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83)
2023(9384)
2022(7546)
2021(6674)
2020(5799)
2019(12783)
2018(12431)
2017(24999)
2016(13426)
2015(14804)
2014(14520)
2013(14693)
2012(13578)
2011(11578)
2010(11701)
2009(11167)
2008(11626)
2007(10495)
2006(9231)
2005(8701)
作者
(38021)
(31975)
(31736)
(30012)
(20431)
(15246)
(14265)
(12303)
(11887)
(11535)
(11049)
(10785)
(10569)
(10322)
(10046)
(9609)
(9543)
(9274)
(9160)
(9049)
(7953)
(7869)
(7787)
(7454)
(7145)
(7133)
(7118)
(7080)
(6379)
(6335)
学科
(75151)
(70649)
企业(70649)
(65030)
经济(64956)
管理(56469)
方法(28951)
(27485)
业经(26036)
(22181)
(21711)
数学(21088)
数学方法(20973)
税收(20731)
(20556)
(19599)
财务(19597)
财务管理(19590)
企业财务(18588)
农业(16717)
技术(15542)
(13369)
中国(13191)
(12910)
(12618)
(12408)
企业经济(12144)
理论(11506)
经营(11039)
(10777)
机构
学院(199236)
大学(191851)
(89680)
经济(88373)
管理(80771)
理学(69481)
理学院(68887)
管理学(68231)
管理学院(67855)
研究(60198)
(48193)
中国(47791)
(38394)
财经(37089)
科学(34326)
(34205)
(33606)
(31249)
(30324)
经济学(28059)
业大(27495)
财经大学(27162)
农业(27007)
研究所(26825)
中心(26646)
经济学院(25768)
商学(24869)
商学院(24662)
(24071)
北京(23823)
基金
项目(126524)
科学(101350)
基金(93814)
研究(93068)
(81263)
国家(80495)
科学基金(70654)
社会(62913)
社会科(59915)
社会科学(59900)
(50113)
基金项目(49498)
自然(44326)
自然科(43430)
自然科学(43420)
自然科学基金(42750)
教育(40446)
(40348)
资助(37817)
编号(36242)
(33209)
(30124)
成果(28262)
重点(28023)
(28005)
(27918)
创新(27134)
国家社会(26842)
(25713)
(24937)
期刊
(101591)
经济(101591)
研究(63132)
(41287)
管理(34934)
中国(32770)
(32254)
学报(27672)
科学(25888)
农业(22315)
大学(21034)
学学(20500)
财经(18736)
业经(18250)
技术(17496)
经济研究(16914)
(16796)
(16263)
(16178)
金融(16178)
(15749)
(15038)
税务(13989)
问题(13469)
技术经济(12743)
财会(12160)
教育(12110)
(10897)
世界(10609)
现代(10569)
共检索到299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高玉强  王文丽  谭婷元  
本文使用沪深A股59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09~2016年财务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营改增对文化企业的减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比较评估营改增对不同类型文化企业减税效应存在的差异。得出营改增确实对所有文化企业的减税效应均显著,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持续性,但不同类型文化企业的减税效应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本文针对已得出的研究结论并立足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响应与政策优化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静  贺颖  
自2012年推行的生产性服务业“营改增”改革,会通过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下游企业的服务要素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本文基于大样本微观企业数据,借鉴强度双重差分法的思想,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利用不同地区因改革前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差异所产生的政策影响程度的差异,识别生产性服务行业“营改增”对下游企业的改革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营改增”显著促进下游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2)上述政策效果是通过减少外购服务的重复征税、降低下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缓解其内部资金约束而产生的。这一机制体现在“营改增”更大地促进了融资约束程度高、留抵税额较少的下游企业的投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而有助于理解我国近年以增值税为主体的减税改革逻辑。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汪昊  
由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间接税性质,对于高达1万亿的营改增减税,居民几乎感受不到。如此大规模的减税究竟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有何影响?本文以间接税归宿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对基尼系数、MT指数、累进性指数等重要指标进行测算与分解。研究显示,营改增后,居民平均税收负担下降1.63%,居民平均收入上升1.57%,消费品平均价格下降1.33%,但不同居民从中受益不同。营改增后,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均下降,收入分配得到改善。改革对收入分配产生一个不利的影响:增值税的累退性增加。但由于平均税率下降对收入分配的正效应,抵消了增值税累退性增加的不利影响,二者综合后收入分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谭江涛  陈江红  李卓  
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的方法分析了营改增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改革阶段,营改增的政策效果不同。在改革试点阶段,由于分步式改革的局限性,产业间没有形成完整的抵扣链条,营改增并没有达到减税效果。随着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各行业各地区全面推广后其减税效应得以实现,整体而言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除此之外,本文还分行业讨论了营改增的微观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受营改增政策影响差别较大。试点阶段各行业普遍没有减税效应,但全面改革阶段,营改增政策减轻了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税收负担。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杜莉  刘念  蔡至欣  
基于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一般货物劳务税总税负测算模型,本文研究发现金融业营改增不仅有利于降低金融业本身的税负,也使其他相关行业的税负下降。由于金融服务广泛地成为其他行业的直接或间接的投入品,金融业对全行业总税负的贡献在所有行业中居于前列,金融业营改增对其他行业降低税负的意义更为重大。但由于当前购入贷款服务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规定,切断了金融业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向其他行业传导的通道,明显削弱了金融业营改增的总体减税效应。因此,为消除融资成本和税收成本叠加对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宜尽早对金融业实行更为彻底的营改增。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小富  张晓兵  
建筑业实施"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税负可能增加或减少。本文通过分析商品房项目和地基处理项目两个具体案例,测算营改增对建筑业中不同业务类型项目税负的影响。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对具体的建筑企业不同业务类型的工程施工项目,根据取得进项税票的多少,"营改增"后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是不同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春海  
