影响。利用倍差法估计的结果表明,营改增试点地区的试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额在营改增之后均出现显著高于非试点地区的增长,而且这一增长主要通过贸促效应而非涨价效应或增开效应实现。同时,本文还考察了在营改增试点过程中出现的综合效应、净效应和贸易转移现象,发现福建省内企业间贸易的三类效应均为显著正值,但企业间贸易在存在转出效应的同时仍呈现显著增长;相反地,其他地区要么无显著效应,要么因贸易转入而呈现虚假的贸促效应。最后,本文利...
关键词:
营改增 企业间贸易 试点 贸易转移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耿伟 魏荣
加成率分布是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指标。贸易自由化引致的竞争效应迫使国内低效率企业退出,从而导致加成率分布离散度降低,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上述作用机制的前提是完善的市场机制。文章考察了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化改革的交叉作用对制造业企业间加成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间加成率分布离散度下降;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化改革均降低了企业间加成率分布离散度,二者的交叉项也显著为负,表明贸易自由化引致的竞争效应在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最后,机制检验部分证实了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边际成本分布和价格分布作用于加成率分布。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市场化改革 加成率分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潘沁 徐康宁
本文建立了产业转移影响实际汇率变动的理论模型,并检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实际汇率、8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及我国贸易特化系数,认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认为的贸易品劳动生产率降低带来的实际汇率上升在中国是存在的。针对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过大的现实,本文提出应当在及时调整我国贸易结构的基础上合理重估人民币汇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晴 郑基超
出口产业的科学转移对稳定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意义。在现有异质性企业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企业进行贸易方式和生产区位选择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阐明了贸易成本对我国出口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结论表明效率不同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方式和生产区位。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我们对模型的预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符合模型对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假说。该模型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是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的变动对转移企业效率的影响完全不同:固定贸易成本的变化将使低效率企业首先转移,而可变贸易成本的变化会使高效率企业首先转移。因此,相比短期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优惠,完善企业的经营氛围和激...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丹 朱磊
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贸易的合并数据首先测算出企业进口贸易网络地位(PageRank)值,并通过双重差分的方法系统考察了高速公路如何影响企业进口贸易网络地位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的开通能有效地提升企业进口贸易网络地位;高速公路主要通过进口多元化效应、出口规模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三种渠道提升企业进口贸易网络地位;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速公路主要提升了进口依赖度高、交通依赖度高的企业进口贸易网络地位。另外,通过“最小成本路径”的方法构建了高速公路开通的工具变量,较好地解决了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最后,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关税水平的下降能同时改善境内外贸易环境,高速公路对关税下降作用于企业进口贸易网络地位的正向影响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颜群 胡浩然
加工贸易跨区域转移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措施。以2007年商务部等部门实施的加工贸易转移政策为研究案例,分析加工贸易跨区域转移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加工贸易转移政策显著提高了承接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出口水平,且主要促进了中西部地区、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行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组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通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第一,加工贸易转移政策提升了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概率,但主要通过促进在位企业出口扩张进而实现当地出口增长;第二,在位企业配置效应对提升承接地区城市出口作出重要贡献,构成加工贸易转移政策提升承接地区城市出口的重要途径;第三,加工贸易转移政策主要提升了大规模在位企业的出口水平和产品创造率,对小规模在位企业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大规模在位企业承接了相对更多的加工贸易转移订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亮 蒋洪斌 陈小鸿
贸易引力模型是分析双边贸易流量常用的模型工具。本文采用CEPII数据库中1995—2010年中国HS-6位数进口贸易数据,将CAFTA看成一种政策项目,使用倍差法与贸易引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产品层面上估算了CAFTA成立对中国进口流量的影响,并利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法处理零贸易流的样本问题。结果表明,CAFTA的建立对中国进口流量存在扩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但并没有发生贸易转移效应。如果忽略零贸易流导致的样本问题,混合OLS回归将使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从Heckman两阶段估计结果看,CAFTA的建立使得2004年后中国从东盟进口的贸易额年平均增长20.44%,同时使中国从非东盟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朗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论的再思考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张文朗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于50年代初提出的,它至今仍是分析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得失的有效工具。但这一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对此,本文试从这一理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应用中所暴露出来...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会清
文章利用世界银行于2013年公布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地区营商环境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体系中的关贸监管效率、行政审批效率、基础设施条件、融资便利程度、高素质劳动力等因素显著阻碍了企业出口强度的提升,这几个方面应当成为政府部门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着力点。不同类型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诉求存在显著差异,大型企业的出口贸易对营商环境各项指标的质量都更加敏感,高生产率企业的出口贸易则更易受到低质量税制环境和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制约。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出口贸易受要素市场条件的约束相对更多,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出口贸易受贸易便利条件的约束更为突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献金 李妍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旺 邱立成 张龙
文章以中国加入WTO之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对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显著缩小了中国出口企业间的工资差距。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显著减少了生产率分布的离散程度,进而缩小了企业间的工资差距。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资差距有显著影响,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大。
关键词: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生产率分布 工资差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真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国技术模仿、转移与创新的贸易利益效应模型,通过确定技术转移发生的临界条件来分析技术转移对承接国贸易利益的影响作用。本文利用相关数据检验发现,我国技术自主创新对出口贸易利益的改善作用要远远大于技术模仿和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对我国出口贸易利益皆具有长期显著和稳定的正向冲击效应,且前者要远远大于后者;而技术引进的冲击对我国出口贸易利益显示出负向响应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谢申祥 范鹏飞 王晖
中国出口贸易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税制改革能否成为促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亟待深入探讨。本文以中国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为政策冲击,基于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序列匹配和双重差分分析方法,系统地考察了“营改增”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营改增”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在考虑指标测算、异常数据和试点地区等因素后依然成立。动态分析显示,“营改增”的政策效果存在1~2个季度的时滞。机制分析表明,“营改增”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和提高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两种方式来推动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此外,“营改增”对于与服务业关联度较高和生产结构较为完整的出口企业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铭 杨仕辉
现有文献缺乏美国反补贴方面的实证研究,而全面分析和评估其贸易效应的文献则更为空白。基于这一背景,文章利用1991~2009年美国相关反补贴案例6位税则号的涉案产品面板数据,采用广义距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对美国反补贴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美国反补贴对被诉国普遍存在明显的贸易破坏效应,并会导致涉案产品的进口从被诉国转移到非被诉国,这种贸易转移效应会部分地削弱反补贴的保护效果。总体来说,肯定结案比否定结案产生的效力更大。鉴于美国一直是对华反补贴的主力军,中国应尽力降低美国反补贴的贸易破坏效应,并有效规避贸易转移效应对进口竞争性产业的削弱,积极捍卫本国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