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2)
2023(1902)
2022(1717)
2021(1503)
2020(1308)
2019(2916)
2018(2666)
2017(4537)
2016(2775)
2015(3246)
2014(2970)
2013(3031)
2012(3063)
2011(2839)
2010(2923)
2009(2786)
2008(2643)
2007(2477)
2006(2093)
2005(2012)
作者
(11861)
(9880)
(9819)
(9381)
(6578)
(4993)
(4418)
(3830)
(3702)
(3520)
(3475)
(3415)
(3415)
(3324)
(3308)
(3260)
(3240)
(3031)
(2956)
(2884)
(2715)
(2692)
(2631)
(2301)
(2253)
(2220)
(2186)
(2186)
(2109)
(2100)
学科
(9361)
经济(9353)
(5687)
(4448)
管理(4370)
(3606)
企业(3606)
地方(2962)
方法(2858)
中国(2799)
水产(2527)
(2303)
数学(2093)
及其(2082)
数学方法(2042)
(2017)
贸易(2016)
业经(1988)
动物(1987)
(1938)
(1748)
生物(1674)
(1649)
(1644)
动物学(1613)
理论(1580)
(1517)
(1507)
(1502)
金融(1501)
机构
大学(43526)
学院(43112)
研究(22316)
科学(17726)
(16090)
中国(14677)
(13843)
(13383)
农业(13236)
经济(13021)
研究所(12982)
管理(10932)
业大(10902)
(9876)
理学(9241)
(9131)
中心(9044)
理学院(8974)
管理学(8665)
管理学院(8604)
实验(8497)
(8472)
(8417)
实验室(8231)
农业大学(8169)
重点(7806)
(7694)
(7461)
科学院(7231)
(7205)
基金
项目(31786)
科学(23014)
(22192)
国家(22038)
基金(21978)
科学基金(16987)
研究(16929)
自然(13430)
(13315)
自然科(13160)
自然科学(13147)
自然科学基金(12916)
(11901)
基金项目(11371)
资助(9502)
计划(8924)
科技(8922)
社会(8896)
重点(8377)
社会科(8375)
社会科学(8374)
教育(7582)
(7344)
专项(7018)
(6798)
科研(6748)
(6679)
(6633)
创新(6337)
(5978)
期刊
(15912)
经济(15912)
学报(15543)
(13881)
科学(11558)
研究(10933)
大学(10175)
学学(9904)
中国(9662)
农业(9502)
(5092)
业大(5008)
管理(4954)
农业大学(4449)
教育(3976)
(3541)
(3286)
自然(3019)
科技(2990)
水产(2982)
林业(2963)
(2896)
金融(2896)
中国农业(2702)
自然科(2649)
自然科学(2649)
技术(2598)
经济研究(2557)
国际(2432)
农林(2223)
共检索到67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燕  于超勇  徐永江  柳学周  王滨  崔爱君  薛致勇  
为认识消化道菌群结构在宿主营养代谢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饵料菌群对其的影响,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幼鱼一个完整摄食周期内的消化道菌群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解析其与饵料菌群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弧菌属(Vibrio)和Faecalibacterium等是黄条鰤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的共有优势定植菌群。结合营养代谢过程中优势菌属变化规律,将乳杆菌属、肠弧菌属(Enterovibrio)、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Escherichia-Shigella、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拟杆菌属、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气单胞菌属、弧菌属、普氏菌属(Prevotella)、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Faecalibacterium作为本研究黄条鰤幼鱼消化道的核心菌群;其中的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芽孢乳杆菌属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潜在益生菌;而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弧菌属和发光杆菌属中的部分菌株被视为潜在病原菌;研究结果揭示了潜在益生菌与致病菌始终以动态平衡的状态定植于健康幼鱼的消化道内,并参与宿主生理活动,从微生态角度保障宿主健康。通过优势菌群结构演变趋势分析发现,饵料菌群对营养代谢过程消化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较大,进一步揭示了饵料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正荣  柳学周  于毅  史宝  张言祥  徐永江  王滨  姜燕  孙冉冉  
为了解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鰤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鰤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1 d)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波  周光宏  邹思湘  陈伟华  
利用瘘管技术研究黄体素 (lutein)和 β 胡萝卜素 (βc)在肉鸡消化道吸收、代谢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实验分为两大组 :Ⅰ组为研究 βc对肉鸡肠道吸收、代谢lutein的影响 ,lutein与 βc的质量比分别为 4 0 0∶0 (对照组 )、4 0 0∶2 0 0、4 0 0∶4 0 0 ;Ⅱ组为研究lutein对肉鸡肠道吸收、代谢 βc的影响 ,lutein与 βc的质量比分别为 0∶4 0 0 (对照组 )、 2 0 0∶4 0 0、 4 0 0∶4 0 0。结果发现在肠道吸收过程中lutein和 βc没有相互影响 ;lutein在黏膜细胞中的滞留量随灌注液中 βc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鲁程瑶  丁倩雯  冉超  杨雅麟  王安然  张洪玲  张进雄  李解  ERIK Olsen Rolf  EINAR Ring?  张震  周志刚  
