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51)
- 2023(3084)
- 2022(2565)
- 2021(2373)
- 2020(2021)
- 2019(4410)
- 2018(4571)
- 2017(8030)
- 2016(4658)
- 2015(5369)
- 2014(5663)
- 2013(5190)
- 2012(4943)
- 2011(4513)
- 2010(4532)
- 2009(4192)
- 2008(4060)
- 2007(3772)
- 2006(3328)
- 2005(2950)
- 学科
- 济(13846)
- 经济(13821)
- 管理(12047)
- 业(8509)
- 企(6652)
- 企业(6652)
- 学(5584)
- 制(5359)
- 中国(4983)
- 体(4966)
- 农(4846)
- 地方(4210)
- 融(4025)
- 金融(4018)
- 财(3923)
- 理论(3853)
- 法(3748)
- 方法(3657)
- 银(3519)
- 银行(3501)
- 行(3419)
- 教育(3300)
- 业经(3271)
- 农业(2903)
- 数学(2812)
- 体制(2811)
- 数学方法(2761)
- 制度(2469)
- 度(2469)
- 教学(2373)
- 机构
- 学院(63999)
- 大学(63136)
- 研究(25398)
- 济(20124)
- 管理(19550)
- 经济(19473)
- 中国(18841)
- 科学(17292)
- 农(16262)
- 理学(15906)
- 理学院(15673)
- 管理学(15251)
- 管理学院(15132)
- 所(14343)
- 京(14225)
- 研究所(13031)
- 农业(12792)
- 业大(11907)
- 中心(11251)
- 江(10931)
- 财(10571)
- 省(10293)
- 技术(9895)
- 院(9582)
- 州(9501)
- 范(9004)
- 北京(8961)
- 师范(8820)
- 室(7959)
- 农业大学(7910)
- 基金
- 项目(42981)
- 科学(31531)
- 研究(30710)
- 基金(27967)
- 家(25839)
- 国家(25610)
- 科学基金(20163)
- 省(18791)
- 社会(16944)
- 社会科(15842)
- 社会科学(15840)
- 划(15636)
- 基金项目(14225)
- 教育(14124)
- 自然(13237)
- 编号(13047)
- 自然科(12895)
- 自然科学(12888)
- 自然科学基金(12630)
- 资助(11759)
- 成果(11651)
- 课题(10261)
- 重点(10074)
- 体(9770)
- 发(9186)
- 计划(9132)
- 科技(8744)
- 创(8682)
- 部(8555)
- 年(8387)
共检索到105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香 郑雅友 曾志南 巫旗生 宁岳 祁剑飞
2015年9月–12月,以菲律宾蛤仔福建养殖群体和广东野生群体子一代为亲本,开展了双列杂交实验,建立了两个自交组和两个杂交组,研究了杂交子代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均有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但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幼虫期的生长受母体效应影响显著,稚贝期的生长杂交效应主要受交配方式影响。相反,幼虫期的存活受配对方式影响最显著,稚贝期的存活受卵源影响显著。在幼虫期,杂交组与自交组在生长和存活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稚贝期,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壳长和壳高在30日龄以后,正反交组的平均生长速率显著快于自交组。在40日龄时,壳高和壳长总杂交优势值达到最大,分别为25.64和27.00。这可能是因为杂种优势的表达具有时期差异性。在幼虫期,福建自交组表现出最高的存活率,为36.45%±1.85%;稚贝期,广东自交组存活率最高,为52.27%±2.13%。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未观测到杂种优势,这可能是由于两个杂交亲本群体与存活相关的基因频率无差异或者检测次数较少所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金晶宇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为探讨不同壳型菲律宾蛤仔的杂种优势,于2007年6月开展了壳宽型(W)和壳扁型(P)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实验由2个杂交组PW(P♀×W♂)、W P(W♀×P♂)和2个自交组WW(W♀×W♂)、PP(P♀×P♂)组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壳宽与壳长的比值、放射肋数介于两个自交子代之间,表现为中间型。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幼虫大小存在显著的母本效应。PW和W P子代的存活优势分别为(3.43±0.54)和(4.21±0.55)。室内培育阶段,杂交子代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但母本效应逐渐减弱,PW和W P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10.76±2.25)...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双列杂交 壳型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霍忠明 梁峻 杨凤 张国范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ZW、WR、RW组成,研究了子一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变态、存活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阶段,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同。浮游期间,各杂交组幼虫生长优势(Hg)随着日龄而增大,存活优势(Hs)与日龄几乎无相关性,其值分别为Hg=6.20±2.43,Hs=14.83±0.28。W×Z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w×z=8.50±2.79,H...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色 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桑士田 闫喜武 霍忠明 杨鹏 杨凤 张国范