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利用2012年"营改增"扩大试点的政策实施变化,使用DID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营改增"政策实施对企业税负和杠杆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营改增"减轻了工业企业的税负,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率水平,对长期负债率的影响不够显著并表现出不同类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可考虑合理促进企业长期负债率的提升,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升级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子英  彭飞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深化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其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下游企业要有足够强的关联,二是上游企业必须是增值税纳税企业。本文基于中国135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服务业和上游行业之间的产业互联程度,将其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匹配,采用三重差分法(DDD)评估了"营改增"对企业减税和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严重依赖于产业互联和上游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营改增"企业的平均税负没有出现显著下降,但在具备产业互联的企业中产生了明显的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子英  彭飞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深化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其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下游企业要有足够强的关联,二是上游企业必须是增值税纳税企业。本文基于中国135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服务业和上游行业之间的产业互联程度,将其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匹配,采用三重差分法(DDD)评估了"营改增"对企业减税和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严重依赖于产业互联和上游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营改增"企业的平均税负没有出现显著下降,但在具备产业互联的企业中产生了明显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2)"营改增"之后,服务业企业可以将中间投入在纳税时扣除,因此有效地推动了跨地区的分工与协作。(3)"营改增"还促进了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营改增"制度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包括税率的设定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杨志安  李宝锋  
交通运输业是首批进入"营改增"试点的行业,其税改的减税效应与其他行业有着显著差异。通过对"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整体税负及财务影响的测算可以看出,"营改增"并未使交通运输业整体税负明显降低,甚至还有提高。总体上,"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主要面临增值税税率偏高和进项税额不足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对交通运输企业而言,应合理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努力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尽可能多地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另一方面,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应适当降低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适当降低一般纳税人的设立标准。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杨志安  李宝锋  
交通运输业是首批进入“营改增”试点的行业,其税改的减税效应与其他行业有着显著差异。通过对“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整体税负及财务影响的测算可以看出,“营改增”并未使交通运输业整体税负明显降低,甚至还有提高。总体上,“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主要面临增值税税率偏高和进项税额不足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对交通运输企业而言,应合理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努力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尽可能多地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另一方面,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应适当降低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适当降低一般纳税人的设立标准。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普亮  贾卫丽  
基于制造业企业减税获得感的视角考察营改增的减税效果。理论分析表明,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减税获得感的影响是外购营改增试点行业服务进项税额抵扣引致的减税效应和营改增后税收征管加强引致的增税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税效应和增税效应的分化导致制造业企业对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基于对百家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调查发现,制造业企业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总体并不乐观,实证结果显示,外购营改增试点行业服务状况和税收征管强度对制造业企业的减税获得感具有重要影响。在后营改增时代,税制改革和减税降费的顶层设计应统筹考虑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不同税种税负影响的联动性以及由税收征管强度提升引致的增税效应,加快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企业转型,从而持续提升制造业企业源于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远慧  罗颖  
本文以2010-2016年度北京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营改增减税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营改增后,企业流转税税负、所得税税负和总税负显著降低。然而,不同板块上市公司之间营改增减税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相比创业板和中小板,主板上市公司营改增减税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新纳入营改增的金融、房地产、建筑和生活服务业的减税效应较为显著。总体看,营改增在北京取得了显著的减税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创新性企业、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魏彧  李汉文  
由于"营改增"后计税方式的变动以及不动产沉淀成本存在差异,使得"营改增"政策对行业税负的影响有所差别。本文通过构建税负变化数理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测度"营改增"对房地产下游产业的减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名义税率之差、能够进行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外购商品、劳务及服务的价值占整个房地产业购买商品和服务价值总额的比重、投入产出比重影响房地产增值税税负;税前扣除项目的变化以及收入确认方式的改变影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负;导致房地产业流转税税负降低,所得税税负增加,但总税负率下降;从投入产出测算结果来看,房地产业对于第三产业向前的关联度较高,意味着房地产业对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供给推动效应更大。房地产业"营改增"短期具有减税效应,而长期具有产业分工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魏彧  李汉文  
由于"营改增"后计税方式的变动以及不动产沉淀成本存在差异,使得"营改增"政策对行业税负的影响有所差别。本文通过构建税负变化数理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测度"营改增"对房地产下游产业的减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名义税率之差、能够进行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外购商品、劳务及服务的价值占整个房地产业购买商品和服务价值总额的比重、投入产出比重影响房地产增值税税负;税前扣除项目的变化以及收入确认方式的改变影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负;导致房地产业流转税税负降低,所得税税负增加,但总税负率下降;从投入产出测算结果来看,房地产业对于第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