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3)
2023(9195)
2022(8324)
2021(7919)
2020(6649)
2019(15554)
2018(15586)
2017(29892)
2016(16638)
2015(18652)
2014(18569)
2013(18406)
2012(16753)
2011(15023)
2010(14672)
2009(13209)
2008(12628)
2007(10796)
2006(9238)
2005(7718)
作者
(50122)
(41519)
(41191)
(38999)
(26138)
(20087)
(18562)
(16628)
(15783)
(14721)
(14330)
(13929)
(13111)
(13110)
(12868)
(12781)
(12778)
(12350)
(11802)
(11744)
(10651)
(10024)
(9995)
(9413)
(9274)
(9234)
(9173)
(9055)
(8445)
(8348)
学科
(60045)
经济(59980)
管理(44560)
(42243)
(35633)
企业(35633)
方法(30569)
数学(26502)
数学方法(26188)
(17129)
(15607)
中国(14303)
(14249)
业经(13198)
地方(12361)
理论(10730)
(10581)
农业(10506)
(10328)
贸易(10324)
环境(10144)
(10015)
技术(9930)
(9510)
财务(9452)
财务管理(9437)
(9242)
企业财务(8948)
教育(8753)
(8626)
机构
大学(231585)
学院(229845)
管理(92676)
(82334)
理学(81276)
经济(80392)
理学院(80381)
管理学(78848)
管理学院(78464)
研究(77899)
中国(54226)
科学(54118)
(50214)
(44332)
业大(41976)
(40553)
研究所(37894)
(35333)
农业(34925)
中心(34249)
北京(31785)
(31770)
(29914)
师范(29568)
财经(29351)
(28900)
(26761)
(26267)
技术(25661)
师范大学(23963)
基金
项目(169593)
科学(130515)
基金(120989)
研究(118332)
(108590)
国家(107752)
科学基金(90327)
社会(70371)
(67315)
社会科(66512)
社会科学(66492)
基金项目(65679)
自然(62618)
自然科(61079)
自然科学(61062)
自然科学基金(59923)
(57557)
教育(53435)
资助(50034)
编号(47905)
重点(38319)
成果(37908)
(35810)
(35729)
(35064)
计划(33713)
科研(33467)
课题(33041)
创新(32711)
科技(30769)
期刊
(85702)
经济(85702)
研究(62023)
学报(45964)
科学(39509)
(39382)
中国(37976)
大学(33049)
管理(31793)
学学(31425)
农业(27714)
(24728)
教育(24281)
技术(18715)
业经(15381)
林业(14840)
(14551)
(14366)
金融(14366)
科技(13721)
图书(13147)
财经(13066)
经济研究(12860)
业大(12733)
理论(11791)
(11626)
问题(11545)
实践(11169)
(11169)
(10902)
共检索到315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介南  谢寄托  
随着对森林土壤养分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森林养分对植被恢复、森林抚育中起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发现不同森林类型下的森林土壤氮、磷这些主要养分元素分布具有很大差异性。文章主要通过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垂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莽山7种不同林型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大小的顺序为山顶矮林>高山矮林>竹林>杉木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方面,除高山矮林外,其他林型下都是剖面表层含量最高,并随着剖面加深逐渐降低,呈现表层富集性。7种林型中高山矮林的全磷含量最高,而常绿针阔混交林最低。全磷的土壤剖面...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景  蒋新革  何介南  吴立潮  邓艳林  钟杰  肖毅峰  
为阐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氮的关系,以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氨氮含量、硝氮含量呈现出0~20 cm>20~40 cm>60~100 cm>40~60 cm,亚硝氮含量呈现出20~40 cm>40~60 cm>60~100 cm>0~20 cm;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含量与亚硝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有机碳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层次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与硝氮含量和全氮含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立新  姜一  步凡  段文标  马海娟  
采用室内120 d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0、25、50和100 mmolL)的草酸、柠檬酸和乙酸对温带典型森林类型(白桦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枫桦红松原始林)土壤有机磷含量和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A层土壤以无机磷为主,白桦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和枫桦红松原始林以有机磷为主,占全磷50%以上,3种酸显著改变了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中有机磷所占的比例。培养0~30 d有机磷矿化速率最大,有机酸处理下有机磷矿化量(AM)和矿化速率(MR)显著提高(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金兵  桑英  宋金凤  崔晓阳  
[目的]通过实地采样对黑碳进行量化研究。[方法]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在不同有机碳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碳(BC)含量在表层(A11)、亚表层(A12)分别为6.3916.55 g·kg-1、1.44 6.16 g·kg-1,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在A11、A12层中,轻组有机碳(LFOC)平均含量分别为66.66 g·kg-1、6.65 g·kg-1,轻组黑碳(LFBC)平均含量分别为5.63 g·kg-1、1.21 g·kg-1,同时,LFBC/LFOC在A12层(10.02%34.89%)显著高于A11层(6.99%14....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戴凌  黄志宏  文丽  
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2种林龄的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有机质、全N、全P、水解N、有效P等土壤化学性质,同时测定了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等3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在不同林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樟树林>马尾松林;在不同林龄阶段,全N、水解N、有效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从中龄林(24 a生)到成熟林(45 a生),除有机质外,其他指标含量均有下降的趋势;3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型(或林龄)间的表征特性与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类似。土壤酶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金林  潘根兴  吴春林  田维彬  于彬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采自苏南丘陵的两种森林土壤磷的固定特性。结果表明 :苏南丘陵森林土壤磷的固定作用强 ,磷的固定量大。林木根系生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磷的固定作用 ,因此土壤磷的固定量和固定率从小到大依次为根际土、根区土、非根区土。有机酸对土壤磷的固定有较大影响 ,其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腐殖酸、柠檬酸、酒石酸。腐殖酸加入量为 2 0g·kg-1、柠檬酸和酒石酸的加入量均为 4 0g·kg-1时 ,对土壤磷的固定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但有机酸用量过多时 ,对磷素固定的抑制作用反而减弱。因此 ,在森林土壤上使用磷肥时 ,应与适量的有机酸混合施用 ,以减少土壤磷的固定 ,提高肥效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乐苏  周光益  邱治军  王志香  于彬  
通过对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样品的研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由于降水对土壤硝态氮尤其对表土硝态氮的影响较强,因此测定土壤硝态氮的样品在采集时应避开降雨等特殊天气,最好在暴雨后1个星期或连续有3~5d未降雨的情况下进行;(2)误差分析表明:风干、冷藏和冷冻保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 16%、-5 18%、0 185%;样品保存方法以-6~-7℃下冷冻效果最好;(3)通过3组对比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提取过程中,样品振荡时间以30min为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翔  曹敏敏  纪小芳  方万力  刘胜龙  姜姜  
