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56)
2023(3189)
2022(2455)
2021(2725)
2020(2176)
2019(5024)
2018(5137)
2017(7110)
2016(5496)
2015(6554)
2014(6766)
2013(5575)
2012(5082)
2011(4939)
2010(5246)
2009(4456)
2008(4270)
2007(3996)
2006(3716)
2005(3505)
作者
(11975)
(9908)
(9723)
(9600)
(6343)
(4770)
(4752)
(4163)
(3755)
(3688)
(3417)
(3292)
(3258)
(3243)
(3220)
(3159)
(3139)
(3038)
(2998)
(2958)
(2889)
(2573)
(2562)
(2447)
(2364)
(2301)
(2274)
(2199)
(2101)
(2082)
学科
教育(20999)
中国(10745)
(8727)
理论(7857)
(7693)
教学(7690)
经济(7690)
管理(5141)
思想(4696)
政治(4437)
研究(4346)
高等(3943)
学校(3923)
思想政治(3884)
政治教育(3884)
治教(3884)
德育(3864)
(3744)
学法(3718)
教学法(3718)
(3610)
改革(3507)
发展(3495)
(3372)
学理(2974)
学理论(2974)
经济学(2892)
教育改革(2842)
(2771)
(2619)
机构
大学(71050)
学院(59682)
教育(30366)
研究(26879)
(22560)
师范(22482)
师范大学(18826)
(17371)
科学(15752)
(13103)
(12734)
管理(12532)
北京(12386)
经济(12055)
研究所(11992)
(11582)
职业(11554)
技术(11485)
教育学(11456)
中国(11317)
理学(10202)
中心(10181)
理学院(9883)
(9851)
管理学(9321)
管理学院(9178)
(8826)
教育学院(8528)
研究院(8056)
职业技术(7905)
基金
项目(34356)
研究(34262)
科学(27652)
教育(26653)
基金(19278)
成果(18953)
编号(17396)
社会(17331)
课题(16582)
社会科(15846)
社会科学(15841)
(15712)
(15517)
(15205)
国家(15190)
(14810)
规划(11644)
科学基金(11510)
研究成果(10572)
(10504)
项目编号(10469)
大学(10071)
(9780)
重点(9772)
(9601)
年度(9454)
(9418)
教育部(8989)
(8907)
(8870)
期刊
教育(54455)
研究(33193)
中国(26425)
(15005)
经济(15005)
职业(11866)
学报(9951)
大学(9640)
技术(8969)
高等(7983)
技术教育(7244)
职业技术(7244)
职业技术教育(7244)
科学(6956)
高等教育(6915)
图书(6518)
(6255)
成人(6055)
成人教育(6055)
学学(5670)
(5270)
论坛(5270)
书馆(4969)
图书馆(4969)
(4890)
(4876)
农业(4727)
发展(4282)
(4282)
比较(4163)
共检索到110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姜勇  柳佳炜  刘静  
中国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深受荷兰乌特勒支学派著名学者兰格威尔德及后来北美的学者范梅南的影响。我们既要看到乌特勒支学派对于现象学教育学运动的重要推动与推广,也要看到这一学派在建构现象学教育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基于现象学的方法、立场与精神三个层面对荷兰乌特勒支学派进行适度的批判。首先,对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的"方法"的批判。真正的现象学教育学必须要坚持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向体验",而不是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派所主张的片面、单一的"直接描述"。其次,对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的"立场"的批判。真正的现象学教育学必须回到"直观"的立场而不是以"机智"为中心的立场。最后,对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的"精神"的批判。现象学教育学主要不是关注教育的微观而具体的"生活经验",而是要关心作为纯粹先验现象主体的教育的主观的"生活世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这个词表达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共同责任,它涵盖了所有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而与孩子打交道的事件和领域。在学校教育中,"pedagogy"是一门学科,它针对所有与儿童养育有关的专业人员。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是关乎伦理的,被看成一门人文科学。乌特勒支学派在将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过程中,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态度;是日常生活现象学,而非哲学现象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乌特勒支学派是一个包括现象学方向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教育者、儿科医师、社会学家、犯罪学家、法理学家和其他医生等在内的一个较为紧密且具有相似意向的学术团体。文章对乌特勒支学派的产生及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指出兰格威尔德是乌特勒支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在教育领域进行的研究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是一种实践现象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方芳  钟秉林  
荷兰高校开展的天才教育被誉为“欧洲天才教育的领军者”。本文针对荷兰高等教育体系及其荣誉教育发展做了概述,并以荷兰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乌得勒支大学为例,从培养目标、选拔机制、课程设置、考核评价四方面梳理了该校荣誉教育开展的实践探索,总结了荷兰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经验与启示:规范遴选和录取工作,重视荣誉学生选拔标准和程序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开展多元学科融合教育,为荣誉学生提供额外的高挑战性的教育机会;实施团队式学习,引领荣誉学生基于团队合作走出舒适区并培养协作意识;构建荣誉社区,为荣誉学生在卓越氛围中提供学术和情感支持;集中优势资源,为荣誉学生的优势累积提供坚实的保障和基础。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吴松伟   高德胜  
