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0)
- 2023(607)
- 2022(553)
- 2021(555)
- 2020(476)
- 2019(1038)
- 2018(1025)
- 2017(1465)
- 2016(1153)
- 2015(1294)
- 2014(1208)
- 2013(1240)
- 2012(1199)
- 2011(1128)
- 2010(1161)
- 2009(1008)
- 2008(985)
- 2007(877)
- 2006(774)
- 2005(670)
- 学科
- 学(2636)
- 害(2026)
- 虫(1798)
- 虫害(1644)
- 病虫(1555)
- 病虫害(1555)
- 生物(1451)
- 济(1426)
- 经济(1425)
- 防(1244)
- 防治(1199)
- 治(1196)
- 管理(1133)
- 及其(1092)
- 业(1049)
- 微(1016)
- 微生(985)
- 微生物(985)
- 生物学(905)
- 病害(873)
- 水产(865)
- 企(838)
- 企业(838)
- 方法(821)
- 微生物学(765)
- 数学(719)
- 数学方法(691)
- 鱼(662)
- 中国(606)
- 物(605)
- 机构
- 学院(16355)
- 大学(16349)
- 农(10793)
- 农业(8925)
- 科学(8489)
- 研究(8467)
- 业大(6870)
- 所(6010)
- 农业大学(5832)
- 研究所(5760)
- 室(5477)
- 实验(5344)
- 实验室(5204)
- 业(4994)
- 重点(4869)
- 中国(4720)
- 省(4593)
- 技术(3930)
- 京(3706)
- 生物(3697)
- 科学院(3514)
- 中心(3370)
- 部(3116)
- 江(2912)
- 工程(2835)
- 林(2649)
- 院(2644)
- 科技(2574)
- 植(2458)
- 家(2403)
共检索到238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梦熙 姜奕丰 何宇凡 房伟民 陈发棣 管志勇 刘晔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造成菊花茎部腐烂类病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方法]以采集的茎部出现腐烂症状的菊花作为研究对象,取病健交界处的组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真菌分离与纯化。随后,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病菌基因组rDNA-ITS和EF-1α部分序列并测序,以测序序列为基础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原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观察菌丝及孢子形态进一步确认病原菌类型。致病性测定试验和和科赫法则试验证实本试验所分离菌株为菊花茎部腐烂病害的致病菌。[结果]本试验采集10株茎部腐烂的发病植株,经分离鉴定获得病原真菌19株,其中,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9株、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8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2株,皆属于镰刀菌属。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对菊花均有致病力,不同菌株对菊花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菌株FN3-3为茄腐镰刀菌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菌株DT3-3是尖孢镰刀菌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共享镰刀菌中菌株HY1-3致病力最强。[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造成菊花茎部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类型,为茎部病害有效防治措施的制定、抗茎腐病品种筛选与育种提供了重要线索与依据。
关键词:
菊花 茎部腐烂 镰刀菌属 病原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庆玲 屠涵舒 王梦琪 史亚东 刘晔 赵爽 王海滨 陈发棣 房伟民 陈素梅 史燕 管志勇
[目的]茶用菊叶部病害田间连年发生,制约‘滁菊’产业的发展。为明确‘滁菊’叶部病害致病菌并筛选出有效化学农药,以有效防治‘滁菊’病害的发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与致病性测定,分析导致‘滁菊’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并采用平板毒力测定13种农药的抑菌效果,筛选有效药剂及防治浓度;采用叶片菌丝贴接法对盆栽‘滁菊’幼苗接种致病菌,进一步在盆栽活体幼苗上测定筛选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从‘滁菊’病害叶片分离的主要致病菌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平板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对链格孢菌(CJ31、CJ4-1)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己唑醇对链格孢菌(CJ3-1、CJ37)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异菌脲对链格孢菌(CJ30)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且EC_(50)值均低于7 mg·L~(-1)。盆栽药效测定表明,异菌脲500倍液和己唑醇3000倍液对链格孢菌具有较好防效。[结论]导致‘滁菊’中心产区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引起‘滁菊’的黑斑病。推荐将异菌脲、己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作为‘滁菊’田间叶部病害防治的首选药剂。本研究结果为‘滁菊’叶部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关键词:
杨梅 腐烂病 核果壳囊孢菌 杀菌剂筛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蕾 伍建榕 邓佳 陆燕元 王芳
从西南林业大学大棚蓝莓种植基地内采集样本,并从采后腐烂果实中分离出8株真菌,成功鉴定出2株为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和枝孢菌(Cladosporium tenuiussimum).从健康蓝莓果实、叶片和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17株细菌,根据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别归入9个细菌属.通过检测其对蓝莓果腐病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筛选出达到显著差异的拮抗细菌5株,其中3株为芽孢杆菌,2株为短芽孢杆菌;5株拮抗细菌对P.digitatum的抑菌率为67.6%~90.6%,其中3株拮抗细菌对C.tenuiussimum的抑菌率达90.7%~92.6%.菌株BS-3对P.digitatum和C.tenuiussimum的抑菌效果均在90%以上,有潜在生防利用价值.