碳水化合物氧化分解是鱼类能量的重要来源。由于碳水化合物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饲料中添加适量碳水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节约蛋白原料,减少氨氮排放。然而以往研究表明,鱼类摄入超量碳水化合物时会出现抗病力受损、生长迟缓、脂肪肝、死亡率升高等问题。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的糖、脂类和蛋白质等代谢过程,对动物营养代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提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对鱼类增产、渔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综述了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鱼类消化道微生物为出发点,阐述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调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方式与可能机制,旨在为鱼类高效利用碳水化合物以及节约饲料中蛋白质提供新视角。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明月  高云红  万金铭  景琦琦  关长涛  张佳伟  李文升  翟介明  王茜  贾玉东  
为阐明黄条鰤幼鱼摄食消化特性构建最佳胃排空数学模型,确立最适摄食投喂间隔,实验检测了黄条鰤幼鱼(63.96±5.63)g胃排空过程中内容物重量、肝脏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变化,分析了垂体中摄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立方模型3种数学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结果显示,黄条鰤在摄食后瞬时胃内容物湿重呈阶段性降低,18 h后降为0,属于直线下降型胃排空类型。胃排空过程中,肝脏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又上升接着下降的“M”型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摄食后0~6 h显著上升,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在0~9 h显著上升,三种酶活性在9~12 h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在15~18 h显著上升,且在18 h活性达到最高;肠道中的淀粉酶在0~6 h显著上升,随后下降,9~12 h呈上升趋势,12 h活性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则是在摄食后0~12 h显著上升,12 h活性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和食欲素(Orexin, Ore)mRNA表达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NPY在摄食后12~15 h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Ore在9~15 h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NPY、Ore二者mRNA表达水平均在摄食后15 h达到最高,随后显著下降。胃内容物残余百分比与胃排空时间、NPY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NPY mRNA的表达水平与胃排空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明确黄条鰤最佳摄食间隔,为工厂化养殖模式下黄条鰤投喂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倪加加  余育和  
为了评估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在草鱼食性转化后的变动情况,实验对食性转换完成后的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PCR-DGGE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月份采集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Monte Carlo检验,A:F=3.41,P=0.002;B:F=3.58,P=0.002),而被广泛认为影响宿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宿主大小、丰满度等因素则在短期内并没有发现会对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实验表明,短期内环境因素可能是造成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本实验结果将为深入阐述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消化道益生菌的作用机理、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动与草鱼...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边慧慧  黄倢  王秀华  蒋继志  
用添加绿色荧光蛋白(GFP)饲料投喂牙鲆,研究了不同消化时间内食糜在牙鲆消化道中的分布情况,采用福林-酚法测定了不同时间胃、前肠、中肠和后肠各组织黏液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牙鲆在摄食后消化道蛋白酶活性随着食糜在消化道内的分布而变化,食物的刺激引起消化腺体分泌蛋白酶。牙鲆摄食后1h食糜达到中肠,胃和中肠蛋白酶活性与空腹相比迅速增高;食糜在5h时遍布整个消化道,此时胃蛋白酶活性几乎检测不出,而前肠蛋白酶活性迅速增高,5h达到最高,然后开始降低;8h时中肠蛋白酶活性一直很高,之后降低;而后肠直到12h其蛋白酶活性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牙鲆这种消化道较短的鱼类其肠道比胃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桂云  张涛  赵峰  黄晓荣  杨阳  章龙珍  
对多鳞四指马(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和组织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幼鱼的消化道从前到后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口裂宽大,上下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臼齿。食道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含有粘液细胞。胃Y型,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及幽门部,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其间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盲囊部均有胃腺,而幽门部未发现。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构成,Z字形,肠道系数为0.508,肠道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粘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粘膜层中并未发现肠腺的存在。由前肠到...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沈涛  邓斌  陈南南  傅罗琴  郑佳佳  李卫芬  
