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35)
- 2023(11583)
- 2022(10315)
- 2021(9835)
- 2020(8330)
- 2019(19034)
- 2018(19086)
- 2017(36169)
- 2016(20200)
- 2015(22768)
- 2014(22771)
- 2013(22484)
- 2012(20729)
- 2011(18562)
- 2010(18533)
- 2009(16919)
- 2008(16588)
- 2007(14527)
- 2006(12794)
- 2005(10967)
- 学科
- 济(74949)
- 经济(74867)
- 管理(55805)
- 业(49939)
- 企(41650)
- 企业(41650)
- 方法(35483)
- 数学(29577)
- 数学方法(29146)
- 学(22191)
- 农(20548)
- 中国(18165)
- 财(17349)
- 业经(17024)
- 地方(15793)
- 环境(15293)
- 理论(14348)
- 农业(13843)
- 和(13807)
- 贸(12834)
- 贸易(12827)
- 易(12410)
- 制(12289)
- 划(11672)
- 技术(11465)
- 务(11231)
- 财务(11167)
- 财务管理(11146)
- 教育(10645)
- 企业财务(10484)
- 机构
- 大学(286079)
- 学院(284991)
- 管理(110456)
- 济(99936)
- 研究(97505)
- 经济(97385)
- 理学(95615)
- 理学院(94426)
- 管理学(92460)
- 管理学院(91979)
- 中国(71353)
- 科学(67676)
- 京(62460)
- 农(51657)
- 所(51075)
- 业大(47440)
- 研究所(47164)
- 财(45359)
- 中心(43946)
- 江(41885)
- 农业(40768)
- 范(40419)
- 师范(39926)
- 北京(39764)
- 财经(36900)
- 院(36170)
- 州(34524)
- 经(33458)
- 师范大学(32448)
- 技术(31995)
- 基金
- 项目(201224)
- 科学(155376)
- 基金(143644)
- 研究(141583)
- 家(127858)
- 国家(126830)
- 科学基金(106873)
- 社会(85105)
- 社会科(80376)
- 社会科学(80353)
- 省(79312)
- 基金项目(77742)
- 自然(73031)
- 自然科(71197)
- 自然科学(71177)
- 自然科学基金(69859)
- 划(67599)
- 教育(63826)
- 资助(59829)
- 编号(57543)
- 成果(46073)
- 重点(45589)
- 发(42802)
- 部(42482)
- 创(40612)
- 课题(39707)
- 科研(39341)
- 计划(38777)
- 创新(37886)
- 大学(36408)
共检索到407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晓津 吴成业 阎希柱 吴景宏 简艺明 黄萍萍 陈银辉 林金泰
2007~2008年在莆田后海围垦区进行菲律宾蛤仔反季节高滩位高效生态养殖,收获的菲律宾蛤仔平均规格115粒/kg,平均产量6247.5kg/hm2,较传统养殖模式提高效益28%。藻类池与养殖池浮游植物有34种,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sigmoides、利马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新月拟菱形藻Nitzschiella closterium、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中肋骨条藻在不同的月份中均为最主要的优势种。不同月份各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02~190)×104c...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祁剑飞 郑雅友 巫旗生 宁岳 郭香 曾志南 贾圆圆
为改进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技术,设置一口池塘(A)培育高密度浮游植物并定期添加至育苗池(B),未添加藻类育苗池(C)作为对照,比较了A、B、C以及邻近自然海区(D)的水体、沉积物、浮游植物状况和池塘B、C中稚贝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池塘A、B、C之间水质和沉积物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三者水体中盐度、pH、溶解氧、氨氮、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与自然海区D差异显著;浮游植物密度A>B>C>D,但仅A、D间差异显著;池塘B稚贝壳长和密度均显著大于池塘C。这表明垦区与自然海区环境差异大,而育苗期间通过外源补充藻类能提高稚贝的生长率和成活率,进而提高菲律宾蛤仔垦区育苗成功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李俊伟 李婷 陈素文 颉晓勇 张博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关键词:
流沙湾 浮游植物 聚类分析 养殖活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映雪 王瑞 屈霄 夏文彤 辛未 郭传波 陈宇顺
湖泊鱼类养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水产养殖方式,然而不同鱼类养殖和管理方式对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尚不明确。2016年3月~2017年1月按季度调研了长江中游9个湖泊的浮游植物,所研究湖泊包括以下4组:水库极低密度放养组(SR组)、禁养组(SN组)、低密度养殖组(SL组)和高密度养殖组(SH组)。研究表明:4组湖泊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10属,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水库组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其余3组均存在比较稳定的优势种,其中禁养组与高密度养殖组为平裂藻,低密度养殖组为假鱼腥藻。4组湖泊浮游植物丰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依赖于蓝藻优势度的变化。根据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判断,4组湖泊水体污染状态(即营养状态)存在季节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指数对水体污染状态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对4组湖泊四季的浮游植物的数量进行了层序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水库组单独为一类;禁养组与高密度养殖组除了夏季外,其余季节均为一类。