氧化亚氮(N_2O)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其浓度上升会加剧全球变暖。森林土壤在调解大气N_2O浓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森林生产力,磷(P)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然而,与氮沉降或氮添加对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相比,人们对P添加如何影响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研究综述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P添加的响应及其作用机制。由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群落组成和微生物活性)对P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致使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P添加的响应呈促进、抑制和无影响3种结果。总体而言,P添加可缓解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P限制,土壤N_2O排放对P添加的响应受土壤初始养分(N、P)状态调控。P添加能够促进植物根系对无机氮的吸收和/或提高微生物固氮,从而降低森林土壤N_2O排放;P添加还能刺激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活性,增加森林土壤N_2O排放。此外,P添加也可能通过缓解土壤酸化,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和凋落物分解,实现对土壤N_2O排放的调控。在今后的森林管理中,可以考虑将P添加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策略。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房莉  俞元春  余健  张平究  朱强根  
采用化学浸提法,在添加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后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酸性森林土壤惰性磷的活化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能显著地活化酸性森林土壤中的惰性磷。在供试的3种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磷的活化作用在暗红壤中尤为显著。供试的4种有机酸活化能力顺序依次为柠檬酸>草酸或混合酸>酒石酸,这一顺序基本与各有机酸logKAl(络合平衡系数)一致。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森林土壤磷的活化作用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森林土壤磷的活化量明显小于农业土壤,这可能与土壤本底磷的质量分数有关,农业土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耿玉清  孙向阳  亢新刚  谭笑  周运起  李东兰  陈宝升  
对长白山林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连栽落叶松林地有25cm厚的枯枝落叶层,且有15cm厚的部分完全分解,A层的有机质和多酚氧化酶含量最高,B层各项肥力指标均较低;②云冷杉林的枯枝落叶层的厚度和分解状况优于落叶松纯林,且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高;③天然云冷杉林的微生物总量大于次生云冷杉林;④多酚氧化酶与有机质和全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0和0.9737.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万勤  王开运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 ,在几乎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 ,土壤酶活性的监测似乎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 ,植被特征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的关系 ,植物 -土壤界面的土壤酶 ,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土壤酶及人类活动干扰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等是当前森林土壤酶学的研究重点。由于土壤酶的功能和生态重要性 ,森林土壤酶研究可能包括 :(1 )土壤酶系统分异 ;(2 )作为森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土壤酶活性 ;(3)植被动态与土壤酶的关系 ;(4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特征 ;(5 )人工林土壤酶活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罗汝英  
本文综合介绍了北美森林土壤晚近的主要研究方向、苗头、新趋势以及研究方法技术的发展等情况,并与中国森林土壤学研究作了相互比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丁令智  满秀玲  肖瑞晗  蔡体久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利用机制和碳氮循环提供参考,为研究区森林保护与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组成树种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山杨,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程度、差异性和生长季变化以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结果】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月际变化差异显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波动范围为114.14~451.05 mg·kg~(-1),氮含量波动范围为40.38~185.00 mg·kg~(-1)。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富集率依次为樟子松(87.99%)>白桦(78.22%)>兴安落叶松(73.14%)>山杨(56.96%),微生物量氮富集率依次为山杨(81.50%)>白桦(77.63%)>樟子松(76.42%)>兴安落叶松(51.4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为1.42~5.24,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生长季变幅分别为1.42~5.24、1.57~3.79、1.67~4.55、1.55~2.59和1.79~3.53,其均值分别为2.64、2.63、2.81、2.11和2.36。根际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率为0.83%~0.95%,微生物量氮对土壤有机氮库的贡献率为3.63%~5.08%。【结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长季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著;在生长季末期,针叶树种根际效应相比阔叶树种更为强烈;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高于阔叶树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项文化  孙伟军  张仕吉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杉木人工林,且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2.3%~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4.5%~...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华军  程淑兰  于贵瑞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和损耗过程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沉降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增氮对土壤中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氮饱和前后土壤渗漏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氮饱和及土壤碳、氮淋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土壤氮饱和过程及内涵;通过论述DOC和DON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来揭示其对增氮/氮沉降的内在响应机理;论述了增氮对土壤无机氮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沉降氮固持的贡献。指出土壤氮饱和为土壤中的有效氮随时间增加超过了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的持留能力,导致土壤氮的净矿化、净硝化、NO-3流失以及土壤酸化等过程发生一系列非线性变化。初步认为土壤中DOC和DON对增氮的不同响应归因于氮素饱和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来说,需要清楚地认识土壤氮素矿化、硝化、反硝化和固持等过程,才能明晰土壤氮素状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另外,指出在上述三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拟解决的途径以及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