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3)
- 2023(10954)
- 2022(9738)
- 2021(9339)
- 2020(7799)
- 2019(18322)
- 2018(18347)
- 2017(35787)
- 2016(19840)
- 2015(21983)
- 2014(21894)
- 2013(21670)
- 2012(20104)
- 2011(18072)
- 2010(18111)
- 2009(16330)
- 2008(15875)
- 2007(13640)
- 2006(11880)
- 2005(10205)
- 学科
- 济(75141)
- 经济(75053)
- 管理(52339)
- 业(50396)
- 企(41679)
- 企业(41679)
- 方法(35629)
- 数学(30580)
- 数学方法(30203)
- 学(20504)
- 农(20494)
- 中国(18498)
- 财(18026)
- 业经(16561)
- 地方(15451)
- 农业(13766)
- 制(13359)
- 理论(13161)
- 和(12946)
- 贸(12751)
- 贸易(12746)
- 易(12331)
- 环境(12000)
- 务(11516)
- 财务(11454)
- 技术(11452)
- 财务管理(11434)
- 企业财务(10884)
- 融(10777)
- 金融(10774)
- 机构
- 大学(280762)
- 学院(277162)
- 管理(110230)
- 济(104056)
- 经济(101706)
- 理学(96271)
- 理学院(95123)
- 研究(94994)
- 管理学(93338)
- 管理学院(92864)
- 中国(68005)
- 科学(62975)
- 京(60758)
- 农(49332)
- 所(48863)
- 财(46179)
- 业大(45553)
- 研究所(45272)
- 中心(41660)
- 江(39228)
- 农业(38930)
- 范(38642)
- 北京(38314)
- 师范(38256)
- 财经(37877)
- 院(34652)
- 经(34466)
- 州(32053)
- 师范大学(31287)
- 经济学(30447)
- 基金
- 项目(197251)
- 科学(153969)
- 基金(142554)
- 研究(141446)
- 家(125856)
- 国家(124852)
- 科学基金(105825)
- 社会(86455)
- 社会科(81726)
- 社会科学(81703)
- 基金项目(76902)
- 省(76569)
- 自然(71173)
- 自然科(69453)
- 自然科学(69432)
- 自然科学基金(68181)
- 划(65775)
- 教育(64658)
- 资助(58629)
- 编号(57607)
- 成果(46986)
- 重点(44605)
- 部(43300)
- 发(41886)
- 创(40618)
- 课题(39569)
- 创新(37953)
- 科研(37926)
- 计划(36842)
- 教育部(36512)
共检索到389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宇 张志翔 崔丽娟 孙孝维
莫莫格湿地属于典型的松嫩平原碱性湿地,在白鹤的全球迁飞网络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退化过程中植被结构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以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为基础,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去趋势对应分析(DCA)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植被进行分类,并以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的方法研究当地物种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莫莫格湿地的植被可以划分为9种类型,即羊草群落、水蓼群落、扁秆藨草群落、鹅绒委陵菜群落、芦苇群落、毛马唐群落、狗尾草群落、虎尾草群落和蒿类群落,其中虎尾草群落和蒿类群落是分布最为广泛的2个类型。莫莫格湿地植被主要组成部分为中生植物群落,表明该湿地正处于退化过程中,植被类型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陈心胜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文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湿地植被组成和群落演替。本文以洞庭湖湿地植被区系组成、植被分布格局及演替规律为基础,从水位年内和年间变化、极端高洪水位及其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应加强湿地植被生态过程及功能、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同时重视洞庭湖自身的地质演化。
关键词:
洞庭湖 三峡工程 植被演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茂桂 傅晓阳 张树清 宋开山 王宗明
本文运用元胞自动机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利用1986年和2004年两时期的ETM遥感影像,对莫莫格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动态的模拟和预测,探讨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在湿地土地覆被变化预测和湿地资源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湿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在模型实现过程中,以正六边形元胞取代传统的四边形元胞,克服了传统四边形元胞各向异性的先天不足,减小了模型预测的误差。应用BP神经网络与元胞自动机相结合自动挖掘出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转换规则,不仅降低建立多种土地覆被类型预测模拟的难度,而且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因素,提高了准确性。将模型应用到莫莫格湿地保护区,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土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迂婕 李京梅
