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5)
- 2023(11191)
- 2022(10019)
- 2021(9435)
- 2020(7783)
- 2019(18000)
- 2018(17827)
- 2017(33790)
- 2016(18980)
- 2015(21326)
- 2014(21356)
- 2013(20962)
- 2012(19165)
- 2011(17329)
- 2010(17079)
- 2009(15179)
- 2008(14532)
- 2007(12457)
- 2006(10716)
- 2005(9066)
- 学科
- 济(73048)
- 经济(72975)
- 管理(49574)
- 业(45537)
- 企(37881)
- 企业(37881)
- 方法(33745)
- 数学(29345)
- 数学方法(29003)
- 地方(18840)
- 学(18720)
- 中国(18306)
- 农(17894)
- 财(15585)
- 业经(15181)
- 理论(13805)
- 和(12293)
- 农业(12216)
- 环境(12084)
- 贸(11826)
- 贸易(11820)
- 易(11351)
- 技术(11189)
- 教育(10905)
- 地方经济(10699)
- 制(10570)
- 务(10114)
- 财务(10056)
- 财务管理(10040)
- 划(9887)
- 机构
- 大学(262841)
- 学院(262300)
- 管理(102294)
- 济(95249)
- 经济(92971)
- 研究(91136)
- 理学(89558)
- 理学院(88442)
- 管理学(86776)
- 管理学院(86312)
- 中国(63576)
- 科学(61805)
- 京(56651)
- 所(47340)
- 农(46816)
- 研究所(44074)
- 业大(43704)
- 财(40525)
- 中心(39935)
- 江(37252)
- 农业(37153)
- 范(36801)
- 师范(36398)
- 北京(35671)
- 院(33708)
- 财经(33517)
- 州(30942)
- 技术(30622)
- 经(30559)
- 师范大学(29597)
- 基金
- 项目(191235)
- 科学(148237)
- 研究(136575)
- 基金(135702)
- 家(120804)
- 国家(119826)
- 科学基金(101095)
- 社会(81760)
- 社会科(77269)
- 社会科学(77247)
- 省(76358)
- 基金项目(73240)
- 自然(68587)
- 自然科(66910)
- 自然科学(66895)
- 自然科学基金(65651)
- 划(65275)
- 教育(63174)
- 编号(56307)
- 资助(55701)
- 成果(44909)
- 重点(44043)
- 发(41376)
- 部(40844)
- 创(39747)
- 课题(39524)
- 科研(37072)
- 创新(37055)
- 计划(36640)
- 大学(34790)
共检索到366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叶丽娟 王珂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郑永华
为了解生态涵养区不同区域底栖动物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2019年10月、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东流水道莲花洲港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水平上底栖动物种类逐年增加;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不同区域来看,透水框架区底栖动物物种类数增加,鱼巢排区物种种类数先降低后稳定,其他区域物种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鱼巢排区密度、透水框架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其他区域生物量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鱼巢排区、其他区域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透水框架区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年丰富度指数(D)相对于2020年略微下降,但远大于2019年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涵养区营造的水体环境促进了底栖动物的生存繁殖,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底栖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多样性变化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
莲花洲港 生态涵养区 底栖动物结构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可 宣昊 王慧丽 于道平 严云志 彭增辉
2013年8月对青弋江流域不同级别河流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0种,隶属于39科58属。从1级到4级河流,种类数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分别为46、39、36和16种。1~3级河流中种类数最多的均是水生昆虫,4级河流中种类数最多的是软体动物。整个流域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82ind./m2和36.43g/m2。不同级别河流中,2级河流底栖动物密度最大,4级河流密度最小,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2级和4级河流底栖动物生物量都较高,且显著高于1级河流。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整个流域以刮食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随着河流级别的增加,刮食者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撕食者在...
关键词:
青弋江 河流级别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董鹏 张海波 叶仙森 徐韧 周进
2012年4月、7月、9月和12月对象山港海域11个大面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采用优势度(Y)、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种类组成,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以及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软体动物中的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4季均可成为优势群体;Shannon-Weaver多样性...
