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96)
- 2023(19014)
- 2022(16585)
- 2021(15346)
- 2020(13278)
- 2019(30349)
- 2018(30222)
- 2017(57893)
- 2016(32079)
- 2015(36116)
- 2014(36167)
- 2013(35595)
- 2012(32711)
- 2011(29459)
- 2010(29504)
- 2009(27244)
- 2008(26811)
- 2007(23830)
- 2006(20404)
- 2005(17602)
- 学科
- 济(125180)
- 经济(125040)
- 管理(90282)
- 业(87478)
- 企(72278)
- 企业(72278)
- 方法(62669)
- 数学(55127)
- 数学方法(54275)
- 农(34114)
- 财(32332)
- 中国(30802)
- 学(30042)
- 业经(27415)
- 地方(24058)
- 贸(24024)
- 贸易(24016)
- 易(23314)
- 农业(22801)
- 理论(21574)
- 制(21382)
- 务(21109)
- 财务(21018)
- 财务管理(20974)
- 企业财务(19827)
- 技术(19791)
- 和(19572)
- 环境(19144)
- 银(17703)
- 银行(17608)
- 机构
- 学院(461078)
- 大学(460582)
- 管理(177895)
- 济(176294)
- 经济(172447)
- 理学(155473)
- 理学院(153669)
- 研究(153307)
- 管理学(150314)
- 管理学院(149523)
- 中国(110978)
- 科学(102416)
- 京(97625)
- 农(88559)
- 所(79838)
- 财(78388)
- 业大(78354)
- 研究所(73696)
- 农业(70508)
- 中心(70069)
- 江(66637)
- 财经(64197)
- 北京(60828)
- 范(59521)
- 师范(58725)
- 经(58390)
- 院(55226)
- 州(54003)
- 经济学(52880)
- 技术(51887)
- 基金
- 项目(323590)
- 科学(250951)
- 基金(232694)
- 研究(224978)
- 家(207353)
- 国家(205681)
- 科学基金(174238)
- 社会(138273)
- 社会科(130950)
- 社会科学(130911)
- 省(128566)
- 基金项目(123356)
- 自然(118702)
- 自然科(115952)
- 自然科学(115917)
- 自然科学基金(113828)
- 划(108885)
- 教育(104938)
- 资助(97626)
- 编号(90937)
- 重点(73301)
- 成果(72116)
- 部(69751)
- 发(68279)
- 创(66770)
- 科研(63259)
- 课题(63254)
- 计划(62809)
- 创新(62382)
- 大学(59358)
- 期刊
- 济(182208)
- 经济(182208)
- 研究(122981)
- 学报(86253)
- 中国(80631)
- 农(79229)
- 科学(73752)
- 大学(63200)
- 管理(61977)
- 财(60104)
- 学学(60095)
- 农业(54501)
- 教育(47902)
- 技术(40695)
- 融(33445)
- 金融(33445)
- 业经(31072)
- 财经(30440)
- 经济研究(29849)
- 业(29306)
- 经(26041)
- 版(24313)
- 问题(24136)
- 业大(23316)
- 科技(23260)
- 统计(22603)
- 图书(22362)
- 技术经济(22313)
- 策(20671)
- 商业(20504)
共检索到644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姝 王晓君 吕开宇 胡向东
确保大豆一定水平自给是我国新时期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是防范化解极端事件风险的重要举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带状套作间作提升大豆产量,并已在试验研究和区域性推广中取得较好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效果与影响却缺乏整体性时序性分析。本文在分析技术效果及其挑战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在农业各产业关联及供求平衡的构架下,模拟预测带状复合种植后玉米大豆可能的产量、消费量和自给率。结果表明,到2035年大豆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8%~68%,自给率提高6~8个百分点,但在这过程中将面临适宜品种缺乏、除草困难、机械化难度大、生产者技能弱、经济可行性不强等诸多困境。未来须在品种培育、农机、生产者技能等方面更多投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春 刘望平 杨敏 畅倩
“不缺主粮缺大豆”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现状,振兴大豆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采用探索式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四川省两个典型案例地区访谈数据资料,利用微观经济学“短期成本理论”,探究在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产量与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和演绎规律。研究发现,案例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处于“第一阶段”,未实现产量最大化,加大要素投入能够同时提高产量和成本竞争优势;然而,在进入生产“第二阶段”后,增加产量会带来生产成本升高和农民收益下降。基于此,本文提出要注重产量与成本优势平衡,以更好地实现粮食安全,有效地保障民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天驰 刘素春 聂赟彬
