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10)
- 2023(3307)
- 2022(2654)
- 2021(2248)
- 2020(1756)
- 2019(3882)
- 2018(3755)
- 2017(6775)
- 2016(3938)
- 2015(4211)
- 2014(4053)
- 2013(4002)
- 2012(3685)
- 2011(3275)
- 2010(3206)
- 2009(2832)
- 2008(2756)
- 2007(2421)
- 2006(2145)
- 2005(1864)
- 学科
- 济(14037)
- 经济(14031)
- 管理(9413)
- 业(8515)
- 方法(7102)
- 数学(6561)
- 数学方法(6495)
- 企(5992)
- 企业(5992)
- 环境(5541)
- 农(5124)
- 学(4351)
- 划(3368)
- 农业(3300)
- 中国(3218)
- 业经(3156)
- 资源(2673)
- 技术(2644)
- 发(2640)
- 规划(2551)
- 环境规划(2520)
- 贸(2488)
- 贸易(2487)
- 地方(2459)
- 易(2408)
- 理论(2026)
- 财(1992)
- 和(1942)
- 生态(1872)
- 产业(1825)
- 机构
- 学院(57764)
- 大学(57128)
- 研究(21656)
- 济(20554)
- 经济(20165)
- 管理(19569)
- 农(19509)
- 理学(17460)
- 理学院(17230)
- 科学(16756)
- 管理学(16722)
- 管理学院(16640)
- 业大(15938)
- 农业(15920)
- 中国(13672)
- 所(12205)
- 京(12170)
- 研究所(11577)
- 农业大学(11149)
- 中心(9551)
- 江(8718)
- 省(8460)
- 室(7982)
- 业(7803)
- 技术(7718)
- 科学院(7584)
- 院(7516)
- 实验(7478)
- 北京(7241)
- 实验室(7185)
- 基金
- 项目(45078)
- 科学(33899)
- 基金(31785)
- 家(30412)
- 国家(30172)
- 研究(27199)
- 科学基金(24617)
- 省(19391)
- 自然(17540)
- 基金项目(17490)
- 自然科(17108)
- 自然科学(17103)
- 社会(17011)
- 自然科学基金(16833)
- 社会科(16261)
- 社会科学(16253)
- 划(15977)
- 资助(12480)
- 教育(12307)
- 计划(10717)
- 重点(10552)
- 科技(10333)
- 发(9991)
- 创(9645)
- 编号(9457)
- 创新(9052)
- 科研(9046)
- 业(8903)
- 农(8771)
- 部(8766)
共检索到77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运法 刘巧芳 池仁漫 曹利瑞 洪建基 祁建民
以菜用黄麻为原料,叶绿素含量为指标,对提取溶剂、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单因素进行试验,利用正交试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菜用黄麻叶绿素提取的主要因素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且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叶绿素提取的最佳工艺为:95%乙醇,料液比1∶6,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 h,最佳工艺条件下叶绿素提取量达3.375 mg·g-1.