引入湿地修复第三方、运用市场交易手段实现湿地修复和等效补偿是湿地生态管理模式的创新。湿地信用是湿地修复等价交换的媒介物,科学评估湿地信用并完成湿地功能的等效交易,是实施生态修复、保障湿地规模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下降的技术依据。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国湿地修复补偿中基于面积规模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两类湿地信用评估模型与参数,阐释湿地市场化等效补偿交易规则与交易价格制定。研究发现:(1)两类湿地信用评估方法同时兼顾了生态服务的功能性和市场交易的灵活性,是湿地信用评估的有效手段;(2)湿地信用交易价格受建设成本、交易时效等影响,是在湿地修复市场供需关系中形成的均衡价格;(3)设定市场交易规则,制定规范的修复方式,是实现交易生态等效的重要保障。中国应逐步培育湿地修复第三方产业、探索湿地修复市场化补偿模式、开展湿地修复绩效评估,探索和完善如何保障与生态系统服务对等的湿地等效评估技术,为中国开展生态修复市场化改革及湿地修复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为国 李萍萍 卞新民 吴沿友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于镇江内江湿地选择4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的4个不同时间段,从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活型等方面研究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从而探索受损群落的修复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生活型变化明显。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随演替呈上升趋势,且演替中后期最高,均匀度随演替递增,而优势度递减;在生活型上,多年生草本的重要值随演替先降后升,其物种数逐渐上升并在后期维持相对稳定,并在各演替阶段处于主导地位。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和物种数均为先升后降;在科属总数上,科属数随演替逐渐增加,其中,禾本科植物始终处于优势种地位。
关键词:
内江湿地 演替阶段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春 刘元波 赵晓松 吴桂平
针对鄱阳湖水情变化如何影响湖区湿地植被生长过程的问题,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蚌湖—吴城生态断面上,选取3个梯度分布MODIS像元样点,基于2001~2010年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时间序列,分析了近10a来退水期植被生长动态变化过程;结合星子站水位资料,探讨了鄱阳湖退水期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样点EVI年内均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特征,多年平均值在10月份最大,高程越高的样点其EVI达到年最大值的时间越早;不同水位持续长短及其起讫时期影响植被的生长变化,EVI均值与生长期的拟合优度(0.75)高于最大值与生长期的拟合优度(0.49);样点每提前出露1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侯本栋 马风云 邢尚军 宋玉民 刘艳
为了了解黄河三角洲不同演替阶段湿地的土壤和植被特征,用时空替代法对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湿地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湿地土壤含盐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地间主要养分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明 吕宪国 许林书 杨青
利用GIS手段,运用环境经济学评价方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潜在土壤养分效益进行估算,同时对潜在土壤养分效益的空间分异进行探析。结果表明,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潜在土壤养分效益为153×108元,保护区单位面积潜在土壤养分效益为10.6×104元·hm-2;其中,中部湿地潜在土壤养分的效益为12.7×104元·hm-2,东部为12.2×104元·hm-2,西部为7.6×104元·hm-2,即中部>东部>西部。在湿地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全钾对潜在土壤效益的贡献率大,而全氮、全磷的贡献率最低。潜在土壤养分效益估算及其空间分异研究,弥补了湿地效益评估的空白;同时为湿地的恢复重建、湿地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伟 李国卿 赵联芳
镇江北固山湿地属于长江近河口段淡水潮汐湿地,植物群落基本保持原生演替的前期状况。根据对该湿地的实地观测研究,描述了河滨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结合湿地的水文特征刻画了湿地高等水生植物在时间、空间和景观上的生态过程;综合河滨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及湿地的水文特征探讨了镇江淡水潮汐湿地的演变趋势。对湿地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为长江淡水潮汐湿地的生态修复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及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淡水潮汐湿地 植物特性 植物优势种 演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凌子燕 邓雅文 蒋卫国 宋颉 张泽
《湿地公约》提出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促进湿地保护修复的新举措。以国际湿地城市常德市为例,基于2000—2022年15 m空间分辨率湿地分类数据,监测常德市湿地保护修复逐年动态变化,定量分析湿地保护修复驱动因素的重要性和贡献率,探究主导驱动因素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22年常德市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由1298.53 km2增加至1399.61 km2,建立湿地保护区对于湿地保护修复具有积极作用。(2)湿地变化类型以湿地稳定为主(61.86%),然后为湿地修复(22.10%)和湿地受损(16.04%)。(3)归因分析发现,湿地修复主要归因于退耕还湿,湿地受损主要由气候干旱引起;泥滩、草滩地、芦苇湿地、坑塘和河流变化主要受耕地影响化,湖泊变化受建设用地影响,水库和运河/水渠变化则受降雨量影响。(4)归因分区中,农业活动驱动68.76%的湿地变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则分别驱动22.03%和9.21%的湿地变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宋仁飞 林辉 严恩萍 和晓风