批判教育学从再生产理论到抵制理论的演进,体现了教育学“结构—行动”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伯明翰学派的影响。再生产理论打开了教育学的新视野,却陷入结构决定论的泥淖。伯明翰学派在“葛兰西转向”后所形成的亚文化研究揭示了抵制性文化对霸权的反抗,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英国的文化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进行了“理论旅行”,促使阿普尔、吉鲁等人发展出新的抵制理论,并取得对再生产理论的优势话语。文化研究使得行动者的主体性在批判教育学中回归,实现了批判教育学从理论批判到实践转化的跨越。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桂世河  
长期以来,学者们用"人本主义及其价值理性"来概括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定位,可是当深入到传播学批判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学理基础和理论逻辑之中,就会发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批判取向是企图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二元对立,自觉地实现一种"文化转向"。因此,传播学批判学派正确的理论定位应该是:文化批判。基于这种新的理论定位,必须认识到,传播学批判学派是一个整体性的学派;在批判学派的学术发展战略上,不能再把其当作是弥补经验学派研究不足的一种学术平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绍明  扈中平  
戴伊克的批判话语研究综合社会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社会认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话语之间的协调作用,通过心理模式、语境模式、事件模式研究生产和再生产意识形态的具体过程,并根据"意识形态方块"等方法研究意识形态话语结构的各个层面。教育学批判话语的权力分析从话语/社会分析、批判语境分析和交际事件分析三个阶段阐释话语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交互状态。这种批判话语研究范式能更好地揭示教育问题,体现教育学研究的人文精神。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义胜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仅思想锋利、意蕴丰富,而且对应了我国现代性困境及社会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可以为教师的社会批判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根据社会批判理论,教师社会批判的目标应该是"大众文化批判"、"公共理性的提升"以及"为了承认与正义"。从社会批判的主体条件来看,教师应当自觉汲取批判理论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的强烈的关怀之情;具备"技术的、实践的、解放的"认识旨趣及相应的知识。教师的社会批判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包括重视教师发展的精神维度、体制的完善以及知识分子精英的积极引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荷兰教育家兰格威尔德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兰格威尔德看来,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且需要教育的动物。儿童对教育者权威的认可,使得真正的教育学关系得以产生。教育者是一种替代的良心,一种精神"管理者";他的整个行为,应该是朝向帮助儿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使其能够独立处理和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是以分析生活世界之情境的实践为先决条件的。在兰格威尔德的现象学背后,没有哲学意图,他不承认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他用强调人类经验的境遇性和具体特性的"内在还原"代替了胡塞尔的"先验还原"。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汉川  
康德哲学到现象学的转变,常被认为是从事物到事物之意义(可理解性)的主题化的转变。胡塞尔现象学通过意识的自主性说明了事物在意识中的可理解性是事物之意义的界限。利科认可胡塞尔将意义研究作为哲学反思的主题这一做法,并宣称后者所回溯的前语言的生活世界恰恰确立了其诠释学的基础。但是,在他看来,可理解性却是以解释为前提的。更为重要的是,胡塞尔给予-所予的意识结构被解释成了文本的自主结构:意义的所予被转变成了文本的间距化,给予意义的自我主体被看作是意义的占有。就此而言,文本的建构被认为包含了自我建构与意义建构的双重过程。尽管如此,利科的诠释学,与其所批判的胡塞尔现象学以及胡塞尔试图超越的康德哲学一样,仍依赖于反思,处在自身反思的哲学进程之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金洲  
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郑金洲批判教育理论是西方重要的教育理论派别。它自六十年代以来汇综了多种思潮在内,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众多的教育家卷入了这场思想运动,有的积极推进批判教育理论,有的抵制、批评批判教育理论,还有的对批判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戎庭伟  
批判教育学的权力批判,沦为一种再生产与抵制话语的强迫重复现象。这种误区根源于他们试图从权力外部入手、寻求客观知识进行抵制的思路,没有正确识别当前教育权力的多元构成特点,以及权力与主体之间的共构关系。福柯式微观权力分析发现,教育权力由国家、地方、教师、儿童等多元矛盾性主体偶然性构成,其目的在于生产儿童。这些特征决定了有效的权力批判必须从权力关系内部入手、发挥批判者自身的觉悟意识,以自身主体性的分析为内容而展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Jaap Pop   李富明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启进  
本文通过对贝瑞·康柏个人生活历程的考察,说明了其走上批判教育学的道路的原因。进而从务实的批判教育学的内涵、务实的批判教育学对批评的回应以及通过探讨使中小学教师成为批判教育者的可能性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其致力于务实的批判教育学的思想。其思想中强调的把批判教育学思想从学院精英的话语转译为学校中教师和行政人员可理解的教育实践以及改变过去批判理论过于重视批判而忽视建构的做法等都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