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5)
- 2023(8738)
- 2022(7941)
- 2021(7575)
- 2020(6325)
- 2019(14794)
- 2018(14894)
- 2017(28657)
- 2016(15911)
- 2015(17868)
- 2014(17828)
- 2013(17703)
- 2012(16025)
- 2011(14376)
- 2010(14103)
- 2009(12677)
- 2008(12063)
- 2007(10237)
- 2006(8722)
- 2005(7314)
- 学科
- 济(58462)
- 经济(58398)
- 管理(43672)
- 业(41219)
- 企(34979)
- 企业(34979)
- 方法(29680)
- 数学(25659)
- 数学方法(25377)
- 学(15157)
- 农(14954)
- 中国(13987)
- 财(13826)
- 业经(12950)
- 地方(12024)
- 理论(10504)
- 和(10260)
- 农业(10047)
- 贸(9977)
- 贸易(9973)
- 技术(9718)
- 易(9665)
- 环境(9659)
- 务(9262)
- 财务(9205)
- 财务管理(9191)
- 制(9001)
- 企业财务(8711)
- 教育(8637)
- 划(8397)
- 机构
- 大学(222158)
- 学院(219834)
- 管理(89561)
- 济(79247)
- 理学(78914)
- 理学院(77981)
- 经济(77377)
- 管理学(76528)
- 管理学院(76161)
- 研究(72136)
- 中国(50204)
- 科学(49584)
- 京(47297)
- 农(40246)
- 业大(38333)
- 所(36816)
- 财(34379)
- 研究所(34224)
- 中心(32187)
- 农业(31956)
- 江(30111)
- 北京(29476)
- 范(28623)
- 财经(28611)
- 师范(28289)
- 院(26236)
- 经(26070)
- 州(25020)
- 技术(24832)
- 师范大学(22935)
- 基金
- 项目(161228)
- 科学(124805)
- 基金(115792)
- 研究(113967)
- 家(102084)
- 国家(101253)
- 科学基金(86257)
- 社会(68476)
- 社会科(64734)
- 社会科学(64714)
- 省(64264)
- 基金项目(62881)
- 自然(59202)
- 自然科(57784)
- 自然科学(57766)
- 自然科学基金(56702)
- 划(54204)
- 教育(52026)
- 资助(47737)
- 编号(46605)
- 成果(37228)
- 重点(35871)
- 部(34444)
- 发(33743)
- 创(33728)
- 课题(31879)
- 科研(31448)
- 创新(31409)
- 计划(31023)
- 大学(29733)
共检索到300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繁翔
从菌根真菌黑核菌(CenococcumgeophilumFr.)和鹅膏菌[Amanitamuscaria(L.exFr.)Pers.exHook.]菌丝中,采用多元碱化合物诱导原生质体裂解方法,分离出细胞器──液泡。实验结果表明,在加磷的MMNC培养基中培养4—7天的菌丝经水解酶作用所释放出的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液泡化程度;液泡产率约为原生质体的5-10%;细胞质特征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证明了液泡的纯度;而等量原生质体和液泡中酸性磷酸酶及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比较表明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菌根真菌黑核菌和鹅膏菌液泡的特征酶。
关键词:
黑核菌,鹅膏菌,菌根真菌,液泡分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连庆 裴致达 韩宁林 张守英
石斛菌根真菌液培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F990 3菌株最适增殖生长温度是 30℃ ,其菌丝体平均每天生长速度最快 ,达 1 2 2 2cm ;培养液pH 3~ 8范围内F990 3菌株均能生长 ,以pH值 7时菌丝体增殖效果最好 ,干菌丝质量 1 4 5 0mg·mL- 1,增殖 131 8倍 ;提供的 8种N源 (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钙、硝酸钾、脲、酒石酸铵、甘氨酸、谷氨酸 )中 ,吸收利用效果最好的是酒石酸铵N源 ,菌丝体干质量1 6 84mg·mL- 1,增殖 15 3倍 ,谷氨酸次之 ;提供的 8种C源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乙醇、甘露醇、糊精、可溶性淀粉 ) ,F990 3...