关键词:
菜用黄麻 叶绿素 提取工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明华 关东胜 吴卫华
用无水乙醇作为苜蓿叶蛋白粉中叶绿素的提取剂对各工艺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叶蛋白粒度、液因质量比和浸提级数等因素对提取效果有显著影响;草腥味残留率可降至10%以下。
关键词:
苜蓿 叶蛋白 叶绿素 提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丰俊 王运强 顾欣 李莉 黄建东 王建中
为实现构树叶的高附加值利用,选取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构树叶中叶绿素提取效果的提取温度、超声波处理时间、超声波功率、液料比4个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取影响因素的水平,然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RSA),依据回归分析优化了超声波辅助提取构树叶中叶绿素的工艺方法。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构树叶中叶绿素的优化条件为提取温度60℃,超声波处理时间50min,超声波功率500W,液料比10mL/g;该条件下,叶绿素的提取得率可达到1.277%。与传统的研磨法和溶剂萃取法相比,超声波辅助提取叶绿素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提取得率,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方法。
关键词:
叶绿素 超声波提取 响应面分析 构树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玉芳 祁建民 方艺贞 杨慰恩 陈美霞
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菜用黄麻色素的工艺条件,用Fenton法测定菜用黄麻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影响色素提取的因素为料液比>超声频率>提取温度>提取时间;(2)提取的最佳条件为使用60∶40(V/V)的0.1%盐酸和95%乙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1∶80(g.mL-1),超声频率为中频,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为60℃;以此工艺条件提取色素的产率达25.04%;(3)该色素溶液还原力强,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OH的活性,在色素浓度为0.20 g.L-1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率为70.11%,对.OH的清除率为83%.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群 邓勇 唐建涛
分别用德氏乳杆菌发酵淀粉糖化液和泡菜水作为母酸,对营养酸模榨汁液进行发酵制备发酵酸,用来沉淀叶蛋白。用由德氏乳杆菌制成的发酵酸沉淀叶蛋白,其粗蛋白的质量分数为59.22%~61.25%,提取率为35.3%~43.5%;用由泡菜水制成的发酵酸沉淀叶蛋白,其粗蛋白的质量分数为56.32%~59.48%,提取率为40.00%~44.97%。
关键词:
营养酸模 叶蛋白 发酵酸 提取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佰清 林子木 朴海燕
以芝麻为原料,研究了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芝麻素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确定了超声波辅助及有机溶剂浸提连用提取芝麻素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芝麻素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浸提温度>浸提功率>浸提时间>料液比。其较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为33min,料液比为1∶15,提取温度为60℃,超声波功率为330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芝麻素的提取得率为56.56mg.g-1。
关键词:
芝麻素 超声波 提取 响应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艳红 侯文焕 唐兴富 廖小芳 李初英
【目的】研究采摘期的不同追肥处理、不同采摘次数、不同采摘时期对菜用黄麻的嫩茎叶产量以及种子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肥+尿素"或单独施用"复合肥"追肥处理,采摘期设置不同的采摘次数和不同的采摘时期。【结果】采摘期追施"复合肥+尿素"处理中,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产量均以"复合肥225 kg/hm~2和尿素75 kg/hm~2"处理下最高,其中嫩茎叶产量分别为11 444.65、9873.85 kg/hm~2,种子产量分别为683.56、504.06 kg/hm~2,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单独施用复合肥处理中,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产量以"复合肥225 kg/hm~2"处理下最高,其中嫩茎叶产量分别为11 642.69、9062.46 kg/hm~2,种子产量分别为811.40、526.91 kg/hm~2,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同时,不同的采摘次数对种子的繁育试验显示,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均为主茎打顶后采摘1次后收获的种子产量最高,分别为759.29、410.27 kg/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在主茎打顶后采摘5次后收获的种子产量仍然较高,分别达到624.21、403.98 kg/hm~2。【结论】综合考虑嫩梢产量和种子产量、降低农业成本,建议追肥采用单施复合肥75 kg/hm~2;为获得菜用黄麻最高种子繁殖系数、嫩茎叶产值及最高经济效益,建议追肥采用"复合肥225 kg/hm~2+尿素75 kg/hm~2"、采摘5次后再留种的方案。
关键词:
菜用黄麻 追肥 采摘次数 种子繁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长新 张鲁刚 孙希禄 刘学成 窦培
【目的】探讨从紫色小白菜"紫罗兰"叶片中提取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紫色小白菜叶片的冻干粉(粒径≤0.45mm)为材料,筛选花青素提取剂(乙酸、甲醇、乙醇、丙酮)、提取剂体积分数(5%,10%,15%,20%,25%,30%,35%,40%,45%,50%,55%)和提取方法(浸提法、超声波法),对影响花青素提取率的提取温度(25,35,45,55,65,75℃)、料(g)液(mL)比(1∶5,1∶10,1∶20,1∶30,1∶40,1∶50)、提取时间(1,5,15,30,45,60min)、提取次数(1,2,3,4次)进行单因素试验,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紫色小白菜花青素的最...
