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53)
- 2023(6905)
- 2022(5841)
- 2021(5267)
- 2020(4447)
- 2019(9774)
- 2018(9355)
- 2017(17183)
- 2016(9566)
- 2015(10140)
- 2014(9803)
- 2013(9646)
- 2012(8821)
- 2011(7662)
- 2010(7522)
- 2009(6827)
- 2008(6811)
- 2007(5777)
- 2006(4914)
- 2005(4279)
- 学科
- 济(34063)
- 经济(34027)
- 管理(29504)
- 业(28485)
- 企(23249)
- 企业(23249)
- 方法(17027)
- 数学(15528)
- 数学方法(15413)
- 财(14381)
- 贸(13817)
- 贸易(13815)
- 易(13632)
- 出(11395)
- 农(9825)
- 务(9199)
- 财务(9190)
- 财务管理(9170)
- 企业财务(8680)
- 中国(8441)
- 口(8197)
- 出口(8190)
- 出口贸易(8190)
- 学(7613)
- 业经(7415)
- 制(7376)
- 农业(6529)
- 技术(6227)
- 银(6016)
- 银行(5979)
- 机构
- 大学(133612)
- 学院(132899)
- 济(54288)
- 经济(53313)
- 管理(49428)
- 研究(47126)
- 理学(43783)
- 理学院(43285)
- 管理学(42458)
- 管理学院(42248)
- 农(35654)
- 中国(35353)
- 科学(32197)
- 农业(28860)
- 业大(28250)
- 京(27815)
- 所(25730)
- 财(24829)
- 研究所(23759)
- 中心(21551)
- 财经(20086)
- 农业大学(19468)
- 江(19274)
- 经(18536)
- 省(17422)
- 经济学(17250)
- 院(16747)
- 北京(16591)
- 经济学院(15941)
- 业(15400)
- 基金
- 项目(98883)
- 科学(76319)
- 基金(73815)
- 家(69037)
- 国家(68496)
- 研究(61702)
- 科学基金(56977)
- 社会(41047)
- 自然(40104)
- 基金项目(39723)
- 自然科(39241)
- 自然科学(39225)
- 社会科(39134)
- 社会科学(39124)
- 省(38698)
- 自然科学基金(38555)
- 划(32939)
- 资助(29624)
- 教育(27396)
- 重点(22686)
- 计划(21603)
- 部(21504)
- 编号(21403)
- 创(20950)
- 科研(20351)
- 发(20255)
- 业(19874)
- 创新(19747)
- 科技(19545)
- 国家社会(18072)
共检索到187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吴春 马孝玲 刘学安 莫太相
2010~2011年,分别在田间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甲柳.三唑酮和立克秀拌种对小麦出苗和病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药剂拌种均会导致小麦出苗延迟、出苗率和生长速率下降。甲柳.三唑酮拌种浓度增大,对出苗抑制作用增强;立克秀拌种浓度增大,出苗受抑制变化不明显。2种药剂混合拌种对出苗的抑制作用大于单药剂拌种。甲柳.三唑酮拌种可以显著降低虫咬死株率,立克秀拌种对小麦生育后期白粉病的防控效果不佳。根据区域特点选择适宜的拌种剂,同时采用正确方法拌种对于小麦正常出苗和提高病虫防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海燕 张忠山
研究表明,种衣剂拌种比不拌种的晚出苗1~2天,但出苗整齐,麦苗矮壮;种衣剂拌种可明显推迟小麦白粉病的始发期,并减低其在田间的流行速率和强度,抽穗开花期防效仍在90%以上;对小麦秆黑粉、条锈病、纹枯病和地下害虫也有一定防效;种衣剂拌种比不拌种的小麦穗粒数增加7.7~13.9粒,千粒重提高3~7g,每公顷增产达15.3%~44.9%;以种衣剂14号(22%)的效果最好,种衣剂14号(8%)次之。
关键词:
种衣剂,小麦,病虫害,防效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桥 张绍勇 仇辉康 陈明 叶玉珠 袁媛
为研究注干施药预防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效果,以6种松材线虫药剂林间注干,测定了施药2 a内的防治效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各药剂主要有效成分注干后3个月和1 a的在树体残留动态,并利用松材线虫恒温扩增核酸试纸条精准检测了注药后死亡松树体内松材线虫数量。结果表明:6种注干药剂林间防治后,对松材线虫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毓妹 王志 毕铭照 张汀 杨文香 刘大群
为获得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高效轮换使用药剂,给田间用药提供依据,在室内对6种报道的悬浮种衣剂利用双层滤纸发芽床试验、生长速率抑制法、Horsfall法进行筛选与复配。结果表明,所有试验药剂对小麦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只有噻呋酰胺对出苗有显著影响。对纹枯病防效最好的药剂是25 g/l适乐时和27%酷拉斯,其次是1%申嗪霉素。将适乐时和酷拉斯分别与生物制剂申嗪霉素进行二元复配,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和适乐时、申嗪霉素和酷拉斯配比防治小麦纹枯病菌时,均具有一定相加作用,其中,申嗪霉素和适乐时配比为9∶1,5∶5时,相加作用大于该两药剂的其他配比;申嗪霉素和酷拉斯配比4∶6,3∶7时,相加作用大于该两药剂的其他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基成 刘秋 朱桂清 张璐 曹远银
