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
- 2023(1329)
- 2022(1249)
- 2021(1127)
- 2020(838)
- 2019(1740)
- 2018(1834)
- 2017(3063)
- 2016(1947)
- 2015(2127)
- 2014(1953)
- 2013(1829)
- 2012(1821)
- 2011(1542)
- 2010(1547)
- 2009(1411)
- 2008(1364)
- 2007(1312)
- 2006(1158)
- 2005(963)
- 学科
- 管理(4411)
- 学(4131)
- 济(4023)
- 经济(4017)
- 业(3793)
- 环境(3412)
- 企(3031)
- 企业(3031)
- 防(2314)
- 防治(2273)
- 及其(2272)
- 治(2270)
- 害(1944)
- 生物(1891)
- 虫(1733)
- 农(1671)
- 生态(1615)
- 虫害(1557)
- 方法(1497)
- 染(1476)
- 病虫(1462)
- 病虫害(1462)
- 和(1451)
- 资源(1439)
- 微(1348)
- 镇(1337)
- 划(1302)
- 污染(1291)
- 生物学(1279)
- 乡(1271)
- 机构
- 大学(27284)
- 学院(27124)
- 研究(12202)
- 农(11934)
- 科学(10713)
- 农业(9767)
- 业大(8087)
- 济(7785)
- 中国(7671)
- 所(7658)
- 经济(7598)
- 研究所(7331)
- 农业大学(6430)
- 管理(6199)
- 室(6104)
- 实验(5864)
- 京(5825)
- 实验室(5691)
- 理学(5503)
- 理学院(5344)
- 业(5334)
- 重点(5301)
- 中心(5199)
- 省(5177)
- 管理学(5135)
- 管理学院(5102)
- 技术(4503)
- 江(4446)
- 科学院(4416)
- 院(4415)
共检索到37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朋芳 齐丹 段玉玺 毛洪玉 付印东 杨迎东 屈连伟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
关键词:
菊花白锈病 病原菌 侵染 显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瀚文 陈汝婷 许建娇 周俊华 石鹏 杨青山 韩俊 初奎 宇佳 迟德富
【目的】筛选球孢白僵菌并探究其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性,以及分析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过程。【方法】1)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所筛选菌株的品系;2)利用Excel2016软件计算累计校正死亡率,SPSS 2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和LC_(50);3)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球孢白僵菌侵染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过程。【结果】1)经鉴定,从长林小蠹僵虫虫体上分离纯化得到的是4株不同的球孢白僵菌(编号分别为Bbz1、Bbz2、Bbz3和Bbz4);2)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进行毒力测定,4株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毒力并不相同,其中,菌株Bbz4对幼虫的毒杀效果最好,接种7 d后,1×10~8孢子/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长林小蠹幼虫致死率达到100%,LC_(50)为3.68×10~5孢子/m L,对成虫毒杀效果最好的是菌株Bbz1,接种7 d后,1×10~8孢子/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长林小蠹成虫致死率达到100%,LC_(50)为3.27×10~6孢子/m L;3)使用菌株Bbz4和菌株Bbz1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在接种0~12 h时,菌株分生孢子接触并附着在长林小蠹体表;接种18 h时,发现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接种36 h时,发现有菌丝向内穿透体壁的现象出现;接种72 h时,菌丝伸出体外;接种96~120 h时,整个虫体被菌丝覆盖。【结论】确定了从长林小蠹僵虫虫体上分离到的是4株不同球孢白僵菌,其中菌株Bbz4和Bbz1分别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致病性最强,并确定接种后不同时间节点上白僵菌的侵染进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艳 刘邮洲 刘永锋 李建斌 乔俊卿 许凌宇
为研究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在寄主根部的侵染过程,以湖北长阳火烧坪根肿病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pH及培养基质对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该病原菌在寄主根部的侵染情况。结果显示,在温度24℃、pH 6.5以及过滤除菌的根分泌液条件下,休眠孢子的萌发率最高。通过观察根肿病菌不同时间段的侵染情况发现,第3天时游动孢子开始侵染根毛;第5天时形成大量原质团,且根毛顶端开始膨大;第8天时大量的原质团开始分化;第11~13天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且部分游动孢子成熟释放;第25天时观察到根部肿大,且镜检发现根皮层细胞内充满大量的休眠孢子囊。说明甘蓝根肿病菌与温度、pH以及培...
