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7)
- 2023(1986)
- 2022(1646)
- 2021(1489)
- 2020(1285)
- 2019(2670)
- 2018(2637)
- 2017(4324)
- 2016(2688)
- 2015(3015)
- 2014(2843)
- 2013(2837)
- 2012(2686)
- 2011(2326)
- 2010(2319)
- 2009(1906)
- 2008(2026)
- 2007(1758)
- 2006(1534)
- 2005(1340)
- 学科
- 学(6652)
- 济(5759)
- 经济(5749)
- 业(3688)
- 管理(3325)
- 物(2536)
- 税(2530)
- 企(2369)
- 企业(2369)
- 税收(2341)
- 农(2329)
- 收(2316)
- 方法(2161)
- 植(2159)
- 植物(2125)
- 生态(2112)
- 森(2062)
- 森林(2062)
- 林(1975)
- 中国(1960)
- 数学(1853)
- 数学方法(1805)
- 生态学(1760)
- 和(1651)
- 农业(1604)
- 壤(1593)
- 土壤(1590)
- 水产(1417)
- 业经(1391)
- 财(1385)
- 机构
- 大学(37965)
- 学院(37589)
- 研究(19303)
- 科学(17067)
- 农(14865)
- 中国(13278)
- 所(12247)
- 农业(11789)
- 研究所(11766)
- 业大(11330)
- 京(9442)
- 室(9333)
- 管理(9237)
- 实验(9190)
- 济(9022)
- 实验室(8801)
- 经济(8714)
- 省(8389)
- 重点(8333)
- 中心(8170)
- 院(7981)
- 理学(7746)
- 农业大学(7616)
- 理学院(7553)
- 管理学(7181)
- 管理学院(7133)
- 研究院(6937)
- 林业(6869)
- 江(6747)
- 科学院(6405)
共检索到54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田甜 余树全 张旭东 白彦锋 张华锋 姜春前
【目的】探索森林恢复方式,改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林分结构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对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恢复活动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方法】2017年10月选择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昔口村二代萌芽杉木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昔口村杉木萌芽幼龄林植物种类共104种,其中乔木层植物14种,灌木层植物58种,草本层植物41种,优势植被构成杉木-蓬蘽Rubus hirsutus-蕨Pteridium aquilinum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 Simpson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 Pielou指数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林下植被除部分优势种长势较好,多数植物种类数量较少且分布较稀疏。【结论】在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结构、资源利用方面的异质性时,要考虑当地农户和社区的需求,选择当地乡土阔叶树种、适生阔叶树种进行补植,形成混交林,并辅以科学的抚育措施。表6参21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艳荷 吕广林 包和林 侯丹 洪伟 范海兰 吴承祯 李键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研究杉木人工幼龄林叶和枝的C、N含量和C/N与氮、硫沉降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模型.结果表明,氮沉降和硫沉降对降低杉木叶和枝的有机碳含量作用不显著.氮沉降能极显著提高杉木叶氮含量,显著提高枝氮含量,氮输入量的饱和临界值约为145 kg.hm-2.a-1;硫沉降可提高杉木叶和枝的氮含量,对叶作用不显著,对枝作用显著.硫沉降为26 kg.hm-2.a-1时叶的N含量达到最大值,硫沉降为30 kg.hm-2.a-1时,枝的N含量达到最大值.氮沉降和硫沉降对杉木叶和枝的C/N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氮沉降作用更显著),对枝的影响较对叶的影响明显.试验处理前叶和枝的平均C/N分别为69....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郑勇平 劳勤 余国信 宋志强 贺汉良
通过杉木生长截段与地位指数相关性的回归分析,证明生长截段法作为浙江省杉木人工中幼林的立地质量评价手段是切实可行的。生长截段法有助于解决浙江省大面积杉木中幼龄林的立地评价难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起测高度为胸高上方第2轮枝以上的5个完整节间长度作为杉木立地质量评价指标,精度最高。为实际应用,文中还编制了用这种生长截段间接或直接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数表,建立了数量化生长截段回归模型及得分表。
关键词:
杉木 森林生境 质量评价 生长截段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承栋 焦如珍 孙启武 夏良放 Janet Dutch
本文重点论述丘陵立地条件下 ,1、2代杉木幼龄林高生长、当年高生长、胸径生长与叶片中营养元素N、P、K、Ca、Mg、Cu、Mn、Zn、Fe含量的相关关系 ,进而从林木营养这个角度 ,为提高林木产量、防治地力衰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2代杉木幼龄林生长与N、P、Mg、Cu、Mn、Fe含量呈密切的正相关。 1代杉木幼龄林生长虽与P、Mg、Cu、Mn、Fe含量呈正相关 ,但复相关系数数值偏低。也就是说土壤养分含量尚没有明显影响 1代杉木幼龄林正常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姚甲宝 曾平生 袁小平 吴建国 楚秀丽 周志春
