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55)
- 2023(6556)
- 2022(5481)
- 2021(5050)
- 2020(4237)
- 2019(9401)
- 2018(9052)
- 2017(17249)
- 2016(9797)
- 2015(10548)
- 2014(10569)
- 2013(10548)
- 2012(10121)
- 2011(9214)
- 2010(9283)
- 2009(8295)
- 2008(8347)
- 2007(7407)
- 2006(6577)
- 2005(5961)
- 学科
- 济(44823)
- 经济(44781)
- 管理(24130)
- 业(23422)
- 企(18481)
- 企业(18481)
- 方法(18403)
- 数学(16259)
- 数学方法(16033)
- 地方(14223)
- 学(12738)
- 中国(10686)
- 农(10200)
- 财(9982)
- 地方经济(8916)
- 业经(8215)
- 制(8013)
- 融(7373)
- 金融(7371)
- 农业(7062)
- 银(6631)
- 银行(6606)
- 行(6352)
- 务(6317)
- 财务(6309)
- 环境(6303)
- 财务管理(6297)
- 产业(6219)
- 贸(6167)
- 贸易(6166)
- 机构
- 大学(146530)
- 学院(145106)
- 济(56366)
- 研究(55949)
- 经济(55202)
- 管理(50233)
- 理学(44018)
- 理学院(43298)
- 管理学(42224)
- 管理学院(41922)
- 中国(39326)
- 科学(38277)
- 京(30763)
- 所(30294)
- 农(29043)
- 研究所(28279)
- 财(25710)
- 中心(24078)
- 业大(23506)
- 农业(23207)
- 江(22801)
- 范(21468)
- 州(21228)
- 财经(21133)
- 师范(21126)
- 院(20747)
- 经(19200)
- 北京(18713)
- 经济学(18374)
- 师范大学(17312)
- 基金
- 项目(104253)
- 科学(82540)
- 基金(76879)
- 研究(70715)
- 家(69983)
- 国家(69478)
- 科学基金(58049)
- 社会(45291)
- 社会科(43029)
- 社会科学(43015)
- 省(40926)
- 基金项目(40696)
- 自然(39377)
- 自然科(38467)
- 自然科学(38450)
- 自然科学基金(37768)
- 划(35754)
- 教育(32512)
- 资助(31694)
- 编号(25922)
- 重点(25086)
- 发(23610)
- 部(23071)
- 成果(21492)
- 创(21359)
- 计划(21104)
- 科研(20582)
- 创新(20234)
- 课题(19519)
- 国家社会(19317)
共检索到208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任中华 郑亮 李凡 吕振波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莱州湾海域(37°12'~37°40'N、119°05'~120°00'E)进行的4次虾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虾类13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1种),其余季节种类数均为8种。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四季共有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1种,其余为季节性优势种;相对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资源量最高,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平均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逄志伟 徐宾铎 陈学刚 任一平
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虾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捕获虾类共17种,隶属于6科15属。虾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月间变化,9月、10月、6月资源量较高,平均网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223.9~3 422.9 g/h,平均网获尾数为41~1 608 ind/h;优势种组成具有较为明显的月间变化,全年的优势种为鹰爪虾(Trachysalambra curvirostr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
关键词:
胶州湾 虾类 群落结构 种类多样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尧尧 李忠义 吴强 王俊
根据2009–2013年每年8月在莱州湾水域进行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100种资源种类,其中鱼类56种;渔业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2013年渔业资源种类数为2012年种类数的84.4%,仅为2009年的60.3%,平均网获质量明显下降。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各生态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67?3.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关键词:
莱州湾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年际变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丛旭日 李凡 吕振波 高彦洁 任中华 陈建强
根据2010~2012年渤海莱州湾海域(36°50'~38°40'N、118°40'~120°03'E)8个航次的蟹类资源底拖网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蟹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生物量、平均渔获尾数、优势种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海域共发现蟹类20种,隶属于12科、18属,其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主要的经济种类,其余大多数为饵料型蟹类,日本蟳为7个航次的优势种,其它优势种类具有季节性差异。生物量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生物量和丰度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在2011年夏季达到最大值,冬季最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梅春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昝肖肖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冬季共捕获鱼类50种,隶属8目,28科,42属;秋、冬季鱼类的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月间变化,平均网获质量为每网865.29~5173.71g,平均网获尾数为每网111~717ind。秋、冬季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主要由暖温性和暖水性的季节洄游种变为地域性的暖温性和冷温性种,仅六丝钝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秋、冬季的共有优势种。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08~3.25,多样性指数(H′)变...
关键词:
胶州湾 鱼类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波 吴强 金显仕
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对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对采集的20种鱼类4854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鱼类群落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鱼食性、杂食性和广食性5种食性类型,其中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是莱州湾各月份鱼类群落的重要食性类型,钩虾和双壳类等底栖动物饵料在莱州湾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秋末和初春的莱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食性类型单一;随着水温升高,鱼类群落的食性类型逐渐变得丰富。分析表明,莱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有利于增殖放流品种后期的生长存活,建议跟踪调查增殖放流点周边海域的食物关系和饵料基础,同时结合多学科调查,选择最佳的增...
