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14)
2023(3883)
2022(3538)
2021(3258)
2020(2850)
2019(6451)
2018(6286)
2017(11688)
2016(6626)
2015(7601)
2014(7592)
2013(7445)
2012(7184)
2011(6625)
2010(6694)
2009(6182)
2008(6293)
2007(5493)
2006(5076)
2005(4417)
作者
(22522)
(19327)
(18930)
(18221)
(12439)
(9328)
(8519)
(7391)
(7338)
(6938)
(6750)
(6658)
(6511)
(6290)
(6152)
(5823)
(5664)
(5631)
(5586)
(5507)
(4987)
(4934)
(4743)
(4451)
(4354)
(4324)
(4264)
(4026)
(3989)
(3930)
学科
(28591)
经济(28559)
管理(20614)
(16603)
(14148)
企业(14148)
方法(12899)
(11417)
数学(10885)
数学方法(10723)
环境(10437)
地方(8087)
(6779)
(6712)
(6097)
中国(5783)
业经(5476)
(5322)
(5259)
贸易(5256)
(5014)
资源(4811)
理论(4623)
规划(4561)
农业(4520)
地方经济(4462)
生态(4446)
环境规划(4385)
(4026)
(3859)
机构
大学(104445)
学院(102689)
研究(40648)
(36724)
管理(36064)
经济(35894)
理学(31402)
理学院(30905)
管理学(30042)
管理学院(29878)
科学(29682)
中国(28411)
(22835)
(22360)
(22233)
研究所(21490)
业大(18161)
农业(17733)
中心(16859)
(16344)
(16297)
(15464)
(15262)
师范(15006)
北京(14002)
财经(13481)
(12957)
(12786)
(12724)
研究院(12442)
基金
项目(73772)
科学(57055)
基金(53747)
(50166)
国家(49802)
研究(47962)
科学基金(40621)
社会(29548)
自然(28992)
基金项目(28679)
(28300)
自然科(28180)
自然科学(28164)
社会科(27873)
社会科学(27861)
自然科学基金(27609)
(25421)
资助(22394)
教育(21124)
重点(17803)
编号(17271)
(16162)
计划(15961)
(15751)
科研(15068)
(14720)
科技(14410)
成果(14045)
创新(13893)
课题(12919)
期刊
(40298)
经济(40298)
研究(26307)
学报(23298)
科学(21002)
中国(19249)
(18275)
大学(16168)
学学(15532)
农业(12381)
管理(12232)
(11789)
教育(8552)
资源(7631)
(6881)
技术(6564)
财经(6384)
(6322)
(6322)
金融(6322)
业大(6141)
林业(6019)
业经(6009)
经济研究(5870)
科技(5498)
(5473)
问题(5420)
农业大学(4705)
图书(4575)
统计(4524)
共检索到148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磊  张秀梅  吴忠鑫  张沛东  
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每隔2个月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投放3年后的2种人工鱼礁及自然礁石上附着的大型藻类进行潜水采样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附着藻类共3门13种,其中红藻门(Rhodophyta)藻类的种类数最多(6种),褐藻门(Phaeophyta)藻类的平均生物量最大(92.724 g/m2)。人工鱼礁上附着的藻类群落渐趋成熟;夏秋季藻类种类数和生物量均高于春冬季。聚类分析和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石块礁和自然礁石上藻类群落结构相似度(83.1%)较高,其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混凝土礁体。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忠鑫  张秀梅  张磊  佟飞  刘洪军  
俚岛人工鱼礁区是中国北方近海典型的海珍品增殖型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该生态系的主要增殖放流种类。基于2009年在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进行的周年生物资源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对该模型进行了不确定性及输入参数敏感度检验,系统分析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特征和能量流动规律,估算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内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态容纳量。模型由19个功能组构成,基本涵盖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信度P指数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晓龙  吕洪斌  胡成业  张秀梅  
2015年5—9月对青岛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初步探明了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群落特征、月际更替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内及礁区间不同水深的水流强度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温度差异显著;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26种,隶属于3门17科21属,其中红藻15种,褐藻7种,绿藻4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69%、26.92%和15.38%;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海藻种类更替差异显著,酸藻(Desmarestia viridis)、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和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分别是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三亩前礁区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黄山口礁区,温度变化是造成不同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月际更替的主要因素,对变量的解释率达到37.64%;水流强度和水深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率分别为26.54%和19.13%。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人工鱼礁为大型底栖海藻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基;礁区建成5年后大型底栖海藻群落已经发展至顶级群落,群落的季节更替较稳定,具有一定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镇  董建宇  孙昕  张宇洋  詹启鹏  张宗航  申丰源  丁夏阳  张沛东  张秀梅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了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基础以及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1)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δ~(13)C值的范围分别为-25.08‰~-13.34‰,-25.86‰~-17.80‰,-25.39‰~-11.06‰;δ~(15)N值的范围分别为10.73‰~15.78‰,10.02‰~14.89‰,10.17‰~15.80‰。