【目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破解耕地资源约束、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下简称带状复合种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践效果提供调研经验与实证依据。【方法】本文基于黄淮海(山东省、河南省)以及西南(四川省、云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调查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和内生转换模型(ESR),定量测算了带状复合种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1)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带状复合种植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随大豆与玉米的行比降低而减弱,在规模经营户和西南种植区中,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高;(3)带状复合种植通过“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促进总产出增长,并带来化肥施用投入减少,、劳动力及机械外包服务增加的要素配置变化;(4)参与带状复合种植显著影响同村内邻近农户的生产效率,即带状复合种植在村域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应从建立财政补贴体系、提供科学技术导向、做好农资保供和农业生产服务供给、发挥示范效应等多个角度出发,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下提升生产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钰莹 司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集约化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在中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利用农户的调研数据和典型案例调查资料,梳理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模式、成本收益和补贴政策,分析了现阶段技术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该技术未来应用主体在于规模户,需依靠机械实现规模化种植;规模户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实现范围经济,具有双重效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将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机会成本最小化。本文还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包括技术模式应用推广与当地农业经营方式不够兼容、专门的补贴和保险体系尚未构建、适配农机供给和专业农机手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不完善、大豆购销渠道单一与农户认知存在偏差。为此,本文提出集成创新区域技术模式、完善补贴与农业保险体系、优化配套农机设备与服务供给、优先提供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打通种子供给与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开展多元化推广与多主体示范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芳芳 武拉平
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全产业链减损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本文利用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预测表明,2025—203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全产业链减损潜力为2000万~9500万吨不等,总体来看,能够保障三大主粮实现100%自给。建议构建粮食全产业链减损部门协作机制和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制定粮食减损的短期和中长期动态目标和工作方案;提高粮食供应端生产、存储和加工环节的减损技术和服务供给,实现减损于“技”;加大消费端爱粮节粮宣传,提高全民节粮减损认知,实现2030年联合国粮食减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永福 刘春成
本文运用局部均衡的计量经济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构建了杂粮供求模型进行结构分析,并运用该模型对未来中国杂粮供求进行了四个方案的模拟分析。本文所得结论是:杂粮产量对农业投入品的价格相对敏感,杂粮需求对人均收入的变动相对敏感,杂粮出口对汇率变动相对敏感,而杂粮进口则对国内前期产量相对敏感;伴随着国内杂粮产量的不断下降和需求的"刚性",中国杂粮净进口的局面很难出现重大改观;当出现人民币年升值率超过5%、总人口中位以上增长的情况时,中国杂粮进口将会不断扩大,国内产量将会不断下滑;当人民币年升值率达7%、人口处于高位增长时,中国杂粮进口将会超过1000万吨。
关键词:
杂粮 供求 局部均衡模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田谧 张尚美 于冷 赵子健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粗放发展的问题非常严重,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是利用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来看,尤其提到了生物技术。目前来看,三大主粮中,玉米的供需矛盾尤为严重,生物技术应用可能成为解决的一个思路。文章利用DNDC模型测算了中国玉米新品种种植的增产效应,并将其作为技术冲击引入了CGE模型,模拟了在全国推进玉米新品种种植的若干情景,以此评估这一技术应用对经济结构、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1)玉米新品种种植会产生积极的增产作用,增幅约为4.87%;(2)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田谧 张尚美 于冷 赵子健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粗放发展的问题非常严重,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是利用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来看,尤其提到了生物技术。目前来看,三大主粮中,玉米的供需矛盾尤为严重,生物技术应用可能成为解决的一个思路。文章利用DNDC模型测算了中国玉米新品种种植的增产效应,并将其作为技术冲击引入了CGE模型,模拟了在全国推进玉米新品种种植的若干情景,以此评估这一技术应用对经济结构、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1)玉米新品种种植会产生积极的增产作用,增幅约为4.87%;(2)生物技术带来的增产作用在经济运行中可以得到有效扩散,促进整体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变迁可以节约能源安全,有助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4)能源依赖度降低有力地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田谧 张尚美 于冷 赵子健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粗放发展的问题非常严重,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是利用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来看,尤其提到了生物技术。目前来看,三大主粮中,玉米的供需矛盾尤为严重,生物技术应用可能成为解决的一个思路。文章利用DNDC模型测算了中国玉米新品种种植的增产效应,并将其作为技术冲击引入了CGE模型,模拟了在全国推进玉米新品种种植的若干情景,以此评估这一技术应用对经济结构、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1)玉米新品种种植会产生积极的增产作用,增幅约为4.87%;(2)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艳涛 吴敬学
