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60)
- 2023(2569)
- 2022(2260)
- 2021(1984)
- 2020(1816)
- 2019(3833)
- 2018(3809)
- 2017(6879)
- 2016(4229)
- 2015(4770)
- 2014(4705)
- 2013(4722)
- 2012(4566)
- 2011(4180)
- 2010(4343)
- 2009(3508)
- 2008(3794)
- 2007(3285)
- 2006(2904)
- 2005(2618)
- 学科
- 济(12486)
- 经济(12470)
- 业(8095)
- 管理(7399)
- 学(7306)
- 企(6123)
- 企业(6123)
- 方法(5159)
- 数学(4323)
- 数学方法(4230)
- 农(3667)
- 中国(3583)
- 财(3469)
- 税(3388)
- 税收(3151)
- 收(3118)
- 贸(2959)
- 贸易(2958)
- 易(2850)
- 制(2716)
- 水产(2647)
- 融(2538)
- 金融(2538)
- 地方(2516)
- 农业(2474)
- 银(2454)
- 银行(2433)
- 业经(2421)
- 动物(2348)
- 行(2342)
- 机构
- 大学(62872)
- 学院(60214)
- 研究(28028)
- 科学(20983)
- 济(19638)
- 中国(19401)
- 经济(19138)
- 管理(17777)
- 农(17750)
- 所(16919)
- 研究所(15910)
- 理学(15028)
- 理学院(14738)
- 农业(14488)
- 管理学(14296)
- 京(14291)
- 管理学院(14184)
- 业大(13353)
- 中心(11888)
- 院(10659)
- 室(10397)
- 江(10390)
- 省(10255)
- 实验(9853)
- 财(9589)
- 实验室(9465)
- 重点(9128)
- 农业大学(9127)
- 范(9102)
- 北京(9013)
- 基金
- 项目(44412)
- 科学(32690)
- 基金(31199)
- 家(30923)
- 国家(30686)
- 研究(26714)
- 科学基金(23296)
- 自然(17338)
- 省(17096)
- 自然科(16909)
- 自然科学(16903)
- 自然科学基金(16594)
- 划(16229)
- 基金项目(16179)
- 社会(14999)
- 社会科(14073)
- 社会科学(14070)
- 资助(13449)
- 教育(11882)
- 重点(11438)
- 计划(11373)
- 科技(11056)
- 发(9834)
- 部(9508)
- 科研(9491)
- 编号(9354)
- 专项(9003)
- 创(8815)
- 成果(8502)
- 农(8418)
共检索到92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范文涛 刘海金 赵文江 张福崇
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的早期形态特征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在全长5 cm和10 cm时,形态上的主要差异是:(1)菊黄东方鲀的尾鳍为浅黄色,无黑杂色;红鳍东方鲀的尾鳍为黑色,其杂交后代与菊黄东方鲀相似,尾鳍浅黄色,略带黑色;(2)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无或极少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体背黑斑不相交;红鳍东方鲀背部皮刺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黑斑相交,向下延伸至腹部,其杂交后代背部皮刺超出侧线,与体背黑斑部分相交,向下未能延伸至腹部;(3)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向前延伸至两眼连接线,红鳍东方鲀向前延伸至两鼻孔连接线,其杂交后代超过两眼连接线而未达鼻孔连接线。以尾鳍颜色和皮刺的分布特征可以区分幼鱼阶...
关键词:
菊黄东方鲀 红鳍东方鲀 杂交 形态 生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岳亮 王新安 马爱军 孙志宾 倪世俊 赵艳飞 侯仕营 翟介明 孟雪松
为了比较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以红鳍东方鲀雌、雄群体的17个比例性状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贡献率分别为46.776%、27.668%和7.122%,3个主成分累积的贡献率为81.566%,两个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各变量对判别函数的贡献大小,筛选出两个比例性状,即体宽/体长、体周长2/体长,利用这两个性状建立起红鳍东方鲀的雌、雄判别模型,对雌、雄共72个个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1.9%;T检验结果显示,体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施永海 徐嘉波 刘永士 张海明 邓平平 陆根海 张宗锋
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菊黄东方鲀的未受精卵、胚胎(出膜前,受精后8085 h)、初孵仔鱼(0日龄)、开口前仔鱼(3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卵和鱼苗的水分含量随着个体发育出现升高趋势,而鱼苗总脂含量随着个体发育显著下降。各发育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菊黄东方鲀未受精卵脂肪酸组成与其亲本卵巢非常相似;胚胎期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为SFA(15.08%)、MUFA(14.46%)、n6PUFA(
关键词:
菊黄东方鲀 卵 胚胎 仔鱼 脂肪酸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施永海 张根玉 刘建忠 朱雅珠 臧维玲 王成辉
在大批量苗种培育条件下,通过对菊黄东方鲀胚后发育阶段的观察、测量和摄影,研究了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特点。结果显示,仔稚鱼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前期稚鱼、中期稚鱼和后期稚鱼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若干个时期组成,总共为17个时期。在盐度10.0~13.5、温度20.5~26.0℃条件下,鱼苗历时35d完成了从初孵仔鱼至夏花鱼种的发育。期间,鱼苗食性经历了开口和转食配合饲料2个关键时期。食物转换依次为卵黄、轮虫、卤虫幼体、中型枝角类、大型桡足类和枝角类、底栖生物和虾类幼体、配合饲料。同时,鱼苗完成了由水体中上层向中下层活动区域的转变。游泳行为经历了平游、巡游和池塘觅食巡游3个...
