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9)
2023(9250)
2022(8313)
2021(7992)
2020(6675)
2019(15598)
2018(15709)
2017(29976)
2016(16589)
2015(18699)
2014(18644)
2013(18347)
2012(16735)
2011(14923)
2010(14709)
2009(13156)
2008(12783)
2007(10913)
2006(9285)
2005(7867)
作者
(49066)
(40366)
(40150)
(38011)
(25918)
(19539)
(18308)
(16116)
(15375)
(14422)
(13990)
(13429)
(12707)
(12683)
(12501)
(12429)
(12285)
(12066)
(11495)
(11327)
(10239)
(9885)
(9839)
(9143)
(9087)
(9085)
(8962)
(8917)
(8176)
(8162)
学科
(61028)
经济(60964)
管理(46168)
(43037)
(36625)
企业(36625)
方法(31409)
数学(27140)
数学方法(26743)
(16144)
(15370)
(14568)
中国(14479)
业经(13509)
地方(12220)
理论(11596)
(10713)
农业(10368)
(10303)
贸易(10299)
技术(10134)
环境(10030)
(9977)
(9901)
财务(9839)
财务管理(9822)
(9467)
企业财务(9250)
教育(8915)
(8844)
机构
大学(230653)
学院(229449)
管理(93212)
(81969)
理学(81824)
理学院(80848)
经济(79964)
管理学(79244)
管理学院(78857)
研究(74692)
中国(52855)
科学(51319)
(49591)
(40491)
业大(38686)
(38184)
(35966)
研究所(35391)
中心(33522)
农业(32153)
(31601)
北京(31222)
(30162)
师范(29805)
财经(29670)
(27275)
(26952)
(26685)
技术(26349)
师范大学(24096)
基金
项目(165659)
科学(128117)
基金(118328)
研究(118034)
(103921)
国家(103062)
科学基金(88020)
社会(70299)
社会科(66482)
社会科学(66463)
(66011)
基金项目(63873)
自然(60279)
自然科(58812)
自然科学(58791)
自然科学基金(57699)
(55546)
教育(54104)
资助(49219)
编号(48720)
成果(38884)
重点(36786)
(35237)
(34584)
(34489)
课题(33268)
科研(32172)
创新(32120)
计划(31448)
大学(30677)
期刊
(85630)
经济(85630)
研究(62102)
学报(41591)
中国(39282)
科学(36874)
(35968)
管理(32928)
大学(30375)
学学(28658)
教育(26288)
(25975)
农业(25932)
技术(20529)
(14593)
金融(14593)
业经(14331)
图书(14222)
(13548)
财经(13097)
经济研究(12974)
科技(12471)
理论(12106)
业大(11613)
实践(11478)
(11478)
(11321)
技术经济(10959)
情报(10951)
(10906)
共检索到316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晶  林兴生  林辉  林冬梅  阳伏林  林占熺  
从发展历史、分子鉴定、种植技术、培育食(药)用菌、生态治理、菌糟再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这7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菌草不仅可以作为食(药)用菌培养基,还可以作为防治水土流失、改良盐碱地等的生态建设草种,并且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华坤  林雄杰  林辉  李晶  鲁国东  林占熺  
巨菌草是一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狼尾草属植物.巨菌草自引进、驯化成功后,已在食药用菌栽培、动物饲养和生态治理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通过综述近10年来巨菌草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巨菌草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将来巨菌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占熺  苏德伟  林辉  林兴生  林冬梅  郑丹  蔡杨星  余世葵  罗宗志  
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问题,在黄河上、中、下游的洪积扇区、沙漠区、砒砂岩区、河滩地水土流失区、盐碱地开展菌草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菌草生态治理后,植被恢复快.巨菌草生长92 d,鲜草产量达到178.05 t·hm~(-2),鲜根重31.35 t·hm~(-2);洪积扇扇缘鲜草产量达到162.45 t·hm~(-2),鲜根重26.85 t·hm~(-2),洪积扇区域地表水的流失量比对照(CK)下降97.45%;流动沙地菌草生态治理后,巨菌草生长55 d,即可有效重建沙地植被,其根系形成网络状,防风阻沙固沙效果显著.巨菌草作为饲用作物栽培,鲜草产量达183.45 t·hm~(-2).砒砂岩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巨菌草成苗率分别为98.8%、93.5%,显著高于沙棘、杨柳、杨树.巨菌草植被恢复效果最好,鲜草产量达到62.25 t·hm~(-2),鲜根重13.05 t·hm~(-2),有效减缓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沟头发育.黄土高原黄土阶地区河滩地水土流失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种植2 a后,越冬成活率达到98%,株高616.73 cm,平均分蘖44.35个,鲜草产量173.1 t·hm~(-2),能发挥长效的保水固土作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菌草改良盐碱地效果明显,pH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含量升高,河滩地菌草植被恢复效果好,菌草生长121 d,收割2茬,鲜草产量达269.25 t·hm~(-2).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在黄河沿岸建设菌草生态屏障技术切实可行.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志香  曾峰  曹秀明  蔡杨星  林冬梅  罗海凌  林占熺  