关键词:
莱州湾 鱼类群落 食性类型 增殖放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修泽 李玉龙 王文波 段妍 柴雨 王小林 董婧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冬季(11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在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鱼类39种,隶属于8目23科35属,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优势种有较明显的季节更替,季节性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小黄鱼、梭鱼、印度鲬、大银鱼和黄,无四季共有优势种,季节性优势种组成较1998年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Margaler物种丰富度指数D(0.40~1.69)、Shannon-Wien...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建忠 陈作志 许友伟 徐姗楠 黄梓荣 李纯厚
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具明显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斑(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小型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季节变化上,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516~1.998,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494~0.869,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230~3.777,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强 陈瑞盛 左涛 关丽莎 金显仕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密度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苏巍 薛莹 任一平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并通过构建GAM模型分析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共有鱼类96种,隶属于2纲13目44科71属,其中Δ+的理论平均值为79.5,而Λ+的理论平均值为200.6。两个分类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这可能与海州湾海域鱼类的季节性洄游和环境因子的差异有关。通过GAM模型分析发现,水深和底层溶氧对Δ+具有显著影响,而水深、底层溶氧、底层水温和月份则是影响Λ+的关键环境因子。通过比较中国近海不同纬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大刚 沈谓铨 刘群 焦燕 曾晓起 任一平
以历史和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了莱州湾及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发育史,指出莱州湾是一个年轻的海湾,而黄河三角洲则是一个不稳定的河口三角洲。莱州湾地质构造复杂,东部为上升区,西部属沉陷区;黄河三角洲则属于淤泥岸坡,沉积物是从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细化为特征。其水文特征因地处暖温带北缘,属季风气候区。在陆上气候、黄河冲淡水和黄海冷水团交互影响下,本水域形成温、盐季节变化显著,适时针环流、往复流性质的潮流及以 M2潮汐余流占主要地位的余流特征。出现的鱼类共有46科,96种,几乎覆盖黄渤海软骨和真骨鱼类的主要科、属及其习见种类,但无地方特有种。与黄渤海326种鱼类相比,仍属黄渤海生物区系的贫乏化表现。在...
关键词:
莱州湾 黄河口 地理学 鱼类多样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孝民 申瑞婷 李少文 杨艳艳 王秀霞 李凡
根据2010─2019年夏季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莱州湾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研究,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群落聚类分析等,运用冗余分析分析影响蟹类群落年际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夏季共捕获蟹类16种,蟹类种数年间波动较大,减少趋势明显, 2011年种类数最多,为14种,2017年最少,为7种,优势种每年2~4种。生物量和尾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在2014─2015年明显下降。10年间蟹类群落共分为4组,组A为2010年,组B为2011年、2014年和2015年,组C为2012年、2013年、2018年和2019年,组D为2016年和2017年。PERMANOVA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SIMPER分析表明,各组特征种为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和隆线强蟹(Eucratecrenata)等,分歧种主要为日本关公蟹(Dorippejaponica)、日本蟳、绒毛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和隆线强蟹等。冗余分析表明,对蟹类群落年际变化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底层叶绿素、底栖生物生物量和厄尔尼诺指数。本研究通过对蟹类群落年间动态变化的调查,旨在为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爱勇 万瑞景 金显仕
通过对1982、1993、2003和2008年渤海莱州湾海域位置相同的12个站位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大幅减少,由1982年的27种减少到2003年的12种和2008年的14种。鱼卵、仔稚鱼个体资源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个体数量分别为1982、1993和2003年的31.58%、0.61%和5.77%。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年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有变动加快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1993年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生物多样性年代际变化莱州湾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蒙蒙 徐兆礼
根据2009年5月(春)、9月(夏)、12月(冬)3个航次对海州湾南部海域(34.60°~35.00°N,119.40°~119.9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具有典型的近海暖温带特征,隶属黄海南部虾类区系,其中春季和冬季虾类暖温性显著,主要优势种有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及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等,夏季暖水性特征相对增高,以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细巧仿对虾(P...
关键词:
虾类 多样性 群落结构 海州湾南部海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慧慧 徐英江 邓旭修 宫向红 宋秀凯 李凡 张焕君 田秀慧 张秀珍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和生物体中双酚A含量进行调查监测。结果显示,莱州湾29个站位表层海水均有双酚A检出,浓度为7.6~152ng/L,平均浓度为41ng/L;该海域14种生物体中双酚A浓度介于ND~13.6μg/kg之间;扁玉螺、脊腹褐虾和青鳞小沙丁鱼对双酚A的浓缩系数(BCF)较高,分别为137、133和124,鲬和银鲳较低,分别为40.1和45.6。莱州湾海域已经遭受双酚A污染,存在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