以壳长为标准,在菲律宾蛤仔生长速度快的家系中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蛤仔,上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下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分别建立AB、Ab、aB、ab4组近交家系。测量并统计分析各近交家系的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及变态情况。结果表明:近交家系的生长顺序为AB>Ab>aB>ab,除9日龄外,AB与ab的壳长生长差异显著(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AB逐渐体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在90日龄时与其它三个家系的生长差异明显(P<0.05)。杂交组Ab的生长优于aB,表明菲律宾蛤仔前期的生长也受母本效应的影响。从6日龄起,各近交家系开始附着变态,AB的变态率为71.12%1....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近交家系 生长 变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孙欣 张跃环 桑士田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为改良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奶牛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并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结果表明,杂交使得幼虫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稚贝的生长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中亲生长优势为(0.95±1.23);F23杂种优势为(0.36±0.59),F32杂种优势为(1.56±1.96)。稚贝表现为杂种劣势,中亲生长劣势为(-2.90±3.20);F23稚贝杂种劣势为(-4.60±3.21),F3...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奶牛蛤 杂种优势 近交衰退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葛京盈 刘萍 高天翔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黄、渤海沿岸4个野生菲律宾蛤仔群体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8种同工酶共记录了18个基因座位,其中Est-1、Est-2、Sod-1、Sod-2、Ldh-1和Ldh-2共6个位点是多态的,多态座位百分数为33.33%。测得4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1.441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1.1260,平均实际杂合度0.0570,平均期望杂合度0.0825,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0.2358,表明菲律宾蛤仔4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属偏低水平。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野生群体 同工酶 多态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孙焕强 霍忠明 孙欣 杨凤 张国范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强的斑马蛤(Z)杂交产生的二元品系。试验由RR(♀R×♂B)、RWZ(♀R×♂WZ)、WZR(♀WZ×♂R)、WZWZ(♀WZ×♂WZ)4个试验组组成。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RWZ、WZR,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的杂种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正交组RWZ的生长与存活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良;WZ...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两道红 白斑马 三元杂交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跃环 闫喜武 王艳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藤利平 杨坦光
利用3种壳型的菲律宾蛤仔,即壳宽型(H)、中间型(M)和壳扁型(P),采取双列杂交方式,成功建立3种杂交组合(PH、HM和MP),每个杂交组合由4个杂交家系组成,共12个杂交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壳型亲本形态差异显著(P0.05,n=120)。幼虫浮游期间,3种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PH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与HM、MP组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型 杂交家系 生长发育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松林 许星鸿 涂康 刘志鸿 张天时 吴彪 周丽青 孙秀俊
采集我国南北沿海9个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利用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估各群体形态性状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各群体壳长、壳高、壳宽和壳厚4个形态性状对菲律宾蛤仔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除壳厚外,其他形态性状与活体重和软体重呈显著相关(P < 0.05)。基于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大多数群体的壳宽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2个形态比例参数(壳宽/壳长和壳高/壳长)最大值出现在山东莱州群体(0.49和0.74),而最小值出现在大连东港群体(0.42和0.67)。壳厚的变异系数最大(22.74),而壳高的变异系数最小(9.47)。通过检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建立了各群体形态性状对软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聚类分析表明,菲律宾蛤仔不同群体未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而呈现出不规律的南北交替聚类现象。本研究查明了蛤仔不同地理群体形态性状对体重性状的影响,为蛤仔地理群体的形态判别、种质资源分析和遗传育种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霍忠明 孙焕强 潘发林 杨凤 张国范