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2013年自主发射的第一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GF-1),其在湿地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见。以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区,GF-1影像为主要遥感数据源,在对研究区湿地主要植被柳树、杨树、芦苇和苔草的光谱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决策树分类算法。同时结合GF-1影像特有的纹理信息,引入纹理均值和相异性指数对决策树算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通过采用纹理均值和相异性指数,总体精度从传统决策树的85.64%提高到了92.66%,Kappa系数从0.82提高到0.91,说明该方法对湿地植被识别的效果较好。这对于同等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植被分类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力刚 赖锡军 万荣荣 王晓龙 李相虎
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研究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水文机制的新学科。湖泊湿地作为中国5大类天然湿地类型之一,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业已成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分支,其核心在于研究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多时空尺度的水文与生物格局、过程的耦合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论文首先概述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理论,内涵、外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凝练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思路及框架;针对目前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中游的典型通江湖泊湿地——鄱阳湖湿地为例,通过开展的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的典型案例,阐述了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植被响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论文对于构建涵盖湖泊湿地水资源、湖泊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与流域管理、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管理等方向在内的战略研究体系,完善湿地生态水文研究与流域生态与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振鹏 葛刚 刘成林
2003年以来,鄱阳湖长期处于低枯水位状态,湖盆植被面积减少600km2;洲滩土壤含水量降低,旱生植物物种入侵,占据高程15m以上洲滩,湿地植被演变成中生性草甸,使物种大幅度增加;湿生和水生植物向湖中心下移,生长空间缩减;对水深、污染物敏感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退化;对水深适应性强和耐污染的植物迅速扩张。无序采砂、防火烧荒、牲畜放牧加剧了这一局面。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湿地植被正在逐步退化。为了遏制这一退化现象,正在建立鄱阳湖健康评价体系与标准,加强植物群落固定断面和针对稀有物种、对水深和污染物敏感物种、危害湖泊健康物种进行专项监测,针对发现的问题,用遥感影像辨识...
关键词:
湿地 植被 退化 防治对策 预警 鄱阳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雨田 石军南 张怀清 吴炳伦
【目的】探究洞庭湖湿地植被覆盖变化的长期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FSDAF(时空融合数据分析框架)算法融合Landsat和MODIS影像,获取洞庭湖湿地2000—2019年月尺度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采用改进的STL时序分解方法分离洞庭湖湿地植被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量化湿地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响应。基于线性回归方法与高时空分辨率的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数据对洞庭湖湿地植被进行时空动态分析,识别湿地植被在不同尺度的时空动态格局。应用基于偏相关的分析方法定量评估2000—2019年3个主要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和人为因素对趋势和季节性植被变化的贡献。【结果】1) 2000—2019年,洞庭湖湿地植被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变化呈现出空间分异格局,但总体呈“绿化”趋势,变化率分别为4.8×10-3 a-1和0.4×10-3 a-1。2)温度和太阳辐射与植被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植被变化的季节相关性大于趋势相关性。降水量与植被变化的相关性相对较低,且与水稻的NDVI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趋势分量偏相关系数R=-0.27;季节分量偏相关系数R=-0.42)。3) 2000—2019年,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对洞庭湖湿地植被变化的平均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8%和42%,其中人为因素对长期和季节性湿地植被生长与恢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5%和62%,气候变化对长期和季节性湿地植被退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3%和56%。【结论】人为因素促进植被生长是洞庭湖湿地植被增绿的主要动因;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采取合适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仍是未来实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