不同鱼类养殖方式对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及季节动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短期的禁养并没有明显改变湖泊浮游植物群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旭娜 江敏 钟锐 缪一恒 吴涵长 余苗苗 吴丹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化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本实验于2016年4月至9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场开展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水质及浮游植物的监测,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113种浮游植物(包含20个未定种),分别属于7个门、59个属别,从种的数量上来看,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甲藻门,18种(含3个未定种)优势种,第一批次共鉴定出10种(含1个未定种)优势种,第二批次共鉴定出14种(含2未定种)优势种,养殖初期优势种为硅藻门,之后是绿藻门,最终以蓝藻门为优势种。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可知,绿藻门主要受pH、无机氮的影响(包括总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蓝藻门主要受磷含量的影响(总磷和活性磷),硅藻门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温度、pH以及氮磷含量的变化。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水质 浮游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彬 荣小军 姜卓 廖梅杰 王印庚 薛太山 李华
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和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对秋、冬季(2008年9月~2009年2月)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细菌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吖啶橙染色直接计数法(AODC)测得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是1.0×106~2.1×107个/ml,活菌直接计数法(DVC)测得活菌总数的变化范围是4.0×105~5.7×106个/ml。异养细菌平板计数法(HPC)测得异养细菌数量为0.6×102~1.7×105CFU/ml。TCBS平板培养的弧菌数量在6.6×103CFU/ml以下。从时间分布看,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细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秋季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冬季(P...
关键词:
刺参 浮游细菌 AODC DVC HPC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孟顺龙 徐跑 李丹丹 裘丽萍 胡庚东 范立民 宋超 吴伟 郑尧 陈家长
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试验以团头鲂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各试验区共鉴定出藻类5门92种,其中绿藻46种、蓝藻15种、裸藻15种、硅藻10种、隐藻5种、甲藻1种。浮游植物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绿藻丰度、绿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浮游植物总丰度、蓝藻丰度、蓝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罗民波 简婷婷 王云龙 张衡 尹艳娥 张海燕 杨杰青
通过近年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基本要素研究,结合东海海洋环境基本要素(水文、营养盐含量、COD_(Mn)、悬浮物浓度等)的变化,阐明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春季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由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组成,夏季的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受长江口冲淡水、钱塘江、东海沿岸流等影响,东海近岸海域环境浮游植物数量明显高于东海大陆架海域。冗余度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7年春季,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活性磷酸盐;2015—2017年夏季,对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
关键词:
东海 浮游植物群落 生态特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中伟 徐韧 刘材材 邓邦平 季晓
为探明轻质油对海洋浮游植物毒性效应机制,并对海洋溢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室内模拟了4季温度(10、16、20和28℃)变化下轻质油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胁迫实验,研究轻质油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轻质油对两种海洋微藻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率曲线得出轻质油对东海原甲藻的96 h抑制浓度为2.40 mg/L,对赤潮异弯藻的96 h抑制浓度为4.10mg/L。同时基于轻质油高挥发性的特点,随着实验过程中轻质油浓度降低,东海原甲藻及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得以恢复。轻质油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作用还与温度变化有关,温度越高,影响越明显,即冬季影响最小,而夏季影响最为明...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顾新根