以化学药剂三唑酮为对照,3测定了种新研制的生物药剂对感病春麦品种辽春10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菌剂处理的小区病情指数增长慢,最终数值低(22.90,20.33);植物源杀菌剂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66.78%和73.33%,防效均优于其他生物药剂。直接测定不同药剂对白粉病无性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值为24.47,比三唑酮的EC50值(35.04)低,说明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不接种白粉病条件下,辽春10小麦喷施植物源杀菌剂等药剂后,出现了类似抗病品种的反应,体内的重要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药剂 生物防治 防御酶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新文
在小麦生态雄性不育系 ES- 1 0孕穗期至抽穗期 ,喷施不同的化学药剂 ,研究其对 ES- 1 0× 83- 2制种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喷施化学药剂 CSC3,CSC4,CSC7能极显著地提高制种产量 ,单产分别比对照增加 32 3.2 5 ,34 3.80 ,1 6 3.35 kg/ hm2 .喷施 CSC8增产幅度达到显著水平 .喷施 CSC1 ,CSC2使制种产量比对照减产 498.45 ,36 8.40kg/ hm2 ,减产极显著
关键词:
小麦 生态雄性不育系 制种 化学药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学善 屈会娟 李金才 黄钢 陈尚洪 陈红琳 刘定辉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小麦病虫防控功能实验室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为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由7位岗位专家组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负责小麦锈病防控技术研发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程登发研究员负责小麦害虫防控技术研发工作、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武予清研究员负责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研发工作、浙江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浩洋 张炜炜 曾亮 柴继宽 焦润安 金小雯 宫文龙 黎蓉 赵桂琴
为筛选安全高效的生防药剂,本研究选取3种类型的7个生防药剂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华家岭乡对田间自然诱发的燕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avenae)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7 d,生防药剂防效普遍不及化学药剂三唑酮和腈菌唑,仅有苦参碱和大黄素甲醚防效较好,分别为85.01%和83.93%;第2次施药后7 d,各生防药剂的防效与第1次施药后7 d相比有所提高,其中大黄素甲醚和枯草芽孢杆菌防效较高,分别为91.82%和91.46%;第2次施药后20 d表现为大黄素甲醚的防效最高,达85.12%,高于化学药剂三唑酮(80.60%)和腈菌唑(84.12%),其他生防药剂如蛇床子素、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与化学药剂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生防药剂处理显著提高了燕麦旗叶SPAD值、千粒重和种子产量,其中0.5%大黄素甲醚效果较好,种子产量较对照增加16.77%。研究表明,参试的7个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虽与化学药剂相比速效性稍差,但其持效性较好。结合防效、持效性及燕麦种子产量来看,植物源杀菌剂中的0.5%大黄素甲醚是防治燕麦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施,间隔7 d喷第二次,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危害,确保燕麦种子产量,有效降低经济损失。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石富超 朱小兵 龚宁 王涛
为有效防治茶尺蛾Ectropis oblique hypulina,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和褐边绿刺蛾Latoia consocia对上海市崇明县林木的危害,通过喷雾法和浸叶法对这几种害虫进行多种生物和化学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没有化学农药迅速,但随时间推移,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生长调节剂250g·kg-1灭幼脲3号是防治茶尺蛾和樟巢螟的理想药剂;生物制剂10g·kg-1阿维菌素、200g·kg-1除虫脲悬浮剂分别对杨小舟蛾和褐边绿刺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通过试验,筛选出250g·kg-1灭幼脲...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殷芳芳 林夏珍 宁梦雅 胡丽鹏
采用硫酸铜(Cu SO4),硫酸锌(Zn SO4),硫酸铝[Al2(SO4)3]和氟乐灵等4种药剂分别配制成不同质量浓度[CuSO4,Zn SO4,Al2(SO4)3,40,80,140,220 g·L-1,氟乐灵0.04,0.08,0.14,0.22 g·L-1],与乳胶漆充分混合后涂在无纺布袋内壁和底部,以只涂乳胶漆为对照。分析了4种药剂对4年生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容器苗的根系形态参数、根系活力、苗高、地径、生物量积累、苗木品质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Cu),铝(Al),锌(Zn)在0~140 g·L-1质量浓度范围内和氟乐灵在0~0.22 g·L-1质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申冠宇 杨习文 周苏玫 梅晶晶 陈旭 彭宏扬 蒋向 贺德先
