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55)
2023(6225)
2022(5236)
2021(4780)
2020(3929)
2019(8752)
2018(8706)
2017(15045)
2016(7863)
2015(8228)
2014(8188)
2013(8002)
2012(7365)
2011(6919)
2010(7024)
2009(6514)
2008(6345)
2007(5924)
2006(5173)
2005(4753)
作者
(21574)
(18194)
(17847)
(16875)
(11701)
(8657)
(8014)
(6840)
(6761)
(6490)
(6192)
(6094)
(6050)
(5758)
(5666)
(5517)
(5322)
(5297)
(5227)
(5019)
(4589)
(4342)
(4293)
(4162)
(4065)
(4031)
(4014)
(3967)
(3604)
(3448)
学科
管理(31166)
(31093)
(29048)
经济(29018)
(28875)
企业(28875)
技术(15913)
技术管理(12662)
方法(10231)
中国(9479)
业经(9224)
理论(8208)
(7499)
数学(7193)
数学方法(7040)
地方(6716)
(6632)
(6537)
教育(6322)
(6207)
(6133)
(6085)
(5850)
教学(5620)
(5088)
银行(5076)
(4929)
(4903)
金融(4902)
(4896)
机构
大学(116764)
学院(114097)
管理(46997)
(45638)
经济(44726)
理学(40158)
理学院(39652)
管理学(39161)
管理学院(38908)
研究(36500)
中国(26255)
(24026)
科学(21301)
(20787)
(19002)
(18525)
师范(18406)
(17069)
中心(16460)
财经(16248)
研究所(15377)
(15083)
师范大学(14979)
北京(14750)
(14591)
经济学(13587)
商学(13038)
(13026)
商学院(12894)
业大(12792)
基金
项目(75103)
科学(62110)
研究(59927)
基金(54472)
(46509)
国家(46077)
科学基金(41087)
社会(39404)
社会科(37425)
社会科学(37419)
(30652)
基金项目(28817)
教育(28516)
(25762)
自然(24535)
编号(24258)
自然科(24123)
自然科学(24119)
自然科学基金(23752)
(22831)
成果(20868)
创新(20144)
资助(19496)
课题(17361)
重点(16997)
(16569)
(16482)
国家社会(16460)
(16207)
项目编号(16098)
期刊
(52672)
经济(52672)
研究(37590)
中国(28908)
教育(23124)
管理(22028)
(16975)
科学(15334)
学报(14642)
技术(12224)
大学(11714)
(10490)
学学(10422)
财经(9286)
(9152)
金融(9152)
科技(9109)
图书(8491)
(8210)
业经(8206)
经济研究(7717)
(7335)
论坛(7335)
技术经济(7313)
农业(6778)
问题(6627)
书馆(6082)
图书馆(6082)
(5521)
现代(5512)
共检索到180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曾文婕  柳熙  
长期以来,学习的获得隐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习主要被理解为个体对知识的获得。这是一种民俗理论和传统认知方式,是笛卡尔哲学认识论的延续,存在不可避免的认识悖论和价值困境。20世纪90年代,受人类学情境学习、分布式认知、文化心理学和话语心理学等理论的影响,学习开始被视为学习者逐渐参与特定共同体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参与隐喻得以产生。参与隐喻实现了人类认识论的发展,消解了获得隐喻面临的责难,但又遭遇了阻碍学习迁移和虚化学科内容的难题。当前,人类已经迈入知识社会,简单地将两种隐喻加以整合,并不能深刻揭示人类学习的真谛、价值和诉求。由此,学习的知识创造隐喻应运而生,学习被认为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和传承活动,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琳玮  
知识从哪里来?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是如何学习知识的?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理论提出信息即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将信息、势与导数统一了起来,推导出知识的本质是有序化的信息。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即"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信息作用机制,推动着知识在时间维度上由共享走向创新,在空间维度上由封闭走向不断势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聚焦横向上的差异、聚合纵向上的联系,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综合同化,在知与不知之间建立连接,帮助学生调整或者重组认知结构,实现融会贯通。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学福  
根据基础信念的不同,可将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分为获得与参与两种取向的模型。获得模型假定学习即获得某种实体材料的过程,参与模型假定学习即成为团体成员的过程。20世纪末期学习理论发生由获得向参与转向的原因在于,获得模型面临的认识论困境以及所产生的不良规范与价值问题。要恰当处理获得模型与参与模型的关系,须正确认识知识的迁移,不偏废一方,使二者有机互补,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与应用某个模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文红  张骁  翁智明  
以往研究认为跨界搜索是制造企业从外部获得异质性知识,从而促进服务创新的关键。但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需要来自技术、顾客和市场等更广泛的知识,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搜索,因此企业在进行跨界搜索时,常常面临着成本与收益的两难局面。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与服务中介机构的关系在解决上述难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服务中介机构不仅是重要的服务创新知识源,同时还是制造企业进入各种异质性社会网络的桥梁,从而能够帮助制造企业解决跨界搜索难题,促进服务创新。进一步,本文基于市场有效性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检验了行业竞争强度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发现市场有效性理论更符合中国目前的情境特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湘萍  
