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73)
2023(3799)
2022(3058)
2021(2825)
2020(2203)
2019(4812)
2018(4654)
2017(7218)
2016(4679)
2015(5222)
2014(5221)
2013(4885)
2012(4594)
2011(4271)
2010(4547)
2009(4108)
2008(3996)
2007(3932)
2006(3476)
2005(2644)
作者
(15417)
(13116)
(12849)
(12369)
(8248)
(6436)
(5890)
(5098)
(5075)
(4736)
(4478)
(4433)
(4386)
(4315)
(4206)
(4099)
(3945)
(3788)
(3702)
(3670)
(3561)
(3515)
(3291)
(3176)
(2983)
(2960)
(2898)
(2885)
(2850)
(2811)
学科
(19874)
农业(13298)
(12772)
经济(12758)
(11585)
业经(7366)
农业经济(6065)
(5645)
管理(5121)
中国(4917)
教育(4888)
教学(4879)
(4482)
理论(4356)
发展(4265)
(4252)
(4204)
农村(4186)
(4000)
企业(4000)
(3994)
地方(3802)
及其(3669)
建设(3594)
收入(3483)
工作(3373)
学法(3277)
教学法(3277)
分配(3224)
(3192)
机构
学院(65790)
大学(61650)
(25632)
研究(25483)
农业(19021)
科学(18914)
(18085)
中国(17404)
经济(17343)
管理(17259)
业大(16022)
理学(14755)
理学院(14462)
(14288)
管理学(13939)
管理学院(13832)
研究所(13329)
(12798)
农业大学(12409)
中心(11797)
(11684)
(11442)
技术(11342)
(10761)
师范(10532)
(9260)
(9195)
(8993)
(8884)
职业(7939)
基金
项目(46382)
科学(33722)
研究(33332)
基金(29526)
(27188)
国家(26830)
(22096)
科学基金(21173)
社会(18277)
(17456)
教育(16777)
社会科(16764)
社会科学(16762)
基金项目(15636)
编号(15155)
(14399)
自然(13772)
自然科(13430)
自然科学(13414)
自然科学基金(13142)
成果(12661)
课题(11970)
资助(11760)
重点(11233)
(11114)
计划(10049)
科技(10011)
(9965)
(9847)
创新(9162)
期刊
(30889)
(26852)
经济(26852)
农业(20231)
中国(20180)
学报(19312)
研究(16028)
教育(15083)
科学(14552)
大学(14405)
学学(13909)
业经(8373)
(7488)
业大(7450)
(6974)
农业经济(6740)
(6714)
金融(6714)
农业大学(6674)
农村(6233)
(6233)
技术(5742)
职业(5207)
(4845)
管理(4317)
农村经济(4131)
社会(3993)
科技(3930)
林业(3851)
社会科(3747)
共检索到101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殷幼平  黄姗  宋章永  王中康  
【目的】诱导莱氏野村菌的微菌核形成,为该菌靶标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制剂类型和生产工艺。【方法】采用包含特定盐离子成分的液体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并对培养基中的碳﹑氮源浓度及碳氮比例进行优化;将微菌核干燥保存后复水测定菌核萌发率及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结果】优化筛选出莱氏野村菌CQNr01微菌核诱导培养基,成功诱导莱氏野村菌菌株CQNr01产生细胞结构分化、色素沉着的微菌核结构;微菌核的产生数量受培养基中碳和氮素含量和相对比例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同样碳氮比情况下,低碳培养液有利于微菌核的产生。微菌核耐干燥保存,掺加硅藻土制备的微菌核制剂经干燥处理并贮存6个月吸水后仍能萌发产孢。微菌核制剂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维媛  彭小东  王欢  周换景  张义明  
研究了来自山东、安徽、河南的3株莱氏野村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物学性状,并测定了它们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株莱氏野村菌的菌落形态类似,但产孢量差异显著,其中以来自安徽的菌株Nr19的产孢量最高,为1.64×108个/cm2;3株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幼虫都有明显的致病效果,致死率和僵虫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其中以Nr19菌株的综合致病效果最好,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97.62%和84.09%,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4.044 1 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张自飞  严芸  张慧芳  