对不同地理群体的3龄菲律宾蛤仔(Pp莆田群体、Dp大连群体、Tp东京群体)进行了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地群体菲律宾蛤仔子代的上选组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稚贝期0.705±0.039>养成期0.671±0.024;hR2幼虫期0.458±0.051>稚贝期0.402±0.025>养成期0.382±0.013。从总体水平上分析,菲律宾蛤仔R为0.726±0.1074,莆田群体、大连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季士治 雷霁霖 王伟继 孔杰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2个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群体:西班牙群体(S)和英国群体(E)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了S(♂)×S(♀)、E(♂)×E(♀)、S(♂)×E(♀)和E(♂)×S(♀)4个组合的子一代。对各交配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30日龄和70日龄稚鱼的体长、体质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畸形率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杂交组30日龄稚鱼和70日龄稚鱼的体长、体质量与自繁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S(♂)×E(♀)组30日龄稚鱼的体长杂种优势达到5.43%,E(♂)×S(♀)组70日龄稚鱼体质...
关键词:
大菱鲆 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金显仕 梁翻鹏
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测定了在3、5和8℃下,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体重的关系及其能量收支情况。实验数据显示,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与体重负相关;温度对耗氧率的影响与体重有关。摄食率、生长率(净生长率、毛生长率)与温度正相关。温度对能量分配影响较大,代谢分配率、排粪分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变化极其显著(P<0.01);生长分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能量收支方程中,排粪能所占比例较大,在41.131%~60.69%之间,代谢能在23.37%~32.73%之间,生长能在6.13%~34.63%之间,排泄能所占的比例最小,低于3%。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耗氧率 排氨率 能量收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聂鸿涛 李佳 霍忠明 郭炜 闫喜武
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12个,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07~0.757,观测杂合度范围0.208~0.583。等位基因丰富度aR的大小范围是3.0~10.7,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178~390 bp,共得到6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范围从4.4(白蛤)到5.1(龙王塘野生群体),野生群体等位基因丰富度最大(5.278),白蛤群体的等位基因丰富度最小(4.267)。哈迪–温伯格检验发现4个群体和10对微卫星的40个组合中,有21个组合显著偏离哈迪–...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微卫星 群体遗传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龚雅婷 傅建军 朱文彬 张林兵 王兰梅 强俊 郜灿 胡桂飞 洪斌 董在杰
为了加快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良种更新,以引进的大口黑鲈美国群体(US)和国内养殖群体(YZ)为基础群体,开展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获得USUS、USYZ、YZUS和YZYZ共4个配对组合;并对子代个体1龄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USYZ杂交子代在体质量、体长和绝对增重率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P<0.05),变异系数也最高;2组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均具有中亲优势,USYZ杂交子代的体质量、体长、全长、头长和体高均具有超亲杂种优势,且在生长性状方面优于YZUS组合。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子代的全长、体宽、体高和体质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区别于USUS,在USYZ、YZUS和YZYZ中体宽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要高于体高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本研究基于群体交配设计,从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方面分析最佳的杂交组合,以期为中国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种质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生长性状 杂种优势 通径分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田军 王磊 陈松林 田永胜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两个养殖群体:日本群体(J)和中国抗病选育群体(C)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J(♀)×J(♂)、J(♀)×C(♂)和C(♀)×J(♂)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针对受精率、孵化率、白化率和存活率4个性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计算了各项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对组间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存活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C(♀)×J(♂)后代在孵化率和存活率两个性状上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3.99%和31.37%。对4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相...
关键词:
牙鲆 群体 杂交优势 抗病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