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在不断变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研究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体系。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玉米生产、消费、进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构建市场均衡模型,对中国玉米供求平衡的变化与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玉米供给而言,到2025年中国玉米产量还有7.9%的上升空间,种植面积对于玉米价格的反应较为滞后,而农业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种植意愿的提高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增强玉米生产科技要素的投入及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对于玉米需求而言,到2025年中国玉米消费量将要增长38%,玉米饲用需求量和工业需求量呈刚性增长;由于玉米消...
关键词:
市场均衡模型 玉米 供给 需求 趋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小松 徐磊
巨灾对粮食生产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是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因素。本文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进行了反事实情景模拟,估测了巨灾效应。研究发现,巨灾效应包括价格效应和大国效应,随着巨灾程度的加深,粮食产量的损失会增加,国内粮食价格以及进出口价格都会急剧上涨,但粮食进出口价格对巨灾更加敏感,粮食进出口价格表现出较强的弹性,国内粮食价格呈现出一定的粘性;大国的巨灾会对国际粮价产生冲击,此外大国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更强,5亿吨粮食产量和50%的巨灾程度是重要的风险界限。本文提出了应对巨灾的短期和长期策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红征 吕冰清 郑国清 段韶芬 高亮之
根据"物质-能量转化-能量平衡"理论及作物生理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以田间试验数据和搜集相关区试资料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等手段,首先建立了玉米群体光合生产动态模拟模型,模型考虑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向各器官的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等主要生理过程,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玉米产量形成模拟模型。利用江苏省大面积栽培品种掖单13和苏玉9号的田间试验数据和区试资料对产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
关键词:
玉米 光合生产 产量 模拟模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娟 叶锋 马敬桂
利用2000年2016年集贸市场玉米价格和大豆价格月度数据,建立二者之间的VAR模型来检验玉米价格波动是否受到大豆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价格波动是玉米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玉米价格波动不是大豆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大豆价格波动对玉米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期大豆价格波动在10期内会对玉米价格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大豆价格变化率对玉米价格变化率的影响贡献程度约为12%,同时玉米价格自身变化率的变动影响程度约为8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豆价格波动对玉米价格波动具有影响。
关键词:
玉米价格波动 大豆价格波动 VAR模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青松 王文倩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20多年来最重要的成果。在分析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测算了RCEP的贸易效应。结果显示: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互补性强,双边FTA促进了中国与RCEP成员中自贸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增长;在零关税场景下,RCEP的贸易创造效应显著,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呈现增长,且RCEP各成员国的福利和经济总效应增加值远大于中国;作为巨型区域自贸协定,RCEP通过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贸易和投资规则体系,有效解决了"意大利面碗效应",有利于区域内形成新的供应链和价值链;RCEP将持续促进中国与各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增长,并推动成员国之间的数字贸易发展,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