关键词:
蓝莓 果腐 病原菌鉴定 拮抗细菌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邹红竹
腐烂病是影响观赏海棠的观赏价值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我国对于观赏海棠腐烂病发病的病原菌种类尚无明确的鉴定。观赏海棠也是从近20年开始陆续大量引入我国,其引进后在我国的抗病性是否与原产地一致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得到了与观赏海棠腐烂病相关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且对北京地区引种的部分观赏海棠品种进行抗病性测试和应用探讨,得到如下结果:1、对分离出的真菌进行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进行比较,将分离出的真菌分为2组,鉴定为一种:Valsa mali。2、对分离株进行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振风 吴湘琴 吕冠华 薛程 吴婷婷 刘普 朱立武
为明确梨树腐烂病的病菌种类,对采自中国河北、山西和安徽3省症状疑似梨腐烂病的树皮与病枝进行病菌培养和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选用22种常用杀菌剂,通过离体抑菌试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在分离纯化的6个菌株中有5个菌株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腐烂病病菌(Valsa mali var.pyri)形态特征相似; 以这5个菌株菌丝接种梨树健康枝条后出现与田间相同的病症; 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比对发现,这5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登录号JQ618018),且与意大利梨腐烂病菌株(登录号...
关键词:
梨 腐烂病 病原菌 化学药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朱英芝 邹东霞 吴耀军 黄华艳 黄乃秀
从苗圃地采集美丽异木棉茎腐病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β-微管蛋白、几丁质合成酶、肌动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发现分离获得的炭疽菌与其他所有胶孢炭疽菌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显的分支,确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关键词:
茎腐病:胶孢炭疽菌 病原菌鉴定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牛艺诺 林宝英 刘全凤 刘永震 吴金山 戎伟 梅双双
为明确海南地区南繁基地玉米茎腐病的病原,从玉米发病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了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病原菌回接等试验,得到了2株对玉米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分别命名为JF02与JF04.随后通过PCR反应扩增了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JF02与JF04的16SrRNA序列,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序列相同,属同一病原菌,且为狄克氏菌.该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病原菌 狄克氏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爽 张廷萍 薛治峰 刘杨 王婧 钱亚新 秦世雯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子纯化法,从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品种‘碧桃’(Echeveria cv.‘Peach Pride’)疑似腐烂病的叶片组织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特征的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测定尖孢镰刀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发现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具有一定的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说明细胞壁降解酶类和毒素是该病原菌侵入、定殖和致病的主要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爽 张廷萍 薛治峰 刘杨 王婧 钱亚新 秦世雯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子纯化法,从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品种‘碧桃’(Echeveria cv.‘Peach Pride’)疑似腐烂病的叶片组织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特征的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测定尖孢镰刀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发现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具有一定的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说明细胞壁降解酶类和毒素是该病原菌侵入、定殖和致病的主要因素。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吴皆宁 桂思琦 曹佳佳 杜雪 李俊博 李秀娟 开国银 周伟
【目的】真菌性病害是西红花Crocus sativus的主要病害。分离鉴定西红花茎腐病致病菌可为西红花茎腐病科学防控及特效杀菌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番红花1号’C. sativus ‘Saffron No. 1’为供试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感病球茎中分离获得致病真菌。通过PCR扩增、测序与进化树构建对真菌保守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RNA聚合酶Ⅱ亚家族(RPB2)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与进化分析。对感病球茎进行致病菌再分离并回接到植株,验证真菌在种球种植模式下的致病特性。【结果】所分离获得的球茎致病真菌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形态特征高度相似;候选致病真菌的ITS和RPB2保守序列与其他植物来源的黑曲霉同一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6%,与黑曲霉处在同一进化分支上;基质种植模式下,接种黑曲霉菌液极显著(P<0.01)增加了西红花球茎的发病率。【结论】黑曲霉是引起西红花种球腐烂的真菌病害之一。图7参32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樊汶樵 孙翰昌 姜玉松 徐敬明 蒋丽琳 赵满春 吴宝红
为了解重庆地区部分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养殖场流行"烂脚病"的病因,对患"烂脚病"中国大鲵进行剖检后,在其肺部分离到一株优势菌CQWU2013,对该优势菌进行致病性实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 DNA测序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中国大鲵"烂脚病"是由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mobilis)引起的,该菌为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生理生化特性符合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指标,16S r 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6%;药敏实验显示该菌对部分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糖肽类药物耐药,对供试的20种药物中有7种药物出现明显的耐药现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斌 于兰萍 胡亮 李艳 刘双凤 姜志强
从体表溃烂的养殖红鳍东方鲀(Fugu obscurus)病灶处分离到1株优势生长菌,编号为H-06091。分别通过创伤浸泡和注射方式感染健康红鳍东方鲀,发现这两种途径均可引发皮肤溃烂,两种途径的感染率均为100%,2×108cell/mL菌浓度注射组死亡率为100%,4×107cell/mL菌浓度注射组死亡率为50%,创伤浸泡感染未见死亡。药敏实验表明,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链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氟哌酸、氟嗪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青霉素G等抗菌素对H-0609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按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该菌呈革兰...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细菌鉴定 哈氏弧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史维舟 赵桂珍 李明政
从患典型烂鳃病的翘嘴鳜鳃上分离到7个菌株,根据对其中3个菌株的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生化特性分析、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和致病力测试结果,初步证明了翘嘴鳜的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columnaris)引起的。
关键词:
翘嘴鳜 烂鳃病 病原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立震 康绍兰 刘春琴 孙玉英 黄素芳
According to study for years,fruits disease of Jinsixiaozao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which were thick rotten,dark furuncle and brown rind.Different symptom had different pathogenic fungus.The main pathogenic fungus of thick rotten type of jujube was Physalospora obtuse(Schw.)Cooke,and the isolat...
关键词:
金丝小枣 浆烂病 黑疔病 褐皮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