以鲜菌草五节芒和干菌草五节芒栽培香菇,比较鲜、干菌草两种培养料中,菌丝体的形态结构、子实体的生长情况及培养料的生物学效率,并测定鲜、干菌草栽培所得的香菇子实体中水分、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灰分和总糖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鲜、干菌草培养料中,香菇菌丝体的形态差异明显,子实体生长情况相似;鲜菌草培养料的生物学效率高于干菌草;鲜菌草栽培的香菇子实体中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和氨基酸等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略低于干菌草栽培的香菇子实体,前者的总糖含量高于后者,重金属含量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因此,使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晓斌  张双双  林春梅  林占森  林冬梅  林辉  林兴生  林占熺  
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期和泌乳量基本一致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15头,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5头.试验1组每头每天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 kg菌草杏鲍菇菌糟,代替基础日粮中的甜菜粕1.5 kg,其他日粮组成与对照组相同;试验2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 kg菌草杏鲍菇菌糟;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研究菌草杏鲍菇菌糟对奶牛生产性能、牛乳IgG含量、奶牛血清IgG和IgM含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后,对照组、试验1组奶牛的产奶量分别较试验前下降8.21%、3.72%,试验2组的产奶量较试验前增加1.21%,表明用菌草杏鲍菇菌糟替代甜菜粕或直接添加可以减缓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的下降趋势;试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项丽娟  黄玉琴  林占熺  林冬梅  林辉  林兴生  罗海凌  
该文采用菌草栽培银耳,与棉籽壳银耳、椴木银耳做比较,测其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菌草栽培银耳产量与棉籽壳栽培银耳相近;菌草银耳不存在棉酚问题;菌草银耳主要品质指标均低于我国银耳相关标准规定的限量值;其子实体粗灰分、粗脂肪、粗纤维、粗蛋白含量均高于棉籽壳银耳和椴木银耳,尤其是粗蛋白含量比棉籽壳银耳高14.56%,比椴木银耳高88.05%;总糖含量略低于棉籽壳银耳与椴木银耳,但粗多糖含量比棉籽壳银耳高26.12%,比椴木银耳高10.42%。说明菌草银耳产量及品质并不亚于棉籽壳银耳与椴木银耳,温室菌草袋栽银耳确实可行。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凤山  林兴生  林辉  罗海凌  苏德伟  蔡杨星  林占熺  
基于蒸散发观测数据,通过优化Si B2模型参数研究巨菌草的蒸散发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巨菌草蒸散发在0.5~7.0 mm·d~(-1)区间波动,平均蒸散量为4 mm·d~(-1),总蒸散量为257.55 mm,蒸腾占蒸散发的比例为0.78;(2)灌溉和深层土壤水分是蒸散发季节动态的关键因素;(3)敏感性分析表明,巨菌草高度、叶面积指数和根系深度等形态学参数和气孔导度—光合作用截距、气孔导度—光合作用斜率、量子效率、光合作用高温抑制函数的1/2点等生理学参数对蒸散发影响比较显著;(4)单纯灌溉量增加对蒸散发的影响较小,巨菌草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响应灌溉量增加的变化是蒸散发增加的主要机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曼  李巧琪  廖真  林标声  鲁国东  林占熺  
【目的】检测5种芦竹属菌草绿洲成熟期根样本内生固氮菌的丰度及nifH基因的表达,为nifH基因的快速定量检测及实时监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qRT-PCR)分析根样本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的拷贝数及相对表达量。【结果】5种芦竹属菌草成熟期根样本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表达量及拷贝数均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绿洲2号nifH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呈过表达水平,且绿洲2号样本差异达显著水平(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余杨  赵辉  何啸宇  祝芙蓉  刘斌  刘庆华  
为探究巨菌草饲料的最佳发酵工艺和优势菌群,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接种量、发酵温度、含水量和发酵时间等,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主要因素,以检测指标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氨态氮/总氮、乳酸/乙酸和丁酸的总评归一值(OD)为唯一响应值,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再对饲料菌群进行富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饲料中细菌及真菌的组成和功能.结果表明:饲料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8℃、含水量60%、接种量2.6%和发酵时间9 d;传至第4代时,营养品质高且质量较稳定,其中性洗涤纤维含量62.2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7.02%、相对饲用价值89.76%、粗蛋白含量10.41%、氨态氮/总氮为2.54%、pH 4.28、乳酸含量9.55%、乳酸/乙酸为0.85、丁酸含量5.40%;经连续富集后饲料中菌群的多样性增强,其菌群结构与原始菌种和发酵基料相关;传代前后的优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子囊菌门)并无显著差异,而优势细菌属由片球菌属和肠球菌属改变为泛菌属和乳酸杆菌属,优势真菌属由木霉属改变为Blumeria,并增加了Naganishia、Khuskia和Meyerozyma的丰度.综上,基于最佳工艺,菌群传至第4代的巨菌饲料营养品质、菌群结构和丰度较稳定且最佳,表明第4代菌群可作为巨菌草饲料的专用发酵菌群.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双双  陈晓斌  林冬梅  林春梅  林兴生  曹剑虹  林占熺  