(2)相较于短礁龄区和对照区,长礁龄区底栖动物群落营养多样性更高,食物来源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3)以食性为依据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浮游生物食者(Pl)、肉食者(C)、碎屑食者(D)和杂食者(O)等四类摄食功能群,在四类潜在食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物有机物(SOM))中,浮游植物碳源对除肉食者外的三类消费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31.40%)。(4)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消费者营养级分别介于2.00~3.83,2.00~3.49,2.00~3.87之间;此外在长礁龄区出现了相对多的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证实长礁龄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结构。同时发现,人工鱼礁建设能使大型底栖动物更充分地利用浮游植物碳源,并且能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营养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群落中较高营养级动物的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生态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底栖生境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纪东平  卞晓东  宋娜  高天翔  
为研究荣成俚岛大泷六线鱼的摄食生态,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482尾大泷六线鱼,对其进行胃含物分析。结果发现,大泷六线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有10个类群,主要摄食鱼类,其次是多毛类、虾类、海藻类、蟹类和口足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外,春季还摄食蟹类和多毛类,夏季和秋季主要摄食鱼类,冬季摄食多毛类的比例最高;体长119 mm个体主要摄食鱼类、虾蟹类。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纪东平  卞晓东  宋娜  高天翔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的743尾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探讨其摄食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斑头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11个类群,主要摄食多毛类(Polychaeta),其次是鱼卵、海藻类、海草类、口足类(Stomatopoda)、端足类(Amphipoda)和鱼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多毛类以外,春季还摄食口足类和虾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和蟹类,秋季还摄食鱼卵和鱼类,冬季摄食鱼卵比例最高;体长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国山  佟飞  蔡星媛  李文涛  张秀梅  
2013年6月和8月,采用潜水采样和录像的方法调查了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内礁石上附着的大型海藻,并分析了海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9种,其中红藻门5种、褐藻门和绿藻门各2种。夏末和夏初的海藻群落相似度为20.35%,对相似性贡献最大的5种海藻分别为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日本异管藻(Hterosiphonia japonic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和孔石莼(Ulva pertusa)。夏末的海藻生物量密度(243.83 g/m2)高于夏初(164.99 g/m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长东  郭晓峰  唐衍力  盛化香  黄六一  
通过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海州湾前三岛人工鱼礁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4个航次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5属85种,其中硅藻门67种,甲藻门17种,金藻门1种。春、秋季全区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16.5×105、13.31×105 cell/m3)明显高于夏、冬季(分别为6×105、3.8×105 cell/m3)。主要优势种有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深环沟角毛藻(Chaetoceros constrict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明璧圆筛藻(C...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于浩林  方光杰  周广军  唐衍力  宋协法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后的不同底质对底栖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区中央投放的构件礁划分半径200 m、400 m和600 m三个样带,采用地笼与摄像相结合的方法,于2017年6月、8月、2018年6月(2次)、2019年6月、7月在小竹山岛人工鱼礁区进行了6个航次的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主坐标分析(PCoA)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群落时空组成变化,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研究环境因子对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IRI和PCoA表明地笼主要捕获日本蟳、海燕、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鮋及其他梭形鱼类;摄像主要捕获海燕等棘皮类、葛氏长臂虾、纹缟虾虎鱼、六丝钝尾虾虎鱼、钟馗虾虎鱼及矛尾刺虾虎鱼。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两种采样方法均在200 m和400 m样带的CPUE较高,与600 m样带有显著差异,但年份间无显著差异;GAM模型显示CPUE随投礁年份和底质类型的复杂度增加而增加,与构件礁及石块礁底质呈正相关且还受盐度及温度影响。多样性指数在样带、年际间无显著差异,GAM模型显示其在地笼渔获物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摄像,并受盐度、透明度影响,但与底质类型无关。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底质对底栖游泳生物的影响,证明了地笼与摄像结合调查方法的互补性,并为多种鱼礁底质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妮娜  张萌  冯兵  张敏  徐军  刘足根  张秋根  