前 言 对马渔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多种经济鱼类繁殖生长的良好场所。该渔场冬季的马面鲀渔汛,我国于80年代起逐步投入生产。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海北部及日本海西南部绿鳍马面鲀等底鱼资源调查与探捕”课题组自1985~1987年间,每年冬、春季在此渔场进行了资源和环境调查,其中作为渔场环境条件之一的浮游物植项目因,限于人力不足,仅于1985年12月17~28日调查期间,进行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振斌 张世羊 高云霓 刘爱芬 梁威
调查了在夏秋交替季节利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池塘组合系统养殖斑点叉尾鮰苗种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内各塘间浮游植物和轮虫各自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递增,而各塘间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系统内浮游植物和轮虫各自的密度和生物量在调查期内无显著波动,而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波动性;3)循环水导致各塘中浮游生物出现交叉现象,且各塘中浮游生物的优势种处于不断的更替状态;4)养殖密度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推动了浮游动物的小型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唐金玉 王岩 戴杨鑫 周涛
通过155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施肥条件下鱼蚌综合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实验设3个处理:施鸭粪、施化肥、兼施鸭粪和化肥。放养种类为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放养量分别为每围隔20、15、5、5和5个。结果发现,围隔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值为(2.1~6.0)×108个/L。不同施肥方法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叶绿素a(Chl.a)、生物量以及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无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影响围隔浮游植物群落的理化因子为TN、NH3-N和DO。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施肥方法的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表现出显著差异,难以从浮游植物角度解释兼施鸭粪和化肥的...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三角帆蚌 鱼类 施肥 综合养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爱菊 朱俊杰 蒋文枰 王中华
通过对某一套养有青鱼、鲢和草鱼的2.4 hm2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2011-2012年的水质和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同时运用细胞密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中绿藻44.07%,其次是硅藻(16.95%);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征。绿藻种类数在秋季最多,硅藻种类数在冬季和春季最多,而蓝藻种类数在夏秋季最多,隐藻种类数在秋季最多;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秋季>春季>夏季>冬季。4月份密度最大,达21.12×106cells/L,其次是11月份,达到13.68×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璠 江敏 吴昊 唐燕 习文双 叶军强 于忠利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周边水体的差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的养殖池塘和外河道进行了采样检测,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养殖池塘及外河道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池塘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共检测出了7门67属(绿藻门属数占51%),其中优势属有5门28属,硅藻门中的小环藻属为最常见优势属(F=1.0);总平均密度为1.09×10~(7)ind/L,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的平均密度占47%、30%和11%;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呈极显著正相关。外河道在整个采样周期内共检出7门56属(绿藻门属数占46%),其中优势属有6门26属,隐藻属和小环藻属为主要优势属;总平均密度为1.18×10~(5)ind/L,其中隐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平均密度占46%、27%和13%;外河道的浮游植物结构主要受菌落总数和轮虫的影响。相较于外河道,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大且属类多,并在9-10月大量爆发微囊藻属,对对虾养殖造成了威胁,因此应密切关注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人工干预下的对虾养殖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存在结构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文 董双林 李德尚 张兆琪 王芳
:于 1997年 4月至 1998年 9月对山东高青赵店乡渔场 34口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季节演替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共采集 387个浮游植物定量水样。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动并不遵循同一模式 ,种类组成上硅藻生物量的优势地位在各类型池塘中均很突出 ,裸藻和蓝藻主要在夏季高温季节大发生 ,金藻在春季和秋冬季数量较大 ;生物量上季节变动的特点是一般都有盛夏和初秋的生物量主高峰和鱼类放养早期的春季生物量次高峰 ,浮游植物多为小于 10 μm的种类 ,且小三毛金藻致鱼死亡现象时有发生。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周日和垂直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