[目的]针对混交林木荷大径材培育技术薄弱、林地产值低等问题,开展间伐试验,分析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的间伐强度,为木荷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16年生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株数比例进行弱度间伐(15%)、中度Ⅰ间伐(30%)、中度Ⅱ间伐(35%)和强度间伐(60%)及对照(未间伐)5种强度抚育间伐,比较不同强度间伐木荷和杉木胸径、树高、蓄积量和直径结构特征,探讨其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结果](1)间伐6 a后,不同间伐处理均促进木荷和杉木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秦特夫 黄洛华 周勤
采用有机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波谱对从杉木幼龄材和成熟材中提取的磨木木质素的化学官能团和化学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幼龄材和成熟材木质素的经验式分别为C9H8 73O2 57(OCH3) 0 84 和C9H9 0 1 O2 2 4 (OCH3) 0 90 ;杉木幼龄材木质素的芳香环结构主要由愈疮木基组成 ,而在成熟材中除愈疮木基外还有紫丁香基基团存在 ;杉木成熟材的木质素中具有较多的芳香族化合物 ;杉木木质素结构中的主要键型为 β -O - 4键、β- 5键、β- β键和 β- 1键 ,且成熟材木质素中各种键型的数量均高于幼龄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程淑婉 王改萍 丁国华 叶镜中
在北亚热带黄棕壤上的28年生杉木林分内,设置不同季节伐木的5个处理(秋伐、冬伐、初春伐、初夏伐和夏伐),研究它们的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内源激素、休眠芽萌发数及萌条生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前1年冬伐(12月8日)和当年早春伐(3月8日)是最佳伐木时间,此时杉木伐桩上的萌发势最强,萌芽内氦素营养水平最高,生长量也最大。休眠芽的萌发数主要与细胞分裂素关联;而不同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状况的差异,主要是与氮素养分在植株内的运转(特别是还原态氮向树干基部和根系的回流作用)有关。不同季节采伐,意味着在不同时期截断植株的向上运输和回流,因而得到氮素营养水平的不同结果。环割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项推论。由此可见,伐桩...
关键词:
杉木 伐根 萌蘖 氮素营养 植物激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贵平 陈益泰 支济伟 封剑文 蔡宏明 张新法
分析了两片杉木子代林伐桩和杉木无性系采穗圃萌条数量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杉木子代林伐桩萌条数量在产地间、产地内家系间及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有中等以上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在37%~39%之间;产地的遗传方差分量与产地内家系间的相近。伐桩萌条数量与基径粗度的关系随伐桩年龄的变化而表现不一;不同砍伐季节伐桩萌条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杉木无性系采穗圃无性系间有效萌条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无性系的萌芽能力有较高的重复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崔明 周梦玲 赵晓东 闫伟鹏 武建宏 刘玉国
【目的】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岩溶区不同恢复年限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特征,了解岩溶区植被现状,为区域植被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河南省淅川县岩溶区6种林龄(20、28、35、40、53、70 a)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照森林群落调查方法调查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计算群落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和群落相似系数。【结果】在18个固定样地10 800 m2区域内,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63种,隶属40科58属;随着恢复年限增加,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增加的物种多为单科单属单种。各个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表现为缓慢上升;乔木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以P5样地(恢复时间53 a)最大,P1样地(恢复时间20 a)最小;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缓慢上升。Jaccard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的样地间为极不相似水平,物种组成差异性较高;除密度外,群落平均高度、盖度、胸径等结构在恢复20和70 a以上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育锋 肖智华 彭晚霞 杜虎 宋敏 刘永贤