关键词:
紫色小白菜 花青素 提取工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龚健 韩永斌 顾振新
选取红甘蓝色素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3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法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红甘蓝色素提取产量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解逆矩阵分析表明:在提取温度为43.6℃,提取时间37.9 m in,料液比1∶21.3时,红甘蓝色素提取产量最高,最大提取产量预测值为8.957 mg.g-1,与实测值相符。利用优化工艺参数提取红甘蓝色素时,具有最大的提取产量。
关键词:
红甘蓝色素 响应面法 提取产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英丽 江凯伦 刘亚帝 于正鑫 肖文 于丰华
针对东北粳稻叶绿素含量无人机高光谱反演中红边位置特征不明确的问题,基于2019~2020年沈阳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采集的高光谱数据和地面水稻样本叶绿素数据,开展水稻叶绿素含量红边光谱响应特性分析及反演建模研究。首先,利用线性外推(LE)、线性四点插值(LI)、最大一阶导数(MFD)、多项式拟合(PF)、拉格朗日插值(LAG)和倒高斯拟合(IG)6种方法确定水稻冠层高光谱红边位置,对比不同方法提取结果的分布规律,分析叶绿素含量的红边位置响应特性。然后,基于不同红边位置提取结果,利用极限学习机(ELM)、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两种机器学习算法以及5种统计回归算法构建水稻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LE方法适合东北粳稻冠层光谱的红边位置的计算,提取的红边位置变幅大,对叶绿素含量变化较为敏感;以LE提取的红边位置为输入特征,构建的线性外推-极限学习机(LE-ELM)和线性外推-对数曲线(LE-LNX)模型,叶绿素含量反演精度较高,两个模型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781,8.375,9.828和0.763,9.249,11.253,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高效监测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 韩鲁佳 王唯涌
以四氢呋喃为提取剂,对常温下万寿菊中叶黄素的同时提取皂化工艺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溶剂倍量、反应时间、KOH乙醇溶液质量浓度对叶黄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倍量和反应时间对叶黄素提取率有较显著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3种因素对叶黄素提取率的影响,以提取率和HPLC检测量为指标综合考虑,优化工艺参数为:溶剂倍量50 mL/g,反应时间6 h,KOH乙醇溶液质量浓度0.15 g/mL,此条件下叶黄素提取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
叶黄素 万寿菊 皂化 正交试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剑涛 赵大芹 王天文 周秋菊 李桂莲
为揭示结球白菜低温抗性的机理,指导抗寒品种的选育和冬春淡季反季节生产,测定了黔白5号、早皇白、四季王(耐抽薹品种),81-1、C×38、3×C、3-4×C、小杂55(中等抽薹品种),贵蔬3号、亚春19(易抽薹品种)等10个结球白菜品种(品系)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黔白5号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最大;耐抽薹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Ci)均高于易抽薹品种,且Pn和Ci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不同抽薹特性结球白菜品种的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差异不显著,而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与光合速率以及抽薹特性之间的关系较为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梅延豪 刘齐 李琦 虞慧彬 白雅晖 徐晓东 武永军 杨振超
为探究LED脉冲光对作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玻璃生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14个频率(1、2、4、8、16、32、64、128、256、512、1 024、2 048、4 096和8 192Hz)和5个占空比(20%、40%、60%、80%和100%)组合的脉冲光,利用双通道PAM-100荧光仪测定了不同脉冲光处理下生菜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低频率(
关键词:
生菜 脉冲光 叶绿素荧光 频率 占空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先明 汪艳霞 杜晓 常菊
本文采用混合液浸提法制得叶绿素提取液,分别从混合液配比、提取的温度、提取时间和浸提液用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试验,并从叶绿素的提取量和提取液的稳定性方面比较了混合液提取法与传统的丙酮研磨法。结果表明,混合液浸提法提取叶绿素,提取完全,提取量高于传统法;而且,混合液浸提法制得的叶绿素提取液稳定性更好。试验总结出,混合液浸提法的最佳条件是:室温下,以丙酮∶乙醇∶水=3∶6∶1的混合液30 mL,避光提取1 h。
关键词:
茶叶 叶绿素 混合液提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