关键词:
甘蓝 根肿病菌 生物学特性 侵染过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剑锋 张彧楚 刘挺 塞拉尔·唐瑟 程云清
榛实象甲是目前我国榛园中导致产量损失的首要害虫,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主,易导致果品化学残留超标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榛实象甲的高毒力菌株,以期为其生物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使用2株绿僵菌(CGMCC No.3.7986、3.4607)、1株白僵菌(CGMCC No.12108)接种榛实象甲成虫,检测其侵染榛实象甲累积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并用解剖镜与扫描电镜观察了白僵菌侵染榛实象甲成虫的过程。结果表明,白僵菌菌株12108侵染榛实象甲后,在处理后的第4天与第6天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91.67%和100%
关键词:
榛实象甲 白僵菌 绿僵菌 生物防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占鸿 肖悦岩 孙月海 赵美琦 曾士迈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顺利 刘红霞 戴思兰
The white rust,caused by Puccinia horiana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pidemic diseases on Chrysanthemum,and also was a quarantine action pest in the world.Trials determined the teliospores germinating biology of P.horiana : the teliospores were germinated between 4 ℃ and 32 ℃,while the optimum te...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剑波 张静 张蕾 陈千思 秦利鸿 李国庆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灰霉病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垫侵入油菜叶片的过程。观察结果发现:灰霉病菌顶端菌丝聚集通过形成侵染垫,侵染垫分泌胶状物质降解表皮细胞的细胞壁,菌丝通过破损的表皮细胞进入叶片并在叶肉细胞间及细胞内生长;侵入的菌丝进一步降解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并在叶肉组织中生长繁殖,造成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凝聚、细胞器破裂等细胞坏死症状。研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侵染垫通过降解植物细胞壁侵染植物,并且在植物组织内生长过程中也会降解细胞壁,细胞壁的降解在灰霉病菌侵染和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建东 魏日凤 连玲丽 刘伟 叶乃兴 杨江帆 陈丹 杨国一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茶树刺盘孢菌株ZRG,并测定其侵染后对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茶树刺盘孢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G侵染48 h内,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MDA先是快速积累,含量上升,随后下降;POD、SOD和CAT活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下降.qRT-PCR验证结果显示,POD、SOD和CAT相关基因的表达先上调后下降,三者相互协调配合,起到清除过剩自由基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元恩 杨爱东 翟彤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以条中28号小种接种的馒锈品种‘平原50’和感病品种‘铭贤169’的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光镜观察发现两品种在侵入阶段无明显差异。在接种5天后,两品种中的菌落大小,吸器个数上出现较明显差异。与感病品种‘铭贤169’进行电镜比较观察,在慢锈品种‘平原50’中发现如下现象:在吸器外基质(EM)出现染色较深的物质;吸器周围有大量增生的膜复合体(MC)和内质网(ER);有一吸器的分支出现;有叶绿体向吸器移动的现象。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慢锈品种 超微结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伟 沈瑞祥 王晓军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 5种 .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 ,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 ,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 ;Dothiorellagregaria致病性较强 ,潜育期的长短受种子活力的影响较明显 ;Fusariumsolani,Phomopsissp .和Rhizopusstolonifer致病性较弱 ,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 ,且发病率也低 .在栗果不同发育阶段和种子贮藏时期分离检查花器和栗果组织带菌状况 ,病原菌在板栗雌花受粉期以后开始侵入花柱和栗苞外壳 ,8月中旬花柱和果皮上的...