研究温度、光照、pH值、湿度及紫外线对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株菌落直径、孢子萌发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菌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具有相似的效应,其中27℃是最适温度,温度过低或过高则抑制生长;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 min;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而全黑暗有利于菌落扩展;最适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为6~7;最适孢子萌发湿度为70%,萌发率为92.1%;该菌对紫外线(25 W、40 cm)较为敏感,当照射时间为2 min,24 h后孢子萌发率为84.4%,而照射10 min,孢子萌发率为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宾淑英  陈颂华  姚圣梅  
采用翻面法对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最适培养基的量、最佳翻面的时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翻面法的最适培养基使用量,以每个直径为85 mm 培养皿使用20 ml 为佳,培养的菌核数量多,成熟度一致;翻面时机为菌丝长满平板时最佳,形成的菌核数量多,成熟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亚聪   王迪   田红雨   王照玉   史晓梦   冉隆贤  
【目的】探究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激活,为应用内生细菌防治桉树青枯病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恶臭假单胞杆菌WCS358r、荧光假单胞杆菌WCS374r及其嗜铁素缺失突变体JM218和Mut2,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及其脂多糖缺失突变体WCS417OA-(B4)作为外源激活菌株,在限菌系统中采用尾叶桉无菌实生苗与外源菌共培养方法,外源菌作为激活因子对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进行激活,使植物体内非培养内生细菌恢复可培养状态,并依次利用抗利福平检测、革兰氏染色反应和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结果】3种外源菌WCS358r、WCS374r和WCS417r分别与同源同代桉树苗共培养后,WCS358r和WCS417r处理的桉树苗中均获得被激活的细菌。WCS358r可定殖于桉树体内,且在不同部位激活出2株解淀粉芽孢杆菌;WCS417r可在桉树根、茎和叶内定殖,且在根和茎内的定殖量显著高于叶片,但不能激活桉树体内的非培养内生细菌。不同种子桉树苗经WCS358r激活后,分离到的菌株种类存在差异,分别激活出链霉菌、苏云金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其他芽孢杆菌,且WCS358r在根、茎内的定殖量表现为根>茎,在叶部未发现WCS358r定殖。外源菌浓度低于10~2 CFU·mL~(-1)时不能激活桉树苗体内的非培养内生细菌;浓度达到10~9 CFU·mL~(-1)时,桉树苗体内能够分离到被激活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芽孢杆菌。3种外源菌的突变体JM218、Mut2和WCS417OA-(B4)均不能定殖于桉树体内,也不能激活桉树体内的非培养内生细菌。【结论】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激活受外源菌种类、浓度以及桉树苗种子的影响,外源菌的定殖情况受细菌种类影响较大,外源菌的嗜铁素和脂多糖突变体菌株分别失去野生型菌株原有的激活和定殖能力,嗜铁素是恶臭假单胞杆菌WCS358r激活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关键因子,脂多糖是影响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定殖的关键因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勇  刘红雨  曾正宜  
油菜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为优质抗病育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花粉小孢子的单细胞单倍体特性又为变异群体的丰富性创造了可靠的条件。利用病菌毒素和小孢子培养技术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抗病育种新途径。本文综述了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在筛选抗病突变体中的研究情况,并根据作者研究经验提出了抗菌核病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广祖  陈斌  李正跃  肖肖  
以分离自鳞翅目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和银纹夜蛾(Argyrogrammaagnate)罹病虫体的3个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菌株NY-LE01、NY-PL02和NY-AA00为材料,研究了各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萌发率、抗旱力及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菌株NY-LE01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培养24 h的孢子平均萌发率及抗旱能力明显高于NY-PL02和NY-AA00菌株。菌株NY-LE01、NY-PL02和NY-AA00对甜菜夜蛾幼虫的侵染致病毒力回归方程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春红  翟彩霞  王立安  陈霞  郭秀林  崔四平  李广敏  