【目的】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翻耕、耙、镇压3个因素组合配套实施8个处理,分别为深翻耕+旋耕(DT+RT;DT:30 cm,RT:15 cm)、深翻耕+耙(DT+H)、深翻耕+旋耕+镇压(DT+RT+C)、深翻耕+耙+镇压(DT+H+C)、旋耕(RT)、旋耕+耙(RT+H)、旋耕+镇压(RT+C)、旋耕+耙+镇压(RT+H+C)。对小麦出苗率及幼苗质量进行调查,并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对根系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在灌浆期对小麦籽粒性状、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小麦播种后20 d,不同土壤耕作处理间幼苗质量差异显著。旋耕后出苗整齐度高于深翻耕,而深翻耕后出苗率、基本苗数和株高高于旋耕。相同耕、镇压因素处理下,耙后出苗率增幅为1.0%—5.7%,相同耕、耙因素处理下,镇压后出苗率增幅为0.06%—8.3%;同时深翻耕后,极少出现缺苗、断垄,RT处理缺苗、断垄的累计长度最高,两年平均为55cm。从越冬期到蜡熟期,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的根系活力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DT+H+C处理最高;在越冬期和拔节期,镇压和耙处理后,与无镇压、耙处理相比,根系活力均提高。单株次生根数目在抽穗期达到最大,DT+H+C处理最高,两年最高值分别为45.2条与40.2条;与无耙处理相比,耙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4.8%,与无镇压处理相比,镇压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2.2%。花后5—10 d,DT+H+C和RT+H+C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20 d达到峰值,其中DT+H+C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比其他处理高1.0%—19.4%,达显著水平。灌浆期籽粒千粒重,在花后0—15 d,DT+H+C处理增长最快,DT+RT处理增长最慢,花后25—30 d,DT+H+C处理千粒重最高,较RT处理提高20.8%。从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DT+H+C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耙和镇压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并不规律,籽粒产量均有明显提升,幅度为1.4%—12.2%。经济效益方面,与当地以往耕作方式RT相比,RT+H、RT+H+C、RT+C、DT+H+C、DT+H处理所得效益均高于RT处理,其中DT+H+C处理产生经济效益最高,两年平均比RT处理高12.3%。【结论】黄淮平原农作区当前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影响幼苗质量,旋耕有利于出苗的整齐度提高,而深翻耕则有利于出苗率及幼苗均匀度提高,株高增高,为冬前形成壮苗奠定基础;深翻耕将耕层加深,利于根系下扎,促进次生根数目的增加以及耕层根系活力的提高,间接影响籽粒产量。综合考虑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生育后期籽粒灌浆速率、粒重形成和产量表现等,研究认为黄淮农作区DT+H+C处理土壤耕作技术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利言 姜海燕 胡滨 谢元澄
[目的]水稻病虫草害与药剂之间实体和关系的自动抽取,是构建作物系统领域知识图谱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病虫草害防治文本中含有大量实体没有明确边界以及药剂与病虫草害实体之间存在大量多关系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新标注模式的双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网络与注意力机制结合的水稻病虫草害与药剂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算法 (Joint Entity Recongnition And Relation Extraction For Rice Diseases,Pests,Weeds ,JE-DPW)。[方法]该方法在解码层利用BiLSTM网络的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增强了算法对病虫草害防治文本中复杂语义特征的提取;再通过softmax分类器获取字符的类别标签实现实体识别的同时,利用注意力机制判断当前字符与之前字符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实现了实体与多关系的联合抽取。[结果] 利用包含7 380个实体,8 605个关系的病虫草害防治文本数据集训练模型,使用测试集测试后发现:JE-DPW算法在病虫草害与药剂的实体抽取和关系分类任务中的准确率分别为91.3%和76.8%,对无边界实体识别的准确率为88.1%。与BiLSTM实现实体抽取方法相比,准确率高出8.1%。与利用RNN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和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分别实现关系分类的方法比较,准确率分别高出了22.6%和19.7%;随着关系数量的增加,JE-DPW算法在关系抽取上的F1值可保持17.4%~20.1%的优势。[结论]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文本中实体关系联合抽取的准确度,提高作物系统领域知识库的构建速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