关键词:
石斛 菌根真菌 液体培养 生长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孔繁翔
从菌根真菌黑核菌(Cenococcumgeophilum)菌丝分离出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菌落。研究了预处理方法及不同水解酶组合,酶解温度和菌丝密度对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在用胰蛋白酶(20μg.mL-1)预处理后,以0.8M山梨醇为渗透压稳定剂,温度为20C,pH5.5及纤维素酶,溶解酶侧浸解酶处理,可获得较高的原生质体产量。在固体及液体再生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均可形成再生菌落,再生率为1%~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甘露醇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的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连庆 裴致达
作者经过对褐环乳牛肝菌[Suilusluteus(L.exFr.)Gray]的一系列研究,业已证明它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特有树种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共生的优良菌根真菌。它具有生长快速、繁殖容易、拮抗性强、适生范围广、制剂简便、...
关键词:
马尾松,褐环乳牛肝菌,液培条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陶 李潞滨 杨凯 唐征 刘振静 庄彩云 彭镇华
为进一步区分11个分离自不同地理分布的5种中国兰属植物的共生菌根真菌菌株,该文结合各菌株的传统形态学特征,对菌丝隔膜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将其鉴定为无性态的瘤菌根菌属真菌。鉴定结果表明,瘤菌根菌是可与中国兰属植物形成菌根结构的最普遍的菌根真菌种类。
关键词:
兰属植物 菌根真菌 瘤菌根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国 卢家仕 周主贵 李秀玲 陈廷速 卜朝阳
了解带叶兜兰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为优良菌株的筛选奠定基础,对采自广西乐业县的野生带叶兜兰进行了菌根真菌分离,通过根段直接培养法分离菌根真菌,以确定75%乙醇和10%NaClO的最适表面消毒时间,并应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属的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带叶兜兰菌根真菌最适表面消毒时间是75%乙醇8 miN,10%NaClO 8 miN。从带叶兜兰菌根中分离到的63株真菌,除8株菌株分类地位不能确定外,其余菌株归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轮层菌属(DalDiNia,)、碳团菌属(HypOxylON)、毛壳菌属(CHaetOmiaCeae)、胶膜菌属(tulasNella)5属,其中镰刀菌...
关键词:
带叶兜兰 菌根真菌 分离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振华 姚娜 杨凯 王涛 李振坚 李潞滨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约75属,1 350余种,主产南非和中国西南及西部,我国产20属,约800余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我国约产600余种,全国均有分布,尤其以四川、云南和贵州的种类最多[1]。杜鹃花为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世界著名的观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春芳 李枝林 方飞 杨根华 陈思思 洪群艳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关键词:
兰花 菌根菌 ITS序列分析 分离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志春 陈连庆 黄秀凤
通过对马褂木菌根真菌种类调查,发现其为典型的内生菌根树种,分离和鉴定出地表球囊霉菌、苏格兰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3种优势的共生菌根。利用马褂木福建武夷山种源苗木,通过接种效果比较,摩西球囊霉菌的促生效果最好,为马褂木的优良菌根菌种。利用摩西球囊霉菌进一步的菌根化育苗试验表明,马褂木菌根化育苗的促生效应明显,显著促进了苗木对N、P素的吸收利用,其苗高、地径、根长、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未接种试验对照提高了42.41%、38.30%、12.90%、21.13%和137.78%。此外,菌根化育苗还能有效地改善基质的理化性质,其速效N和有效P含量分别较育苗前原始基质提高了158.48%和48.09...
关键词:
马褂木 菌根真菌 菌根化育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弓明钦 仲崇禄 王凤珍 陈羽
巨尾桉菌根化组培苗试验林中所接种的彩色豆马勃,已持续生存达10a之久;而接种的西澳粘滑菇、漆蜡蘑仅生存2~6a,之后则被其它菌根菌种所更替。自然条件下未经接种的的蓝桉人工林,造林后2~4a的林中以硬皮马勃、漆蜡蘑等菌根真菌为主;之后则先后由鸡油菌和牛肝菌所取代。松茸菌在适合的自然条件下可在林中生存达数十年之久,其持续性十分明显;人工接种松茸菌的云南松幼苗上,经6a的连续观察,菌丝体仍然生长旺盛。菌根真菌的菌种更替现象及可持续性与菌种本身的生长特性有关。若菌种能适应其环境条件,则生长可持续下去;反之则可能被其它菌种所更替,因此,菌根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坚持"适地适菌"和"适树适菌"的原则,方可取得...