以1对同核异质的玉米C103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为(0.3±0.05)~(0.9±0.5)mm2,而对照为(23.1±8.7)mm2,差异极显著。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经0~96h的动态检测,以1∶50的处理效果为最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64.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1.2%,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29.7%。从而说明低浓度培养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牟海飞  刘洁云  黄永才  邓福斌  吴艳艳  黄伟华  吴代东  梁桂东  黄黎芳  
【目的】探讨火龙果茎段灭菌及芽诱导增殖技术,为研发火龙果组织培养技术提供支撑。【方法】以桂红龙1号火龙果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因素对火龙果茎段灭菌及芽诱导增殖过程的影响。【结果】茎段大小是影响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灭菌时间,茎段老熟程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灭菌时间对芽诱导的影响最大,6-BA浓度次之,茎段老熟程度和茎段大小对芽诱导影响较小,且差别不大。6-BA 4.0 mg/L时芽诱导效果最佳。6-BA浓度越高,芽增殖倍数越高,但当6-BA达到4.0 mg/L时,芽出现玻璃化现象。IAA的芽增殖效果优于N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钢  周再魁  袁靖  刘贤桂  
通过预培养时间、菌液稀释倍数、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抗生素质量浓度5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出优化组合,认为组培苗叶片外植体预培养5 d,菌液稀释45倍,浸染4 min,共培养3 d,然后转入含500 mg/L羧苄青霉素的1/2M S培养基上培养,金银花的发根诱导率最高,达54.3%.随机抽取离体培养的发根经PCR检测,证实为转化发状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道宏  李国庆  易先宏  王道本  
在PDA平板上比较了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24个盾壳霉菌株和1个加拿大盾壳霉菌株的培养特性,并在核盘菌菌核上接种盾壳霉孢子,测定其寄生致腐菌核的能力。结果表明:在20℃下供试菌株平均生长速度是3.0mm/d,根据菌落的基质菌丝色素、气生菌丝和产孢量等特性可把25个菌株分成Ⅰ、Ⅱ和Ⅲ3种菌落类型,各占80%、12%和8%;25个菌株寄生致腐菌核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可将它们分成强、中和弱3组,各占40%、48%和1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燕  王中康  陈环  冯二艳  殷幼平  
【目的】研究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SpLPDI)的表达特性以及在莱氏野村菌入侵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为深入探讨斜纹夜蛾应答莱氏野村菌侵染的免疫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斜纹夜蛾脂肪体抑制差减杂交文库(SSH)中筛选的PDI的EST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结合SMART RACE技术,克隆SpLPDI的cDNA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半定量RT-PCR和定量qPCR进行该基因的组织分布与差异分析;用qPCR研究SpLPDI被莱氏野村侵染诱导后的表达特性;用原核表达来研究其蛋白特征。【结果】斜纹夜蛾SpLPDI的cDNA全长为2 367 bp,包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庆  姜道宏  孟金陵  易先宏  朱斌  RimmerSR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于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在灭菌胡萝卜片上培育1个月即可产生大量的成熟菌核,这些菌核在20℃下保湿10-30d即可形成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株Zxd-1的菌核最容易前发。试验还表明按这一程序获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向丽  刘选明  周朴华  易克  朱至清  
用 3种不同的繁殖技术进行盾叶薯蓣组织培养 ,其中以离体诱导微块茎的形成为最有效的方法 .BA与 KT质量浓度分别为 4.0~ 8.0 ,1 .0~ 2 .0 mg/ L时 ,最有利于盾叶薯蓣微块茎的形成 ,将之接种到含有 NAA的培养基上后易生根形成小植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商闯  马春红  贾银锁  翟彩霞  李运朝  董文琦  崔四平  侯立白  
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抗病性。以一对同核异质玉米B37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适宜诱导抗性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抗病性的适宜诱导浓度,测定与抗病性相关酶的变化。经用1∶50和1∶60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植株,再接种高浓度(1∶10)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的病斑面积分别为(0.30±0.14)和(0.36±0.17)mm2,而对照为(2.70±0.24)mm2,是处理的7.5~9倍,差异极显著。经0~72 h的动态检测,以1∶60预处理效果为最佳,与对照相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平均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