关键词:
菊黄东方鲀 仔稚鱼 生长 发育 行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宗锋 施永海 谢永德 张海明 徐嘉波 陆根海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初孵仔鱼到56日龄菊黄东方鲀的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5天髓弓出现,第9天脊柱开始软骨化,第13天脉弓出现,第17天出现硬骨环,并从前往后开始硬骨化,第29天脊柱硬骨化完成。附肢骨骼开始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臀鳍和背鳍、尾鳍。胸鳍的发育以2日龄胸鳍的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28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42日龄胸鳍硬骨化基本完成。背鳍和臀鳍出现在9日龄,29日龄同时开始硬骨化,至38日龄时,硬骨化完成并且出现分支鳍条。尾鳍发育以11日龄长出鳍条为起始特点,至38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伴随着鳍条转移、尾下骨及侧尾下骨生长发育、长出镰刀状横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冷寒冰 刘俊荣 徐美禄 王选飞 衣鸿莉 田元勇
以养殖红鳍东方鲀为研究对象,活体速杀放血去内脏,设冰藏组和室温组进行6 d对照贮藏。贮藏期间观察记录鱼体死后僵直状态并监测僵直指数,跟踪分析肌肉生化变化,生化指标包括ATP及关联物、糖原、pH以及肌肉蛋白磷酸化等。结果显示,冰藏组在死后7 h左右才开始发生僵直,僵直指数最大可达89%,并可维持20~24 h;冰藏至第4天,僵直指数仍可分别保持在9%和16%。室温对照组中没有明显观察到僵直发生发展过程,虽然测出最大僵直指数为71%,但僵直现象转瞬即逝。死后贮藏过程中糖原水平迅速下降,室温对照组贮藏至第3天几乎消耗完全,而冰藏组消耗殆尽发生在5 d以后;肌肉pH分析结果与糖原变化趋势相似,冰藏组的pH值较室温对照组下降的慢,且高于室温对照组。速杀后至僵直开始,各处理组ATP均迅速消耗,IMP快速积累且为主要核苷酸降解产物;冰藏组IMP在第3天左右达到最大值9.5μmol/g,随后开始呈下降趋势,贮藏到第6天时IMP仍保持在7.5μmol/g左右,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室温对照组则为IMP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9.2μmol/g后迅速下降,Hx积累量明显增多。蛋白质磷酸化结果表明,鱼体死后的僵直状态或程度与肌肉蛋白组分性质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值得关注的是与糖酵解酶有关的蛋白组分,其磷酸化程度在室温组和冰藏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即室温组具有更高的磷酸化水平,这与室温组所表现出的更加活跃的糖酵解进程相吻合。研究表明,红鳍东方鲀死后有良好的冰藏稳定性和高IMP积累的特点,同时蛋白质磷酸化水平与僵直进程所表现的关联值得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死后僵直 生化特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施永海 张根玉 刘建忠 朱雅珠 徐嘉波 朱晓东
采用密闭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1、15、19、23、27和31℃)下暗纹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幼鱼(约20 g)单位体重瞬时耗氧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溶氧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幼鱼瞬时耗氧速率(V)均随实验时间(t)增加而降低,且呈现良好的幂函数负增长相关(V=a tb,r2>0.98,P<0.01);在适宜溶氧范围内,暗纹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幼鱼属于顺应呼吸型,V随溶氧水平降低而降低,但在临近临界点时,暗纹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幼鱼耗氧率均表现为"调节管理"模式,即幼鱼用增加呼吸频率来保持一定的耗氧率,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而V与溶氧水平(DO)呈现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r2...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叶雅萍 伍和星 滕飞 鲍宝龙 龚小玲
为探究参与河鲀肝脏和皮肤累积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过程及相关调控基因,按每克体质量河鲀0.25 μg TTX剂量尾部肌肉注射人工繁育的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以下简称“河鲀”),发现肝脏中TTX质量浓度在注射后4 h时最高(19.12 ng/g),24 h下降到8.92 ng/g,TTX主要在肝实质细胞中累积;皮肤中TTX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4 h为13.70 ng/g,24 h为22.91 ng/g;TTX主要在皮肤表皮层、基底层细胞中累积。比较对照组和注射24 h后肝脏和皮肤转录组,发现TTX注射导致肝脏组织338个基因上调,350个基因下调;而皮肤组织有598个基因受到上调,同时有595个基因下调;RT-qPCR验证slc2a12、 slc5a7、 slc25a22、 slc25a15、slc35a3、arap1、ugt2a2、ggt5、psbp2等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在注射TTX后的肝脏和皮肤中都显著上调(P<0.05),可能与TTX累积过程有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露姣 黄艳青 夏连军 陆建学 刘圣聪
比较分析了3个地区分别代表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红鳍东方鲀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风味物质含量和肌肉物理特性。结果显示:3种养殖模式下红鳍东方鲀的粗成分含量(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检测到18种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平均达肌肉湿样的(15.65%±0.95%)或肌肉干样的79.13%~83.19%;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2.77%~33.68%、39.06%~41.72%,3种养殖模式间均没有显著差异;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总量,以丹东红鳍东方鲀(DD)最高,达32.09%,显著高于大连红鳍东方鲀(DL)的29.94%...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尹璐 龚小玲 鲍宝龙
从东海海区采集的15尾东方鲀属鱼类中的11尾个体,兼具点状和条状花纹,很可能是东方鲀属鱼类的杂交后代。线粒体基因COⅠ显示这些个体与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和双斑东方鲀(T.bimaCulaTus)关系最为接近,然后是横纹东方鲀(T.OblOngus),最后是暗纹东方鲀(T.ObsCurus)。利用EPiC标记(ExOn-PrimEd inTrOn-CrOssing markErs)技术调查了此15尾个体及本实验室收集的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的内含子序列,显示此15尾个体与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关系均非常接近,难以区分。进一步通过比较此15尾东方...