用含复合芽孢杆菌(105cfu/g饲料,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以1∶1比例混合)的基础日粮,按体重3%的日投饵量,饲喂体重(51.37±0.58)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饲养实验4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肠道内容物胰蛋白酶活性提高了79.46%(P<0.01);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提高了16.82%(P0.05)。肠道菌群数量分析显示,处理组肠道芽孢杆菌数均显著提高(P<0.01),弧菌和大肠杆菌数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饵料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能够改善草鱼肠道菌群组成,并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史秀清  张正  王印庚  于永翔  邓威  李华  
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 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史秀清  张正  王印庚  于永翔  邓威  李华  
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 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凤杰  曾令清  黄小铭  张耀光  
测定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Bleeker)幼鱼(8.0~110.1 g)的消化道指数和不同体重组(10 g、30 g、50 g)幼鱼的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结果:(1)长薄鳅幼鱼肝指数平均为(1.400±0.004)%,比肠长平均为(0.418±0.080),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相关,相关式为:W=0.019L2.818 1(R2=0.948,P脂肪酶>淀粉酶;各体重组淀粉酶活性在肝胰脏中最高(P<0.05);蛋白酶活性在胃和中肠中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兴宇   唐忠林   陈树桥   周国勤   徐钢春  
转食配合饲料是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幼鱼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找到大口黑鲈幼鱼适宜转食的规格以及转食对幼鱼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摄食丰年虫(Artemia salina)幼鱼转食饲料后,其存活率、组织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变化。实验选取了平均体长分别为(1.06±0.02)cm、(2.04±0.03)cm、(3.02±0.04) cm、(4.05±0.04) cm、(5.01±0.04) cm共5种规格幼鱼,设为体长1 cm、2 cm、3 cm、4 cm、5 cm组进行转食实验,统计了幼鱼自然死亡率、存活率和残食率。通过酶活测定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肝脏与肌肉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组织的消化酶活性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1)体长1cm幼鱼转食死亡率、残食率最高,存活率最低,分别为60.31%、30.85%和8.84%;体长4cm、5cm幼鱼死亡率和残食率为0,存活率为100%,表明规格越大死亡率和残食率越低,存活率越高。(2)转食后肝脏与肌肉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升高了86.97%和16.62%(P<0.05),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了58.60%(P<0.05)。(3)转食对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影响最为显著,转食后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分别为50.11%、40.71%和42.79%(P<0.05);胃中胰蛋白酶活性下降了18.33%(P<0.05),幽门盲囊中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变化。(4)转食后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显著下降(40.91%vs13.33%),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上升(14.03%vs64.60%);属水平上转食前优势菌为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 24.73%)、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10.25%)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 10.05%),转食后优势菌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 14.96%)、支原体属(Mycoplasma, 13.55%)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9.32%);转食前后共有不同水平的51个细菌类群发生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幼鱼最佳转食规格为体长3~4 cm,转食产生的应激反应引起了组织氧化损伤,降低了消化酶的活性,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显著的转变。本研究可为提高大口黑鲈幼鱼转食存活率及添加外源辅助消化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坤杰  王欣  熊金波  裘钱玲琳  黄雷  张化俊  郭安南  李来国  张德民  
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早期阶段是病害易感阶段,而消化道菌群结构与对虾健康关系密切。因此,探讨幼虾的消化道菌群尤其是弧菌类细菌与对虾发病的关系对病害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IllumIna测序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健康和患病幼虾的消化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基于纯培养和16S r Dna,rec a和pyr H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幼虾消化道中弧菌的主要种类组成。结果发现,健康幼虾消化道中α-变形菌纲和厚壁菌门丰度较高,而患病幼虾中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β-变形菌纲较高,其中放线菌门丰度差异显著。基于科水平的响应比分析,发现患病幼虾消化道中动性球菌科和噬菌弧菌科的丰度显著降低,而弧菌科的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增新  柳学周  史宝  徐永江  刘权  
采用MiSeq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工厂化人工育苗模式下仔稚幼鱼阶段6个不同发育时期18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共获得7462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类为42个菌门972个菌属。对肠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及结构多样性变化分析显示,牙鲆初孵仔鱼的菌群组成多样性丰富,体内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