关键词:
板栗实腐病 致病性 侵染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意 刘泓江 陈培茹 杨新笋 雷剑 王连军 柴沙沙 靳晓杰 杨圆圆 程贤亮 焦春海 张文英
为探究IbWRKY7基因在甘薯响应蔓割病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高抗蔓割病品种‘鄂薯11’为供试材料,克隆到1个新的WRKY家族基因IbWRKY7,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鄂薯11’和蔓割病敏感品种‘栗子香’在蔓割病病原菌侵染后IbWRKY7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bWRKY7的CDS序列全长为945bp,编码314个氨基酸;推测其编码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蛋白分子质量为33.92kU,pI 9.82,含有1个WRKY七肽保守序列和1个C2HC型锌指结构。IbWRKY7基因上游2 000bp的启动子区域内存在多种类型的顺式作用元件,如植物激素应答元件Myb、胁迫响应元件MYC和MYB等。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IbWRKY7蛋白与日本牵牛花InWRKY7和三裂叶薯ItWRKY7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IbWRKY7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蔓割病病原菌侵染0h相比,侵染2、4、12、24、48、72、96和120h后,‘鄂薯11’的IbWRKY7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莫贱友 郭堂勋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主要以其夏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应用大豆离体叶片培养技术,在24±1℃、相对湿度饱和的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光照强度和黑暗时长对大豆锈病菌夏孢子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培养8~16 h,光强在600~400 lx适宜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延长或缩短黑暗培养时长,大豆锈病菌的侵染逐渐减少,增加或降低光强度,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率也逐渐降低,高光强(>3000 lx)和低光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梦熙 姜奕丰 何宇凡 房伟民 陈发棣 管志勇 刘晔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造成菊花茎部腐烂类病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方法]以采集的茎部出现腐烂症状的菊花作为研究对象,取病健交界处的组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真菌分离与纯化。随后,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病菌基因组rDNA-ITS和EF-1α部分序列并测序,以测序序列为基础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原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观察菌丝及孢子形态进一步确认病原菌类型。致病性测定试验和和科赫法则试验证实本试验所分离菌株为菊花茎部腐烂病害的致病菌。[结果]本试验采集10株茎部腐烂的发病植株,经分离鉴定获得病原真菌19株,其中,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9株、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8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2株,皆属于镰刀菌属。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对菊花均有致病力,不同菌株对菊花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菌株FN3-3为茄腐镰刀菌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菌株DT3-3是尖孢镰刀菌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共享镰刀菌中菌株HY1-3致病力最强。[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造成菊花茎部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类型,为茎部病害有效防治措施的制定、抗茎腐病品种筛选与育种提供了重要线索与依据。
关键词:
菊花 茎部腐烂 镰刀菌属 病原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乐娟 史雪叶 唐玲涵 李飞 杨胜俊 杨跃虎 刘晓周
【目的】探明尖孢镰刀菌胁迫下非洲菊根系基因表达的变化,挖掘非洲菊根系抗病菌胁迫的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等分子机制,为非洲菊根腐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健康非洲菊根系和被尖孢镰刀菌侵染96 h感病的非洲菊根系为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从尖孢镰刀菌侵染非洲菊根系获得10 218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7 273个,下调基因2 945个。有3 401个DEGs隶属于72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数量最多的转录因子为MYB和AP2/EFR家族,其次为C2H2、bHLH、NAC和C3H等家族。GO富集结果显示,DEGs共注释到53个功能组,其中氧化还原过程、胞质溶胶、细胞分裂位点、膜组成成分、金属离子结合等的DEGs较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DEGs显著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生物合成途径。3条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多数DEGs上调。光合作用途径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中多数DEGs表现下调。在α-亚麻酸代谢途径中,共有49个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其中4个脂氧合酶(LOX2S)基因和2个氢过氧化物脱水酶(AOS)基因,均下调表达。【结论】MYB、AP2/EFR、C2H2、bHLH、NAC和C3H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以及调控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等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参与响应非洲菊抗根腐病胁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艳琼 李友莲
为了明确黄绿绿僵菌的致病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绿绿僵菌分生孢子在马铃薯瓢虫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对马铃薯瓢虫的侵染要经历孢子的附着、萌发、入侵和菌丝的延伸与增殖等阶段;黄绿绿僵菌接种12h后附着于虫体表面的分生孢子萌发,24h后体积膨大并从一侧伸出芽管,之后逐渐生长成菌丝,沿体壁蔓延,若遇到合适的侵入部位,前端即产生附着胞向体壁穿透,并在体内繁殖,最终伸出虫体表面,使其布满白色菌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