着生藻类在水质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为研究对象,对赣江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53个点位对赣江全流域进行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共鉴定着生藻3门42属175种,其中硅藻门有23属151种,绿藻门有9属12种,蓝藻门有10属12种。硅藻门舟形藻属为丰水期赣江流域着生藻类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4.080%。下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和舟形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分别为13.088%和12.935%;中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2.849%;上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异极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达10.150%。通过蒙特卡罗显著性检验发现,赣江流域下游总氮、溶氧、叶绿素a和电导率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中游主要海拔、流速、河宽和总磷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上游总氮、河宽、浊度和流速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将其与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影响下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叶绿素a和电导率,影响中游、上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导水环境因子分别是海拔和总氮。可见赣江流域丰水期下游和上游的着生藻类群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况,中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主要反映的是流域地貌因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严文逸  王绍祥  顾静  陈立婧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逐月对上海水源地——青草沙水库进行浮游藻类调査研究。2014年发现优势种25种,2015年只有12种,两年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伪鱼腥藻属未定种(Pseudoanabaena sp.)、小环藻属未定种(Cyclotella sp.)、镰形纤维藻奇异变种(Ankistrodesmus falcatus var.mirabilis)和平壁克里藻(Klebsormidium scopulinum)。2015年较2014年种类数大幅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蕾  章守宇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2005年—2006年及2010年5—6月对枸杞岛近岸岩礁生境分布的底栖海藻进行观测和潜水采样,发现岩礁生境潮下带底栖海藻组成模式分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藻类为优势种两类。2009年2月—2010年1月利用组合刺网对枸杞岛海域岩礁、沙地和贻贝筏式养殖区3种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通过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等统计分析手段发现:(1)岩礁生境鱼类以底栖趋礁杂食性为主,沙地生境鱼类以中下层洄游肉食性为主,贻贝筏式养殖区生境鱼类大型个体占优;(2)岩礁生境鱼类多样性较高,大型底栖海藻生长的岩礁生境中鱼类群落组成较小型底栖海藻生长的岩礁生境稳定。前者为枸杞岛近岸优势种群...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洪玉珍  高宇航  陈曦  王伟萍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李丹丹  孟顺龙  徐跑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南四湖微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及2021年12月(冬季)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微山湖共鉴定出8门66属143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64种,占总种数的44.76%,且两次调查中各区域优势种均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秋季对照区、塑料礁区和水泥礁区浮游植物密度分别为1304.17×10~(4)、3026.30×10~(4)和4154.82×10~(4) cells/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9、2.71和2.67;冬季对照区、塑料礁区和水泥礁区浮游植物密度分别为2 091.46×10~(4)、1 639.52×10~(4)和1 286.47×10~(4) cells/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2、2.51和2.54。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但随着鱼礁投放时间的延长,鱼礁内存在淤泥堆积的现象,减弱了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微山湖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秋季为COD_(Mn)、TP、NO_(3)~(-)-N、T、DO;冬季为TN、TP、NH_(3)-N、NO_(2)~(-)-N、DO、SD。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欣  盛化香  唐衍力  黄六一  万荣  
为研究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1年3、6、9、12月对崂山湾3个人工鱼礁区(峰山区、仰口区、港东区)进行取样调查。4次采样共鉴定浮游植物69种,其中3、9、12月优势种都为甲藻门中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并且9月鱼礁区浮游植物密度远大于其他月份浮游植物密度。应用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作出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影响礁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磷酸盐、温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顺益  李杨  王勖  谭路  唐涛  蔡庆华  
相比单一尺度的环境因子,多尺度环境因子能更全面的反映流域水生生物空间分布。以香溪河流域溪流底栖藻类为例,选择海拔、土地利用、水质和水文指标,采用偏冗余分析和偏典范对应分析对四季的底栖藻类营养硅藻指数(TDI)、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组成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大小尺度环境因子分别对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TDI主要受到小尺度环境因子影响,解释率均为100%,无交互作用;(2)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季节分别受到大尺度和小尺度环境因子的影响,解释率均为100%,无交互作用;(3)底栖藻类组成主要受海拔的影响,并且与NO_3-N有交互作用,为43%。虽然结果表明更多的小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藻类具有影响,但不能否认大尺度环境因子对整个流域底栖藻类分布的影响是长期而稳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