关键词:
东海海区 东方鲀属 杂交 体纹 鳍条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永新 周勤 张红涛 刘奕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家系选育进行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的遗传评估,由红鳍东方鲀基础群体中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亲本各11尾建立全同胞家系11个,每个全同胞家系随机采集10尾个体组建全同胞家系群体,从混合培育的家系中选择相对较大的个体400尾组建混合选育群体。在红鳍东方鲀遗传连锁图谱上挑选44个均匀分布于22个连锁群上的微卫星DNA标记,每个连锁群有2个标记。全同胞家系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显示,10个高亲本排除概率微卫星标记的Excl(1)和Excl(2)为0.580.662和0.7360.797,14个低亲本排除概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永新 周勤 张红涛 姜长波 张福崇
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获得红鳍东方鲀8个半同胞家系(16个全同胞家系),共测量了790尾红鳍东方鲀8个半同胞家系(16个全同胞家系)135日龄和200日龄的体质量和体长。将135日龄生长性状作为协变量构建3个动物模型,模型(1)包含加性遗传效应、母本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模型(2)包含加性遗传效应和母本遗传效应;模型(3)包含加性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利用DMU软件,采用平均信息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各模型中性状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法进行不同模型的差异检验。选择最优模型估计红鳍东方鲀200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母本遗传效应对200日龄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无显著影响,确定模型(3)为最优模...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朱理光 刘志峰 马爱军 王新安 孙志宾 常浩文 刘圣聪 包玉龙 马得友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为暖温性、广温性鱼类,低温的冬季海水会对其生存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选育具有抗寒性状的品系对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利用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分析筛选出6个与红鳍东方鲀耐低温相关候选基因(tacc2、fsip1、exoc4、arhgap44a、pde10a和unc5b)的基础上,通过Real-time PCR检测这6个基因在低温胁迫下在肝脏、心脏和肾脏中表达量的变化。实验用鱼为课题组建立的同一家系的8月龄鱼,共设置3个温度梯度(8℃、13℃和18℃),8℃和13℃为低温组,18℃为对照组。结果显示,6个基因在不同温度下的3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pde10a基因在3个组织中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tacc2和exoc4基因在肝脏、肾脏以及心脏8℃组中的表达分别呈先下降再趋于稳定、先升高再趋于稳定和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unc5b基因在肝脏和心脏中的表达量较低,肾脏低温组在实验前期呈现高表达;arhgap44a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在心脏和肾脏中整体表达无明显变化;fsip1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在心脏和肾脏中的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6个基因在红鳍东方鲀组织中均随着时间和温度变化具有差异性表达,在低温胁迫下呈现积极响应,表明这6个QTL候选基因在红鳍东方鲀低温适应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红鳍东方鲀耐低温相关信号通路研究以及耐低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朱金超 边力 潘滢 李凤辉 潘鲁莹 张子阳 吴丹 常青 陈四清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R2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d,21~30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d为线性递增,13~22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于飞 张庆文 孔杰 栾生 张发
2003-2005年间,分5批收集不同批次进口的大菱鲆群体,从各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利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不平衡巢式交配设计,构建了5种杂交组合,测试其杂交子一代生长性能,为培育优良的大菱鲆养殖新品种提供基础资料。5个杂交组合共生产31个家系,在初孵仔鱼第25天和第80天,从每个家系随机取样50尾,测定其体长、体重等性状值,计算各杂交组合和家系25~80d的绝对增重率,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比较各组合、家系间的生长性能的差异,并对不同家系25d和80d的体长体重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25d、80d体重性状间存在较大变异,80d体重LSD多重比较显示丹麦与法国进口群体的杂...
关键词:
大菱鲆 杂交组合 家系 选育 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