隐性知识的存在及其显性化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心理学视角,对隐性知识存在的证据、获得的途径、特征、显性化途径及意义进行梳理和讨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哲  
创业生态系统是基于"生态隐喻"进行类比认知的概念。当前主流研究对其到底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生态系统产生了分歧,导致已有成果难以恰当把握创业生态系统的深层发展规律,理论对实践的借鉴作用也难以发挥。本文回归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隐喻本源,基于"类比源选择—隐喻映射建立—类比泉刻画"的隐喻过程视角,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静态要素解构和动态功能机制刻画。本文认为:从类比源来看,不论其缘起为自发形成或人工建造,创业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类自然生态系统";从静态要素构成来看,创业生态系统是以地理空间和互联网虚拟空间的集聚为群落单元,以具有创新劳动表达意愿的创业者为能量来源,以资本、知识为基本物质资源,以创业企业为生产者的复杂生态系统;从动态功能机制来看,由于创业生态系统的资金、知识等要素需要依托于组织或个体存在,加之政府等公共部门对环境资源的调节作用,创业生态系统除了具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机制外,还具有能够兼具实现系统稳定演化和效率功能的平衡调节机制。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灿兴  
本文在可获是性论理论逻辑总结的基础上 ,重新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 :体系化知识的自由共享。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艾诗根  
从人类学习的获得、参与和知识创造隐喻的发展为序来看,不同学习隐喻的出现催生了对教师学习活动形态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作为获得隐喻的教师学习,承认教师学习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却易受掌握熟练教学技能模式的主导,走上技术型的教师发展道路。参与隐喻将教师学习视为维系学校实践共同体的活动,有助于教师身份的获得和分享实践,却可能产生学校实践共同体边界的固化与忽视有经验教师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知识创造隐喻视教师为教育教学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教师学习的目的转变为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学校教育的新生活,教师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跨越边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文沛  
基于组织学习、知识转移以及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独特视角,考察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作用。收集314家企业的样本数据,结果发现:获得式学习以知识转移为中介影响开放式创新;环境动态性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通过知识转移影响开放式创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辉  谢贵华  
本研究旨在探讨工作记忆广度和语言水平差异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隐喻句这一特定句型理解的影响。通过英语工作记忆广度、英语语言水平及英语隐喻理解的研究测试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工作记忆广度、英语语言水平与其隐喻理解能力高度相关,工作记忆和语言水平高低两组t检验结果均呈显著性差异。工作记忆广度及语言水平是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的两大因素,故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知识面拓展及工作记忆训练来提高自己的隐喻理解能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唐琼一  
20世纪末,美国服务学习倡导者试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边界教育学为正义取向的服务学习提供了批判性的理论框架和解读视角。在面对由差异和权力构成的社会空间边界中,不同背景、不同群体的大学生通过服务学习实践成为现行边界的挑战者、重构者和超越者。社会正义取向的服务学习给予大学生挑战既有社会身份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中的差异和权力,培养他们的反思批判力和行动能力。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于文浩  
本研究分别对工作中有关学习的三种隐喻,即获取隐喻、参与隐喻和知识创造隐喻进行了剖析和阐释,论述了各种隐喻的核心和代表思想,并在每种隐喻的场域内分别阐释专业能力及专业能力发展的不同内涵和范畴。虽然各种隐喻之间具有不兼容性,但我们对各种隐喻仍需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工作实践中学习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三种隐喻视域之间联系和演变的分析,笔者勾勒出学习隐喻的变迁对于专业能力发展的概念空间,指出协作性的和变革性的专业能力正成为一种更全面理解专业能力的视角。该研究的启示在于,专业能力的发展并非仅为培训的事情,而与组织发展息息相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胡晓艳  周兢  金立贤  
本文针对早期儿童英语学习态度问题,依据隐喻认知理论,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诱导隐喻分析(EM A)早期儿童对英语学习态度及倾向。通过736条隐喻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早期儿童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态度倾向;早期儿童对英语学习的认知经验源于自身与环境的接触、互动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突显“近身远物”体验哲学思想;早期儿童英语学习受本土文化影响,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迁移效应。建议国家、幼儿园、家长支持早期儿童双语学习;明确早期双语教学目标,提升早期双语教学质量;培养早期儿童双语双文化思维,为国家未来安全做准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