关键词:
象山港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贲成恺 于雯雯 高继先 刘培廷 胡海生 杨波 许海华
依据2015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海洲湾10个站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丰度和生物量,并采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次级生产力和P/B计算,结果显示,2015年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3.00 ind·m(-2),平均生物量2.37[g(AFDM)·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1.50[g(AFDM)·m(-2)·a(-1)]和0.63。空间分布上,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为远岸>近岸。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增辉 何雪宝 冯伟松 崔永德
2010年3~12月在长江镇江段进行4次采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6种,隶属于7科21属,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7属12种,多毛类1科1属种,软体动物2科4属4种,水生昆虫2科9属9种。长江镇江段共有4个优势种:厚唇嫩丝蚓(Teneridrilus mastix)、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多鳃齿吻沙蚕(Nephthys polybranchia)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4ind./m2和0.2g/m2。各种生境类型中,保护区的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相对较高,北湖次之,主航道最低。同时存在着季节变动,密度以春夏较高,秋冬较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齐磊磊 王其翔 官曙光 高翔 刘洪军
2007年4月和10月,在山东日照临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春季和秋季两个航次的调查,对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全海域共鉴定底栖动物14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38.30%、34.75%和17.7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2)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1885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39.82g/m2。3)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4)优势种随季节变化不大,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轶平 刘修泽 王彬 李玉龙 柴雨 董婧
根据2007年的4月(春季)和10月(秋季)辽东湾海域19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6种,其中春季33种,秋季26种;多样性指数(H')分布无显著空间差异,丰富度指数(dMa)和均匀度指数(J)分布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辽东湾中部,低值区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沿岸水域;群落聚类分析将春秋两季均划分为5组,但5组内容不同,表明季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环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辽东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永强 曾江宁 陈全震 高爱根 寿鹿 廖一波 徐晓群 刘晶晶
为了解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密度下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滩涂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影响后果,于2008年7月在浙江省中部沿岸潮间带上区选择互花米草浓密区、稀疏区和光滩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互花米草密度调查。对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分类多样性指数(Taxonomic diversity index)和分类差异指数(Taxonomic distinctness)均低于其他两种生境,且以上各项参数与互花米草密度呈负相关关系;②稀疏区大型底栖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光滩,种数相等,但稀疏区种间的差异程度高于光...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军旺 谢骏 李志斐 王广军 张晓可 张凯 刘阳
为研究不同沉水植被盖度下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于2018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鲥鯸淀选取了4个盖度水平区域,分别为25%、50%、75%和90%(C-25、C-50、C-75、C-90),以及一个无沉水植物的对照组区域(C-0),分别测定分析各区域的水体理化参数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可有效降低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共采集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3门4纲19属,其中,水生昆虫、腹足类、寡毛类和瓣鳃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68.42%、15.79%、10.52%和5.26%;C-90、C-75、C-50、C-25和C-0组底栖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0、8、11、9和3种。底栖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沉水植被盖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50组底栖动物的两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盖度、季节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夏季C-50组腹足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透明度、总溶解性固体颗粒(TDS)和电导率(SPC)是影响夏秋季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盖度为50%左右时,TDS、SPC、TN和TP浓度最低;底栖动物种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
关键词:
鲥鯸淀 白洋淀 沉水植被 盖度 底栖动物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宋明江 邓华堂 朱峰跃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为研究不同水位时期大宁河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于2011-2013年间分别在三峡水库低水位期(145 m)和高水位期(170 m)对大宁河的底栖动物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低水位期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0.32±32.14)ind./m2和(1.44±0.45)g/m2,高水位期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3.82±46.94)ind./m2和(1.53±0.51)g/m2。寡毛类在静水区域占优势,水生昆虫在流水区域占优势。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分布表现为高水位期高于低水位期,流水区域显著高于静水区;不同水位时期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优势种及其相对丰度有较大波动;生物多样性表现为高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吉强 郑珉磊 王琼 薛俊增 吴惠仙
滩涂促淤围垦会对大型底栖动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关于不同促淤方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未见有报道。以长江口浦东机场外侧滩涂促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吹沙促淤区域和抛坝促淤区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在抛坝促淤区和吹沙促淤区年均密度分别为(835.98±572.41)ind./m~2和(52.85±12.04)ind./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35.25±63.99)g/m~2和(40.82±6.84)g/m~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而表明不同促淤方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影响不同。CLUSTER聚类和mdS排序图说明吹沙促淤区...
关键词:
滩涂 促淤区 促淤围垦方式 大型底栖动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壮壮 王琳 杨文波 曹坤 李继龙
根据渤海湾近岸海域1987、2005及2007―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最近有关的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成果,采用多尺度分割和最邻近分类的方法,使用e Cognition、ENVI、Arc GIS软件,分析报道了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及其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变化等与岸线、滩涂、近岸浅海变化等栖息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多毛类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总生物...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祝超文 张虎 袁健美 施佳炜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汤晓鸿
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门103种,春季59种,夏季70种,秋季56种;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存在的季节变化分是夏季高于春季和秋季、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在空间上,对南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进行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比较,呈现北部高于南部和中部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调查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4.24、0.83~4.00和0.63~0.93,均值为3.16、2.35和0.85;夏季群落多样性水平(2.32)高于秋季(2.08)和春季(2.01);北部群落多样性水平(3.53)高于南部(3.11)和中部(3.02)。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可划分3个类群,基本以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划分,南黄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更多来自空间变化。根据聚类结果,计算3个类群的典型种和分歧种,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研究结果补充了黄海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数据,为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祝超文 张虎 袁健美 施佳炜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汤晓鸿
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样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门103种,春季59种,夏季70种,秋季56种;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存在的季节变化分是夏季高于春季和秋季、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在空间上,对南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进行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比较,呈现北部高于南部和中部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调查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4.24、0.83~4.00和0.63~0.93,均值为3.16、2.35和0.85;夏季群落多样性水平(2.32)高于秋季(2.08)和春季(2.01);北部群落多样性水平(3.53)高于南部(3.11)和中部(3.02)。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可划分3个类群,基本上以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划分,南黄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更多的来自空间变化。根据聚类结果,计算三个类群的典型种和分歧种,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研究结果补充了黄海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数据,为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丽平 高欣 牛翠娟 何培民 刘其根 孙月娟 胡忠军
2010年春季对太湖流域14个湖泊、7座水库及8条河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到底栖动物57种,隶属4门、8纲,其中水生昆虫(17种)和寡毛类(15种)物种数最多。霍甫水丝蚓为整个流域的绝对优势种。聚类分析表明,可将29个水体的底栖动物划分为10种群落类型,其中霍甫水丝蚓在15个水体中占绝对优势,铜锈环棱螺为5个水体的第一优势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741.2个/m2和47.2 g/m2,寡毛纲在密度中占绝对优势(90.9%),双壳纲和腹足纲在生物量中占93.4%。密度河流最高、水库最低;生物量湖泊最高、水库最低,底栖动物类群数量组成水体类型间差异明显。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