为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为广西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主产区幼龄林(1 a)、中龄林(2 a)、近熟林(3 a)、成熟林(5 a)、过熟林(6~8 a)5个不同龄级15个样点45块1 000 m~2样地为调查对象,比较分析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龄级桉树人工林共有63科142种植物,其中灌木层35科88种,草本层28科54种;分布最广的植物为禾本科植物,共计10种。幼龄林下灌木丰富度指数最高,中龄林丰富度指数最低;近熟林和成熟林共有种数最高,达35种,相似性系数为0.365。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变化,有机质与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全磷与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仅有机质与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桉树林 植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明典 杨青瑞 李志华 刘绍平 黄木桂 吴志新
于2005年3、6、9、12月对沅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沅水浮游植物共计6门147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43.53%和36.73%。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21×105ind./L,蓝藻密度最大为1.33×105ind./L;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3.97 mg/L,蓝藻生物量最大为3.42 mg/L。浮游植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密度秋季最大(4.64×105ind./L),夏季最小(1.6×104ind./L);生物量冬季最大(12.86 mg/L),夏季最小(0.2 mg/L)。水平分布密度和生物量均是牛鼻滩站最大,分别为6.03×105ind./L和29.6 mg/L。...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玲 李广贺 张旭 张荣社 唐翀鹏
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滇池小河口的天然湿地以及表流和潜流两种人工湿地的植被群落学特征。研究区内调查发现有12种植物群落,包含有植物17种。结果表明:表流人工湿地的群落多样性大于潜流人工湿地,甚至也大于天然湿地;在两种人工湿地中,植物群落中的层次数比较接近;从植被群落结构来看,在物种多样性和shannon-wiener指数方面表现为潜流人工湿地大于表流人工湿地,天然湿地居中。从天然湿地到表流湿地,再到潜流湿地,随着湿地环境水文条件的变化,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状况也在变化,表现出从湿地植物向陆生植物演替的趋势。研究表明两种人工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长势不同...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天然湿地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冬燕 林文鹏 赵敏
以正在生态恢复进行中的苏州河水体为研究对象,共设黄渡、华漕、北新泾、武宁路桥、长寿路桥和浙江路桥6个采样点,从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按春、夏、秋、冬进行了9次采样,另外,在黄渡、华漕和武宁路桥于2002年的5月和6月增加了5次采样,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州河浮游植物的平均个体数达到了4.7×106ind/L,细胞密度平均值为10.2×106ind/L,生物量均值为5.73 mg/L。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定性和定量组分表达均显示绿藻优势,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774 ind/μL和2.159 mg/L;属数、种数和生物量结构以硅藻...
关键词:
苏州河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红梅 周耘峰 孙崇波 汤庚国 李飞
在对合肥环城公园绿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环城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有145种,属于64科114属.乔木层树种有62种,木犀科、豆科、杉科、木兰科和松科等为优势科,刺槐、女贞、构树、枫杨、棕榈、水杉、黄山栾和广玉兰等为优势种.少数种占有较大比例,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占有一定比例.群落类型中,常绿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占群落总数的87.04%.乔木层、灌木层优势种中,引种栽培植物占有相当比例,与城郊次生植被以地带性树种形成的森林群落有一定区别.应以地带性树种为主体,在遵从植物生态位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灌木和宿根地被植物,逐步形成稳定的复合植物群落.
关键词:
合肥环城公园 绿地 群落结构 群落类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涛 苏正安 何周窈 杨鸿琨 王晓艺
为研发适宜于干热河谷矿山排土场的生态恢复技术,采用数量生态学样方调查的方法对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区5个不同恢复年限的排土场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记录植物物种,计算物种重要值、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相似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矿山排土场植被种类较为稀少,共36种。其中,禾本科种类最多,其次为菊科和豆科植被;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碱蓬(Suaeda glauca)等草本植被在排土场优势程最大,是金属矿山排土场的耐性物种;以草本为主的灌草丛是矿山排土场植被恢复前期的优势群落类型;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和多样性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物种间存在竞争淘汰关系;10年内不同恢复年限的矿山排土场植被群落间的差异性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