关键词:
菌根 菌种更替 菌根持续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翠 杨艳 张茹琴 唐明
【目的】明确黄地勺菌(Spathularia flavida)、美丽褶孔牛肝菌(Phylloporus bellus)、灰鹅膏菌(Am-anita vaginata)和褐黄牛肝菌(Boletus luridus)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其菌丝体扩繁和菌剂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培养,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研究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40℃)、pH(3.0,4.0,5.0,6.0,7.0,8.0,9.0)、碳源(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及氮源(磷酸氢二铵、硝酸铵、硝酸钾、蛋白胨、麦芽浸膏)对4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4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春雨 杨智宇 李丽丽 杨洪一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减少氮素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增强土壤-菌根真菌-植物三者之间的氮素交流,在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从菌根真菌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利用、菌根真菌影响植物氮代谢、菌根真菌对土壤氮循环的生态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基于当前菌根真菌对植物氮素利用影响的研究现状,建议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环境基因组学技术,重点研究菌根真菌—植物共生体的氮转运机制,解析菌根真菌—植物—土壤间氮素交流的主要路径及基因互作网络,以期促进植物氮素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施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廷速 李松 张金莲 覃晓娟 刘红坚 谭裕模 袁照年 李杨瑞
研究菌根对甘蔗的侵染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在盆栽灭菌条件下,利用丛枝菌根球囊霉菌株Glomus sp1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接种实验,研究其对侵染甘蔗根系形成菌根的影响。结果表明:Glomus sp1能很好的侵染甘蔗根系,根系有明显的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泡囊和孢子;菌根能促进植株生长,表现在植株高度、叶长、绿叶数和茎径都比对照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甘蔗 丛枝菌根(AM) 菌根侵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碧林 王政 罗周瑜 武卉 郑贺元 郑永良
【目的】为了解中国板栗主产区(罗田)的板栗地下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对罗田地区80年以上的代表性板栗园的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共采集到300份板栗根系样品,根据形态、颜色和分叉程度等特征进行分类后获得55个外生菌根类型。每种类型选取3个重复根段制备混合样品,对混合样品进行ITS分析。【结果】前50位的OTU分属于34属、15个未分类种和其他类群。其中丰度前20的类群占95.99%:Basidiomycota约占60%,包含Lactarius、Guehomyces、Inocybe、Russula和未分类Thelephoraceae 5个主要属;Ascomycota约占30%;Mortierellomycota约占5%,其余5%则属于未分类的真菌。在分离得到的22种外生菌根真菌中,Trichoderma物种丰富度最高(6种),其次是Fusarium (4种)、Penicillium(3种)、Talaromyces(3种)、Pestalotiopsis(2种),Ilyonectria、Castanediella和Leptodontidium各1种。其中与Fusarium、Trichoderma、Talaromyces和Penicillium等4种真菌同源性较高的11株菌已被报道具有生防功能,分离得到11株菌也可能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潜力。【结论】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中国板栗主产区的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分离得到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菌根真菌,为进一步提高板栗抗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多样性 分子鉴定 板栗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涛 段廷玉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能够与自然界中绝大部分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为宿主植物带来多种正向效应,包括提高植物抗逆性,尤其是在协助植物抵抗病菌的入侵方面。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中国学术总库,总结归纳了近年来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新进展及AM真菌与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分析了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的机理,包括提高寄主植物营养状况、激活根系周围养分、改变根系形态、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寄主光合作用产物、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并就AM真菌群落的抗病功能、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以及多因素复合下影响植物病害的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植物 病害 机理 协同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