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30 d喂养试验、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和重金属测定,研究菌草灵芝菌糟的饲用安全性.结果表明:小鼠经口的急性毒性MTD>20 g.kg-1,对小鼠无不良影响;30 d喂养试验期间,各组小鼠的生长不受影响,且添加5%、15%灵芝菌糟组小鼠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1.62%(P>0.05)、27.03%(P0.05);黄曲霉毒素B1、重金属含量均在饲料卫生标准限定范围内.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邵登科  吕正阳  李望豪  周瑞鹏  赖泽成  张春源  樊改丽  王荣波  林占熺  鲁国东  叶文雨  
通过研磨组织、稀释分离等方法,从巨菌草的健康叶片中分离、筛选出1株具有溶磷和分泌吲哚乙酸能力的内生细菌,命名为FJU3,并对其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进行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也研究了其对盆栽玉米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JU3具有一定的溶磷能力,其分泌吲哚乙酸的质量浓度达到了14.2 mg·L~(-1),且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经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mylolyticus);菌株FJU3在产铁载体、接触酶、解硅酸盐等生理生化特性试验中均为阳性反应;玉米盆栽促生试验结果表明,促生效果比较显著的是地上部鲜质量和株高,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76%和4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振山  李静  刘玉珍  高飞  魏婷婷  陈凯凯  
以陕西和新疆两地采集的巨菌草为材料,从中筛选分离得到内生菌株103株,采用解磷、固氮和产IAA等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进行促生能力的测定,其中4株菌株同时具有多种促生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 DNA序列分析,对这4株促生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J–4和SX–12均归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X–30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XJ–12归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采用单菌接种和多菌混合接种小麦盆栽试验,测定促生菌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多菌混合接种对小麦的促生效应优于单独接种处理的,经SX–30、SX–12和XJ–4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29.94%;经SX–12和XJ–4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幼苗鲜重增加了182.12%。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童晖  卜建超  张皓珊  苏德伟  林辉  罗海凌  林冬梅  林占熺  
为丰富解磷微生物菌肥种质资源库,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巨菌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高效解磷微生物PJS-18,并对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解磷、促生作用的研究.经检测,PJS-18菌株溶磷指数为2.19,产生的可溶性磷含量达82.87 mg·L~(-1),碱性磷酸酶活性为87.17μmol·min~(-1)·L~(-1).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及表观测定初步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添加低浓度PJS-18菌液对小麦苗具有较强的促生作用,株高、主根长较有机肥对照组提高了12.01%、14.93%;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较有机肥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07%、21.70%;根系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较有机肥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3.30%、56.79%、3.13%、60.00%.综上,PJS-18菌株具有高效解磷能力,有良好的促生作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梅兰  宋昭昭  刘波  林志魁  林占熺  
以芦竹属(Arundo)菌草绿洲3号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不定芽、不定根诱导以及移栽试验。以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对绿洲3号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定芽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NAA,不定芽诱导率为100%。不定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不定根的诱导率为100%。在9种移栽基质中,泥炭基质中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为100%。以绿洲3号愈伤组织预培养3 d,于农杆菌OD600值为0.1侵染10 min为宜,共培养基中添加300μmo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兴生  林占熺  林冬梅  林辉  罗海凌  胡应平  林春梅  朱朝枝  
为探明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苗期的抗盐能力,分别以0(CK)、50、100、150、200、250 mmol.L-1NaCl处理模拟盐胁迫,测定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及恢复试验后植株的死亡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5种菌草植株的死亡率、细胞膜透性呈升高的趋势;稗草、巨菌草、象草的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莱竹、芦竹的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呈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